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不想教出“熊孩子”,又怕自家孩子受欺负,育儿该何去何从?

社会的舆论有时候是两极分化的。网络上,一面高举旗帜对满大街的“熊孩子”无限批判,一面又因遇到校园暴力和其他恶性意外而痛心疾首。

这不禁让有孩子的家长、想教育好孩子的家长陷入了两难境地:又不想教出“熊孩子”,又害怕自己孩子受欺负,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办?

善良=隐忍?

大多数人对“善良”的定义,就是“隐忍”。在很多国人具备优良的传统美德,宁可委屈自己也要方便他人。我们通常说的“老好人”,其实就是消极的人,他们不敢维护自己的权利,也不敢表达自己的需求和需要。

又不想教出“熊孩子”,又怕自家孩子受欺负,育儿该何去何从?


其实,善良不应该只是对他人好,而是要也对自己好。善良不应该一味的忍让,善良也需要有底线。

我们不想和那些熊家长一样,眼睁睁的看着孩子蛮不讲理、破坏公物、损害他人利益却无动于衷;但是我们也不能守着“善良”“听话”“宽容”这些美好词汇仅仅感动自己。

我们教育孩子,应该在不伤害他人利益的情况的同时,要好好保护自己。

坚定自己的原则和底线

“坚定”自己的原则和底线,是我们首先要赠与孩子的观念。做到这点的前提,是父母自己要足够“尊重”孩子。

“坚定”是指就是不需要委屈自己,可以表达自己任何的想法和感受,为自己发声。

“善良”就是用礼貌的、尊重他人、不伤害他人的方式去表达想法。

教孩子成为一个“坚定的”人,其实只需要教会孩子“说出你所看到的”、“说出你的感受”、“说出你的需求”以及离开争执现场寻求成人帮助。

当孩子可以坚定地说出这些话时,他们的心理优势已经回来了,即使没有打回去的反击,他们也已经非常明确地表明了自己的立场,也让对方明白什么是对的。

又不想教出“熊孩子”,又怕自家孩子受欺负,育儿该何去何从?


万一孩子遭受校园欺凌,首先要做到的是保护孩子不要陷入“受害者”心理。身体的伤害都是一时的,但是心理问题却影响终生。如果我们总是询问孩子 “今天在幼儿园有没有受欺负呀,你有没有保护自己啊”,我们就是在强化孩子的“受害者”心理。

理解这些行为到底是不是“欺凌”

并不是所有孩子之间的打闹和冲突,都是欺负和霸凌。孩子的行为都是直接而简单的,直观的反应了他们的真实想法。

有些孩子动手推人,也许只是想玩手里的玩具,并没有带“欺负”的色彩。

在不触及底线和原则的事情时,多帮助孩子理解对方做的动机。

如果孩子自己感到不高兴,只要他能做到上面那一条,勇敢的说出自己的想法,让同在一个思考维度的孩子去处理他们之间的问题。

生活中有太多的小事取决于我们看待事物的视角。不要总陷于“我的孩子被欺负了,我要替孩子讨回公道”的漩涡里,消耗自己和孩子的快乐情绪,变得敏感而脆弱。

又不想教出“熊孩子”,又怕自家孩子受欺负,育儿该何去何从?

爱是一切问题的避风港

有很多新闻伤害最终变得不可收拾,除了校园欺凌本身带来的伤害,还有一开始父母“无意识”的忽略。

无论家境如何,父母都要给孩子树立一种意识,让孩子知道无论发生什么,爸爸妈妈永远是最后的港湾,遇到再困难的事情,只要跟爸爸妈妈讲了,就可以得到妥善的处理。

要让孩子明白,即使遇到不美好的事情、在外遭遇再大的委屈,父母永远在背后支持着他。

又不想教出“熊孩子”,又怕自家孩子受欺负,育儿该何去何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