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不想教出「熊孩子」,又怕自家孩子受欺負,育兒該何去何從?

社會的輿論有時候是兩極分化的。網絡上,一面高舉旗幟對滿大街的“熊孩子”無限批判,一面又因遇到校園暴力和其他惡性意外而痛心疾首。

這不禁讓有孩子的家長、想教育好孩子的家長陷入了兩難境地:又不想教出“熊孩子”,又害怕自己孩子受欺負,我們到底應該怎麼辦?

善良=隱忍?

大多數人對“善良”的定義,就是“隱忍”。在很多國人具備優良的傳統美德,寧可委屈自己也要方便他人。我們通常說的“老好人”,其實就是消極的人,他們不敢維護自己的權利,也不敢表達自己的需求和需要。

又不想教出“熊孩子”,又怕自家孩子受欺負,育兒該何去何從?


其實,善良不應該只是對他人好,而是要也對自己好。善良不應該一味的忍讓,善良也需要有底線。

我們不想和那些熊家長一樣,眼睜睜的看著孩子蠻不講理、破壞公物、損害他人利益卻無動於衷;但是我們也不能守著“善良”“聽話”“寬容”這些美好詞彙僅僅感動自己。

我們教育孩子,應該在不傷害他人利益的情況的同時,要好好保護自己。

堅定自己的原則和底線

“堅定”自己的原則和底線,是我們首先要贈與孩子的觀念。做到這點的前提,是父母自己要足夠“尊重”孩子。

“堅定”是指就是不需要委屈自己,可以表達自己任何的想法和感受,為自己發聲。

“善良”就是用禮貌的、尊重他人、不傷害他人的方式去表達想法。

教孩子成為一個“堅定的”人,其實只需要教會孩子“說出你所看到的”、“說出你的感受”、“說出你的需求”以及離開爭執現場尋求成人幫助。

當孩子可以堅定地說出這些話時,他們的心理優勢已經回來了,即使沒有打回去的反擊,他們也已經非常明確地表明瞭自己的立場,也讓對方明白什麼是對的。

又不想教出“熊孩子”,又怕自家孩子受欺負,育兒該何去何從?


萬一孩子遭受校園欺凌,首先要做到的是保護孩子不要陷入“受害者”心理。身體的傷害都是一時的,但是心理問題卻影響終生。如果我們總是詢問孩子 “今天在幼兒園有沒有受欺負呀,你有沒有保護自己啊”,我們就是在強化孩子的“受害者”心理。

理解這些行為到底是不是“欺凌”

並不是所有孩子之間的打鬧和衝突,都是欺負和霸凌。孩子的行為都是直接而簡單的,直觀的反應了他們的真實想法。

有些孩子動手推人,也許只是想玩手裡的玩具,並沒有帶“欺負”的色彩。

在不觸及底線和原則的事情時,多幫助孩子理解對方做的動機。

如果孩子自己感到不高興,只要他能做到上面那一條,勇敢的說出自己的想法,讓同在一個思考維度的孩子去處理他們之間的問題。

生活中有太多的小事取決於我們看待事物的視角。不要總陷於“我的孩子被欺負了,我要替孩子討回公道”的漩渦裡,消耗自己和孩子的快樂情緒,變得敏感而脆弱。

又不想教出“熊孩子”,又怕自家孩子受欺負,育兒該何去何從?

愛是一切問題的避風港

有很多新聞傷害最終變得不可收拾,除了校園欺凌本身帶來的傷害,還有一開始父母“無意識”的忽略。

無論家境如何,父母都要給孩子樹立一種意識,讓孩子知道無論發生什麼,爸爸媽媽永遠是最後的港灣,遇到再困難的事情,只要跟爸爸媽媽講了,就可以得到妥善的處理。

要讓孩子明白,即使遇到不美好的事情、在外遭遇再大的委屈,父母永遠在背後支持著他。

又不想教出“熊孩子”,又怕自家孩子受欺負,育兒該何去何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