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意重陽:重陽節前話重陽

詩意重陽:重陽節前話重陽

說起重陽,自然而然就會想到王維的詩句——“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也是在這首詩裡,我們體會到了“每逢佳節倍思親”的鄉愁。

詩意重陽:重陽節前話重陽

歷代文人騷客,於重陽之時,總會有綿綿不絕的優美詩詞問世。唐代王勃也曾抒懷:“九月九日望鄉臺,他席他鄉送客杯。 ”這兩首詩中的“登高處”“望鄉臺”,都說出了古代九九重陽節的風俗:即流落或出征於外鄉的人,往往登高或登土臺,眺望家鄉,以解思鄉之苦。這一句句詩文,不正是一個個遊子的思鄉之心嗎?

詩意重陽:重陽節前話重陽

重陽佳節,菊開正盛,便又想起李清照“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的詞句。詞調雖有些悲涼,卻是李清照“佳節又重陽”之際思念丈夫的切切之情。因為婚後別離,一個人的日子變得愁苦起來,李清照在“薄霧濃雲”中變得愈加煎熬,怎一個“愁永晝”了得!輾轉回到屋裡,亦是一個人看著香爐,望著嫋嫋青煙發呆,一句“瑞腦消金獸”裡包含了一個女子多少的百無聊賴!“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悽清寂寥的深秋,李清照不正是那一株西風中搖曳的瘦菊嗎?《醉花陰》,在溫婉中賦予了重陽節更多的柔情。

詩意重陽:重陽節前話重陽

毛澤東一首《採桑子•重陽》卻賦予了重陽另一番崇高的革命感情、遒勁偉美的創造力量。上闕“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揭示出千古不變的歷史發展規律,體現了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為什麼“戰地”的“黃花 ”會“分外香”呢?那緣於戰地澆灌了無數志士仁人的鮮血,烈火硝煙中野菊花傲然挺立,絢麗芬芳,金黃吐芳。那是希望,是一個革命者眼中重陽節的戰地風光。從下闋“不似春光,勝似春光”中,又展現出旁人無法體會的喜悅和對革命前途的樂觀,煥發人們剛強的必勝意志。毛主席不僅用槍桿子帶領窮人鬧革命,而且用筆桿子鼓舞全國人民為獲得不斷的勝利而努力!

詩意重陽:重陽節前話重陽

從古詩轉向了新詞,從過往轉到了當下,重陽節裡濃濃的思鄉之情綿延不絕,古今詩家筆下的重陽,訴說著多少離愁與縷縷相思,期許著溫暖相聚、共同舉杯,也如此刻我們期待著能在父母身邊盡孝。九九重陽之愛,已悄然融進了華夏兒女的血脈裡。

重陽,從遠古慢慢走來,一個帶著鄉情與親情的傳統節日。重陽,在今朝靜靜綻放,成為一個敬老與孝老的美好節日。

(此文選自作者石家莊市作家協會會員伊璇的文章,在此致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