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的雙11:一場農產品的“練兵”行動

每年的雙11熱熱鬧鬧,但越來越缺乏新意,基本上都是飆GMV數字,商家與平臺聯合起來刺激消費,最終公佈一個天文數字,成為媒體熱議的談資。往年,天貓、京東是雙11的兩股主要力量,但今年的雙11有了一些變化,這種變化來自於崛起的拼多多。甚至,好事的自媒體已經將”馬雲、劉強東、黃崢“放在一起“拜神”了。

拼多多的雙11:一場農產品的“練兵”行動

雖然體量上,拼多多具備了與天貓、京東掰手腕的實力,但比這更值得關注的是,同樣是玩雙11,拼多多自成一統,不PK數字,也不去打口水仗,反而是掀起了一場“農村電商運動”,讓雙11這個源於城市的購物節,真正走進了四五六線的農村。用拼多多創始人黃崢的話講,更多的是把雙11當做是一次提升品質和考驗系統能力的“練兵”。

不一樣的拼多多,將雙11從城市引入農村

談到雙11,很多人習慣性地會關注數據,今年也不例外。11月11日24點,天貓雙11創造了2135億元的交易額紀錄,京東從11月1日到11日,定格在了1598億元。可以說,兩家老面孔都很“賣力”,表現也不俗,而被外界看做是電商第三極的拼多多卻顯得低調很多。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其實一點也不奇怪,因為同樣是在雙11的屋簷下,拼多多與京東、天貓站在一起的話,多少有些“關公戰秦瓊‘的意思。因為兩者玩法不同,目的不同,這種不同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拼多多的差異化在於“農產品上行”,這件事也是很多電商平臺不敢觸及的,因為難度太大。數據顯示,雙11期間,拼多多平臺總物流訂單數同比增長了300%,農產品訂單量超4000萬單,其中的1200萬單是由國家級貧困縣通過“產地直供”的方式發出,總量超過1億斤,較去年同比增長了409%。

拼多多的雙11:一場農產品的“練兵”行動

當然,拼多多並不都是農產品,服飾、日化、3C三個品類同樣是熱點,比如媒體廣泛傳播的iPhone累積銷量突破了20萬臺,交易金額15億元;女裝銷量突破了1億件,男裝賣出去了4300萬件;日化用品中向來是拼多多“爆款”的紙巾銷售數據更是“嚇人”,總銷量達到了2.7億包。這些數字量級上已相當驚人了,只不過,農產品上行是拼多多獨有的現象。

二是拼多多采取了“拼購”的模式,這是區別於京東、天貓的地方。藉此,拼多多撕開了電商的一道口子,電商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勢。所以,雙11期間,我們看到的拼多多場景與其他平臺完全不同,商戶入駐的門檻儘量低,不用搞“裝修”,也不用準備各種券,用戶也無需“囤貨”思維,更不用清空購物車。拼多多上更多的是“即時消費”,講究“便宜好貨”,用高性價比的單品做“爆款”,所以經常有幾萬人“圍拼”一款產品的景象。

拼多多為何能念好“農產品上行”的經?打法不同

做農產品上行,拼多多走的是一條拼購的路,如果按傳統打法去對接農產品和城市消費者,拼多多可能也解決不了這道難題。

其實,農村電商這碼事,拼多多並不是第一家涉足的企業。幾年前,京東、淘寶早就一頭紮了進去,滲透了很多年。但說實話,髒活、累活幹了不少,還建立起了網購的習慣,物流、支付等基礎設施逐步成熟,結果,最終在拼多多的身上引爆了。以致於有一種說法,京東、淘寶給拼多多做了嫁衣了。

不無道理,但這麼說也不夠客觀。準確地說,拼多多這種打法更適合農村市場,更利於形成商戶生態。

就像黃崢說的,“拼購”的模式更適應中國農產品“多對多”方式上行的特徵,能基於前端需求歸集,推動後端供應鏈的變化。像貧困地區大多地理條件複雜,產地分散,地理位置相隔較遠,只能走“小農”模式,快速聚集海量需求,迅速消化掉大批量的當季農產品,這種獨特的打法解決了農村不夠集約化的問題。

在農產品領域,由於降低了農村商戶的介入門檻,大幅壓縮了中間的流通成本,降低了損耗,用“產地直供”的方式帶來了高性價比,自然會受被一二線城市的消費者所接受。為什麼其他電商平臺在農村搞了這麼多年,基本還停留在樣板工程上呢?恰恰是因為沒有找到成本優化和降低流通成本的最優解。更直白地說,沒有金剛鑽,是攬不了這瓷器活兒。

我們來看幾個例子,11月8日,與商務部、國家扶貧辦合作,雲南大理州漾濞縣的300噸代售核桃,在拼多多平臺一上架就銷售一空;湖北秭歸縣臍橙的例子也很典型,以前經常滯銷,最低時收購價不足3毛1斤,但來到了拼多多平臺後,收購價已經穩定在了3元/斤,農民增收了,城市消費者得到了實惠。除此外,雙11期間,湖南平江的魚乾、醬幹,河南虞城的紅薯粉絲,雲南紅河的小黃姜、土豆等,都名列榜單前十的爆品行列。

還是剛才說的那句話,農產品上行這事,只有解決了消費端和供給端兩個因子,疏通流通環節,才能真正給出答案。

不追求數字,把雙11當做一場“練兵”

事實上,外界對拼多多的評價的確有些“分裂”。我身邊一些朋友普遍存在著兩個派別,一方認為拼多多存在“傍名牌”和山寨貨的問題,所以不看好;另一方認為,這些都是過渡期的現象,只要規模起來了,這些問題都可以用技術和規範來化解掉。看好拼多多,主要是創造了一種電商的新玩法,而這種模式代表了未來更先進的生產力。

我更支持後者。拼多多選擇去上市,並引入更多正規品牌,都是“倒逼”自己的“自淨化”的舉措。猜想,拼多多和創始人黃崢有更大的野心,做的是一場社會化的新電商實驗運動,中間可能不會一蹴而就,但契合了趨勢。

拼多多的雙11:一場農產品的“練兵”行動

對於雙11的意義,拼多多很明顯沒有“用力過猛”,也沒有與對手PK的姿勢。就像黃崢所言,更多的是把雙11當做是一次提升服務品質和考驗系統能力的“練兵”。拼多多在嘗試將原有的供應鏈系統打破,剔除掉中間冗長的環節,讓消費者與生產端高效地連接在一起,更可以實現個性化、批量化定製。這是一種全新的商業模型,農產品上行就成了“試驗田”。

關於這個預言,前幾天在烏鎮世界互聯網大會上,黃崢還有一段表述。他認為,社會需求變化與物聯網、5G、人工智能等技術發展相結合,將產生新的“半計劃經濟”,消費者個性化需求與供應鏈的大變革時代就到來了,這是未來10年數字經濟的最大機會。

所以說,雙11對天貓、京東來說,可能是你死我活的廝殺。但對拼多多來說,可能更是一個“練兵”和提升的過程,是一場社會化的試驗運動,更看中的是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