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若虚和杨广都写了《春江花月夜》的诗,究竟谁的更好?

半壕烟花


春潮联波泛舟冥,海角浮月生明星。潋滟天光鱼鳞𤀽,潇湘夜色宇内同。晚风漫卷雕天柱,无限愁丝入怀生。浪拍苍岸散潮雨,华跃涌滔生针松。鸥迹潜匿暗汐作,龙踪如舒浓霜月。初时金盘影绰约,俄而白璧悬玉夺。寒气袭人衣卤透,野荻萧瑟白头槎。独坐碣亭转寰宇,缥缈苍茫一云鹤。目尽残云无归客,揽收故寺亦蹉跎。天地浑成团如幻,犹怜苇露合珠玥。若虚偶张天幕网,如实奇卷海床缺。魂入月魄零霜华,六瓣不出是桂节。千古多人同此刻,一轮频托相思磨。玉树栏杆琼花阁,彼岸花叶渡鸦啄。二十四桥箫何教?不是依人兰香舌。三生三世寒宫殿,愿奉蜃珠参蕊阁!怎言隋家风流子,犹怀丽花陈国色。良辰美景须辜负,谶语江南龙舟多。……


用户渤海潮生


世人都说唐代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是″孤篇横绝″之作,没有人动摇过它的诗坛地位。 最近,翻阅郭茂倩的《乐府诗集》,发现录有《春江花月夜》数首,其中现存最早的杨广两首,我看就能撼动张若虚地位了。诗文如下:



《春江花月夜》一 隋. 杨广

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

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

《春江花月夜》二 隋.杨广

夜露含花气,春潭漾月暉。

汉水逢游女,湘川值两妃。

读了之后,不禁觉得张若虚诗有抄袭杨广之嫌。当然,这里抄袭不是指文字,而是指景色和情感,就仿佛杨广是陈寿写了《三国志》,而张若虚是罗贯中写了《三国演义》。不信,请看: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是不是感觉跟杨广诗境如出一辙啊?!

杨广的《春江花月夜》创作时间比张若虚早许多年,他的这几首诗意境非常独特,活脱地表达了帝王心中那份独有的孤寂和情愫,诗意缠绵而不腻,诗境空灵而不虚。情在静水深流中流淌,情在两岸江花浓艳处绽放,情在月落星稀里孤寂。心之净,容天地之静;心之独,忍星汉之孤。这是帝王诗人独有的“动则九天之上,静则九地之下”的孤傲与霸气的意境,非常人所能及,也是模仿不来的。

难怪他能在另一首《野望》中写得出″寒鸦飞数点,流水绕孤村,斜阳欲落处,一望暗消魂″的花言妙语。其中诗句甚至被苏轼拿来为自己贴金,确为佳品中的精品,实来不易。如果不看作者,不少人肯定认为这诗是王维或孟浩然所作,很难想到是出自一位千古暴君之手。大家可能跟我一样都很奇怪,杨广作为一代帝王,家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为什么心里还如此孤寂?寂寞得残暴,寂寞得要杀人。

有人说他弑父,也有人说他杀兄,不管怎么说,杨广的性格残暴是无疑的了。现在,我才顿悟,杨广残暴的性格可能缘于他的孤寂。撇除他的不好,从他的诗中,我看到了一个″心灵聪慧,心思缜密,善讨人欢″的孤僻少年。

我想也许正是这些优点害了他。他聪慧,所以想谋权,他谋权,所以不择手段,他不择手段,所以就会杀人;他细心而有欲望,所以会察言观色,讨母后独孤伽罗欢心;他压抑,所以心比常人孤独。但是,一旦幸登皇位,他往日的欲望、孤独、压抑,羞辱就会通过血腥和杀戮一股脑地释放出来,如魔鬼洪兽一般,荼毒生灵。



传说,宫廷中有姓侯的美女,因长期见不到杨广心灰意冷,投缳自尽。死后,宫人不敢隐瞒,把她的遗诗呈给了他。他边读边泣,丧心至极,深感痛失一位多才多情的美人。一怒之下,他竟然杀了渎职的宦官,并追封美女为夫人。可见,他爱江山更爱美人。没有这情这意,怎么写得出″汉水逢游女,湘川值两妃″的深情似海的丽句?又怎么能写得出″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那种对人生逝如潮水的无奈和对日月星辰周而复始的窃喜之情呢?

所以,杨广的诗细腻,情深,洒脱,旷达,日月星辰,星汉浩淼尽出其中,情景交融,一点不比张若虚差,而且在诗的禅意和真情实感上更是胜出一筹。

谢谢大家品阅!


半壕烟花


问题:张若虚和杨广都写了《春江花月夜》的诗,究竟谁的更好?


前言

《春江花月夜》的诗题原为陈后主(叔宝)所创,原词早已失传。 所谓乐府古体诗,隋炀帝、张若虚、温庭筠等人都有诗作传世。


关于张若虚和杨广的《春江花月夜》,简单来说,一个被现代人抬得太高,一个又不为现代人所知。


一、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 不知什么人杜撰出来的“孤篇压全唐”

一说起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总是被现代人用“孤篇压全唐”或者“孤篇盖全唐”来称赞。但是却没有人能够说的清,这五个字是哪位大师说的?

从张若虚这首《春江花月夜》的经历来看,此诗从长时期的默默无闻到今天的如雷贯耳经历了一段相当曲折的过程。

张若虚的这首诗之所以没有失传,是因为被郭茂倩收录入了《乐府诗集》。

程千帆先生在《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 的被理解和被误解》中做了详细的考证,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在漫长的唐宋元明时代里,被众多文献所忽视,只是侥幸地因为它是一篇乐府而被《乐府诗集》所收录。编者郭茂倩是北宋人,他收录此诗的原因并不是他认为这首诗很优秀,而是因为这首诗是一首乐府诗而已。

这首《春江花月夜》直到明朝才开始渐渐被人重视,明朝高棅在《唐诗品汇》中收录此诗,但是在其另一本著作《唐诗正声》中又消失了。 后来从李攀龙的《古今诗删》开始,不断被各种唐诗选本所收录。可以说"后七子"的领袖人物李攀龙是张若虚的第一个贵人。随后比李攀龙稍微年轻几十岁的胡应麟在其名著《诗薮》中也提到了这首诗,这是第一次在诗话被发现。

明代前七子搞复古运动: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但是后来其中的文坛领袖何景明观念变了,认为老杜诗不如初唐四杰 ,不惜与李梦龙反目而开始推崇初唐四杰。于是在这个时代背景下,被认为与初唐四杰诗风相似的张若虚这首诗被明清人所重视和研究,一直延续到今天。

这首被后人评价为“孤篇压全唐”或者“孤篇盖全唐”的《春江花月夜》,根本没有入得了唐宋元诸代诗人和评论家的法眼,是从明朝才开始被人所认识。

而且也没有古人说过“孤篇压全唐”或者“孤篇盖全唐”这五个字。估计是现代人曲解了王闿运《论唐诗诸家源流(答陈完夫问)》中的“孤篇横绝,竟为大家”。闻一多的“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之评价,也仅限于在宫体诗的范畴以内。

二、埋没了的明珠 杨广《春江花月夜》

隋炀帝杨广在历史中是一个昏君和暴君,历史书是否真实可靠不需要去讨论。但是年轻时的杨广和后来的李世民相似,文可挥毫写诗文,武能领军平天下,为了隋朝统一大江南北立下了不少功勋。

隋朝最伟大的两个诗人,一个是薛道衡,一个是杨广。据说薛道衡还因为自己的佳句“空梁落燕泥”受到杨广的嫉恨、惹来杀身之祸。这个故事有一点像宋之问因为“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而害死刘希夷差不多。

杨广和宋之问一样,自己也是一个优秀的诗人,会不会因为想占有一句诗而害死他人值得怀疑。

我们先看一下杨广的《春江花月夜》二首:

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
夜露含花气,春潭漾月晖。汉水逢游女,湘川值二妃。

把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与杨广 《春江花月夜》相比,可清楚看出张若虚受到了杨广的启示或者影响: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三、两位宫体诗诗人的贡献

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评价隋炀帝:

“能作雅正语,比陈后主胜之”。

陈后主的宫体诗艳情之风,到了隋炀帝手里变得雅正。闻一多认为这种宫体诗经过了:

一百年间梁、陈、隋、唐四代宫廷所遗下了那分最黑暗的罪孽,有了《春江花月夜》这样一首宫体诗,不也就洗净了吗?向前替宫体诗赎清了百年的罪,因此,向后也就和另一个顶峰陈子昂分工合作,清除了盛唐的路”。

隋炀帝和张若虚对于宫体诗的净化都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是在很多现代人的认识中,张若虚被抬得过高,而隋炀帝却被埋没了。

结束语

喜欢秦少游的读者一定知道这首《满庭芳·山抹微云》

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熟读古诗的人读到:“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销魂”,一定会想起隋炀帝的一首诗,不错,秦观正是化用了杨广的这首绝句《野望》

寒鸦飞数点,流水绕孤村。斜阳欲落处,一望黯消魂。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带潮生。” “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怎么“抄“,怎么“袭”?

书生写的是什么“景色”?皇上说了什么“情感”?

不必说“孤篇压全唐”,不必说“洗净艳词罪孽”;就其本身,也是句句让你感动,处处催人思考。——楊广没办到。



涂之人995


读了杨广的《春江花月夜》,感觉杨广其实有着一颗温柔细腻的心,其实他和陈后主是有共通之处的,所以他们的结局也大抵相同。

如要评价杨广和张若虚两的《春江花月夜》谁的更好的话,只能说各领风骚。

杨广的诗给人一种清奇雅致的感觉,原创更是不易;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后来写的,在意境上从杨广的诗里有借鉴,但是张若虚的诗写得更宽广一些,铺陈得更开,即景寓情。

如果真要拿到一起比是非常有意思的:可以说杨广的《春江花月夜》是精简版,张若虚的更贴近白话文。杨广的原创将意境定格,张若虚的叠句妙语不断,都让人人舒服,论谁高谁下确实很难。

当然,我想说的是杨广的诗坛地位是严重被低估了的。


七色稻


杨广和陈叔宝,以及后来的李煜赵佶的经历说明:文学家艺术家不适合当皇帝,他们横溢的才华,吃不了政治这碗饭。这也就明白了,为什么曹操传位给曹丕而不是曹植。曹丕虽然也搞一些文学创作,但只是个很有才华的文学爱好者,更多才智表现在政治领域。曹植则全部才华都在文学上,成就极其显著,但是在政治方面的表现,在曹操眼里完全就是白痴。所以没有传王位给曹植,是对他最大的保护。同理,文学狂人政治白痴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归,其实也是唐玄宗对他最大的保护。否则在长安的政治圈里,李白将会死的很惨,而且还死的稀里糊涂。


fj9745742368


每次提及张若虚,人们最先想起的是他的这首唐诗《春江花月夜》。这首诗被近代学者赞誉为“孤篇盖大唐”之作,张若虚本人更是因为这首诗吸引了不少为为之倾倒的数万读者。细读此诗,能够感受到诗歌中清新明媚的自然美景,能够跟随作者一起在自然中探索人生哲理,更能够体会古人的游子之情。当《春江花月夜》用艺术化的手法表现了“天人合一”的神秘意境之时,读者似乎忘了,其实张若虚所做的这首诗是由隋炀帝杨广所作之《春江花月夜》,诱发而得此诗。既然张若虚和杨广,都写过这首《春江花月夜》,为何杨广之是被世人冷落、遗忘?而张若虚之诗竟然成了大家之作。他们二人的这首诗,究竟谁的更好呢?

杨广之诗:值得称赞的语言与意境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已经成为了中学课本中的必背经典之一,而隋炀帝杨广的这首同名古诗,却安静地躺在历史的尘封册子中。因为杨广在世人眼里,大多时候都是以一个荒淫无度的暴君形象出现,杨广作为皇帝的所作所为,直到今天仍然有人对他指责谩骂,所以从来不会有人去关注杨广颇具才华的一面。既然前文已经提到,张若虚所写的这首诗,是受到了杨广的启发,那么读者不妨一起来品味杨广所做的这首诗:

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

整首诗仅有短短20字,与张若虚所写之诗相比,纵然字数少之又少,杨广仍然用最简单的笔墨,描绘出了这幅开阔唯美的“春江花月夜”美景图。据史料记载,杨广登基后,曾三次前往江都,也就是今日的扬州游玩。因此据史学家推测,此诗为隋炀帝杨广游戏江南途中所作,只是具体为何年何月就不得而知了。整首诗开篇,就描绘了春日夕阳下的平静江水,此时正值春日,春天的花朵正开得灿烂。

在这个暮春之夜,诗人杨广站立江边,远眺江水美景。目之所及处,平静的江面水波不兴,似乎将时间都凝固于其中;江边有繁花似海,那些鲜艳无比的窗花,宛如燃烧的火团,点缀着春日最灿烂的颜色。不知不觉之间,夕阳落下江面,明月、繁星伴随着流波潮水而来,给这幅春夜之景披上了一层银色丝带。就是这20个字的简单笔墨,杨广用不落俗套的文采,展现了一幅春江花月夜的空灵美貌之景。通读整首诗,能感受到诗词画面之美,也能体会到随着时间推移变化,诗人在不断探寻美的真谛之心境。正是先有了这首诗,才让张若虚深受启发,从而写下了千古绝唱。

张若虚之诗:难以比肩的生命与宇宙之美

或许也有读者不承认这两者之间存在关系,但是张若虚所作“春江潮水连海平”和“海上明月共潮生”,确实与杨广诗中的“暮江平不动”、“潮水带星来”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由此看来,唐代诗人张若虚之诗,确实是在杨广这首简短的小诗上逐步拓展延伸而来。那么张若虚的这首诗能够成为流传百世“大家名篇”究竟又有何独特之处呢?他为何能靠着这仅存的一首诗,成为闻一多先生口中所赞誉的:“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呢?

这是由于张若虚的这首“千古绝唱”,与杨广之诗相比,其诗的意境更加广阔,诗中的每个句子,每个不同的意境,不仅描写的是春江花月夜的美景,诗人更从这种良辰美景之中,探索到宇宙意识与人生哲理。诗的开篇,张若虚用恢弘大气的笔墨,写下了江潮连海、潮涌明月的壮阔美景。就在诗人写春江明月的同时,张若虚又将浩瀚无比的宇宙空间融入了诗句当中。接下来他又笔锋一转,用“江天一色”族“孤月”创造了一个不染尘埃的神话美景。同样是写美景,张若虚的思想意境已经飞至宇宙,而杨广的思想意境,仍然停留在这尘世。

接下来的诗,进一步体现了张若虚对于人生的思考,而杨广的诗早已经在思考人生之前戛然而止,这才是彰显两位诗人真正差距所在之处。张若虚看着那一轮孤月,他想到的是“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里的“人与月”,其实是张若虚的感慨,人生短暂而宇宙无穷,对于这种无可奈何之感,对于世间万物不更改的宇宙规律,他又做出了这样的解答:“人生代代无穷尽,江月年年只相似”。

因此在这首诗的上半部分,张若虚看到了月落月升,年年不变的交替规律,在这样的宇宙变化之中,他感受到了江水无情,体会到了“逝者如斯”。这种将宇宙规律和他对于人生哲理的感悟合二为一的写法,自然要远胜于杨广所做之诗。杨广笔下的暮春三月之夜色,只有物境之美,缺乏了对于时间变化的感慨和人生哲理的考量。因此当张若虚将宇宙自然融于诗词之中,将人生变化融于物境之中,这种万物与生命,过往与古今的对照,让他的诗才得以流传千古。

读张若虚诗的后半部分,会发现他诗歌的感情更加饱满。诗的前半部分明明还在写对于宇宙、人生的感悟,然而在诗的后半部分,他就自然而然地过渡到了对于世间别离相思之情的刻画。后半部分有许多寓意相思、离别的意象,比如“白云、扁舟子、明月”这三种景物,经常用来代指人世间的愁苦离别之情。可是这些景物的出现并不突兀,因为当张若虚真正领悟到了生命的意义之后,他就用这些意向回归现实,延续了相思之情与游子的思归之情。

“相思离别”是古诗词中璀璨又美丽的一种情感,这种情感纵然忧伤孤寂万分,可是它却是人的一生中不可缺少的一种独特体验。在悲欢离合之中,人们才能真正感受到生命之美,这就与张若虚诗文前半部分所提到的人生之含义与宇宙之规律相呼应,让整首诗一气呵成,展现出光彩夺目的生命之美,宇宙之美。杨广的诗缺乏了这种境界,他确实也看到了张若虚眼中的美景,可是他却没有将幅美景赋予更深的含义,所以他笔下的《春江花月夜》确实不及张若虚的好,这是毫无疑问的观点。


(感谢阅读,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春江花月夜》

《宇宙意识与生命意识的完美结合——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赏析》

《意境壮美、语言清丽——说隋炀帝杨广 〈春江花月夜〉》


藤树先生


杨广的《春江花月夜》短小精悍,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诗中长篇巨幅,气势恢宏、跌宕起伏、一气呵成。每每以为曲尽乐终,却出人意料之外,另生意境,妙句连连。意境深远高古,寓平常平凡事之中。有人说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妇孺皆知,张若虚这首诗近似平时对话之语,妇孺皆愿传诵推崇。平常的语句引导后人去思考初月初人,发思高古原始之幽情,引起后人心中的共鸣,这可能是张若虚的巜春江花月夜》被广泛传诵的原因吧?这也是张诗略高于杨诗的地方吧?

近日,我写了一首怀古的诗,不是写张若虚而是写杨广的,诗名为《隋炀帝》:急功近利惹民愤,乘风破水赴扬州。横尸行宫唾四溅,碧波至今泛渔舟。


士心湘人


我中学的时候就把春江花月夜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