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皇帝出一上联,身边大臣无一人能对,却被6岁神童对出

中国古代有一个经久不衰的文学体裁,这就是对联。每每到了佳节的时候,三五个文人墨客便聚在一起,相互切磋文采,此时对联便是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往往你一言我一语,一幅妙趣横生的对联便应运而生。

永乐皇帝出一上联,身边大臣无一人能对,却被6岁神童对出

其实不光是文人墨客,官宦人家也喜欢去欣赏对联。往往一个高级别的官员请客吃饭,在席中总是喜欢和他们的下属一起去切磋对联。而且一般是由那些下属们来起头,再让这个官员去对答。这样不仅给足了这个官员的面子,而且也不会因此埋没自己的文采。

永乐皇帝出一上联,身边大臣无一人能对,却被6岁神童对出

而且有的时候,皇帝也喜欢去对对联,而且皇帝对对联一般都是他先出上联,再让大臣们去对下联,这个下联不求什么文采飞扬,至需要在工整之余包含几个吉祥话,就能得到皇帝的赏赐,如果一个大臣的对联能够在群臣中碰得头彩而且还不抢皇帝的风头,皇帝必然会重赏与这个大臣。

永乐皇帝出一上联,身边大臣无一人能对,却被6岁神童对出

而且皇帝也经常凭借对联去发现身边的文采了得的人,比如明朝的永乐皇帝朱棣,为了一解在深宫中的郁闷心情,便时常出来微服私访体察民情,在一年元宵佳节的时候,朱棣和身边的近臣一起游览到一个地方。朱棣听说这里有一个六岁的孩童彭印山,能够将文章看过一遍之后就过目不忘。十分想见一下这个神童。

永乐皇帝出一上联,身边大臣无一人能对,却被6岁神童对出

当他在晚间游览的时候,歌舞升平。看着满街的花灯和自由自在乐乐呵呵的百姓,朱棣心情大好,不禁来了兴致。和身边的近臣说:“朕有一个上联,不知你们能不能对上。”说罢朱棣就说出了这个上联。上联是:灯明月明,大明一统。这个上联不仅反映了当时朱棣看到的百姓赏灯的场景,而且更包含了当时明朝的生活和对他治下的盛世的展望。而且这个上联里面三个明字隔字出现,也无形中增加了难度。

永乐皇帝出一上联,身边大臣无一人能对,却被6岁神童对出

当时身边的近臣听闻这个联,不仅愁上心头,因为这个上联实在太难,身边的近臣竟然一时之间没有应对。这时候,一个稚嫩的6岁小孩走到了朱棣的旁边,和朱棣说:“我能对上这个下联,请皇上让我试试。”这个孩子就是彭印山,他和家人那天也在赏花灯。听到了朱棣的上联,他不仅认出了微服的朱棣身份,而且还有下联。只听彭印山对的下联是:君乐臣乐,永乐万年。身边的近臣听到后都纷纷夸赞这个下联。因为这个下联不仅用朱棣身边的人作为场景,而且永乐也是他的年号,也暗含了当时朝廷的一派和谐和对江山万年的期望。更重要的是三个乐字对应上联的三个明字,完全工整。当朱棣知道他就是一直要找的神童彭印山时,不禁哈哈大笑。当即重赏了彭家,而且还免了十年的赋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