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論語》版本大部分已經不屬於孔子的原話

夢菊先生:感謝你的精彩回覆。

我為什麼很在乎“詩無達詁”?這是因為我在思考一個問題:為什麼我們讀書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樣的讀書方法,是不是就算讀懂了書?答案是否定的。因為我們讀書的時候太容易按照自己的感受理解去理解別人的作品了,有時,根本不考慮作者在表達什麼,這正是產生“《詩》無達詁,《易無》達佔,《春秋》無達辭”的根本原因。

今天的《論語》版本大部分已經不屬於孔子的原話

一個作品,本來就是供人們學習應用的,讀者怎麼理解,應該不關作者,但是,這只是一個方面,另外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對作者的思想必須有一個基本的理解,也就是說,讀書,其實很大一部分就是要從讀作者開始。

現存的《論語》是不是完全是孔子的言論?但當時的儒家的思想理念是在其中的。由於中國文化深受形象思維的影響,在表達方式上,主要以形象比喻為主,因此,我們現代人在閱讀這些文字的時候,就需要通過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的轉換來正確的解讀。比如說,堯舜,這就是一個喻體,並不是任何情況下,都是指他們的帝王身份。毛主席有一句詩“六億神州盡舜堯”我看,這就是對孟子“人皆可為堯舜”的最準確理解。你想一想,如果人人都是“帝王”,那叫現實社會嗎?所以,“堯舜”主要指的就是“賢者”這樣一個方面。人人是不是可以成為堯舜?就實踐的現實性來說,也是不可能的,但是,這是為我們提出了一個起碼的做人目標,所謂“雖不可至,心嚮往之”就是這個意思。

今天的《論語》版本大部分已經不屬於孔子的原話

閱讀經典,我們既要找到自己的靈感,也要深入原典精義,正確理解儒家的本來思想是什麼。語言有永恆性,但也有發展性,其中發展性往往會掩蓋永恆性。什麼是永恆性?那就是作者本來的思想是不會改變的,被改變了的,恰恰是我們自己。我們今天讀到的各種《論語》版本,其中大部分已經不屬於孔子,而屬於儒家,這是因為欣賞型思維,始終是一種強大的社會發展優勢。因為,語言要發展,思想要發展,我們從《論語》裡面得到的最大收穫,就是發展了的孔子,這是值得慶幸的,但同時,我們也失去了許許多多真實的孔子。

我歷時數年完成了《杜甫馬詩裡的詩話與史話》這部書,本來研究杜詩對我來說根本就沒有任何發言權的可能性,但是,我是一個思維科學愛好者,當我深入其中,發現我們古代的思維體系完全被欣賞型思維所籠罩,因此,也就出現了很多對於杜甫詩歌的誤讀的問題,這些問題,有的涉及事實清楚,有的涉及推理無由。這是我想都不敢想的一個事實,因為,在我的想象之中,讀詩學者,不至於這樣出錯吧。因此,我決心要研究一下欣賞型思維到底在中國思維歷史上有什麼問題。我發現,不但是讀詩,凡是閱讀,無不陷於“《詩》無達詁,《易》無達佔,《春秋》無達辭”的泥淖而不能自拔者。這已經不是一個一般的小錯小疏,而是一個民族的傳統文化的完整價值,如何為我們完整準確地承傳下去,並融入當代,融入世界的大事。我們正面臨一場重新整理經典的歷史性發展機遇——讓一個面目真實的經典呈現在當代呈現在世界面前,這需要我們在傳統文化的肥沃土壤之中再做一些新的播種。

答夢菊《季氏第十六齊景公有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