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举人、贡士、进士分别能当什么官,考中难度有多大?

一德格天1


古代科举有多难?

解缙、杨慎、徐渭,大明朝三大才子,然而徐渭却只是秀才:他考了8次举人不中!再想下那些一路过关斩将的学霸...我们常叹古人那么博学有才,这毫不夸张。

古代科举考试完美攻略

古代科举制度到底有多难

考试内容:明清科举考试主考八股文,出题四书五经。文章风格、布局、字数都有规定。考科举,从四岁就要背书学习,从百家姓、千字文...四书五经,由简到难,滚瓜烂熟。

当然,这远没结束,还有一大硬件:写诗。不会写诗,做秀才都不够格,还考进士!

八股文写的天下第一,也不见得你真行!因为到了殿试,还要考策论和史学:要博古通今,有灵心、慧眼和辨思,书呆子就不行了。



最后完美过关杀入殿试,成功了。But,大才子龚自珍“楷法(字)不中程,不列优等,不得入翰林”。所以老龚说“他劝天公冲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史载,朱元璋欲点解缙为状元,但解缙人矮,性不羁,名不吉:“解”谐音“泄”、“谢”; 名“缙”为官; 字“大绅”为绅士。解缙最终状元变二甲第四。

科举考试录取率极低(以明朝为例)

古代科举制度始于隋,衰于清,以明清最为完善,我们就以明为例。

秀才录取名额:一个大县约30~40人;小县10人左右。姑且按一个县平均录取25名秀才。

举人录取名额:整个明朝录取举人共11万左右。11万÷276年=398.5人。全国一年才录取398个举人,当然最可怜的是那个半个人的。

进士录取名额:明朝进士共约24600人,均分到每年,大概全国录取进士90人!

明朝人口约1.5~2亿,大家感受下,这个科举晋级难度,估计下自己在古代是状元或探花🤓。


秀才到进士的巅峰逆袭之路

古代科举考试晋级之路: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一共四级。

1.院试:即考取秀才资格。登科前叫“童生”、“孺子”。;考中后称“生员”、“秀才”。 其实老百姓眼里,秀才是很有才分的,很光彩的。

官职前途:秀才,最低等级功名,并无入仕资格,当不上官。但秀才再低也是功名,享有见官不跪、免除徭役、罪不上刑等特权。秀才有些实惠好处:当地办个学堂,当个老师;在县衙谋个文秘等差事;或就近县府学校再学习,再往上考。


2.乡试:即考取举人资格。三年一考,考生为秀才,考中后是举人,第一名举人称解元。考期八月,故又称“秋闱”。 习惯上俗称举人为“老爷”,雅称孝廉。举人基本就卡住了,再升难如登天

官职前途:于普通人家,举人足以光宗耀祖,十里八乡都会知道,社会地位挺高。举人可出仕为官,大概九品、八品小官。举人是地方上层阶级,名下土地不用交税,乡绅、土豪、县衙都会很给面子,县太爷也常请当地举人前去议事。


3.会试:即考取贡士资格。考点为所在首都礼部官衙,考生为举人,登科后称“贡士”,第一名叫“会元”。所有贡士都是准进士。考期在乡试后次年春, 故称“春闱” 。

官职前途:举人属于省府公务员,贡士属于被中央政府录取的学生,但是,目前只是取得了殿试资格,所以这不代表贡士就可以进中央当官。


4.殿试:即考取进士资格。殿试就牛了,中央在向你招手,皇帝亲自主持,登科就叫进士。殿试分三甲,一甲仅三名: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若干名;三甲若干名。所谓若干,不定,百名上下,但以上都是进士(只排名,不刷员)。如解缙、纪昀和纳兰性德,均二甲第四,即全国第七

官职前途:进士已经封顶,都够格做京官,都是处级干部了。当然,也有些桎梏和潜规则,尤其三鼎甲,必是才学+才情+人品+相貌皆出众,否则梦都不用做。但无论如何,对他们来说,机会有了,人生巅峰有多高,就看各自本事了。



总结

古代科举制度有多难,多折磨人,可见一斑!太多人终生都考不了一个秀才!蒲松龄71岁才中贡生;祝枝山19岁中秀才,考7次不中进士;大明三大才子中的徐渭终生未中举……

当然,再变态的科考,总有变态的考生。大明三大才子中的另外两位:解缙和杨慎,都是19岁中进士;苏轼20岁中进士;柳宗元21岁中进士……

什么概念?就问你19岁能刷到清华博士后吧?进士比这难多了!三年一考,很多不定因素,还有书法、品性、身高、相貌等形式,一样不出众,注定进不了一甲。弱冠之年便从小虾米刷到了顶级,都是神一样的存在!


上弦月M


科举考试,秀才、贡士是不授予官职的,秀才只取得入学、向上层次考试资格,贡士取得参加殿试资格。

举人部分可以出仕为官,但多是地方官佐;进士则全部出仕为官。

一、童生,古时的读书人,在科举考试第一关为童生试,取得参加科举考试、求取功名的资格。

童生,在未考取生员(秀才)以上功名之前,俗称白衣;你看,《水浒传》中,梁山第一任寨主王伦,绰号“白衣秀士”,就是一个没有功名的文化人。

既使八十岁白发老翁,未考取生员(秀才),也是童生。



二、秀才:县试、府试、院试(省学政主持的考试),童生参加,录取者称为生员,始获得功名,俗称秀才。

生员分为廪生、增生、附生,廪生可获得政府膳食供给待遇,相当于今天的大学公费生;增加录取名额的增生、附加录取的附生则没有这个待遇,相当于今天大学扩招的自费生。

生员中选拔出优秀者,可以入最高学府国子监学习者称为贡生,为贡生中的优贡,相当于今天大学生保研;不同于恩贡、荫贡等凭特权进入国子监的贡生。

秀才只是取得入县、府学校学习,拔贡,及向上层次考试的资格,不能出仕为官,可免除差徭。

秀才向上考试不第,可搞教育办私塾、府州县衙为吏等谋生。

三、举人:乡试,省级举行考试,生员参加考试,录取者称为举人,人们习称老爷,第一名称解元。

举人除取得向上层次的考试资格外,享有免除赋税徭役的特权待遇,因此,中举后,有些土财主会给好处,将土地、人口依附于中举者,以逃避赋税徭役。

举人不同于秀才,除取得向上层次考试的资格外,可以出仕为官了,多是府、县教学、主簿一类的八、九品级的佐官,亦有出任知县主官的,但是很少。

举人,相当于今天省级地方公开招考领导干部,录用为领导干部或后备干部。

举人,社会地位蛮高的。所以,《儒林外史》中,穷秀才范进中举后,有人送房、送钱,原来嘲讽奚落的丈人顿时另眼相看,自己闻听中举竞然高兴的疯癫了!


四、贡士:会试,中央政府礼部(主管外交、教育等事务)举行考试,举人参加考试,录取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会元,不授官出仕,取得参加殿试资格。

五、进士:殿试,皇帝亲自主持考试,对会试录取者——贡士,分等定级,皆称进士。

分为三甲,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进士及第;二甲若干,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赐同进士出身。

进士皆出仕为官,授予京官者,有择优进翰林院备皇帝咨询、学习为仕经验,含有培养后备干部之意,也有分发六部及其它官署附官;外放则可为知县主官或府、州附官。

进士,相当于今天全国公开招考领导干部考试并录用成为领导干部者。


z山海


纠正一下,1.县试,府试过关者为童生,然后参加院式(省考),高中者为生员(秀才)。2,上述县,府,院试均为第一者,俗称“小三元”也。3,乡试,一般秋季举行,也称“秋闱”。这个很关健,高中者为举人,可为官,可为吏,通俗的讲属实打实的体制内行政编的公务员,也可不上班,但工资待遇照拿。4,会试,这个就不解释了(大家百度),高中者为贡士,接着马上殿试,这个基本上是走个形式,由皇上钦点状,探,榜元,又分一甲,二甲等,也就是个排名。如从第一名至260名。5,乡试,会试,殿试同时高中第一名者,为“大三元”也。对应举人,贡士,进士。另补充说明,贡士者,经皇上批,为进士,所以搞个殿试,必走个形式,已显皇权也。


用户青春万岁


这问题问得挺好,好就好在这几个级别区分得很清楚,很有必要普及一下。

先说秀才。考秀才也就是俗称的“童子试”,这是科举考试中最低的一个级别,但说是最低,其实也是非常难的。

首先,童子试要考三次,一次在本县,由县令主考,即所谓县试,通过者接着考府试,最后由各省学政主考,称院试。必须要三次都通过,才能取得秀才功名。

从学识上说,能考中秀才基本就相当于目前的古典文史哲硕士研究生水平,而且还得书法相当好才有可能(因为童子试是不糊名的)。



而从淘汰率来说,秀才的录取率有多高呢?通常说,录取名额一般在15名左右,大县小县稍有增减(8名到20名不等),这个是根据粮赋来决定的,粮赋高的,比例就高一点。

还有一点要注意,古达科考除了恩科之外,通常是三年一试,这样的录取名额换算成现在的高考的话,最起码要全县前十名而且有文科特长,才可能考中秀才。

不过很遗憾的是,秀才是最低的功名,是没有资格做官的。只能说,考中秀才就可以去当塾师了,而且收费会比其他没有功名的塾师高不少。就这点好处。

接下来,是乡试这一关。乡试必须取得秀才功名之后才能考,表面上看,秀才已经很难考中,但如果一个省的所有秀才(不分往届应届都可以考)全部集中起来,那就十分惊人了。



像江浙这种人文大省,每次乡试时都有八九千人甚至上万秀才来赶考,而录取仅二三百人,而一些人口少的省份,录取仅百余人,参考者起码也有两三千。

因此,三年一次的乡试又被称为大比之年,是整个科举考试中最难的,因为其录取比例仅百分之二、三,难度可想而知。

举人考中了,也不是所有人可都可以做官。按清朝规定,只有连续两次会试落榜者可以大挑,选中者可以做县令(这种地方都是比较差的)或教谕(教育局长)之类的低级官职。

或者,一些举人也会选择充当幕僚为业,这也是一条出路。此外,就只能靠继续参加会试、考中进士,走正途出身了。

举人的学识,大概和目前的古典文史哲博士水平相当。



之后,举人要赴京参加会试,这是每年春天在礼部主持的考试,每次各省举人有个三五千人吧,然后从中选出三百来人,这就是所谓贡士。之后,这批人再参加殿试,就是所谓进士了。

从录取比例看,举人到贡士的难度低于考举人,因为举人已经十分金贵,加上有些人屡试不中、年纪过大而改从他业,真正参加会试的人数会有所缩减,因此,录取比例在10%稍多。

而一旦成了贡士,基本就可以和进士划等号了。因为殿试是排名考试,换言之,所有参加殿试的贡士都会被录取为进士。

进士也分三个级别,一甲三名状元榜样探花,这是直接翰林院授官的,二甲、三甲统称进士,这个还需要参加一次朝考,才能最终定去向,考得好、年纪轻的会拨入翰林院深造,其他基本分到各部或下发到各县为县令。

这批人,是俗称的老虎班,是不需要候补、即到即用的。

由此,漫漫科考路,这才告一段落。


坑爹史册


现在考公务员或者高考是完全不能和当年的科举考试相提并论的,现在的年轻人考个本科,然后经过疯狂培训,将教材范围参透了,在考场之上融会贯通,基本上能捉到公务员考试的套路了。但是科举不同,首先三年才有一次,虽然不限制年龄,但是是要看出身的,就凭借这一点已经刷下了一部分人了。

再说考试吧,首先就是博览群书,融会贯通。有人说八股文死板什么的,其实吧,能把八股文写好的不一定是才子,但是写不好八股文的还称什么全才呢?当然我不是给八股文平反啊,还是有很多名人考不上科举的,感觉可能是偏科严重。而且考生答题的时候还得提着脑袋,注意避讳,稍稍不留意就死翘翘了。

电视剧里经常有古代科举作弊什么的,这里面门门道道潜规则太多。还有一条要让人吐血的,就是三殿试前三甲还要看相貌,反正探花肯定是个帅哥就是了,比如小白脸和珅。所以你看人家嫁探花的姑娘们会那么开心啊,最起码长相已经入了皇帝的眼了。

结论就是一句,考进士比考清华北大难多了。至于探花长得帅这个门槛,咱先照镜子哭一会儿。

现在说说这些考上的人才能做到什么官吧。

秀才吧,是没有入仕的资格的。但是这个身份可以带来一些好处,比如能上当时的机关学校,也就是县、府学校学习,有资格再往上考试。因为国家免了徭役,一辈子可以安心读书,年纪大了办个学堂教教学生或者在县衙做个秘书什么的也是好出路。

举人的社会地位就比较高了,所以人范进考上了直接就乐颠了,对于普通人家来说已经光宗耀祖。举人相当于省级机关招考的公务员,已经可以出仕为官,差不多能做到八品、九品的小官吧。

贡士就是举人参加中央政府礼部考试录取的学生,第一名就是会元。不过贡士不代表可以出任那个档次的官员,只是取得了参加殿试的资格,每一个贡士都是准进士。

经过了层层选拔,贡士们终于要一睹天颜参加殿试了。殿试是一个排名次的过程,是不会将人刷掉的,所以只要进入到这一环节的选手们都已经放下心来了。进士都是可以做京官的,相当于通过处级干部遴选考试。

不过进士也是有等级的,除了相貌出众(当然才情也要出众)的三鼎甲,还有二甲赐进士及第,就是准进士出身了。三甲同进士出身,这个“同”字一般不要怎么受人待见的,一个字差人一等。曾国藩就是同进士出身,非常讨厌别人说这三个字,一说就撂杯子走人。还有就是左宗棠举人出身,一直非常遗憾,总觉得人生不够完整。

以上


木剑温不胜


一,秀才

秀才不能当官。也不会去当官,因为秀才必须努力去考举人,才能有士的身份。

以下以科举定型的明清时期为例。

蒙生(读过书的人,有地方村、里长做保)通过县级考试为童生。童生参加县府院三级11场考试通过为生员,也就是通常称呼的秀才。每两年大约产生2.5万秀才,而全国读过书的人大约三四百万,可见秀才不容易考。

中了秀才,也就被称呼为读书人(不是读过书),见地方官不跪,口称学生。可被推荐去担任富贵人家的幕僚,师爷,掌柜。在地方上有一些话语权。

而国家政权每年会支持秀才部分钱粮,等于资助你继续求学。但秀才需要每年参加县考,通过者才能参加举人考试。

二,举人

每三年秋季,国家在各省首府举办乡试,秀才和县学、国子监学生可参加,中者就是举人。

举人是士,享有税务全免待遇。所以中举之后很多小农小商会献上财产,请求托庇。

由于秀才基本都会拼命考举人,而每三年只产生大约3000名举人,录取率一般都是低于千分之五,远比进士录取率的百分之一要低,所以明清时期就有金举人、银进士的说法,尤其是在江南地区,中举非常难。

所以,举人通常考两三次就不会再去参加京城礼部考试,转而发展家族业务。或者給高级官员担任幕僚,为今后出仕积累人脉。

举人已经可以出仕,得到推荐,经各省布政史、按察使审核担任本省从九品以上正式官员比如税目,司库,巡检等职务。如果名气大,背景强,则可能得到县教喻等八品职务。但是举人的晋升很慢。到老运气好也就六品,能够因功晋升五品都是祖坟冒烟。毕竟如左宗棠这样得到军功的举人并不多。

三,贡士

贡士在唐宋时期相当于明清的举人。明清时期的贡士指会试通过者的300人,但随即就会参加殿试。殿试通常不黜贡士,所以贡士99.99%都是进士,这就不单独说了。

四,进士

头年乡试结束,举人第二年二月进京城参加礼部考试,称为会试。会试中者三百参加殿试。前十名之外顺序大体不会发生变化,统称进士。但唐代进士非常严格,每科多不过二三十人,少则可能三五人甚至一二人,乃至一个不中。宋代推崇文治,每科进士一般百来人,宋仁宗甚至创造过一科点800进士的超级记录。到明清时期,每科进士固定300人。特殊情况下,比如会试中者家中突发丧事,则被允许直接参加下一届的殿试,本科不再补录缺额。

进士授官各时期不同。唐宋时期进士初授官多是八九品。明清时期的进士前三甲称一甲进士及第。状元初授官为从六品翰林院修纂,榜眼探花均为正七品翰林院编修,三年期满另外授予职务。但是从整个明清来看,前三甲官运都不怎么好,最终出将入相者,极少。

第4名至第60名为二甲进士出身,第61名至300名为三甲同进士出身。无论二甲三甲都可参加庶吉士考试,通过者授从七品,入中央各部学习三年,三年后重新分配。事实上,明清宰相尚书基本都是庶吉士出身。所以庶吉士是积累官场人脉、学习行政过程,结识中央政权高级官员的重要通道,也就有非庶吉士不得入阁的说法。

对于没有考中庶吉士的进士,会分配去地方各省下担任从七品官职,通常是各州府司法副手等职务。三年后多可晋升正七品。但过后就有较大区别,三甲同进士晋升缓慢,到老能够在地方上晋升四品知府都很难。二甲进士则会相对好一点。


四川達州


关于科举考试的具体顺序有很多答主都给出了详细的答案,故不多述。

秀才是很低的功名,一般是没法做官的。如在明代,秀才要想做官,一般有以下几种出路:参加乡试考中举人,或者再中进士;或者成为秀才中最优秀的廪生,这样等到一定年龄就可以被选拔为贡生,然后去担任一定官职;再或者捐钱成为监生,然后出仕;当然,如果很有才能,通过保举或者荐举也一样可以做官。如果上述都没有,那么对不起,只能等到五十岁的时候,上告退闲。

虽然如此,但是考中秀才并不容易,比如清代中期,童生考中秀才的比率一度达到80:1,也即八十名童生才有一名秀才郭培贵老师认为,明中后期全国科考的平均录取率大致应在10%上下浮动,不会低于8%。当然,在不同朝代,甚至不同阶段,乃至不同地区,这个比例都会不同。

举人就好说了,按照明清科举规定,凡是举人都可以做官了。举人最初授官有不同高者可能为一州知州(州的地位比较特殊,直隶州相当于府,散州相当于县,所以知州相当于现在的市长或者县长)、知县(相当于现在县长)、州同(知州副职,相当于副市长或副县长)差一点也可以是教谕(相当于现在县教育局长)、推官(府佐贰官,负责刑名之事,相当于市公安局长,清康熙年间废)、通判(地位也比较特殊,辅助知州管理政务,但又对知州有监察权,和现在副市长加纪委书记有些类似)、县丞(清代很少设县丞,相当于现在的副县长)等等。

不过举人做官难以达到很高的位置,但也有例外,像明代海瑞最终官至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其职位大概相当于现在的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监察部部长等职位,类似的还有清代的左宗棠

举人考中的难度就更大了,一般来说,首先,并不是所有的秀才都可以参加乡试去考取举人,如明代,府县各学秀才多者三四百人,少者也有百余人,但能够参加乡试的秀才多的也只有五六十人,少的则可能十余人,甚至只有几人,就这一关就刷掉了很多人;再者,再看乡试的名额,明代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征明曾说:“合一省数郡之士,群数千人而试之,拔其三十之一,升其得隽者曰举人。”大意是说,在明代举人考中的比率是30:1,而一个省最终能参加乡试的大概有数千人,那么举人数量由此可见。清代前期举人的录取比率大概是80:1,至清代后期,已经达到100:1。

图片源于郭培贵老师《明代科举各级考试的规模及其录取率》一文

至于贡士,一般是指会试取中者,然后再去参加殿试,不过不同于乡试和会试,殿试不刷人,所以一般贡士都会参加殿试,然后就成为进士了。除非特殊情况,不然没有人会傻到不去参加殿试,所以就将贡士和进士放在一起说。

进士授官,如果是外官,差一点也是知州、知县等主官,也相当于现在的县长、市长等职位,不过如果是京官,一般不太好衡量,但是到进士这一级别,已经不能简单看初步授官,这一级别官员上到内阁首辅、六部尚书,下到知州、知县,都可以担任,已经没有限制了举人考中进士难度同样很大,据郭培贵考试考证,明代举人考中进士的平均比率仅为24%。


参考文献:

郭培贵:《明代科举各级考试的规模及其录取率》


楚邾


秀才是士农工商中士的最底层。参照明朝历史,秀才分两种。一种为通过全县秀才考试,名次很好的称为“膳生”。这一部分秀才享有一定的朝廷供给,每月可领取米几斗来保障最基本的生活。另一部分就是最常见的普通的秀才了。他们没有朝廷供给,要靠自己来维持生计。秀才是不能任官的,只是证明你是读书人,有了最低等的功名。可以免除一部分劳役与税负,但是有数量限制。古代出远门要到县衙开具“路引”,否则被查出是要入罪的。秀才则不用,朝廷允许秀才不用路引。还有一点特权就是“见官不跪”。见了官员可以不下跪,作揖即可。这就是最低等的功名秀才。

秀才之上就是举人了。为全省秀才通过考试选拔而出。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名称“亚元”。跟秀才不同,举人是可以任官的。一般为七品以下官员可由举人冲任。当然前提是要到吏部报备选官。但是时间就不能确定了。毫无疑问举人的待遇与秀才相比是天差地别的。举人不仅自己免除徭役赋税,还可以荫庇其他人。所以很多老百姓为免除赋税争相投献土地与举人来免除赋税。可以说举人这个群体是地主阶层的代表。

进士与贡士没有很大的区别。两者所差的就是一场殿试。也就是御前考试。贡士由举人功名者可以参加考试。然后由皇帝选择其中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探花,第三名为榜眼。进士分为两种,一种就是进士及第,这是通过考试时名次比较好的。另一种为“同进士出身”,这是名次靠后的一部贡士。按名次高低选取一定的名额,由皇帝赐“同进士出身”。这也是两榜进士的由来。当然只要是两榜进士就能任官了。最低为七品。当然进士跟进士也是不一样的。在明朝只有一甲进士可以选翰林,也就是到翰林院任职。有明一朝非翰林出身不能入内阁大臣。也就是俗称的“阁老”,也可视为宰相。可以说一个读书人一生的成就,在科举名次出来以后就决定了。


雪山来客1077


举人很牛逼的,即使不做官,在地方也是呼风唤雨的统治阶级,特权和当地县太爷是一样的,只是未在吏部注册而已。贡士和进士差别不大,进士是贡士的排位赛。进士的话真的是天上文曲星下凡,平均一年全国一百人左右。


南文玄


就难度而言,考秀才比考博都难,明朝一个县的秀才名额只在十几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