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张若虚仅凭一首《春江花月夜》就能“孤篇压全唐”?这首诗特别在哪里?

古堡王子


中国诗歌的鼎盛时期,非唐朝莫属,优秀的诗人层出不穷,他们创作出无数诗篇。与“李白斗酒诗百篇”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张若虚,《全唐诗》中只有他的两首诗,其一为《春江花月夜》,被捧上神坛,有“孤篇压全唐”的美誉。

为何张若虚凭一首长诗就能技压群雄,名垂千古?有书君认为原因主要有四。

01结构美

这首诗结构整齐而错杂变化。

全诗共三十六句,每四句可以看成一个小组,每个小组有三韵,比如第二组的“甸”、“霰”(xian)、“见”。

每一组的韵脚都不一样,把九个小组单拎出来,像九首绝句。

合在一起,又高度统一,毫不突兀,浑然天成。此诗的整齐,可见一斑。

而诗的复杂变化,则体现在九个韵脚的平仄变化。

开头第一、三组用平韵,第二、四组用仄韵,随后第五、六、七、八组都用平韵,最后第九组用仄韵结束,错落穿插,声调整齐和谐而不呆板。

并且,纵观全诗,“春”、“江”、“月”、“人”几个主题词贯穿其中,且在每一组中变化位置,再次凸显整齐中的变化。

02景色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水曲曲折折,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迂回流淌。

月光泻在花树上,像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月华如霜,所以白色的花飘落也无从觉察。

洲上的白沙和凉凉月色融合在一起,已看不分明。

短短四句,就写出了月下沙洲的美丽,而这样的写景佳句在诗中有好几处,共同描绘出一幅色美情浓斑斓迷离的春江夜月图。

03韵律美

四句三韵,本就朗朗上口,极有音韵美。而诗人往复使用“江”、“月”、“人”三字,形成一种重叠的音节美。

譬如:“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四句二十八字,“人”、“江”都出现了三次,且每次不同句。

这里“人”的叠用,“江”的叠用,以及两个“月”的叠用,产生有一种音节美、韵律美,断而复续,给人一种“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

04推动诗风转变

除开这首诗本身的艺术性,它还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唐朝诗风的转变,促进唐初百年酝酿接近完成的新诗格律发展。

《春江花月夜》这个题目,隋炀帝写了两首诗,都是肉麻露骨的宫体诗。宫体诗从梁陈到隋唐百余年间,主宰文坛,极尽词藻写艳情之事,文风浮糜,完全是荒淫生活中无聊的点缀。

为此,“初唐四杰”竭力打破宫体诗束缚,主张古诗向律诗发展。但受时势所限,未能推广开来。

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成功运用新诗格律,还首次探索了七言诗中以小组转韵结合长篇的技巧,给之后的诗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典范。

可以这样说,他之后的格律诗人,都在一定程度上模仿过他,并且将格律诗推广开来。

因此,这首诗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格律诗的兴盛,才有后来无数脍炙人口的律诗。

这首诗本身的结构美、景色美、韵律美等艺术性,以及在律诗发展中的作用,都让它区别于一般律诗。

这也让张若虚仅凭这一首诗就“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自己也很喜欢这首诗。

记得16年中央电视台推出了《中国诗词大会》这个节目,自己很是喜欢,断断续续看过一段时间。之后就开始了自己的诗词背诵。张若虚的这首《春江花月夜》也是在一次偶然间被我发现的,虽然作者“名气不大,著述甚少”,可这首诗还是深深地吸引了我,我很快就将它诵背熟练。




这首诗从题目《春江花月夜》可以看出,诗的内容主要集中于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人间美景,由这五种景色依次在景、情、理中展开。第一部分写了春江的美景。第二部分写了面对江月作者而发的感慨。第三部分写了思妇游子的离别愁绪。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这是一幅“江潮连海,月潮共生”的美景。一个“生”字赋予了明月和潮水活泼的生命,月光照耀着春江,波浪一泻千里,画面如此壮观!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这是一幅月光下朦胧的美景图。江水曲曲折折绕过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着,月色似霜,使得周围的景物模糊不可辨,一种朦胧的美!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这是一幅明月高悬的图景。明月高悬,照亮了周围的一切,即使细小的纤尘也是一清二楚。

接着,作者发出了感慨:“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此时,作者由景入思,开始探索人生的哲理和宇宙的奥妙!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句承接了上句“望相似”。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此时,整个诗篇由大自然美景转入人生图景。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这两句写了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用物寓情,形象地牵出了两地的离别愁绪。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这四句写的是思妇对游子的怀念。作者没有直说,却用景物来烘托。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最后这八句写的是游子。作者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乡之情。

这首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却以月贯通全篇,描写了月在一夜之间的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全过程。在这一系列过程中作者很巧妙地叙述了月下景物的变化、对人生及宇宙的思考、思妇与游子的离别愁绪。作者这一高深的叙述技巧让这篇诗作“以孤篇压倒全唐”,也被闻一多评价为“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

作为一名古诗词爱好者,并不能从专业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评价,只是大概诉说了一下这首诗的大致意思。还望大家多多赐教!




安妮家的小兔子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能够以“孤篇压全唐”之名流传至今,完全是个意外。现在读到《春江花月夜》的人恐怕无一不会被其华丽澎湃的气势所震慑,进而会认为这样的诗句理应自创作以来就享有盛名,然而事实上却是,《春江花月夜》自唐朝之后便淹没在茫茫的唐诗之海中,直到明朝正德年间“后七子”的领袖人物李攀龙编撰《古今诗删》时才首次选收了这首诗,《春江花月夜》这才真正流向民间。

李攀龙之后,胡应麟的《诗薮》、王夫之的《唐诗评选》等诗集均将《春江花月夜》选入,这首诗的名气也越来越大。在明清两朝诗评大家们的集体赞颂下,《春江花月夜》的名头越来越响,于是成为书法与乐曲界的宠儿。唐寅、董其昌等书法大家均有相应书法传世,琵琶、筝、琴等也都有了以《春江花月夜》的新曲,于是《春江花月夜》“孤篇压全唐”的文化定型也就定了型。

要怪只能怪唐诗太多,《春江花月夜》作为乐府,在以绝句、律诗为主的唐诗中实在不算出挑,如果不是应了明清两代诗家的审美,很可能就真的泯灭下去了。明清民国之间,古文被白话文取代,中国人对诗词的鉴赏基本定型,可想而知,那些还没有被“正名”的好诗,就这样被淹没在唐诗之海中,再也不会名扬天下了。


隐语


张若虚是初唐诗人,其作品留存至今只有两首,《春江花月夜》便是其中一首,在唐朝诗歌人才辈出的年代,上有“初唐四杰”,中有“李杜”,晚有“韩愈、白居易”,个个都是响当当的人物,这首诗何德何能被后人冠以“孤篇压全唐”,我先简要的说一下这首诗的特点。



一是章法变化多端,大量的排比、对偶和流水对,上下衔接,整个节奏的把握相当到位,难度之大位居唐诗之首。二是格律优美,词藻华丽。该诗明快而不拖沓,华丽而不艳丽,色彩清新而不入俗,对后来的唐诗风格起了指导作用。三是春、江、花、月、夜,尤其对月的描写,无论唐朝还是其它年代无出其左右,而且上升到了对宇宙、人生认知的高度,其深刻的哲理内涵冠绝唐诗之首。


下面奉上《春江花月夜》全篇,我们分段进行赏析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起篇春江、潮、海、明月交错叠加,神奇而又美妙,仿佛缓缓展开了一副画卷,开启了整篇的序幕,同时最后落脚江月,点出主题。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这部分我认为是全篇的核心思想部分,作者由缓缓升起的明月,开始深刻感悟人生哲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边是什么人最先看到的月亮,“江月何年初照人”江上的月亮是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这个连我们现代人都无法弄清楚的道理,却出于一千多年的古人之口,何其雄哉?我已哽咽无语,只有深深的膜拜。然而作者话锋一转,“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人生一代代无穷无尽,而江月年年总是相像,不知道江月在等待何人,只是看到长江的滚滚流水,虽然人在月亮面前生命短暂,但是人一代又一代,与月亮相依相守,生命不息,代代相传,表达了对人生积极进取的态度,由宇宙感叹人生,道出天与人的和谐相处,该部分月的叠加、人的叠加以及江的叠加,清俊雄伟,丝丝入扣,无不令人拍案叫绝!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场景转换,作者开始转向白云,落到扁舟和明月楼台,开始带出妇人的相思之愁,回到了人的细微情感。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明月楼台的妇人徘徊惆怅,连镜台都懒的用明月映在帘和砧上,卷帘不去、手拂不开,远行的人儿只能思念,多想像这月光一样和他一路跟随,即使鸿雁高飞、鱼儿潜跃也不能相见。我们可能不了解古人的相思之苦,古代的男人离家,不是去服兵役就是为生计奔波,可能一别就是两世相隔,怎能不愁,这里句句都说到了人的内心,同时以“雁”“鱼”不能相见,更加烘托了相思之愁,无不让人感同身受,潸然泪下。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这里又将思绪转到远方的游子,回家的日子遥遥无期,江水奔流不息,仿佛要把这春天带走,明月已经快要落下,不知多少人在家,而我只能独守,思念着远方的亲人,“落月摇情满江树”,人间的离情随着落月在树上摇曳、弥漫,在这充满情魂的意境里全篇结束……余音绕耳,令人回味悠长。


这首《春江花月夜》,反复的读,反复的悟,前期看到的是景,中间看到的是情,而最后看到的是宇宙苍生。

张若虚的这首诗他会不会想到,一千多年过去,无人再能把这一轮江月渲染的如此凄美动人,春江花月夜不愧是不朽之杰作,“孤篇压全唐”名不虚传!

落花流水而江月依旧!

这就是我对春江花月夜的浅薄认知,请指正!


平民对对话诗词


《春江花月夜》,被捧上神坛,有“孤篇压全唐”的美誉,其优点如下:

1、韵律到位,阅读朗朗上口


全诗共三十六句,每四句都自成一个小节,每个小节皆有韵律,每个韵律皆有韵脚。读之,朗朗上口,描写自然景观浑然天成,可见一斑。 全诗变化复杂,九个韵脚,随之平仄变化,有平韵,有仄韵。平仄韵反复穿插,整体声调整齐,如同歌曲般和谐而不呆板。

2、描写细节美


全诗好几个主题,每一组都变化位置,景色美得让人觉得自然之外,还觉得写得实在到位。全文部分情节,短短数句,便描写出了整个斑斓迷离的春江夜月图,这种描写方式,确实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3、推动了唐朝的诗风

这首诗除了本身的艺术性之外,还推动了唐朝诗风的转变,促进了唐朝新诗格律发展。《春江花月夜》全诗,成功运用新诗格律,用七言诗的四句一小节,为叙述长诗的技巧,给后代诗人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典范。此诗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格律诗的兴盛,所以才被后来无数崇拜者,反复吟唱,成为脍炙人口的律诗了。

这首诗不管从结构上,还是美学上,流传上都是无人能比的名篇,所以值得推崇出来。




为什么人云亦云?难道闻一多的诗评是圣旨?难道闻一多比李攀龙,比杨慎懂诗?什么叫孤篇压全唐?历史上稍有责任感的诗词评论家都不会说出这句废话。不可否认张若虚写得好,词藻华美,但华而不实,啰里啰嗦,称不上仙品。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大气磅礴,雄冠千古,春江能比得上?这句就可写死他了。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境界之开阔深邃,情感之真挚细腻,春江能比得上?看一下历史上的评价吧。\b



鉴水渔翁


说起这首诗,便是这句极高评语,闻一多先生誉为“孤篇压倒全唐”,也一样出名了,然放眼整个盛唐,这句评语显然过高,但这首诗优秀得还是无人可及。

特别在哪里?

我没有那个学识去评判,依我所学,浅斟拙见。


1 以“月”为主写相思,篇幅之长,意境之美,文采华章,难也!

纵观唐诗篇幅长且有名的,

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然叙事诗,言之有物,而《春江》抒情兼说理,抽象虚化,实属不易。

李白《蜀道难》《将进酒》抒情诗,大气豪放,却没有唯美的意境。

再看唐诗以月写情怀且有名的,

李白《静夜思》,张九龄《望月怀远》,杜甫《月夜》等等,绝句或律诗,情怀有余,篇幅不及。

《春江》全诗共36句,每句七字,四句一组,四句一换韵,共九韵,高低音节相间,层出翻新,优美得无与伦比。

以“月”直接入诗的有14句,剩下22句,是月下清辉中的江,花,人,几乎句句有月,却角度不同,时空转换,景致迷人,宛如淡雅水墨画。

篇长,句整,音雅,境美,乃形式上之巧妙!

2 相思之题材传统,于传统中感悟自然生命之理,寓新奇,愈深刻。

唐诗中写相思且有名的诗有很多,

温庭筠《杨柳枝》“入骨相思知不知”,

王维《相思》“愿君多采撷, 此物最相思”,

李白《长相思》“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等等等等,缠绵悱恻得眼花缭乱,

然《春江》可贵之处,由景生情且入理,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自然永恒,个体渺微,生命无穷延续,说理已形而上,在唐代文人的世界观中,绝无仅有,难得可贵。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春江,月夜,花,气象万千,声光色影,斑斓炫目,游子,离妇,两地相思,哀婉缠绵,明月,江水,澄澈明净,永恒亘古,景中有情,情中融理,理由景生,乃内容上之精深。

3 张若虚,生平如其名。

“若虚”二字,深藏不露,虚怀若谷,谦虚内敛,容纳万千。

初唐诗人,生活在李杜白还没存在的时代,资料更是少之又少,《旧唐书·贺知章传》中稍带,一生仅存诗两首,一首《春江》,一首《代答闺梦还》,一首出名得众人皆知,千古传诵,一首冷清得连诗名都陌生。

两个极端集于一人,不得不说,张若虚侥幸至极,神奇得可以。

“孤篇横绝,竟成大家。”

此名不虚传!

对张若虚的好奇,无疑使《春江》更加神秘。

4 不足,此诗更像一首抒情的歌。

是唐诗中最像流行歌的,语意浅显流畅,音律婉转悠扬,空灵邈远,像小提琴上演奏的小夜曲或者梦幻曲,乐府诗中的顶峰。

相对于诗的短小精悍与意味深远,《春江》有所不足。

无论如何赞誉,任凭时光流转,历史变迁,只要有诗的存在,就有《春江》艺术魁力的传承和不可动摇的地位,就有人们不可救要的喜欢。


一绿浮芳


提起唐诗,大多数人可能想到是唐诗的代表诗人李白、杜甫。


但是,有一些诗人,他们名气虽然比不上这两位大诗人,作品却横绝全唐,比如说备受推崇的《春江花月夜》。


后人看来,张若虚凭借这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清] 王闿运 《论唐诗诸家源流》)。那么这首诗到底特别在哪儿?


这首诗用的是乐府旧题,张若虚不但把原来的五言短制改为七言长篇,而且赋予它全新的内容。


春、江、花、月、夜,本来都是易于触发人们永恒之思的自然意象,写在诗中本就易于唤起对无限时空的联想,诗人又用他的化工妙笔把这些意象融成“一片奇光”([明] 钟惺 《唐诗归》)。


“句句翻新,千条一缕”([清] 王夫之 《唐诗评选》),诗情画意弥漫于对宇宙奥秘的叩问和对人生哲理的体察中,弥漫于对游子、思妇、青春、爱情的关怀和向往中。


诗的结尾八句每一句都是韵味无穷的,在一层淡淡的、令人陶醉的伤感情绪中这样收束,更给人以缅邈不尽的回味。


诗人虽运用近于宫体诗的艺术形式,却洗尽铅华,创造了明净纯美、兴象玲珑的意境美。



所以,闻一多先生说它寥廓、宁静、神奇,“替宫体诗赎清了百年的罪”,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唐诗杂论》)。


通读全诗,我们可以看出,这篇作品既不像南朝山水诗那样着力模山范水,也不像玄言诗那样枯燥说理,更不是一首单单抒发儿女离情别绪的爱情诗,而是将多种诗情合为一体。


作者凭借着对春江花月夜美景的描绘,尽情赞颂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


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扩展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宇宙精神的探究结合在一起,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融的优美深邃的意境。


值得一提的是,张若虚存诗仅两首,唐、宋、元时期的唐诗选本一概不收这首《春江花月夜》,


明初高棅《唐诗品汇》识将其收录,明中叶李攀龙《唐诗选》钞入之后,这首诗才广为流传。


有书知道


作为“吴中四士”之一的张若虚,远远不及贺知章出名,一生都郁郁不得志,惶惶然有遁世之幽。



神龙二年的上元节,明月桥边,面容憔悴的张若虚正借酒消愁,一队热热闹闹的人马簇拥着欢笑着,要打桥而过。即便隔着面具,张若虚还是感觉到了为首的那名女子浑然天成的俊美,气质超然,丰姿超群。张若虚起身,想厚着脸皮搭话,这时,她身边的侍女一不小心,弄翻了那个面具,那女子千呼万唤始出来,发如清风之逸,面若桃花带笑开,目若清波逐水流。这名女子叫辛夷,出自名门望族。张若虚对她一见钟情。随口一句“可怜西风无垠恨,隔山望月睹尊颜”,辛夷看了他一眼,形容憔悴,衣衫褴褛,以为是叫花子,没有怎么理他。这时,一批鬼卒正巧经过,它们几天没有开张了,于是就把他拘了回去交差。由于是冤判,张若虚成了阎王殿上的钉子户,久久不肯投胎转世。阎罗王没办法,就问他,你怎么才肯愿意投胎啊?阳间的才子不够用了啊!!!张若虚说,除非要我再见辛夷一面。然后,阎罗王就找到得道成仙的曹娥,要她帮忙遂了张若虚的心愿。于是,27岁的张若虚死而复生。还是在明月桥,还是在上元节,他终于如愿见到了辛夷。这时的辛夷,已经满目沧桑,白发苍苍,面容憔悴。然而,张若虚最初的那份情感还在,甚至比初见时更加浓烈,对着那灯火辉煌,对着那熙攘的人群,对着那欢声笑语,对着那明月高楼,对着那春江淡影,吟唱出了千古名诗《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一点微小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 )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一直运输着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 )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昨天夜里梦见花落闲潭,可惜的是春天过了一半自己还不能回家。 )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 )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不知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全诗紧扣标题,春,江,花,月,夜,环环相扣,一景一图一绘情,细腻生动,温润典雅。人生期待所有美好,然好景不常在,终将化为尘埃。这与“人世有代谢,往来成古今”的意蕴是像吻合的,有“大江东去”的质感,也有“情到深处方恨短”的婉转。


迦南的巫师


因为这首诗具有比其他诗更深远的意境。

囊括全了天、地、宇宙、时空、人、景等诸诗都在纳入的意境。

描述了春、江、潮、海、明月、花草、树林、雾、霜、云、岸、孤舟,楼、怨妇、闺房、鸿雁、鱼龙、离人、……,诸诗都以此为题的事物。

抒发了写景、言志、哲理、离愁别绪、惆怅等诸诗都以此为神的才情。

纵观全唐诗,没有一首能做到。关键是还写得那么好,那么有文采,那么律美。

仅是这几句: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后世都多少名家模仿都不可得也!

王勃模仿过,《滕王阁序》后诗曰: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苏轼模仿过,《赤壁赋》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其自变者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无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题主的问题是孤篇压全唐,其实还有一篇气势磅礴的诗,和这首《春江花月夜》齐名。

那就是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望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有此二篇,唯有跪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