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为什么要杀韩信?

回眸百媚声


刘邦总结自己为何能击败项羽,功劳在于这三位人杰,而自己能知人善用,因而夺得天下。后世因此将张良、萧何、韩信并称为“汉初三杰”。

刘邦平定天下,这三人功劳最大。俗话说,狡兔死走狗烹,尤其刘邦是历史上出了名的爱杀功臣的皇帝,但张良和萧何都得以善终,唯独韩信被杀,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韩信的军事能力太强

历史上除了“汉初三杰”,还有“汉初三大名将”——韩信、英布、彭越。这三个人的最终的下场出奇一致,被刘邦以各种名义杀死。

由此可见,刘邦杀功臣,杀的主要是武将,尤其是军事能力突出的武将。原因很简单,这些武将在平定天下的过程中,无一不是立过大功,在军中有极大威望。一旦他们有异心,将会是非常大的威胁。

尤其是韩信,不世出的军事奇才,后世称为“兵仙”。刘邦死的时候,韩信如果活着,此时35岁正值壮年。如果不杀韩信,他能放心把这么大的威胁留给子孙后代?

张良是谋士,没有当老大的实力和野心,对他而言,辅佐刘邦平定天下已经实现人生抱负,没有再起兵造反的理由。

萧何在刘邦队伍中的角色负责后勤和行政。最初起兵时,萧何的官职高于刘邦,但他从始至终坚定拥护刘邦,原因就是他认为自己不具备当老大的能力,对自己的认知和定位很清晰。

换句话说,这两人都是一介书生,对刘邦没有实质的威胁。



二、韩信情商低

刘邦称帝后,张良进入了半归隐的状态,对国家朝政不闻不问,将精力用于求仙问道,用行动向刘邦证明了他没有政治野心。萧何虽然官至丞相,但做人行事小心谨慎如履薄冰,即便如此,刘邦仍不时敲打萧何。

和他们两人相比,韩信的情商简直负分。楚汉之争时,刘邦陷入苦战,韩信向他索要齐王的封号。刘邦虽迫于形势同意,但内心却十分不满。刘邦称帝后,韩信还私自收留刘邦通缉的项羽旧部。刘邦本来就忌惮韩信,这不是明摆着有造反的意图吗?

由此可见,韩信的政治觉悟实在不合格。



三、功高震主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平定三秦,背水一战击败赵国,伐齐击溃龙且二十万大军,四面楚歌十面埋伏在垓下击败项羽。刘邦的天下可以说有一半是韩信打下来的,这件事刘邦清楚,天下人也清楚。司马迁称韩信为刘邦的周公,即是肯定了他的功劳。

正因如此,刘邦对韩信十分忌惮,称帝后征讨匈奴,为什么不敢派韩信?就是怕韩信和匈奴联手(韩王信就这么做过)。

而且皇帝想杀一个人,从来就不需要理由,有没有造反的实力和动机不重要。对皇帝而言,皇位和权力才是最重要的。


历史趣味吧


三个方面的原因:

1、韩信太年轻。刘邦生于公元前256年,韩信生于公元前231年,整整小了25岁。刘邦年近60感觉时日无多时,韩信刚刚而立之年。留着这么年轻的兵仙,给谁都不会放心。

2、韩信太能打。虽然只打了短短五年仗,但是百战百胜,被后世誉为兵仙。定三秦、出函谷、守荥阳、破魏赵齐、灭龙且,最后与刘邦合并,在垓下给项羽唱了首四面楚歌,逼迫其自刎乌江。

3、韩信威望太高。韩信被贬为淮阴侯后,有次到樊哙家里,樊哙跪拜迎送,口口声声称大王。樊哙什么人,吕后妹夫,舞阳侯。爵位上一样,实权更重,还是皇亲国戚,还是对韩信这么尊重。刘邦的宠臣陈豨封代相时,对韩信的话唯命是从,韩信要他准备谋反,果然三年后造反。这可是刘邦的宠臣啊。

因此,韩信年纪轻轻、用兵如神、在众大臣中威望还太别高,这样的人留着刘邦能放心吗。


欢乐说历史


我们先来看看韩信的一生,韩信,汉初三杰之一。少年家贫,常常连一口饭都没得吃。寄住在哥哥家,嫂子还不待见。秦末天下大乱,韩信投奔项梁的部队,项梁战死后又归属项羽。项羽自恃勇猛韬略,韩信几次献计,项羽都不采纳。后来韩信干脆不干了,直接逃跑。项羽分封刘邦为汉王,韩信前去投奔。

韩信得不到重用,是萧何月下追韩信,才有了后来的登坛拜将。自此,韩信开启了战神模式。明修栈道暗度陈仓,\t定三秦。然后分兵以北,禽魏,取代,仆赵,胁燕,东击齐而有之,南灭楚垓下。刘邦能够坐上皇帝宝座,可以说有一半是韩信的功劳。这样功勋卓著,这也让许多人既敬又怕他。韩信为何身死,原因离不开这几点。

1.过分清高自傲。都说牛人都有牛气附身,韩信确实很牛,牛的有时候忘了自己是谁。有次,刘邦问韩信,我能带多少兵马,韩信说十万。刘邦说那你呢,韩信说多多益善。刘邦心里肯定在想,万一我哪天比你先走,你多多益善,我打下的江山肯定也就是你多多益善了。再牛的人也得学会在领导和长辈面前低调,这是人情,也是智慧。

2.过分贪恋权利,不体察领导苦衷。韩信占领齐国后,刘邦还在荥阳和项羽对峙,此时项羽围师几重,刘邦知道自己野战打不过项羽精锐之师,只能死守,而且自己的父母妻小都在项羽手上。刘邦让韩信回师解荥阳之围,韩信却不肯过来,还来讨要假齐王封号。依平常人来看,这时刘邦其实已有杀韩信之心了,苦于大敌当前,刘邦又是善于驱人之人,于是刘邦让人传命,直接给韩信封了个真齐王。这边领导在受苦,那边还要来讨要官职,任谁都闹心。刘邦牵制了项羽,韩信才能平定东线,但是韩信没有体会领导的功劳,过分夸大了自己的功劳。而且,对于领导的苦衷,不加以问候,反倒给领导又添加烦劳,实属不知人情。

3.不听谋士蒯通之言,只顾眼前利益,没有政治远见。韩信占领齐国后,刘邦、项羽都派人过来要求派兵帮忙。韩信的谋士蒯通说,\t你要是帮汉王,汉王就会取胜,要是帮项羽,项羽就会成功。不如让他们两方都得到好处,共同存在下去,\t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势必无人敢先发难。凭你的贤达圣明,又有众多军队,占据强大的齐国,联合燕、赵两国,出兵到空虚之地控制他们的后方,顺应民心,西向制止楚、汉间的争斗,使士卒免于死亡,天下之人,谁敢不听从!你按照原来齐国的版图,拥有淮、泗之间的土地,以恩德安抚诸侯,拱手安居,礼让贤士,那么天下诸侯都将竞相朝拜齐国,而且是“天予不取,反受其咎”。韩信却没有听,韩信应该还是忠心有佳的,或者说韩信认为刘邦这个领导和他很亲,刘邦给了他齐王,这是莫大的荣耀。韩信我只能帮刘邦,但是韩信没想到的是,韩信在刘邦眼里,也只是一枚棋子。刘邦心中自从有楚汉之争后,就有了天下。韩信和天下相比,韩信只是一个小到不能再小的人。

4、韩信真正的死因是刘邦的猜忌。刘邦取得天下后,志得意满。但是天下诸侯王太多了,彭越、英布相继造反。韩信此时早已解除兵权,被封为淮阴侯。韩信也没有反叛之心,但是其他诸侯王造反了。刘邦此时肯定是疑心更重,再加上钟离昧事件,韩信被猜忌更重。尽管你现在没有谋反之心,但是以后呢。刘邦辛苦打下的天下,是要传之万世的。在万世面前,韩信的威胁太大,不能不除。

所以韩信不死,刘邦是不会安心的,这就是古代的帝王之心。一个人,还是一个将军。尽管你功劳再大,和帝王,和天下相比,只不过是沧海一粟罢了。韩信之死,死于人情缺失,死于帝王猜忌,如此而已。




风雪梦不逝


功高震主,口无遮拦,政治上的低能儿,悲惨的下场是必然的。


秋光柔风洒金玉


刘邦为什么要杀韩信?为了刘氏皇朝一统江山!刘邦的确是做皇帝的天才,能够掌控大局而不被表面现象所疑惑,他自己心中早已有数但还要装做无数的样子说:这事怎么办?当天下未平定时,需要英雄豪杰各尽其所能,为自己打江山时,不光高据汉王之位筹划指挥全局,而且有时能够委曲求全,以打胜仗,占地盘、消灭异己为目标,一切为这个总目标服务。当天下已定时,则马上战略转移,兵权一统,不管是进攻匈奴还是剪除异姓王,都是他自己亲自带队征讨,可谓不辞劳苦。这个用心不是昭然若揭吗?抑制异姓王、有独大才能功臣的实际权力,牢牢把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刘邦刚即帝位不久,曾置酒咸阳宫,纵论得天下的经验,谦虚地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然而,既然刘邦承认征伐战阵不是自己的强项,为什么即位后不自己在皇宫继续用此三人进攻匈奴、征伐反叛呢?所以,刘邦在咸阳宫表扬张良、韩信、萧何的时候,这三个人都已经被刘邦列为剪除对象了。张良一眼就看出了此一点,就装病不干了,成功自保。萧何也看到了危险,就装糊涂蛋,表现出胸无大志、私心很重的样子;可能还觉得还不到位,就做小人,帮吕后杀韩信,再表忠心,也成功自保。只有韩信,隐约感到刘邦对自己态度变化了,但心存幻想,而且没有采取有力的措施,来自黑自己,相反,还与一些原军中之人有所来往,被的内线侦知,刘邦便耍了个伪游云梦泽、实抓韩信的把戏,捉住韩信。降楚王韩信为淮阴侯。刘邦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一是忌惮韩信的才能的,如果明令征讨可能适得其反。二是他自己在大庭广众之下,才表过韩信的功,一转眼,因一纸告密,就杀人,面上说不过去。武夫冲锋陷阵是文人所不及的,但太平时候,谋划自保,则武夫不可与文人同日而语。这时的韩信仍然没有启动自黑模式,还时不时发个牢骚,并且没有彻底断绝与原军人的交往,尤其是在刘邦出征期间,还继续与原军中人员交往。结果,又一次被告密,吕雉、萧何二人联手,把韩信骗进皇宫,执行刘邦的既定方针,杀掉了韩信。


二曲人


没有韩信刘邦当不了皇帝,韩信为刘邦打败项羽立下了大功。但是刘邦做了皇帝以后很担心韩信有野心起兵造反了,韩信一旦造反,刘邦手下大将没有韩信的对手。刘邦刚得天下便夺去了韩信的军权封韩信为楚王,后来又把韩信降为淮阴侯,最后逼反了韩信,吕后设计杀了韩信。刘邦听说韩信被吕后杀了,即高兴又宛惜,高兴的是自己能睡塌实觉了,不用再担心韩信造反无法收抢,宛惜的是韩信这个英雄好汉就这样死了。韩信死时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想不到我这个天下第一条好汉竟然死在一个女人手里,真是天意。”刘邦另一个对手项羽死时也说过一句话:“我战必胜攻必克,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想不到我今天会被困在这里,真是天意”也许刘邦真是赤帝子转世命里该当皇帝。刘邦病重去死时说过这样一句话:“朕提三尺剑从一个平民百姓成为皇帝,是天意。今天上天要把我召走就是扁鹊在世也治不好我的病。”刘邦说完这话以后,便把给他治病的医生都赶走了。不久刘邦便去世了。三个英雄都走了,人们都为项羽和韩信的死而感到宛惜,因为两人也和刘邦一样是英雄。

据说韩信曾经让蒯通给看相,蒯通看后对韩信说,将军的面相有血光之灾,然后又对韩信说:“请将军转过身让我看看将军的背,”韩信转过身蒯通看了韩信的背后对韩信说:“将军的面相有血光之灾,但将军的背却贵不可言”韩信知道了蒯通的用意,是让韩信背判刘邦自立为王,当时项羽还没有败,如果韩信背判刘邦自立为王,就形成刘邦、项羽、韩信三人三分天下成鼎立之势,这样以刘邦自己的力量无法消灭项羽,也无法击败韩信,这样三人都可以称帝谁也无法消灭对方统一天下,直到几十年以后刘邦的重孙汉武帝刘彻称帝后,才能统一天下,这样韩信和项羽不仅都能称帝,也能兽终。


手机用户海里的龙


功高盖主,自以为是,还不觉兔死狗烹?帝王自古多疑恨!既使功成名就也须谦虚隐身。怎能让君主时感芒刺在背……于是乎,在夜黑风高,险象环生的刀光血影中,只会落的王候将相一缕春梦。伴君如伴虎呀!谁知这世界上?又有几多英雄好汉,情愿委曲求全。激流勇退而不被折翅沉沙。想一想,在历史长河中,又有几人真正读得懂、看的透、通往权利之下的不再是锦衣玉食,而是一个个孤魂野鬼,带上常人无法理解的苦痛,穷途未路的走入坟场,观其一生,不止是可悲、可叹、可怜,又可惜!还有无数的精神思想,仍旧激荡着人们不停的追随遐想,一往无前。


一越百川


众所周知,刘邦斩白蛇起义,推翻暴秦,决战项羽,靠的是手下的文臣武将,没有张良的谋划,没有萧何的理财,没有韩信的战略,刘邦是得不到天下的,刘邦本是泗水亭长,他的最大本领就是能识人善用,投其所好,驾驭各方,而韩信具备军事才能,战略眼光,经萧何引荐,刘邦封韩信为帅,统领三军,平定诸侯,决战霸王,最后取得胜利,建立西汉王朝,建国后的刘邦为了巩固中央集权,于吕后萧何谋划诛杀功臣,韩信首当其冲,功高盖主,刘邦拿他开刀,杀人立威,掀开了诛杀功臣的先河,也揭露出封建帝王的狭隘胸杯,和残忍,刘邦建立汉朝实现多民族国家统一,汉民族由此诞生,这份功绩是值得恳定的,为文景之治创造条件,奠定了后期强盛,对后世有着不可磨灭的深远影响,直至今日我们还会以汉为荣。


风雨同舟129273794


韩信是一个军事上天才政治上的低能儿。汉王一大半的天下是韩信打下来的,功高盖主;对韩信,刘邦是有害怕心理的,嫉其才能,怕其有不轨之心。刘邦成功后,在洛阳南宫,大摆酒宴,高兴之余,要求各人谈谈自己的带兵打仗能力,韩信一高兴就忘了禁忌,脱口而出:“陛下将兵至多十万”,而“韩信将兵多多益善”。无意中犯了刘邦之大忌。也为刘邦日后动杀机点燃了导火索。再加上韩信十二分的天真,不死何为?


流水晶莹


1.韩信本身有很大问题,军事智商高,情商低!再加上手握重兵,怎么会不让君主忌惮?

2.其实刘邦不把韩信当做自己的心腹已久!从他攻破齐国借势向刘邦索要齐王的称号时开始,再到刘邦遭难之时韩信没有出手救援!等刘邦借了危难的时候就对他不满。只是把他当做阶段性人才用而已。

3.铲除异姓王决策的必然抉择。

4.自己反思鸿门宴的教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