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文化印記 撫順滿族的舌尖文化 和」怪文化」 喜迎八方客

撫順市是清王朝的發祥地,這裡孕育了滿族奇特的文化。這裡簡單介紹一下,滿族的舌尖”吃”文化和”怪文化”,那就是滿座全席和八碟八碗和自助火鍋和滿族家宴及喜酒,這些都能吸引祖國的八方來客和外國友人。

家鄉文化印記 撫順滿族的舌尖文化 和”怪文化” 喜迎八方客

滿族八碟八碗 照片來自網絡

撫順是一個滿漢等民族融合的城市。如今的婚宴,有的基本延續了滿族的菜餚風采。先說說滿族民間的喝喜酒。在滿族民間,人們更多的是把酒用在了喜字上。酒是男方的財富的象徵,是女人身份的體現。男女定親,滿族人叫“換盅”,參加婚禮叫喝“喜酒”。

如今你要是參加婚宴,宴桌上基本是都是涼熱菜各一半,只是多了幾道海鮮。這也是延續了滿族的滿漢全席的菜餚。

滿漢全席是是中華美食中的文化瑰寶。也是世界美食王國的典範。據史料記載,滿漢全席是有滿漢宴席演變而來的,俗稱”碗席”。

努爾哈赤在稱汗之時,招待外國使節和舉行國宴席慶典之時,設桌几十,俗稱八大碗宴席。有三八珍,水八珍,陸八珍。牛、羊、豬、獸肉等用刀割食。而”八碟八碗”

和”三套碗” 等宴席更是至今流傳在滿族故里待客的佳宴。

滿漢宴席體現了”滿洲菜多燒煮,漢人菜多羹湯”的特點。集漢菜精華,加入滿人習尚燒烤菜餚品及滿點,形成了流傳至今的滿漢全席記錄。

我經常參加農村的婚宴。農村一半是自己在家,支起鍋灶。做的就是好吃,比一般飯店強多了。有時整個豬的半張臉,說是有頭有臉。農村自己的宴席,即實惠又好吃,這裡也有滿族宴席得的影子。經常的宴席,就是”八碟八碗”。

現在再聊聊”八碟八碗”,民間也俗稱為趟子席。平常人家的八碟八碗,一般選用青花瓷器。有八隻,還有小湯碗、小碟及幾個圍碟。

八碟有面腸、肉皮凍、條肘肉、炸河魚、炒笨雞蛋、炒蕨菜、佛手白菜、肉炒粉條。八碟講究四涼四熱。

八碗需要燴制、燉煮。品種有白肉血腸,也就是俗稱的殺豬菜。還有燴丸子、豬排骨、素燴湯、下貨湯、粉閣子湯、紅燒肉,最後一道是小雞燉蘑菇。當年的春晚趙麗蓉就是說出的貫口,報菜名。

八碗中的白肉血腸,就是一道名菜。這道菜關鍵在於血腸。豬血攪拌,加入適量的澱粉,各種調料。清洗過的豬腸,調製好豬血灌入,麻繩繫緊,旺火燒煮,鐵鍋內添高湯,放入酸菜絲,煮五花肉、血腸,熱後盛入碗中,就是一道大菜。

家鄉文化印記 撫順滿族的舌尖文化 和”怪文化” 喜迎八方客

滿族火鍋

我們現在上飯店也願意點這道菜。很受歡迎的。吃完宴席,難免要吃主食,那就聊聊滿族的主食。

滿族的主食還有水餃、蘇子葉餑餑、酸湯子和水豆腐等也是很受歡迎的食品類佳餚。這些主食是非常受歡迎的。

吃了這些,如果沒吃夠,那就在冬季吃滿族火鍋,火鍋粉天上鍋、地上鍋、水中鍋、雀火鍋等。能你吃遍火鍋,最後還是思念”白肉血腸”火鍋。這裡就不介紹了,等你來撫順嚐嚐撫順的滿漢全席和”白肉血腸”火鍋吧。到過撫順新賓滿族自治縣和清原滿族自治縣的遊客,常常都會聽到導遊的戲稱,說,撫順滿族的“三大怪”,以及還有其他習俗,不過這個“三大怪”是引人注目的,也令人不忘。導遊是這樣解釋的,還真是這麼回事。在新賓赫圖阿拉城的遺址,你會看見滿族建築的屋裡屋外,具有滿族的風俗特色。導遊的講解,繪聲繪色,彷彿把人們帶入了那個年代。清代民諺說:“關東外,三大怪”:“窗戶紙糊窗外,姑娘叼著大煙袋,養活孩子吊起來”。關東地外高寒,冬天風沙特別大。窗戶紙要是在窗欞裡,每一格就形成了一個受風的“口袋”。怎能招架的住寒風冷冽。糊在窗欞外,就能支撐住窗戶紙咳擋住凜冽的狂風。這是一大怪。

那麼第二怪就是大姑娘叼個大煙袋。

家鄉文化印記 撫順滿族的舌尖文化 和”怪文化” 喜迎八方客

滿族姑娘叼菸袋

滿族人酷愛抽菸,家家有住籮。來客可以不敬茶,但卻不能不敬菸。

那麼為什麼未出嫁的大姑娘,叼個大眼袋呢,原來是女真族以前先民,多以狩獵,採集為主要生產生活方式。常常與蛇、蠍、蟲、蟻為伍。

吸旱菸不僅能驅蚊、逐蠅,還能防毒蛇咬。所以,吸旱菸不僅是消遣和嗜好,還是保健需要,時代相傳,形成了十七八歲的閨女也叼著菸袋習俗。

第三怪就是養孩子要將孩子在家裡用籮筐給吊起來。

家鄉文化印記 撫順滿族的舌尖文化 和”怪文化” 喜迎八方客

養個孩子吊起來

“養活孩子吊起來”。係指滿族育兒懸掛“搖車”的風俗。搖車是滿族人家傳統育兒工具,形如船,木製,前後兩頭的左右兩側,各系前後兩個環,由長皮條或繩穿環內,繫於樑上。離地三四尺。小兒苦則乳之,不哭則悠之。

家鄉文化印記 撫順滿族的舌尖文化 和”怪文化” 喜迎八方客

滿族織繡

一個民族有一個民族的習俗,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也是適應環境的生存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