为什么沙俄一战时期不堪一击,苏联却在二战所向披靡?

梦隐晨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苏联一种代号为“斯大林之锤”的“怪兽级”武器中窥探一二。

1945年4月28日,苏德柏林巷战已到最后关头,坚守兰德维尔桥头堡的德国掷弹兵在希特勒的号召下誓死保卫元首,而苏军方面则投入了200个师团,250万人的巨大兵力分两个方向对隐藏在柏林巷道内负隅顽抗的纳粹德军发起猛烈的攻击。

战争初期苏军一路势如破竹很快进站到了柏林郊区,然而,随着苏军向内纵深的推进,德军士兵凭借着手中先进的铁拳反坦克火箭筒并借助巷道掩体优势给苏军的坦克机械化部队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恼羞成怒的苏联军事委员会统帅斯大林命令军部调集几十台异常恐怖的攻城利器驰援前线,当德国士兵无数次以铁拳反坦克火箭筒打退兰德维尔桥头堡疯狂进攻的苏军坦克集群后,一名德国老兵在炮队镜中发现对岸的苏军坦克群开始仓皇撤退,几十个庞然大物在拖拉机和坦克抢救车前拉后推下一字排开。

“大家赶快离开!快!我们跑不掉了!”见识过这种“怪物”的德军老兵绝望中发出了阵阵疾呼,此时的军中早已乱作一团纳粹德军四散溃逃,就连党卫军督战官连杀数名逃兵后也无法阻挡住洪水般的溃逃大军。

而正当德军士兵四散逃跑之际,一阵山崩地裂的呼啸声像撕裂空气般向德军阵地袭来,霎时整个阵地上泛起万丈火光,巨大的爆炸让兰德维尔桥头堡转瞬从地球上抹平,烈火的烧灼声和爆炸的冲击波响彻方圆几十里,德军阵地宛如一片世界末日的景象。

“钢铁在燃烧,大地在颤抖”,这是劫后余生的纳粹士兵心有余悸的描述,从德军士兵后来的讲述情况来看,貌似德军阵地遭遇到了喀秋莎火箭炮的袭击。然而,在苏军内部除了拥有喀秋莎火箭炮这样惨绝人寰的魔鬼级武器,其实,苏军还有着一种被敌手纳粹德军称之为“斯大林之锤”的恐怖性的武器,这个武器就是大名鼎鼎的“B4榴弹炮”。而德军在此次阵地攻防战中所遭遇的致命性打击就是B4榴弹炮的杰作。

B4榴弹炮,苏联红军使用过的最为怪异的大口径重型火炮。这种火炮于1930年11月由列宁格勒的波尔舍维克兵工厂制造,该炮口径203毫米,总重15.8吨,炮管长度5087毫米,最大射程17500米,炮口初速度更是达到惊人的607米/秒。

说这种火炮的“怪异”在于该火炮是在斯大林的亲自督导下由苏联国防委员会批准而开始着手研制。当时的斯大林极度偏爱大口径火炮,并强调“大火炮”作战思想指导意图,因此,在他的亲自授意下,布尔什维克工厂开足马力组织科研人员立即进行火炮的设计和生产。

从1928年1月火炮设计图纸完工到1930年11月完成组装B4榴弹炮的出产历经波折,然而,此时的B4榴弹炮尚处于试验阶段,苏联炮兵设计局也对此作出了多达146处的修改仍存在不少缺陷。但在斯大林的严厉督促下,布尔什维克工厂开始了成批量的生产,而在1931年至1941年间,B4榴弹炮由于体积过于笨重且未经实战检验,因此更多是在例如莫斯科、列宁格勒、基辅和哈尔科夫等诸多阅兵式中充当“门面”。

正是由于斯大林对B4榴弹炮的狂热和偏爱,B4榴弹炮自出产后立马被编入由中央直辖的直属预备队炮兵营,可见斯大林对该火炮的喜爱。

B4榴弹炮虽然体积笨重在战场上难以及时有效躲避敌军的炮击,但后来设计师根据B4榴弹炮机动性能缺陷严重的情况给B4榴弹炮加装了履式炮架。该炮架重11吨,采用的是“共产国际”重型履带式拖拉机的地盘,炮架尾部装有辅助轮用于牵引,牵引时速大约为15千米/小时,这对于总重15.8吨的庞然大物来说机动效果得到了极大提升。

这种火炮虽然存在着体积笨重的致命缺陷,但在其它方面堪称火炮中的经典大口径杰作。比如B4榴弹炮采用特殊的双重驻退复进系统。所谓“双重驻退复进系统”就是第一部分采取与普通火炮相同的炮身后坐装置,第二部分则在于B4榴弹炮的炮床可沿炮架的滑轨手动自由滑行,这样就便于火炮在作战射击的过程中能根据敌军阵地的转移作出相应的角度调整。

正是因为有这样独特的射击B4榴弹炮的高低射界可达-2至+60度,而左右方向射界可延伸至30度。开炮时其底盘后段会向下调低姿态,同时将车尾驻锄插入地面,形成稳固的射击平台。

为了使B4榴弹炮发挥出最佳恐怖威力,B4榴弹炮在射击之初就采用5087毫米长的炮管,而其中刻有膛线的炮管就长达3981毫米,内壁膛线多达64条,光炮管重量就高达5.2吨,说这样的火炮配备是“怪兽级”的显然丝毫不为过。

除了本体发射装置的“高配”,苏联人同时也为B4榴弹炮设计了两种著名型号的高爆弹,一种是以铬钒合金制造,长度达1米左右的尾翼稳定炮弹,这种炮弹的材料密度非常高炮弹弹体装有厚重的弹壳,弹体末端有4片弹簧收缩精钢弹翼,并以外筒包裹。当炮弹自炮口发射出来后,外筒自动脱落,4片弹翼靠弹簧机构的作用自动展开,从而使弹道能维持稳定,弹头依照惯性集中的原理,最大可贯穿4米厚的强化混凝土工事。而另一种炮弹就是混凝土穿透弹,这种炮弹的最大作用就是专门对付厚实的高标号水泥修建的碉堡,只要炮弹命中水泥建筑瞬间化为灰烬。德军对B4榴弹炮因此还有一个“来自死亡的咆哮”的惊悚称呼。

由于炮弹长度在1米左右且非常笨重,显然依靠人力输弹根本无法完成一次炮击过程,因此布尔什维克厂还给B4榴弹炮量身定制了以T-18坦克地盘为原型的装弹车,这种装弹车的出现就很好解决了B4榴弹炮的装弹问题。

正是由于苏联装备了B4榴弹炮这样恐怖级的大杀器,使得苏军在此后的哈尔科夫、柴科斯基、柯尼斯堡和但泽等苏德攻坚战中能够不费吹灰之力将纳粹德军杀的尸横遍野、残肢断臂。而也是因为苏军依仗着手中的“斯大林之锤”才彻底轰碎了德意志第三帝国的狂妄,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提前结束。

然而,伴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落幕,维持了4年之久的B4榴弹炮生产线全面宣告停产,取而代之的2B1自行榴弹炮登上了军事舞台。但B4榴弹炮却以其独有的方式完成了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为人类迎来了一个祥和、美好的明天,在这一点上B4榴弹炮的历史功绩永远无法抹杀。现今陈列于圣彼得堡中央炮兵博物馆的B4榴弹炮似乎在诉说着人类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也让人类明白了只有珍爱、携手共进方能拥有来之不易的和平岁月。

参考资料:《来自死亡的咆哮》、《苏德战争史》


历史侦查处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第一,一战沙俄不是不堪一击。

实际上沙俄总体作战还是不错的。除了明显打不过德军以外,俄军对奥匈帝国并不落下风。

俄军一度杀入东普鲁士,距离柏林不到200公里。

而且一战沙俄的任务不是击溃德军,因为他没有这种实力。他的任务只是拖住德军,使得德军陷入两线作战,最终崩溃。

事实上,直到沙俄政府垮台,俄军很好的完成了这个任务,虽然损失惨重了一些。

第二,苏军也不是所向披靡

苏德战争初期,苏军被德军打的一塌糊涂,溃不成军。

一个基辅会战,苏军被歼灭70多万大军,这是有史以来绝无仅有的惨败,创造了世界记录。

苏军之所以能够顶住,完全是依靠人力和物力的优势。

苏德战争中,苏军死亡男性士兵高达900多万,德军死亡人数还不到苏军的一半,可见苏军损失多么惨重,换成别的国家恐怕都亡国灭种了。

即便如此,直到盟军在诺曼底登陆之前,德军和苏军基本是均势,苏军没有获得什么大的优势,甚至在库尔斯克会战中被德军打的狼狈不堪。库尔斯克会战苏军损失90万人,德军也不过才50万。

德军真正的崩溃,是盟军在诺曼底登陆以后,德军根本不是这个庞大联盟的对手,顾此失彼,对付苏军就对付不了美军,对付美军就打不过苏军,最终迅速垮台。

所以沙俄军队没那么弱,苏军也没那么强。


萨沙


沙俄在一战时,被称为世界帝国主义的薄弱环节,其工业生产水平低,社会组织动员效率也不高。法国和俄国结盟,规定两国一旦收到攻击,另一方需要即时发起攻势,并对投入军队数量作了规定,法国是130万,俄国是70万到80万。

俄国的主要战场方向在欧洲,且人口达到1.7亿,但是考虑到俄军的组织动员能力和经济实力,也没有太指望指望俄国能在短时间内组织起大规模的进攻。法国的想法是,俄国在东线尽力拖住德军就好,等待英法联军在西线的胜利。

俄国最大的优势是国土纵深,任何一个欧洲强国,在遇到俄国的广袤土地时,其在欧洲进行的战场规则就会完全失效。欧洲社会发展水平高,路网发达,而俄国境内都是乡下土路,一到下雨,连机动兵力都无法派出,进攻速度被迟滞,紧接而来的就是脆弱补给辎重线。

俄国最大的劣势是国内政局不稳,革命党收到了德国的资金支持,蠢蠢欲动,而且国内民族众多,沙俄还没有时间去把新占领的土地都给消化掉。一旦大军倾巢而出,社会控制力度减弱,极容易造成内乱。

一战时俄国面临的德国是其综合军事国力最强大的时候,德国隐忍发奋图强20年,称为世界第一军事强国,陆军和海军实力都很可观。在西线,英法联军拼尽全力,仍不能占到一点便宜。自1917年后,法国已经差点亡国,组织不起任何一场大型的攻势了,完全是靠着英国在撑。在东线,德国仅用百分之十的兵力,就将俄军逐出了东普鲁士,后期德军腾出空来,更是把俄军赶出了乌克兰。到1918年德国投降前半年,英法都已筋疲力尽,认为德军也将如此时,德军又发起了春季攻势,这给了英法美联军极大的震撼。

所以,俄国在一战,是用俄国最弱时对抗德国最强时,表现就是不堪一击。

到了二战时,已经变身为苏联的俄国,拥有20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1.9亿人口,世界第二的工业产值,500多万常备军,独裁体制,实力早已与一战时不可同日而语。苏联在西方没有闲着,北上打芬兰,南边打罗马尼亚,中间打波兰,几年时间,将国土纵深往西方推进了200公里。

德国已经不是一战时的德国了,在凡尔赛被肢解后的德国只有百分之八十的土地和人口,军队是在二战前几年武装起来的,军事工业依然强大,但是海军已经没落,不能在东线和西线同时发动大规模进攻了。

所以,一方实力上涨,一方实力下降,是德国和俄国二战前的整体态势。但德国胜在军事理论先进,一波流的闪电战打的苏联内出血,差点死在手术台,靠着美国的输血勉强缓过来。德国在攻入到苏联境内时,发现苏联的土地道路情况太差劲,跟之前的调查报告不相符,火车和汽车机动都很困难,雨季麻烦,冬季更难熬。

德军再次陷入了长久的消耗战里。


而知而行


说苏联在二战时所向披靡有点言过其实了!德国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后,苏联几无招架之力,如果不是严寒天气等极端气候影响了德国的后勤保障及武器威力的发挥,一旦斯大林格勒被攻陷的话,估计二战历史都可能会改写。

一战的时候,正值沙俄苟延残喘末期,国力已经严重削弱,可沙皇仍在和德国争夺势力范围,与德国的矛盾越加激化。战争一起,沙俄就明显力不从心了,后勤保障更是捉襟见肘,加之到处都在闹革命,失败也就在所难免了!

二战时的苏联之所以能取得最后的胜利,主客观原因都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一,德国当时虽然很强盛,但树敌太多,且多线作战,兵力分散,不能形成压倒性优势,失去了一击必杀的机会。二,二战时的苏联已非一战时的沙俄,此时的苏联已是个拥有十五个加盟共和国的意识形态国家,全国已经形成“一盘棋”,战略保障和物资调配优势明显。战略纵深也较之一战的沙俄时期更广更深。三,苏联极端的气候条件使德军人员不适应,武器装备的效用也大打折扣。四,在苏军和德军形成相持阶段时,美国的参战大大缓解了苏军的压力,也同时激发了苏军的士气和必胜信念,而面临东西双线作战的德军明显感到了力不从心,士气也无法高涨起来。没有了士气,再没有道义上的优势,失败也就不可避免了。

苏联在二战时期的贡献是巨大的,但也不应无原则的夸大其词。二战的胜利是正义战胜了邪恶,美国等世界其他国家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尊重历史才是后人应该秉持的唯物观。


人生触底反弹


我认为这个问题的答案和两个不同时期俄国的综合国力有极大的关系。

我们首先看一下一战爆发前后俄国的情况。 1861年俄国在亚历山大二世的主持下开始了农奴制改革。

俄国农奴没有自由,没有土地,依附地主生活甚至可以被当做物品随意买卖,农奴制改革使农奴可以花当时地价5倍的价钱买到属于自己的一块“份地”,但是解放后的农奴归“村社”管理。


这个改革解放了农奴的人身自由,为俄国的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使俄国的资本主义得到一定发展。但是1861年改革同时使农奴背上更为沉重的负担。当时俄国的君主亚历山大二世说:“诸位会深信,凡是能维护地主利益的措施都一一做到。”由此可见对农奴剥削之重。

一战爆发,俄国资本主义发展落后。当英法等国用蒸汽船蒸汽车运输物资时,俄国仍在用木制帆船运输物资。

同时俄国国内爆发了二月革命,国内动荡不安。沙皇统治即将结束。俄国将领和皇帝的昏庸,冒进,导致了前线军队损失惨重。加速了沙皇统治的结束。工业革命让英法等国迅速发展,在军事,经济,政治各方面领先世界,与此同时俄国只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自然在一战中惨败。十月革命后,新政权建立,为了巩固政权,列宁签署不平等条约,割让领土,退出了一战。


1922年苏联建立,1925年推行新经济政策,苏联国内经济得到恢复。列宁去世后,斯大林上台。开始了计划经济时代。推行斯大林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开展五年计划。

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取得了惊人的发展。工业体系基本完善,经济增长率欧洲第一,世界第二。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有效的调动了起来。军事工业得到重点发展,军事实力强盛。

苏联工业的发展为二战时期军队提供了优质的后勤保障,加之俄罗斯人战斗力强悍,所以能在二战中所向披靡。



橙子的桔子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沙俄军队的表现确实不怎么样,在东线打了许多烂仗,远不如日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苏联军队。

来看下一战时期的沙俄军队,沙俄军队全依赖农民动员,战术素养低下。

沙俄军队武器都供应不足,步枪还要外包给其他协约国生产,上层领导者无能,战术布置不行,也就布鲁西洛夫将军可以。

沙俄军队的精神也堪忧,不知道为何而战,加上1905年过后,俄国资本家和工人反对沙皇政权。

再看下二战时期的苏联军队,苏联军队战争初期遭受重大损失,但是补充进来的士兵大多为工人,学生,而且战斗精神高,保家卫国意志非常强,组织性也高。

两个五年计划实施后,确实很有成效,苏联军队武器先进,还能大规模生产,至少前线不会缺枪缺炮,飞机坦克弹药充足。

朱可夫,罗科索夫斯基,随便拿一个就比一战沙俄的那些将军强的多。


历史学爱好者


话说一战时沙俄没有不堪一击,二战中苏联刚开始也没有所向披靡。

一战之初,沙俄付出巨大代价,在东线对抗着德奥军队,虽然没啥特别明显的战绩,但是要说不堪一击,显然不符合事实,至少牵制了德奥半数以上的军队。而沙俄与英法围殴德奥而不得的重要原因就是几个国家心不齐,都想对方出力多点。

最后,大家都觉得这样不行,于是1916年商定东西线都同时进攻,在西线有凡尔登和索姆河两大战役,那叫一个惨烈,大家也应该听过凡尔登绞肉机之说。而东线,就是沙俄发动的夏季攻势,百万北极熊兵从东北,东,东南三个方向向德奥发起攻击,其中尤其是东南方向,以最少兵力取得最辉煌战绩。自此,优势逐渐向英法俄协约国 方向发展。不过后来,沙俄爆发二月与十月两次革命,沙俄变苏俄最后退出了战争。总之,在参战过程中,虽然不是排山倒海的碾压德国,但是要说不堪一击,显然也不符合事实。

说话间,苏俄变苏联,然后就到了二战,二战之前,苏德签约,互相不打架,苏联顿时松懈了下来。同时,苏联内部内斗搞得热火朝天,搞死了很多经验丰富的将领。于是,德国闪击苏联,最开始几乎是完胜。不过奈何苏联太大了,根本吃不下去。等到苏联回过神来,重整旗鼓,经过一番整顿,逐渐占据优势,进而才有了最后的所向披靡。

总结一下,沙俄没有不堪一击,苏联虽能打,但是最开始,也是一溃千里。


北玄武


人之所以被称之为人,是因为有了思想,而军队之所以强弱有别,也同样得益于思想的武装。一个被思想武装起来的军队,往往会在关键时刻迸发出惊人的力量,这也是为什么在人类历史上,会出现很多以弱胜强的军事案例的主要原因。

沙俄时代的军队,都是君主集权下的奴隶,是一群没有思想的野兽。

当19世纪6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在西方国家爆发之后,西方国家的经济就开始步入了资本主义经济时代,并由此催发了西方各国的政治体制的变革,从过去的君主制转变成为君主立宪制或者共和制。

在这一过程中,资本开始成为国家发展的主要动力,而君主个贵族则逐渐退居幕后或者次要地位。从此西方国家开始变得文明,思想不再是精英们才可以理解的名词,国家个民族的意义也逐渐在普通民众的心中扎根。

但是这一切都与俄国无关,在西方国家的政治体制已经完成了变革的时候,沙皇俄国仍然还处于封建君主制的状态之下,在当时的俄国,更多的地方实行的甚至是更为落后的农奴制度。

因此在大多数时候,沙俄军队中的士兵都是由农奴组成,这些人没有自己的思想,也不知道自己为何而战,就像一群野兽一样,一切都遵从于本能行事。因此指望这样的军队能够有多少战斗力,是一个比较不切实际的想法。

事实上在西方历史上,俄罗斯的军队的战斗力一直都是“弱鸡”的代名词,如果不是因为其广袤的领土和严寒的气候,估计这个国家在拿破仑时代都已经被法国消灭了。

十月革命给俄罗斯带来的不仅仅是国家的进步,更重要的是他解放了俄罗斯人的思想,让他们从野兽变成了人。

我们今天在讨论苏联的时候,往往会去分析他会解体的原因,然后以此来嘲笑苏联社会主义革命是何等的错误。

但是我们并没有去想一想,1917年的十月革命为什么会在俄罗斯取得巨大的成功,苏联为什么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成为人类进步思想的代名词的原因。

1917年的十月革命,不仅仅给俄罗斯人带来了进步的曙光,这一缕阳光也同样照亮了世界上的其他包括中国在内的落后国家。因为相对于资本主义思想而言,社会主义思想要更能够解放人的思想,也更能够让人明白自己生存的意义。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红色苏联在其建国之后,就很快的迸发出了惊人的发展潜力,迅速改变了其落后的国家发展情况,以其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无法比拟的速度,走到工业化道路上来。

与此同时,苏联军队在接受了社会主义思想的武装之后,其军事战斗力也同样取得了惊人的增长,从此这些军队中的士兵开始明白自己并不是野兽,也懂得了自己正在为谁在拼死战斗。

在二战的苏联战场上,为什么德国人始终攻不下莫斯科,并不仅仅是因为苏联士兵背后是督战队的手枪,而是他们明白自己是谁,自己正在为谁战斗,正是基于这个原因,参战的苏联士兵和平民才会不顾生死,与武装到了牙齿的德国士兵进行搏杀,用生命来捍卫国家的尊严。

沙皇俄国的士兵和苏联的士兵虽然都是俄罗斯人,但是他们之间的区别却是兽与人的区别,是没有思想和有思想的区别。这就是为什么在沙俄时代不堪一击的士兵,会在苏联时代战力惊人的主要原因,哪怕他们可能都是同一个人。


落下m


二战不同,二战是自卫战争。当时,苏联军队在世界排名实力仅次于德、美,属于当时的军事强国之列。只不过由于对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本质认识不足,自大轻敌,以致于德国突然发动战争时,措手不及,限于极端被动地位。苏、德战争打的异常艰苦,德军几乎攻占领了首都莫斯科以及几个重要的大城市,要不是以斯大林为首的苏维埃政权,号召起千百万苏联人民拿起武器奋力反抗,化局势被动为主动,苏联当时的情况是非常危险的。加上德军不适应苏联寒冷气候,战线又拉的过长,使苏军一鼓作气,直捣德国老巢柏林,取得了苏联战场反法西斯作战的全面胜利。二战后期,苏联为何所向披靡,靠的就是指挥得力、士兵勇敢、人民支持三大法宝。最终还是正义战争战胜了非正义战争,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必然结果!


打开车窗看景色


苏联所向披靡?好像一开始不是那样的吧?苏联也是在经过德国的人对苏联的大洗牌,大清洗之后,留下的都是战场老油条以后,才开始快速的强大起来的。这一点跟我们国家有点相似。在日本人侵华前期。中国虽然人口众多,但思想意识不坚定者占了绝大多数。不然,就不会有几个鬼子押解着两千多人去甘愿被杀而不敢反抗的事情发生了。是日本人的暴行唤醒了我们中国人的战斗意志。这种战斗意志一旦被激发出来。后果会是侵略者所无法承受的。坦白说,毛主席在天安门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时候。世界上看得起中国的国家屈指可数。可以说,在经过朝鲜战争以后。中国人民才算是真正的站起来了。同样的道理,苏联也是经过德国人的战争唤醒以后。他们的战斗意志也被激发了出来。为了打赢德国,苏联也是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在这里说一个名字,叫哥萨克。这是苏联时期的一个民族。他们早在战争开始之初就投降了德国人,领着德国人攻打苏联。战争结束后。斯大林便一举摧毁了这个民族。老人妇女孩子,全都杀。使得哥萨克族变成了留在史书上的几个字。在苏联军队攻克柏林后,他们将德国人在苏联犯下的恶行在柏林重演了一遍。这就是苏联军队的军纪失效。从那以后,苏联被冠上战斗民族的称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