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抗日远征军你知道多少?

刚159082


中国远征军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原本打算成立两路远征军,一路进攻越南,一路进攻缅甸。但实际上,只有进军缅甸成为现实。第二阶段,远征军一直在滇西作战,主战场是腾冲、龙陵与松山。打到中缅边界,与在缅甸作战的驻印军会师后,远征军的任务就结束了。

说到1942年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有人或许是这么理解的: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英勇善战——英军不配合且耍诡计——导致我军失败——被迫撤退进入野人山——10万大军损失惨重。 可实际上,并非如此。

事实上,我国派远征军进入缅甸,目的是保卫仰光—腊戍铁路线,保卫滇缅公路,说白了,为的是自己,而不是为英国。

遗憾的是,中国远征军入缅不久,兵败如山倒,甘丽初的第6军往东退入西双版纳,张軫的66军往北退回德宏州(除孙立人部的新编38师往西退入印度),杜聿明的第5军先是往北开赴密支那,打算从那奔腾冲,得知密支那有日军后,他没敢打,而是绕过密支那,继续往北(下图绿线),最终走进了野人山(下图中红色圆圈是野人山的大概位置)。



也就是说,中国远征军的3个军,实际上只有杜聿明的第5军在撤退时最惨——主要原因是野人山。需要明确的是,第5军的3个师,只有廖耀湘的新编22师跟着杜聿明,余韶的96师走的是野人山旁边一条山谷(上图绿线右侧的红线,标96D),至于戴安澜的200师,从一开始就没跟着军部,而是自己选择了南坎与八莫之间的一条路,返回云南。



由此得知,9个师里,最悲惨的是第5军直属队和新编22师(共计2.4万人),他们穿越了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在野人山里伤亡惨重,共7700人遇难,重武器全部损失。2年后,美国工兵修建中印公路时,看到了他们当时被迫自毁的火炮。



回忆这段历史,总是让人很感慨。杜聿明率部撤至密支那附近时,兵力强大,而他的当面之敌,据说只有几百人,趁着敌人立足未稳,以两个师和军直属队的数万兵力压过去,战胜对方不是什么难事。事实上,余韶的96师先头部队已经进入攻击位置,遗憾的是,军部得知密支那有日军,便迅速改道,绕了过去,进了野人山。

在昆明,我拜访滇西抗战史研究专家:戈叔亚先生时,提出此疑问,戈先生一声叹息:怕呀。


星爷说车


关于远征军,大家能说的上来的人名很多,比如杜聿明,郑洞国,史迪威,孙立人,罗卓英,戴安澜,其实还有一些人大家不是很熟知,这就是国军二级上将黄杰。

1943年1月,黄杰调任第十一集团军副总司令(总司令为宋希濂)兼第六军军长,驻戍滇西,加入远征军作战序列。 9月,第十一集团军总司令宋希濂奉调入重庆陆军大学将官班受训,黄杰代理总司令,指挥第二、第六、第五十三、第七十一军和炮兵第十团、重迫击炮第七团混合营、通讯兵第九连等特种部队,及滇康缅特别游击队第一、二、三纵队,负责攻克龙陵、芒市、遮放、畹町四大据点。黄杰率部于1945年1月20日,完全占领畹町,歼敌三千九百余人,中印公路随即打通。黄杰获得了蒋介石的表扬,国民政府授予三等云麾勋章,美国政府也授予自由勋章。

抗战胜利后的第二年7月,黄杰调任中央训练团教育长,办理部队复员、编余军官三十余万人的转业训练工作。同时又兼任军官训练团的教育长,与国防部配合,调训作战部队团长以上的军官,专门研究对中共军队作战的方法。在军官训练团还设立了“戡乱建国训练班”培训国民党军队高级军官中忠于蒋介石的骨干分子。蒋经国常驻这个班掌握实际权力。


李三万的三万里


野人山上3万中国青年士兵寃魂,向蒋岛主索命!

日本鬼子占东北,老蒋不抗日,丢华北,老蒋不抗日,丢蒙古连动新疆,将近兵临北疆全线,老蒋不抗日。

老蒋为什么在中国经济中心上海,主动挑起凇沪战役,引诱日本沿江直上?

答案只一个:把日本吸死在中国本土,北线让日本放弁与希特勒汇合,南线放缓日本兵临南亚。

现代战争,一个国家首都被占领,就说明这个国家灭亡,德国占巴黎,法国亡,美国占巴格达,伊拉克亡。占领军最后的工作,就是清剿。

在中国战场上,日本占领南京后,也是一直围绕几线包围捉蒋展开,蒋也一直是围绕重庆外围布阵。

日本只剩下捉蒋最后一步。

远征军,就是老蒋为方便自已下一步西逃,中日双方争夺的一个缺口。

但付出多少万中国军人生命??



距家最远,离死神却最近;虽装备简单、武器落后,却豪情万丈,却惊天地泣鬼神。他们为民族而战,他们是可敬的抗战军队中最可爱的人。

他们,就是中国远征军。


应1941年12月23日《中英共同防御滇缅公路协定》之要求,国民政府抽调精锐的国民革命军第5军、第6军和第66军共计10万雄兵于1942年3月跨出国门入缅对日作战,首次入缅作战因英军的私自撤退致中国远征军陷入重围而失利,大部分经穿越连本地人都谈之色变的胡康河谷和野人山归国整修,但此行的艰难险恶却吞噬了五万将士。另有孙立人的新38师随机成建制退入印度,成为中国驻印军,为日后的反攻保存了重要的有生力量。

1943年重建的远征军同中国驻印军发起反攻,战果辉煌,最终于1945年1月在畹町会师并于同年3月份完成了打通滇缅公路的任务后归国。


当时,中国倾力抵抗侵华日军,物资消耗殆尽,急需外援军需,但海陆空运输线均被日军封锁,唯有滇缅公路成为中国接收外援物资的唯一生命线,中国远征军为此跨国对日作战。

中国远征军两次入缅对日作战,出兵共计40万,伤亡过半,重大的牺牲却有力的支援了盟军对日作战战场,打通了中国唯一的西南国际运输线,打出了军威和国威,重创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大涨了中华民族的自尊心,树立和提高了二战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


为了世界的和平、为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中国远征军刚烈忠义,纵然马革裹尸、魂归狼烟,但他们依然英勇无畏、视死如归。

因为,他们是中国军人;因为,他们心中有一个毫不动摇的使命:抵御外侮、保家卫国!


铲史倌




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出动103000人,伤亡56480人,绝大部分死在荒无人烟的胡康河谷野人山,也是中国抗战史上非战斗减员最严重的一次事件。第二次入缅作战的是滇西远征军司令长官陈诚。在1943年冬由卫立煌将军继任,下辖第十一,二十集团军。共计约三十万人。中缅印大战历时3年零3月,中国投入兵力总计40万人,伤亡接近20万人。中国远征军在缅甸地区的作战,不仅重创了日本法西斯势力,更对世界其他地区反法西斯战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可以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役中,中国远征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远征军付出了近二十万热血男儿伤亡的沉重代价,但它却打出了中国人民的血性。你们说对吗?




探寻历史,丰富你我。欢迎评论!


西秦懒仙


简单介绍一下吧!中国远征军一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1942.2-1942.5),这是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

1942年国民政府应英国政府的邀请出兵共同保卫缅甸。中国政府为了保卫抗战的生命运输线——滇缅公路,组建了中国远征军第一路。中国远征军第一路下辖三个军(第5军、第6军、第66军)共十万人。总司令为卫立煌,由于蒋怀疑卫有嫌疑,于是改任罗卓英为总司令,杜聿明为副总司令兼第五军军长。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在缅甸先后参与了同古保卫战、斯瓦阻击战、仁安羌之战和曼德勒会战。由于种种原因,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以失败告终。中国远征军大部分败退野人山,很小一部分去了印度(主要是孙立人的新编38师)。

第二部分为(1943-1945)。这一阶段为缅北大反攻。

撤退到印度的中国远征军被改为中国驻印军。美国在印度借了英国人的一块地——兰姆伽,美国人出顾问、出武器,英国人负责后勤,中国则出人。在“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口号下,国民政府通过驼峰航线运送了十万有知识文化的青年到印度兰姆伽受训。1943年中国驻印军的新一军和新六军开始实行缅北大反攻,到1945年1月,全歼日军18师团,并与滇西大反攻的中国远征军胜利会师。

第三部分为1944-1945,这一阶段称之为“滇西大反攻”。

1944年中国远征军在滇西组建,以卫立煌为总司令,下辖第11(总司令宋希濂)、第20(总司令霍揆章)两个集团军共20万人进行滇西大反攻。滇西大反攻成功收复日军占领的龙陵、腾冲等地。1945年成功与中国驻印军会师。


历史军魂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抵抗日军的疯狂进攻开始成为中、美、英等国反对法西斯侵略的共同目标。中国应英方的请求,筹组远征军,进驻中缅边界,准备入缅协防。


然而,英国从其殖民利益出发,一再阻挠远征军入缅协同布防。直至1942年2月,驻缅英军一路溃败,日军直逼仰光,英军才请求中国远征军急速入缅。


仓促入缅的远征军在英方的种种制约下,以高昂的代价取得了同古、斯瓦、仁安羌、棠吉(东枝)诸战役的胜利。

但是,4月,日军急速推进缅北重镇腊戌,截断了远征军后路。

远征军一部被迫退入印度,大部绕道环境极为恶劣的野人山退回云南。日军继而沿滇缅公路北上,占畹町,临怒江。中国军队无奈炸毁惠通桥,将日军阻止在怒江西岸,滇缅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相持阶段的滇西、缅印战场上,反对法西斯主义的斗争在更为艰难的条件下展开。滇西方面,设立了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部,16万爱国将士集结怒江流域,严密防守、积极整训,准备反攻。印度方面,中国驻印军在兰姆伽进行了扩充、整训,并联合美国开通了从印度阿萨姆到中国的“驼峰航线”。

1943年10月,中国驻印军从印度发起缅北反攻战,取得了胡康河谷、孟拱河谷反攻的胜利,继而攻克密支那、八莫、腊戌。1944年5月,中国远征军发动滇西反攻,强渡怒江,力克腾冲、松山、龙陵、芒市、平嘎、遮放、畹町,在中国战场上率先把日军赶出国门。1945年1月,两军在芒友胜利会师,滇缅抗战胜利结束。

滇缅抗战的胜利,是积弱百年的民族绝处逢生的胜利,不仅打通了国际援华物资通道,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覆灭,为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奠定了坚实基础。其辉煌战果在1894年甲午战争以来中国军队对日作战史上前所未有。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滇缅抗战一度成为历史的禁区、战例研究的盲区,成为一场“被遗忘的战争”。在党史、军史权威部门编写的历史书籍中甚少涉及,对其中战例进行专题研究可谓盼者众、呼者多、行者少,有关文章偶可见之,但散乱于各军事文献,系统梳理的专著长期阙如。

这段历史虽一度被政治风云所湮没,所幸的是一些学者在这种情况下,苦心收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为保留滇缅抗战战史的真实性作出了一些成绩。但他们的工作仅限于简单、零散的记载战史,缺乏系统梳理,多抗战故事的讲述而少战斗经过的描述,多材料的堆砌而少理性的总结,多感情的真实流露而少战例的客观分析。此为我个人的见解,不足之处,请批评指正。


乡村风景音乐


1941-1945年,根据租借法案,美国援助1669门M3型反坦克炮给中国,装备于驻印军和远征军,前者每团装备8门,后者每团装备4门。

  

  (1944年12月10日那次战斗被击毁的日军坦克)

  

  (滇西战场上的战防炮部队)

  在亚洲战场,日本坦克陈旧落后,防御力极差无比,中国军队使用轻便灵活的反坦克炮,往往能给与其以致命打击,在缅甸战场,驻印军部队凭借美式后勤,在强大战防炮部队的支援下,接连击溃日军战车部队,1944年12月10日的八莫战场上,新38师第112团第3营在战防炮部队的支援下,一次便击毁了10辆日军坦克,战果非常出色。而在滇西战场上,日军已无可用的战车,此时美援M3型反坦克炮便作为工事摧毁炮使用,反坦克炮射击精度很,往往只需数发便能打哑日军据点,随后喷火兵一拥而上,迅速烧毁据点,加速了日军的败亡。参考资料:《火炮历史的见证》《抗战陆军武备图志》


战争史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很早便从电视或书籍的只言片语中了解到这句诗,但是只是一闪而过,从未追究其内涵。直到有缘看了《中国远征军》这部电视剧,引起对尘封往事的好奇,让我继续阅读了《中国远征军》、《戴安澜》、《驼峰航线》等书籍,我才知道,原来在八年抗日战争中,还有“中国远征军”这样一支部队。

首先说说远征军出国作战的背景。

1940年初,日本对滇越铁路狂轰滥炸,在迫使法国停止中越货运线后,入侵越南,使得滇越线全面中断。此时滇缅线就成了国际上唯一一条援华通道。然而日本并不善罢甘休,继续酝酿入侵缅甸(时属英国占领),占领整个东南亚的计划。远征军就是在此背景下,中英合作酝酿而生的。

中国远征军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入缅对日作战部队,亦称“中国援缅远征军”。1941年12月,据《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远征军由第5、第6、第66军编成,计9个师10万余人,受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中将和罗卓英司令长官指挥。

远征军入缅作战共分为两个阶段。

1.第一阶段入缅作战,缅北大撤退(1941年12月-1942年5月)

第一阶段作战,先后取得了同古保卫战(戴安澜将军部)的胜利和仁安羌解围(孙立人将军部)的胜利,为盟军撤退赢取了大量的时间。

但是,英军害怕中国军队驻扎缅北,不向中国军队提供车辆和食物供给,自己忙着抢修通往印度的公路撤退。正面防线的英缅军几次三番在不通知中国友军的情况下撤退,导致正面战场快速的丧失较多战略要地,加速溃败。

1942年4月30日,日本第56师团分兵两路,一路扑向缅甸密支那,以切断中国远征军的退路,一周后,密支那被攻占,中国远征军回国的最后一条通道被掐断了。

随后,缅北大撤退开始了,这注定是一场惨烈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大撤退。

东线方面:

第6军于1942年4月24日被迫放弃雷列姆之后,且打且退,1942年5月12日,推到萨尔温江东面,随后撤回国内。第6军后来从景东撤退到云南的思茅、普洱一带后,全军仅存6000余人。

中线方面:

杜聿明率领率领第5军军部和廖耀湘新22师约15000人,离开密瓦公路改道向西北方向追去,翻越了没有人烟的热带雨林野人山地区。虽然后来,一架美国飞机在野人山上空发现了这支军队,盟军随后空投了电台、粮食、药品,但辗转野人山两个月,由于预定回国路线所经的中缅国境已有大量日军把守,这只部队最后还是改道去了印度。新22师入缅时有9000人,在各次战斗中伤亡2000人,在撤退途中却伤亡多达4000人,比战斗减员多一倍,最终仅剩3000余人回国。

而中线另一支第200师(戴安澜部,不足7000人)结束东枝(棠吉)战斗后,奉命向八莫、南坎方向转移。戴安澜将军在突围时被两颗机枪子弹击中胸部和腹部[46] 。1942年5月26日,戴安澜将军在缅北茅邦村逝世。6月17日抵达腾冲附近,29日转至云龙,第200师在战斗中伤亡1800人,而在撤退中伤亡3200人,入缅时的9000兵力,最终回到国内时仅剩2600余人。

西线方面:

是伤亡最小,撤退最轻松的一条,除去英美残部外,中方仅新编38师(孙立人部未按照上级命令撤退回国)跟随撤退入印度。

自此,第一阶段,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出动103000人,伤亡56480人。英军投入兵力4万人,撤到印度只有约13000余人。日本既封锁了国际援华运输线,又打开了西攻印度的大门。原有的作战物资转而通过驼峰航线与中印公路输送。

在第二阶段作战开始前,怒江防线稳定之后,中国积极训练军队,准备反攻缅甸。1942年7月15日,新38师由英帕尔开往蓝姆伽。8月初,从缅北野人山脱险入印的的第5军新22师和军直属部队也来到了蓝姆伽。10月,根据中美协议,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部撤销,改称为中国驻印军总指挥部。野人山脱险入印的的第5军新22师和军直属部队也来到了蓝姆伽。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部撤销,改称为中国驻印军总指挥部。

在印度兰姆伽接受整训的中国远征军

同时,政府利用驼峰空运飞机回航的机会,每天空运几百名士兵到印度,以补充兵源,在这过程中,受制于航线的险恶条件,大量援华物资及年轻的入伍士兵都永远的长眠于雪山脚下。

2.第二阶段入缅作战,大反攻(1943年10月-1945年3月)

此阶段,中国驻印军与盟军共同作战,进行了胡康河谷战役、孟拱河谷战役、密支那战役;而国内方面,组织了松山战役、龙陵战役、腾冲战役

1945年3月30日,中国远征军攻克乔梅,与英军胜利会师。随后中国驻印军凯旋回国。至此,中国驻印军与中国远征军的任务顺利完成。1945年4月撤销。

整体上,第一阶段作战虽然以惨败和众多战士的殉国而告终,但是也取得了重大的战略意义,掩护了英军撤退,赢得了时间保存了力量以保卫印度;也消耗、阻滞了日军进攻中国西南大后方的企图,配合国内部队阻敌于云南境内怒江天险以西,形成了长期对峙。

这段历史至今都是鲜为人知的,更不用说戴安澜将军、孙立人将军的事迹;驼峰航线的艰险;反攻战役的惨烈。

历史需要被铭记,烈士不应长眠他乡。大家更多的关注到的都是每年从朝鲜半岛空运回国的抗美援朝烈士。殊不知近些年,西南边陲腾冲也有越来越多的远征军烈士遗骸,经政府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努力,终于可以魂归故里。



Mr飞翔的蚂蚁


普及一下关于中国远征军不被人知的历史知识,为什么叫“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军”呢?因为原定的出兵方向还有一个越南,为此将组建远征军第二路军,但是由于种种军事及外交因素最后这事黄了,不过“第一路军”的番号还是沿留了下来,三个军(第5、第6、第66)10万人马走出国门远征缅甸。



(孙连仲)

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军原定的司令长官是中条山大败后被撤的第一战区司令官卫立煌,结果蒋鼎文汤恩伯等诬告其与八路军不清不楚,于是蒋介石又改用了土木系灵魂人物、第九战区副司令长官罗卓英,在罗卓英还在赣北交接时,第一路军副司令官、第五军军长杜聿明暂代其职。

中国远征军总参谋长是美国人史迪威,并且代表盟军“中印缅战区”行使权力,蒋介石仍然不放心,又派出了以侍从室主任林蔚率领的“军委会驻滇参谋团”监督远征军作战。也就是说,杜聿明等三个“媳妇”军长上面有罗卓英、林蔚和史迪威三个“婆婆”,杜聿明急眼了还可以直接请示蒋介石,这是个非常复杂而混乱的指挥系统,再加上英国人的自私,不吃败仗都见鬼了。



(注意看史迪威的臂章)

这是中国远征军1942年第一次入缅作战的序列,败局中损失半数以上兵力,杜聿明带领钻进野人山的是第5军军部和第200师、新22师,其中第200师抬着戴安澜将军的遗体回到祖国,而杜聿明率部走的另外一条路,跟蒋介石恢复联络后接到的命令是转进印度。

杜聿明是从印度被飞机接回重庆的,早知如此,何必有跟孙立人分道扬镳的当初?

(罗卓英)

所以才有了新38师和新22师在蓝姆迦组建新一军这事,而蒋介石最先选择的军长是黄埔二期的“邱疯子”邱清泉,结果一群人劝谏,说邱清泉那暴脾气非得跟美国人火拼不行,再后来换成了黄埔一期的郑洞国,性情温和。

另外一边的滇西也在重整旗鼓准备反攻,这回不叫第一路军了,而被称为正式的中国远征军,代号“Y部队”,郑洞国那边叫“X部队”,一准是史迪威起的名字。“X部队”又叫驻印军,史迪威是总指挥,罗卓英和郑洞国任副总指挥。

(卫立煌)

“Y部队”的首任司令长官是军委会政治部长、第六战区司令官陈诚,为此蒋介石提名西北军名将孙连仲代理第六战区司令,所以“常德会战”是孙连仲和九战区薛岳共同指挥的,因为常德在行政上归九战区,军事上却归六战区,可是六战区实权却在“土木系四大金刚”之一的郭忏手里,所以战场指挥有点乱套,坑害了余程万。

陈诚率领远征军司令部进驻云南楚雄后,接受美械,厉兵秣马,却遭遇了六战区部下阴谋“兵谏”、关麟征跟他吵架、美国人拉拢他倒蒋自立等一系列麻烦,心在颤抖,胃也出血,干脆称病请辞,并再次举荐卫立煌接任,蒋介石终于照准。

(孙立人)

因此中国远征军实际是两次入缅作战,第二次已经没有杜聿明什么事了,他率领正在补充恢复的第5军驻防昆明,接替宋希濂的昆明警备总司令职务。而宋希濂和霍揆彰两个集团军是卫立煌反攻滇西的主力部队,约20万人马。

新一军事实上1943年10月就开始从缅北反攻,然而滇西这边蒋介石就是不下命令,主要原因是在跟美英和史迪威吵架,直到罗斯福威胁取消美援,蒋介石才于1944年5月给卫立煌正式下达了反攻命令,正逢滇西雨季,中国军队苦不堪言,如果早动手三个月,情况会好很多。



“Y部队”主打滇西日军第56师团,在松山和龙陵逼得日军烧掉了113和148两个联队军旗,这是八年抗战绝无仅有的记录,最后也就是这两面联队旗在作战中焚烧。“驻印军”则用坦克碾压了日军第18师团部,缴获了师团大印,也破了记录。

新一军在得到国内空运的三个师(第14、第50、新30师)兵员加强后,1944年8月扩编为新一军和新六军,孙立人和廖耀湘由此当上军长,罗卓英调回国内。打到半路,新六军也奉命空运回国参加湘西会战。



1945年1月27日,两支部队在畹町会师,分别是第53军116师(东北军)和新一军新38师,中印公路打通,滇缅公路重连,至此,第二次远征缅甸战役胜利结束。

向异域杀敌的中国远征军致敬!

(史迪威和孙廖二军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