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文化印记 抚顺满族的舌尖文化 和”怪文化” 喜迎八方客

抚顺市是清王朝的发祥地,这里孕育了满族奇特的文化。这里简单介绍一下,满族的舌尖”吃”文化和”怪文化”,那就是满座全席和八碟八碗和自助火锅和满族家宴及喜酒,这些都能吸引祖国的八方来客和外国友人。

家乡文化印记 抚顺满族的舌尖文化 和”怪文化” 喜迎八方客

满族八碟八碗 照片来自网络

抚顺是一个满汉等民族融合的城市。如今的婚宴,有的基本延续了满族的菜肴风采。先说说满族民间的喝喜酒。在满族民间,人们更多的是把酒用在了喜字上。酒是男方的财富的象征,是女人身份的体现。男女定亲,满族人叫“换盅”,参加婚礼叫喝“喜酒”。

如今你要是参加婚宴,宴桌上基本是都是凉热菜各一半,只是多了几道海鲜。这也是延续了满族的满汉全席的菜肴。

满汉全席是是中华美食中的文化瑰宝。也是世界美食王国的典范。据史料记载,满汉全席是有满汉宴席演变而来的,俗称”碗席”。

努尔哈赤在称汗之时,招待外国使节和举行国宴席庆典之时,设桌几十,俗称八大碗宴席。有三八珍,水八珍,陆八珍。牛、羊、猪、兽肉等用刀割食。而”八碟八碗”

和”三套碗” 等宴席更是至今流传在满族故里待客的佳宴。

满汉宴席体现了”满洲菜多烧煮,汉人菜多羹汤”的特点。集汉菜精华,加入满人习尚烧烤菜肴品及满点,形成了流传至今的满汉全席记录。

我经常参加农村的婚宴。农村一半是自己在家,支起锅灶。做的就是好吃,比一般饭店强多了。有时整个猪的半张脸,说是有头有脸。农村自己的宴席,即实惠又好吃,这里也有满族宴席得的影子。经常的宴席,就是”八碟八碗”。

现在再聊聊”八碟八碗”,民间也俗称为趟子席。平常人家的八碟八碗,一般选用青花瓷器。有八只,还有小汤碗、小碟及几个围碟。

八碟有面肠、肉皮冻、条肘肉、炸河鱼、炒笨鸡蛋、炒蕨菜、佛手白菜、肉炒粉条。八碟讲究四凉四热。

八碗需要烩制、炖煮。品种有白肉血肠,也就是俗称的杀猪菜。还有烩丸子、猪排骨、素烩汤、下货汤、粉阁子汤、红烧肉,最后一道是小鸡炖蘑菇。当年的春晚赵丽蓉就是说出的贯口,报菜名。

八碗中的白肉血肠,就是一道名菜。这道菜关键在于血肠。猪血搅拌,加入适量的淀粉,各种调料。清洗过的猪肠,调制好猪血灌入,麻绳系紧,旺火烧煮,铁锅内添高汤,放入酸菜丝,煮五花肉、血肠,热后盛入碗中,就是一道大菜。

家乡文化印记 抚顺满族的舌尖文化 和”怪文化” 喜迎八方客

满族火锅

我们现在上饭店也愿意点这道菜。很受欢迎的。吃完宴席,难免要吃主食,那就聊聊满族的主食。

满族的主食还有水饺、苏子叶饽饽、酸汤子和水豆腐等也是很受欢迎的食品类佳肴。这些主食是非常受欢迎的。

吃了这些,如果没吃够,那就在冬季吃满族火锅,火锅粉天上锅、地上锅、水中锅、雀火锅等。能你吃遍火锅,最后还是思念”白肉血肠”火锅。这里就不介绍了,等你来抚顺尝尝抚顺的满汉全席和”白肉血肠”火锅吧。到过抚顺新宾满族自治县和清原满族自治县的游客,常常都会听到导游的戏称,说,抚顺满族的“三大怪”,以及还有其他习俗,不过这个“三大怪”是引人注目的,也令人不忘。导游是这样解释的,还真是这么回事。在新宾赫图阿拉城的遗址,你会看见满族建筑的屋里屋外,具有满族的风俗特色。导游的讲解,绘声绘色,仿佛把人们带入了那个年代。清代民谚说:“关东外,三大怪”:“窗户纸糊窗外,姑娘叼着大烟袋,养活孩子吊起来”。关东地外高寒,冬天风沙特别大。窗户纸要是在窗棂里,每一格就形成了一个受风的“口袋”。怎能招架的住寒风冷冽。糊在窗棂外,就能支撑住窗户纸咳挡住凛冽的狂风。这是一大怪。

那么第二怪就是大姑娘叼个大烟袋。

家乡文化印记 抚顺满族的舌尖文化 和”怪文化” 喜迎八方客

满族姑娘叼烟袋

满族人酷爱抽烟,家家有住箩。来客可以不敬茶,但却不能不敬烟。

那么为什么未出嫁的大姑娘,叼个大眼袋呢,原来是女真族以前先民,多以狩猎,采集为主要生产生活方式。常常与蛇、蝎、虫、蚁为伍。

吸旱烟不仅能驱蚊、逐蝇,还能防毒蛇咬。所以,吸旱烟不仅是消遣和嗜好,还是保健需要,时代相传,形成了十七八岁的闺女也叼着烟袋习俗。

第三怪就是养孩子要将孩子在家里用箩筐给吊起来。

家乡文化印记 抚顺满族的舌尖文化 和”怪文化” 喜迎八方客

养个孩子吊起来

“养活孩子吊起来”。系指满族育儿悬挂“摇车”的风俗。摇车是满族人家传统育儿工具,形如船,木制,前后两头的左右两侧,各系前后两个环,由长皮条或绳穿环内,系于梁上。离地三四尺。小儿苦则乳之,不哭则悠之。

家乡文化印记 抚顺满族的舌尖文化 和”怪文化” 喜迎八方客

满族织绣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习俗,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适应环境的生存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