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抗日遠征軍你知道多少?

剛159082


中國遠征軍分為前後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原本打算成立兩路遠征軍,一路進攻越南,一路進攻緬甸。但實際上,只有進軍緬甸成為現實。第二階段,遠征軍一直在滇西作戰,主戰場是騰衝、龍陵與松山。打到中緬邊界,與在緬甸作戰的駐印軍會師後,遠征軍的任務就結束了。

說到1942年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有人或許是這麼理解的:中國遠征軍進入緬甸——英勇善戰——英軍不配合且耍詭計——導致我軍失敗——被迫撤退進入野人山——10萬大軍損失慘重。 可實際上,並非如此。

事實上,我國派遠征軍進入緬甸,目的是保衛仰光—臘戍鐵路線,保衛滇緬公路,說白了,為的是自己,而不是為英國。

遺憾的是,中國遠征軍入緬不久,兵敗如山倒,甘麗初的第6軍往東退入西雙版納,張軫的66軍往北退回德宏州(除孫立人部的新編38師往西退入印度),杜聿明的第5軍先是往北開赴密支那,打算從那奔騰衝,得知密支那有日軍後,他沒敢打,而是繞過密支那,繼續往北(下圖綠線),最終走進了野人山(下圖中紅色圓圈是野人山的大概位置)。



也就是說,中國遠征軍的3個軍,實際上只有杜聿明的第5軍在撤退時最慘——主要原因是野人山。需要明確的是,第5軍的3個師,只有廖耀湘的新編22師跟著杜聿明,餘韶的96師走的是野人山旁邊一條山谷(上圖綠線右側的紅線,標96D),至於戴安瀾的200師,從一開始就沒跟著軍部,而是自己選擇了南坎與八莫之間的一條路,返回雲南。



由此得知,9個師裡,最悲慘的是第5軍直屬隊和新編22師(共計2.4萬人),他們穿越了人跡罕至的原始森林,在野人山裡傷亡慘重,共7700人遇難,重武器全部損失。2年後,美國工兵修建中印公路時,看到了他們當時被迫自毀的火炮。



回憶這段歷史,總是讓人很感慨。杜聿明率部撤至密支那附近時,兵力強大,而他的當面之敵,據說只有幾百人,趁著敵人立足未穩,以兩個師和軍直屬隊的數萬兵力壓過去,戰勝對方不是什麼難事。事實上,餘韶的96師先頭部隊已經進入攻擊位置,遺憾的是,軍部得知密支那有日軍,便迅速改道,繞了過去,進了野人山。

在昆明,我拜訪滇西抗戰史研究專家:戈叔亞先生時,提出此疑問,戈先生一聲嘆息:怕呀。


星爺說車


關於遠征軍,大家能說的上來的人名很多,比如杜聿明,鄭洞國,史迪威,孫立人,羅卓英,戴安瀾,其實還有一些人大家不是很熟知,這就是國軍二級上將黃傑。

1943年1月,黃傑調任第十一集團軍副總司令(總司令為宋希濂)兼第六軍軍長,駐戍滇西,加入遠征軍作戰序列。 9月,第十一集團軍總司令宋希濂奉調入重慶陸軍大學將官班受訓,黃傑代理總司令,指揮第二、第六、第五十三、第七十一軍和炮兵第十團、重迫擊炮第七團混合營、通訊兵第九連等特種部隊,及滇康緬特別游擊隊第一、二、三縱隊,負責攻克龍陵、芒市、遮放、畹町四大據點。黃傑率部於1945年1月20日,完全佔領畹町,殲敵三千九百餘人,中印公路隨即打通。黃傑獲得了蔣介石的表揚,國民政府授予三等雲麾勳章,美國政府也授予自由勳章。

抗戰勝利後的第二年7月,黃傑調任中央訓練團教育長,辦理部隊復員、編余軍官三十餘萬人的轉業訓練工作。同時又兼任軍官訓練團的教育長,與國防部配合,調訓作戰部隊團長以上的軍官,專門研究對中共軍隊作戰的方法。在軍官訓練團還設立了“戡亂建國訓練班”培訓國民黨軍隊高級軍官中忠於蔣介石的骨幹分子。蔣經國常駐這個班掌握實際權力。


李三萬的三萬裡


野人山上3萬中國青年士兵寃魂,向蔣島主索命!

日本鬼子佔東北,老蔣不抗日,丟華北,老蔣不抗日,丟蒙古連動新疆,將近兵臨北疆全線,老蔣不抗日。

老蔣為什麼在中國經濟中心上海,主動挑起凇滬戰役,引誘日本沿江直上?

答案只一個:把日本吸死在中國本土,北線讓日本放弁與希特勒匯合,南線放緩日本兵臨南亞。

現代戰爭,一個國家首都被佔領,就說明這個國家滅亡,德國佔巴黎,法國亡,美國佔巴格達,伊拉克亡。佔領軍最後的工作,就是清剿。

在中國戰場上,日本佔領南京後,也是一直圍繞幾線包圍捉蔣展開,蔣也一直是圍繞重慶外圍佈陣。

日本只剩下捉蔣最後一步。

遠征軍,就是老蔣為方便自已下一步西逃,中日雙方爭奪的一個缺口。

但付出多少萬中國軍人生命??



距家最遠,離死神卻最近;雖裝備簡單、武器落後,卻豪情萬丈,卻驚天地泣鬼神。他們為民族而戰,他們是可敬的抗戰軍隊中最可愛的人。

他們,就是中國遠征軍。


應1941年12月23日《中英共同防禦滇緬公路協定》之要求,國民政府抽調精銳的國民革命軍第5軍、第6軍和第66軍共計10萬雄兵於1942年3月跨出國門入緬對日作戰,首次入緬作戰因英軍的私自撤退致中國遠征軍陷入重圍而失利,大部分經穿越連本地人都談之色變的胡康河谷和野人山歸國整修,但此行的艱難險惡卻吞噬了五萬將士。另有孫立人的新38師隨機成建制退入印度,成為中國駐印軍,為日後的反攻保存了重要的有生力量。

1943年重建的遠征軍同中國駐印軍發起反攻,戰果輝煌,最終於1945年1月在畹町會師並於同年3月份完成了打通滇緬公路的任務後歸國。


當時,中國傾力抵抗侵華日軍,物資消耗殆盡,急需外援軍需,但海陸空運輸線均被日軍封鎖,唯有滇緬公路成為中國接收外援物資的唯一生命線,中國遠征軍為此跨國對日作戰。

中國遠征軍兩次入緬對日作戰,出兵共計40萬,傷亡過半,重大的犧牲卻有力的支援了盟軍對日作戰戰場,打通了中國唯一的西南國際運輸線,打出了軍威和國威,重創了日軍的囂張氣焰,大漲了中華民族的自尊心,樹立和提高了二戰中國在國際社會的地位。


為了世界的和平、為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中國遠征軍剛烈忠義,縱然馬革裹屍、魂歸狼煙,但他們依然英勇無畏、視死如歸。

因為,他們是中國軍人;因為,他們心中有一個毫不動搖的使命:抵禦外侮、保家衛國!


鏟史倌




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出動103000人,傷亡56480人,絕大部分死在荒無人煙的胡康河谷野人山,也是中國抗戰史上非戰鬥減員最嚴重的一次事件。第二次入緬作戰的是滇西遠征軍司令長官陳誠。在1943年冬由衛立煌將軍繼任,下轄第十一,二十集團軍。共計約三十萬人。中緬印大戰歷時3年零3月,中國投入兵力總計40萬人,傷亡接近20萬人。中國遠征軍在緬甸地區的作戰,不僅重創了日本法西斯勢力,更對世界其他地區反法西斯戰場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可以說,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整個世界反法西斯戰役中,中國遠征軍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雖然遠征軍付出了近二十萬熱血男兒傷亡的沉重代價,但它卻打出了中國人民的血性。你們說對嗎?




探尋歷史,豐富你我。歡迎評論!


西秦懶仙


簡單介紹一下吧!中國遠征軍一共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1942.2-1942.5),這是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

1942年國民政府應英國政府的邀請出兵共同保衛緬甸。中國政府為了保衛抗戰的生命運輸線——滇緬公路,組建了中國遠征軍第一路。中國遠征軍第一路下轄三個軍(第5軍、第6軍、第66軍)共十萬人。總司令為衛立煌,由於蔣懷疑衛有嫌疑,於是改任羅卓英為總司令,杜聿明為副總司令兼第五軍軍長。中國遠征軍第一路在緬甸先後參與了同古保衛戰、斯瓦阻擊戰、仁安羌之戰和曼德勒會戰。由於種種原因,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以失敗告終。中國遠征軍大部分敗退野人山,很小一部分去了印度(主要是孫立人的新編38師)。

第二部分為(1943-1945)。這一階段為緬北大反攻。

撤退到印度的中國遠征軍被改為中國駐印軍。美國在印度借了英國人的一塊地——蘭姆伽,美國人出顧問、出武器,英國人負責後勤,中國則出人。在“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的口號下,國民政府通過駝峰航線運送了十萬有知識文化的青年到印度蘭姆伽受訓。1943年中國駐印軍的新一軍和新六軍開始實行緬北大反攻,到1945年1月,全殲日軍18師團,並與滇西大反攻的中國遠征軍勝利會師。

第三部分為1944-1945,這一階段稱之為“滇西大反攻”。

1944年中國遠征軍在滇西組建,以衛立煌為總司令,下轄第11(總司令宋希濂)、第20(總司令霍揆章)兩個集團軍共20萬人進行滇西大反攻。滇西大反攻成功收復日軍佔領的龍陵、騰衝等地。1945年成功與中國駐印軍會師。


歷史軍魂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抵抗日軍的瘋狂進攻開始成為中、美、英等國反對法西斯侵略的共同目標。中國應英方的請求,籌組遠征軍,進駐中緬邊界,準備入緬協防。


然而,英國從其殖民利益出發,一再阻撓遠征軍入緬協同佈防。直至1942年2月,駐緬英軍一路潰敗,日軍直逼仰光,英軍才請求中國遠征軍急速入緬。


倉促入緬的遠征軍在英方的種種制約下,以高昂的代價取得了同古、斯瓦、仁安羌、棠吉(東枝)諸戰役的勝利。

但是,4月,日軍急速推進緬北重鎮臘戌,截斷了遠征軍後路。

遠征軍一部被迫退入印度,大部繞道環境極為惡劣的野人山退回雲南。日軍繼而沿滇緬公路北上,佔畹町,臨怒江。中國軍隊無奈炸燬惠通橋,將日軍阻止在怒江西岸,滇緬抗戰進入相持階段。

相持階段的滇西、緬印戰場上,反對法西斯主義的鬥爭在更為艱難的條件下展開。滇西方面,設立了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部,16萬愛國將士集結怒江流域,嚴密防守、積極整訓,準備反攻。印度方面,中國駐印軍在蘭姆伽進行了擴充、整訓,並聯合美國開通了從印度阿薩姆到中國的“駝峰航線”。

1943年10月,中國駐印軍從印度發起緬北反攻戰,取得了胡康河谷、孟拱河谷反攻的勝利,繼而攻克密支那、八莫、臘戌。1944年5月,中國遠征軍發動滇西反攻,強渡怒江,力克騰衝、松山、龍陵、芒市、平嘎、遮放、畹町,在中國戰場上率先把日軍趕出國門。1945年1月,兩軍在芒友勝利會師,滇緬抗戰勝利結束。

滇緬抗戰的勝利,是積弱百年的民族絕處逢生的勝利,不僅打通了國際援華物資通道,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覆滅,為中國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奠定了堅實基礎。其輝煌戰果在1894年甲午戰爭以來中國軍隊對日作戰史上前所未有。但是,由於種種原因,滇緬抗戰一度成為歷史的禁區、戰例研究的盲區,成為一場“被遺忘的戰爭”。在黨史、軍史權威部門編寫的歷史書籍中甚少涉及,對其中戰例進行專題研究可謂盼者眾、呼者多、行者少,有關文章偶可見之,但散亂於各軍事文獻,系統梳理的專著長期闕如。

這段歷史雖一度被政治風雲所湮沒,所幸的是一些學者在這種情況下,苦心收集了大量第一手資料,為保留滇緬抗戰戰史的真實性作出了一些成績。但他們的工作僅限於簡單、零散的記載戰史,缺乏系統梳理,多抗戰故事的講述而少戰鬥經過的描述,多材料的堆砌而少理性的總結,多感情的真實流露而少戰例的客觀分析。此為我個人的見解,不足之處,請批評指正。


鄉村風景音樂


1941-1945年,根據租借法案,美國援助1669門M3型反坦克炮給中國,裝備於駐印軍和遠征軍,前者每團裝備8門,後者每團裝備4門。

  

  (1944年12月10日那次戰鬥被擊毀的日軍坦克)

  

  (滇西戰場上的戰防炮部隊)

  在亞洲戰場,日本坦克陳舊落後,防禦力極差無比,中國軍隊使用輕便靈活的反坦克炮,往往能給與其以致命打擊,在緬甸戰場,駐印軍部隊憑藉美式後勤,在強大戰防炮部隊的支援下,接連擊潰日軍戰車部隊,1944年12月10日的八莫戰場上,新38師第112團第3營在戰防炮部隊的支援下,一次便擊毀了10輛日軍坦克,戰果非常出色。而在滇西戰場上,日軍已無可用的戰車,此時美援M3型反坦克炮便作為工事摧毀炮使用,反坦克炮射擊精度很,往往只需數發便能打啞日軍據點,隨後噴火兵一擁而上,迅速燒燬據點,加速了日軍的敗亡。參考資料:《火炮歷史的見證》《抗戰陸軍武備圖志》


戰爭史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很早便從電視或書籍的隻言片語中瞭解到這句詩,但是隻是一閃而過,從未追究其內涵。直到有緣看了《中國遠征軍》這部電視劇,引起對塵封往事的好奇,讓我繼續閱讀了《中國遠征軍》、《戴安瀾》、《駝峰航線》等書籍,我才知道,原來在八年抗日戰爭中,還有“中國遠征軍”這樣一支部隊。

首先說說遠征軍出國作戰的背景。

1940年初,日本對滇越鐵路狂轟濫炸,在迫使法國停止中越貨運線後,入侵越南,使得滇越線全面中斷。此時滇緬線就成了國際上唯一一條援華通道。然而日本並不善罷甘休,繼續醞釀入侵緬甸(時屬英國佔領),佔領整個東南亞的計劃。遠征軍就是在此背景下,中英合作醞釀而生的。

中國遠征軍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入緬對日作戰部隊,亦稱“中國援緬遠征軍”。1941年12月,據《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遠征軍由第5、第6、第66軍編成,計9個師10萬餘人,受盟軍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中將和羅卓英司令長官指揮。

遠征軍入緬作戰共分為兩個階段。

1.第一階段入緬作戰,緬北大撤退(1941年12月-1942年5月)

第一階段作戰,先後取得了同古保衛戰(戴安瀾將軍部)的勝利和仁安羌解圍(孫立人將軍部)的勝利,為盟軍撤退贏取了大量的時間。

但是,英軍害怕中國軍隊駐紮緬北,不向中國軍隊提供車輛和食物供給,自己忙著搶修通往印度的公路撤退。正面防線的英緬軍幾次三番在不通知中國友軍的情況下撤退,導致正面戰場快速的喪失較多戰略要地,加速潰敗。

1942年4月30日,日本第56師團分兵兩路,一路撲向緬甸密支那,以切斷中國遠征軍的退路,一週後,密支那被攻佔,中國遠征軍回國的最後一條通道被掐斷了。

隨後,緬北大撤退開始了,這注定是一場慘烈的,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大撤退。

東線方面:

第6軍於1942年4月24日被迫放棄雷列姆之後,且打且退,1942年5月12日,推到薩爾溫江東面,隨後撤回國內。第6軍後來從景東撤退到雲南的思茅、普洱一帶後,全軍僅存6000餘人。

中線方面:

杜聿明率領率領第5軍軍部和廖耀湘新22師約15000人,離開密瓦公路改道向西北方向追去,翻越了沒有人煙的熱帶雨林野人山地區。雖然後來,一架美國飛機在野人山上空發現了這支軍隊,盟軍隨後空投了電臺、糧食、藥品,但輾轉野人山兩個月,由於預定回國路線所經的中緬國境已有大量日軍把守,這隻部隊最後還是改道去了印度。新22師入緬時有9000人,在各次戰鬥中傷亡2000人,在撤退途中卻傷亡多達4000人,比戰鬥減員多一倍,最終僅剩3000餘人回國。

而中線另一支第200師(戴安瀾部,不足7000人)結束東枝(棠吉)戰鬥後,奉命向八莫、南坎方向轉移。戴安瀾將軍在突圍時被兩顆機槍子彈擊中胸部和腹部[46] 。1942年5月26日,戴安瀾將軍在緬北茅邦村逝世。6月17日抵達騰衝附近,29日轉至雲龍,第200師在戰鬥中傷亡1800人,而在撤退中傷亡3200人,入緬時的9000兵力,最終回到國內時僅剩2600餘人。

西線方面:

是傷亡最小,撤退最輕鬆的一條,除去英美殘部外,中方僅新編38師(孫立人部未按照上級命令撤退回國)跟隨撤退入印度。

自此,第一階段,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出動103000人,傷亡56480人。英軍投入兵力4萬人,撤到印度只有約13000餘人。日本既封鎖了國際援華運輸線,又打開了西攻印度的大門。原有的作戰物資轉而通過駝峰航線與中印公路輸送。

在第二階段作戰開始前,怒江防線穩定之後,中國積極訓練軍隊,準備反攻緬甸。1942年7月15日,新38師由英帕爾開往藍姆伽。8月初,從緬北野人山脫險入印的的第5軍新22師和軍直屬部隊也來到了藍姆伽。10月,根據中美協議,遠征軍第一路司令長官部撤銷,改稱為中國駐印軍總指揮部。野人山脫險入印的的第5軍新22師和軍直屬部隊也來到了藍姆伽。遠征軍第一路司令長官部撤銷,改稱為中國駐印軍總指揮部。

在印度蘭姆伽接受整訓的中國遠征軍

同時,政府利用駝峰空運飛機回航的機會,每天空運幾百名士兵到印度,以補充兵源,在這過程中,受制於航線的險惡條件,大量援華物資及年輕的入伍士兵都永遠的長眠於雪山腳下。

2.第二階段入緬作戰,大反攻(1943年10月-1945年3月)

此階段,中國駐印軍與盟軍共同作戰,進行了胡康河谷戰役、孟拱河谷戰役、密支那戰役;而國內方面,組織了松山戰役、龍陵戰役、騰衝戰役

1945年3月30日,中國遠征軍攻克喬梅,與英軍勝利會師。隨後中國駐印軍凱旋迴國。至此,中國駐印軍與中國遠征軍的任務順利完成。1945年4月撤銷。

整體上,第一階段作戰雖然以慘敗和眾多戰士的殉國而告終,但是也取得了重大的戰略意義,掩護了英軍撤退,贏得了時間保存了力量以保衛印度;也消耗、阻滯了日軍進攻中國西南大後方的企圖,配合國內部隊阻敵於雲南境內怒江天險以西,形成了長期對峙。

這段歷史至今都是鮮為人知的,更不用說戴安瀾將軍、孫立人將軍的事蹟;駝峰航線的艱險;反攻戰役的慘烈。

歷史需要被銘記,烈士不應長眠他鄉。大家更多的關注到的都是每年從朝鮮半島空運回國的抗美援朝烈士。殊不知近些年,西南邊陲騰衝也有越來越多的遠征軍烈士遺骸,經政府及社會各界人士的努力,終於可以魂歸故里。



Mr飛翔的螞蟻


普及一下關於中國遠征軍不被人知的歷史知識,為什麼叫“中國遠征軍第一路軍”呢?因為原定的出兵方向還有一個越南,為此將組建遠征軍第二路軍,但是由於種種軍事及外交因素最後這事黃了,不過“第一路軍”的番號還是沿留了下來,三個軍(第5、第6、第66)10萬人馬走出國門遠征緬甸。



(孫連仲)

中國遠征軍第一路軍原定的司令長官是中條山大敗後被撤的第一戰區司令官衛立煌,結果蔣鼎文湯恩伯等誣告其與八路軍不清不楚,於是蔣介石又改用了土木系靈魂人物、第九戰區副司令長官羅卓英,在羅卓英還在贛北交接時,第一路軍副司令官、第五軍軍長杜聿明暫代其職。

中國遠征軍總參謀長是美國人史迪威,並且代表盟軍“中印緬戰區”行使權力,蔣介石仍然不放心,又派出了以侍從室主任林蔚率領的“軍委會駐滇參謀團”監督遠征軍作戰。也就是說,杜聿明等三個“媳婦”軍長上面有羅卓英、林蔚和史迪威三個“婆婆”,杜聿明急眼了還可以直接請示蔣介石,這是個非常複雜而混亂的指揮系統,再加上英國人的自私,不吃敗仗都見鬼了。



(注意看史迪威的臂章)

這是中國遠征軍1942年第一次入緬作戰的序列,敗局中損失半數以上兵力,杜聿明帶領鑽進野人山的是第5軍軍部和第200師、新22師,其中第200師抬著戴安瀾將軍的遺體回到祖國,而杜聿明率部走的另外一條路,跟蔣介石恢復聯絡後接到的命令是轉進印度。

杜聿明是從印度被飛機接回重慶的,早知如此,何必有跟孫立人分道揚鑣的當初?

(羅卓英)

所以才有了新38師和新22師在藍姆迦組建新一軍這事,而蔣介石最先選擇的軍長是黃埔二期的“邱瘋子”邱清泉,結果一群人勸諫,說邱清泉那暴脾氣非得跟美國人火拼不行,再後來換成了黃埔一期的鄭洞國,性情溫和。

另外一邊的滇西也在重整旗鼓準備反攻,這回不叫第一路軍了,而被稱為正式的中國遠征軍,代號“Y部隊”,鄭洞國那邊叫“X部隊”,一準是史迪威起的名字。“X部隊”又叫駐印軍,史迪威是總指揮,羅卓英和鄭洞國任副總指揮。

(衛立煌)

“Y部隊”的首任司令長官是軍委會政治部長、第六戰區司令官陳誠,為此蔣介石提名西北軍名將孫連仲代理第六戰區司令,所以“常德會戰”是孫連仲和九戰區薛嶽共同指揮的,因為常德在行政上歸九戰區,軍事上卻歸六戰區,可是六戰區實權卻在“土木系四大金剛”之一的郭懺手裡,所以戰場指揮有點亂套,坑害了餘程萬。

陳誠率領遠征軍司令部進駐雲南楚雄後,接受美械,厲兵秣馬,卻遭遇了六戰區部下陰謀“兵諫”、關麟徵跟他吵架、美國人拉攏他倒蔣自立等一系列麻煩,心在顫抖,胃也出血,乾脆稱病請辭,並再次舉薦衛立煌接任,蔣介石終於照準。

(孫立人)

因此中國遠征軍實際是兩次入緬作戰,第二次已經沒有杜聿明什麼事了,他率領正在補充恢復的第5軍駐防昆明,接替宋希濂的昆明警備總司令職務。而宋希濂和霍揆彰兩個集團軍是衛立煌反攻滇西的主力部隊,約20萬人馬。

新一軍事實上1943年10月就開始從緬北反攻,然而滇西這邊蔣介石就是不下命令,主要原因是在跟美英和史迪威吵架,直到羅斯福威脅取消美援,蔣介石才於1944年5月給衛立煌正式下達了反攻命令,正逢滇西雨季,中國軍隊苦不堪言,如果早動手三個月,情況會好很多。



“Y部隊”主打滇西日軍第56師團,在松山和龍陵逼得日軍燒掉了113和148兩個聯隊軍旗,這是八年抗戰絕無僅有的記錄,最後也就是這兩面聯隊旗在作戰中焚燒。“駐印軍”則用坦克碾壓了日軍第18師團部,繳獲了師團大印,也破了記錄。

新一軍在得到國內空運的三個師(第14、第50、新30師)兵員加強後,1944年8月擴編為新一軍和新六軍,孫立人和廖耀湘由此當上軍長,羅卓英調回國內。打到半路,新六軍也奉命空運回國參加湘西會戰。



1945年1月27日,兩支部隊在畹町會師,分別是第53軍116師(東北軍)和新一軍新38師,中印公路打通,滇緬公路重連,至此,第二次遠征緬甸戰役勝利結束。

向異域殺敵的中國遠征軍致敬!

(史迪威和孫廖二軍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