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明成祖的海洋政策一直坚持下去,明朝的结局会是什么?

如果单纯以明成祖朱棣的海洋政策而言,恐怕会难以为继,最终会导致大明王朝的破产。因为朱棣时期经略海洋的目的,就是威服四海,以实现“万邦来朝”,从而树立“代行天命”的天子形象,相当于国家层面的形象策划,完全就是个砸钱的广告行为,而且长期坚持“厚往薄来”的炫富政策,继续延续这样的赔钱活动,大明王朝早期就会陷入财政危机,坚持不了二百多年就会垮台。

假如明成祖的海洋政策一直坚持下去,明朝的结局会是什么?

据明万历年间的《广志绎》记载:“国初,府库充溢,三宝郑太监下西洋,赍银七百余万,费十载,尚余百余万归。”按照这一记载,郑和船队运转的本钱为七百多万,花费近六百万两,没有受益,这应该是直接的成本;间接的花费是一个天文数字,外国使臣来华,给朝廷的贡品货物一般要达到1:20的比例偿付白银或赏赐,比如苏门答腊的胡椒在当地的市场价是一百斤一两银子,明廷收购的价格在20两银子,加上各种赏赐、招待等费用,应该是相当巨大的开支,同期明廷的国库收入大致在2000万两,包括各种实物和劳役费、税,现金收入大概在300万两,朝廷一年的大半现金收入用来开支船队和使臣的费用,这在明成祖时期,尚可应付,如果长此以往,必然使财政不堪重负。

假如明成祖的海洋政策一直坚持下去,明朝的结局会是什么?

最重要的是做为大陆国家,中国历朝历代的封建王朝从来就没有经营海洋的政治构想,自古以来形成的重农轻商治国之道,一直是这个国家的立国之本,没有市场的概念,因此,即便是像明成祖那样下了海,也不会认识到海洋的战略价值。

假如明成祖的海洋政策一直坚持下去,明朝的结局会是什么?

郑和船队花了巨大代价换回来的航海档案——《郑和出使水程》一直锁在兵部几十年无人动过,直到被明宪宗时期的兵部车驾侍郎刘大夏私自销毁,就充分说明当时的明廷没有人关心过海洋,唯一对海洋有刻骨铭心的记忆就是耗资巨大,是个劳民伤财的工程,以致官员们对海洋产生了抵触,甚至私自销毁航海资料,朝廷方面对这样的行为也没有任何处罚,就说明没有人把海洋当回事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