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三河小熏雞

小燻雞是廊坊三河一道傳統美食,既可以用於佐酒當菜,又可以作為主食食用。其色澤金黃泛紅,肉質鮮美,清香可口,享譽京津廊一帶,成為人們走親訪友的饋贈佳品。小燻雞創始不詳,清朝末年在三河市場便有銷售,距今已有一百多年曆史了。有證可考,於清朝末年三河城內一洪姓人家以此為業,後又有劉姓經營。中國作為美食大國,燻雞種類很多,而三河小燻雞獨特之處在於“燻”制原料獨特:用糖,而不是用栢鋸末或其它東西。用糖也很講究,根據季節和食者需求選用白糖、紅糖或冰糖。

早年間,三河小燻雞稱為三河燻雞。因受生產條件限制,每年中秋節到來年陰曆6月只能用3斤重左右的成雞,其餘時間用1斤半重左右的童子雞。現在四季皆有雛雞供應,且人民生活水平和飲食口味不斷提高,經營者皆選用1斤半重左右的雛雞熏製,成為名符其實的“三河小燻雞”。

製作小燻雞,第一道工序是選雞。選用的雞一是要嚴格控制雞齡,一般為五十天左右的,以前因為散養、數量少,雞齡相對較大,有的可達1年左右;二是雞要肥,如太瘦將不被選用。第二道工序是宰殺。殺雞時口子不能過大,過大雞煮熟後頭容易掉落;也不能過小,過小血流不淨,將會影響燻雞的顏色、口感。第三道工序是褪毛。褪毛時要掌握好水溫,水溫高容易燙壞雞皮,水溫低了毛不易褪淨。第四道工序是冷卻。為了使剛從熱水中撈出的雞儘快進入下道工序,需將雞迅速放到清水池中,進行冷卻。第五道工序是清膛。將雞肚子中的心、肝、腸和胗兒全部掏出、分解,然後再分別加工、利用。

第六道工序是整形。首先是“別頭”,將雞的右翅膀插入雞的嘴中,然後將雞頭往右後別緊;然後,將雞的左翅膀平別、靠緊;最後是“窩爪”,將雞的兩個爪子,窩進已空的雞胸膛內。通過整形,雞不僅變得漂亮、豐滿,還為以後煮燻減少了空間。第七道工序是浸泡。整形後的雞,再用涼水浸泡,夏天泡40分鐘,冬季要一個小時,從而把雞體內淤血拔淨。雞浸泡後,再用清水洗淨瀝乾。第八道工序是燉煮。煮很講究,要先制老湯。老湯是用多種作料文火煮熬8個小時以上而成,然後把雞和作料包放入鍋中。在燉煮時,師傅用大勺不斷將湯內的湯沫和雞油不斷撇出,保證煮出的雞品質良好。第九道工序是烤燻。把糖放在幹鐵鍋里加熱至冒煙,將煮熟的雞擺放在籠屜上蓋嚴,用糖煙燻4-5分鐘出屜。第十道工序是刷油。雞燻好出屜後,再用刷子在外皮上刷上純正的小磨香油,燻雞就做好了。

現在,三河城內有謝記和唐記兩家小燻雞專賣店,生意都很紅火。

改革開放後,三河市的小燻雞生產有了長足發展,不少的三河人利用本地“小燻雞”品牌和熏製技術優勢,紛紛搞起了小燻雞加工,新集鎮南莊村村民、下崗工人閆桂彬就是代表人物之一。下崗後,他創辦了三河市榮華富貴養殖場。2010年,他通過向燻雞名師學習和自已刻苦鑽研、創新,搞起了“靚睿”牌小燻雞製作,並取得了成功。他的小燻雞生產加工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規模熏製。分頭加工,有從業員工20餘人;打造硬件,購置先進設備和興建屠宰、褪毛、冷卻、清膛、整形、浸泡、熬煮、燻烤等多個高標準衛生車間;批量生產,每天熏製小燻雞幾百只至幾千只不等;市場廣闊,現供應三河和北京、天津等廣大地區。二是規範加工。遵規守法,辦理了營業執照,取得了生產登記許可證,註冊了“靚睿”商標;機器褪毛,提高了燻雞生產率;完善熏製標準、工藝,使熏製科學、先進;制定“屠宰加工管理”、“衛生管理”等多項制度,使燻雞時有“法”可依、有規可遵;設置汙水處理機,使燻雞加工環保、衛生。三是注重品牌。使用自養50天左右、1.5斤左右的“京紅”“海藍褐”牌等優種小柴雞公雞,作為熏製食材,決不用大齡公雞、肉雞甚至淘汰的母雞加工(其自家創辦、飼養小柴公雞的養殖場先後獲“河北省標準化養殖示範場”、“河北省無公害產地認定書”,該場每年出欄優種小柴公雞20餘萬隻);煮雞時投放20餘種秘製作料,使雞肉鮮香可口;在燒老湯和煮雞時,工人不停地用大勺將鍋湯中的浮沫、雞油撇出,使雞湯清亮,煮出的雞香味純正;因用傳統方法、使栢鋸末或茶葉熏製,燻出的雞味道不理想,他們後改用白渣糖,味道更加鮮香;加工燒雞時不添加防腐劑等化學物品,確保燻雞成為綠色食品。經過上述工序加工出的小燻雞,色澤金黃泛紅,肉質鮮嫩,香味襲人。

四是網絡銷售。在堅持上門推介、電話聯繫的同時,他們利用58優品平臺網絡方便快捷優勢,在全國各地廣泛銷售燻雞。

據調查,現在三河全市已有家企業或個人在加工小燻雞,僅在三河南關小市場,就有幾家擺攤銷售,給百姓餐桌端上一盤色香味俱全的特色美食。(馬茂巖 王春良 張振奇 劉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