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啟超割腎之前——1920~30年代北平名人串燒

梁启超割肾之前——1920~30年代北平名人串烧

梁啟超病了

1926年,尚未立春,梁府的汽車在西長安街口停駐,梁啟勳陪同兄長梁啟超步入尚志醫院,院長力舒東(1887~1948)已在門口恭候。力氏尚不足40歲,在人才濟濟的北平醫界只能算小字輩,可他早年赴美習醫,在1916年中華醫學會第一屆大會上,就已被同行選為醫學會副會長。當然,除自身能力以外,他的當選,也源於家學淵源。

梁启超割肾之前——1920~30年代北平名人串烧

梁啟超

力舒東的父親力鈞(1856~1925),原籍福建永泰,光緒十五年(1889年)中舉,次年會試不第,不想收之桑榆,於琉璃廠獲醫書數種,歸閩途經天津、上海,又買得不少新版西醫書。此後醫術大進,聞名鄉間,曾受華商之邀赴東南亞診病,順路異域觀光,寫下《檳榔嶼志略》。當時英國人辦的檳榔嶼公學有個十二歲的小孩,祖籍台山,天資聰穎,力鈞讚賞有加,這就是後來畢業於劍橋,又擔任了首屆中華醫學會會長的伍連德。

梁启超割肾之前——1920~30年代北平名人串烧

力鈞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力鈞舉家遷往北京,皇親貴胄爭趨延診。西太后有恙,慶親王奕劻薦力鈞,藥到病除,加之力鈞生得慈眉善目,甚合太后意,頒賞頗多。不久光緒帝又手敕召診於涵元殿,力鈞施藥亦有成效,聲名籍此遠播。

梁启超割肾之前——1920~30年代北平名人串烧

慶王奕劻

力鈞也是北平醫界公認的“中西醫結合先行者”,宣統二年(1910年),他隨公使赴英倫賀英王加冕,遊歷德、法、瑞士、奧、意、俄等國,所到城市,必先參觀醫院、醫校,歸國時攜回大量醫書。辛亥革命後,感於清廷有恩,力鈞避居天津。

力鈞1925年亡故,其集藏醫書之富,國內鮮見,次年由伍連德主持,半購半贈歸入協和醫院,計有元明珍本三十餘部,寫本四十餘部,日韓刊著本二百餘部,總量達八百餘部。至於雜書,據後來旅居京城的長澤規矩也所述,1931年由來燻閣老闆陳杭(濟川)收購。

梁启超割肾之前——1920~30年代北平名人串烧

伍連德

力舒東長兄力嘉禾(1887~ 1983),一說為力鈞義子,留學於日本熊本私立醫學專門學校,後回京開辦嘉禾醫院。前朝之事漸漸淡去,力嘉禾成了北洋群雄延請的座上賓。力嘉禾醫術精湛,據其父秘藏大內醫案,整理成《崇陵脈案錄》,此書較尋常醫案不同,取札記體例,內有光緒和力鈞精采對話,可瞭解御醫的人際應對。此書另一作序者汪逢春,1906年任職於法部時拜力鈞為師,後成為北平四大名醫之一。

梁启超割肾之前——1920~30年代北平名人串烧

汪逢春

力嘉禾1926年得了個女兒,取名力伯畏,畢業於北京大學醫學院,長期擔任中央領導的保健醫生,曾目擊建國初期一位大領導罹患腦出血,另一位大領導自殺,當時噤若寒蟬,後有回憶成文。故力家又稱“三代御醫”。

梁启超割肾之前——1920~30年代北平名人串烧

力伯畏

力舒東1913年得了個兒子,取名力伯皖,讀的工科,輾轉於唐山交通大學土木系和上海交通大學、清華大學電機系,天性不安分,“九一八事變”後曾組團赴南京請願。1938年,已任電報局局長的力伯皖,改名力一,投奔延安,抗日軍政大學結業後,在陝甘寧邊區政府任科長,又是中共中央機關報《解放日報》副刊《科學園地》的主編之一。

1956年,又紅又專的力一擔任了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1958年改名原子能研究所)副所長,兼任迴旋加速器總工程師,主持了中國第一臺迴旋加速器的基建、安裝和調試工作。

回到民國,接著說任公看病。這位“以非凡的精神活力和自成一格的文風,贏得全中國知識界尊重的領袖”,去的第二家是西城舊刑部街的山本醫院。院長山本忠孝(1876~1952),是獲得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博士的日籍大夫。

山本忠孝與前後定居北平的周氏兄弟交好,山本醫院的護士長永井花子,其丈夫即羽太重久——周作人的夫人羽太信子及周建人的夫人羽太芳子的哥哥。1923年周氏兄弟失和後,山本與大先生二先生都保持著良好關係。

梁启超割肾之前——1920~30年代北平名人串烧

羽太信子、周作人、信子的弟弟羽太重九

1925年4月11日夜,周作人的女兒周若子發起熱來,繼之大吐,次日8時起了痙攣。山本大夫前來診治,疑是“流行性腦脊髓膜炎”,並將永井留在周家幫忙看護。此後連日親自施治,直到三日後,若子病情改觀,山本大夫始稱性命無慮。若子病後第十一日,周作人院中散步,這才注意到白的紫的丁香都已盛開,山桃爛漫得都要憔悴了,原來周宅坐臥不寧的幾日裡,北京短促的春天都已過去了,於是成文《若子的病》。

梁启超割肾之前——1920~30年代北平名人串烧

收入《若子的病》的《雨天的書》

1926年“三一八”事件後,報紙上發出了包括魯迅在內的50多人的逮捕令,大先生舉家避難。最初藏身於西城錦什坊街的莽原社,而後感到那兒也很危險,於3月29日轉移到山本醫院,《魯迅日記》記載:

4月6日:上午女師大講。回家。醫院。

山本醫院是大先生的避難首選。後魯迅赴廈門大學就職,臨行前也是在山本醫院注射的疫苗。

1928年9月27日,周作人致徐祖正信:

耀辰兄:

今日打電話問山本醫院,問評梅的病,復雲已於四日前移往協和醫院了。又云並非腸窒扶斯,乃是腦炎,——似乎這也是有點麻煩的病。

九月廿七,作人

梁启超割肾之前——1920~30年代北平名人串烧

周作人致徐祖正的另一封信

“評梅”即石評梅。“腸窒扶斯”,為傷寒舊稱,譯自Typhoid,正如周作人所說,“這也是有點麻煩的病”。

石評梅生前好友瞿冰森撰有長文《評梅的病》,據其回憶,送石評梅入山本醫院數天之後,他和朋友們發現山本救治不力且態度惡劣,於是一番商量,於9月23日轉入協和醫院。寫此信三天後,石評梅終於沒能轉危為安,於9月30日凌晨於協和醫院病逝,享年26歲。

梁启超割肾之前——1920~30年代北平名人串烧

石評梅

石評梅過世,她的摯友廬隱哀嘆:“這一朵色香俱足的蓓蕾,不及開放,就萎謝於蕭瑟的秋風裡了!”廬隱本名黃英,其父黃寶瑛,1905年亡故於長沙知縣任上,其母力玉華(1869~1923)為力均大妹,遂攜子女入京投奔胞兄。

梁启超割肾之前——1920~30年代北平名人串烧

廬隱

花無百日紅,1929年變故陡生,周若子又患急性闌尾炎,雖接受了山本大夫的治療,但病情變化很快,若子不幸死亡。悲哀之餘,周作人寫下《若子的死》,還提出強烈不滿,在《世界日報》上刊出《就山本醫院誤診殺人致北平市衛生局呈文》。

梁启超割肾之前——1920~30年代北平名人串烧

二先生的朋友圈

1936年,北平已是風雨飄搖,山本忠孝花甲之際回到日本定居。昭和27年(1952年)死去,戒號仁光院殿義嶽忠孝大居士。

再回到1926年的北平。任公去的第三家醫院,是位於東交民巷的德國醫院,主診的是克禮大夫(1869~1938)。他生於普魯士,故鄉如今已屬波蘭。克禮對中國是真愛,早年就在上海同濟醫院行醫,1917年中國對德宣戰,克禮被迫返德,並應徵前往西線擔任德軍高階醫官。而力舒東,1917年曾擔任中華醫療隊隊長赴法國助戰,說不定兩人還在凡爾登遙遙相望。

梁启超割肾之前——1920~30年代北平名人串烧

1921年中德恢復建交,次年克禮即赴北平擔任德國醫院院長。其最有名者,為1925年1月26日,孫中山因肝病入協和醫院,克禮被推為醫療小組組長。自1月27日到3月12日孫中山逝世,克禮每日記錄病情變化,簽字後交給國民黨政治委員會,後以《德國醫生克禮關於孫中山肝病治療經過》為題發表。

克禮所寫的最後一份報告為:“孫博士今晨九時三十分安然而逝,神志清明,臨終不改。昨日下午發表其對於諸事之最後囑咐,並曾告孫夫人:願如其友人列寧,保存遺體,且願葬於南京。孫博士遺體以移至協和醫院施行保存手續。克禮醫生,三月十二日。”

克禮與梁家淵源很深。1927年,任公第十子,6個月大的梁思同(暱稱“小白鼻”)得了肺炎,同仁醫院看過“還說絕不要緊”,後病情加劇,梁啟超“電召克禮”,克禮深夜趕到,一看就說“正是現在流行最危險的病”,“恐怕保不住”,當即帶孩子回德國醫院,但梁思同還是於當晚夭折。

梁启超割肾之前——1920~30年代北平名人串烧

小白鼻夭折後

任公悲慟,不想第九子梁思禮又病,“幸虧發現得早立刻去醫,在德國醫院住了四天……完全安心了。克禮說若遲兩天醫也危險哩”。梁思禮活到92歲,是中國導彈控制系統創始人之一,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梁启超割肾之前——1920~30年代北平名人串烧

梁思禮

克禮於1938年9月14日因胃癌在北京逝世。

克禮有個同事叫狄博爾(1871-1933),比他小兩歲,也是德國人,抵京比克禮早,名聲更盛,對他推崇備至的名流很多,比如魯迅。1917年,周作人病重,北京正流行猩紅熱,魯迅憂心忡忡,四處告貸為其延醫買藥。周作人回憶,當他高燒不退時,長兄“也似乎有點兒張皇了,決定請德國醫生來看,其時狄博爾是北京外國醫生最有權威的人,雖然他的診費不及意大利的儒拉大夫的貴,要十二塊錢看一趟”。

梁启超割肾之前——1920~30年代北平名人串烧

1925年北京德國醫院醫護人員合影,後排左起為狄博爾、克禮和漢霍特·格林

1925年,魯迅寫小說《兄弟》時,也以狄博爾為原型塑造了一名“普梯思大夫”。對此,周作人說:“普悌思大夫當然即是狄博爾,據說他的專門是婦科,但是成為北京第一名醫,一般內科都看,講到診金那時還不算頂貴,大概五元出診是普通,如本文中所說。”

“三一八”慘案後,魯迅於4月15日晚,自山本醫院移至德囯醫院。德國醫院常年為名人庇護所,如潘復、錢玄同、朱自清、林紓、羅癭公、楊昌濟、餘叔巖等,都有過此種經歷,最有名者為前朝皇帝。1924年,溥儀被趕出宮,憑著與狄博爾的交情,先是裝病,再由莊世敦陪同躲進德國醫院。

而這一切源於1920年的一次出診。當時溥儀右手生瘡,按太醫的意見,手腕上纏紅線,並服“菊花飲”,惜無效果,於是莊世敦建議請西醫診治。狄博爾入紫禁城,為溥儀進行了簡單的換藥,過了幾天便痊癒了。

接受過狄博爾診治的還有羅素。1921年,受梁啟超邀請來華講學的羅素罹患肺炎,同在北京的杜威已為他擬好遺囑,羅素還掙扎著簽了字。倫敦的報紙,“羅素病逝於北京”的稿子都已寫好。不過在狄博爾的精心治療下,羅素轉危為安。

梁启超割肾之前——1920~30年代北平名人串烧

羅素

再次回到1926年。由伍連德籌建的協和醫院手術檯上,梁啟超將行“右腎切除術”,主刀的是1925年孫中山醫療小組成員,時任協和醫院華人院長的劉瑞恆。旁觀者有力舒東。具體情狀,請參看《梁啟超的最後三年:割腎,誤診,死亡及其他》。

梁启超割肾之前——1920~30年代北平名人串烧

劉瑞恆

日軍佔領北平後,宋哲元撤至保定,晉察政務委員會與北平市長一併交由張自忠。一時之間,張自忠成為眾矢之的,各大報言必稱“張逆自忠”。8月6日起,張自忠躲進德國醫院,後轉移至美國友人福開森家中,直至9月3日才逃離北平,抵達天津。

梁启超割肾之前——1920~30年代北平名人串烧

張自忠

有些人是走不脫,有些人卻是主動選擇留下,比如國立北京大學教授鄭天挺。當時鄭先生一人綰校長、教務長、文理法三學院院長、註冊主任、會計主任、儀器委員長之印,處理學校撤退善後。傳言日本憲兵隊要逮捕他,他的表姐伕力舒東紓難,安置他的地方,正是尚志醫院三樓的病房。

梁启超割肾之前——1920~30年代北平名人串烧

鄭天挺

注:本文作者為羅二胖,歡迎打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