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败殉国的丁汝昌,为何最终“籍没家产不许下葬”?

疯疯癫癫大洋葱


丁汝昌是晚清水师名将,在历史上对他的评价几乎是毁誉参半,赞——说他在甲午战争中杀身成仁,表现了一个铮铮铁汉的民族气节。毁——说他在甲午战争中是个胆小如鼠、畏敌如虎,自杀是迫于深知罪过严重,为了保全家族不被灭族而不得已为之。甲午战争失败后,光绪皇帝下旨对丁汝昌“籍没家产,不许下葬”。显然,光绪采用了“毁”的结果,那么,光绪帝为何这样做呢?



▲光绪

我相信上年龄的亲们,在小学时,就学过甲午战争这节课,书本上把丁汝昌当成了反面教材,是衬托邓世昌这个英雄人物的小丑。也就是说,光绪选择了褒扬邓世昌,贬低丁汝昌的做法,其实这背后有其政治目的。

中日甲午海战是指日本侵略朝鲜和中国的战争。发生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7月25日清晨,日本侵略朝鲜,首先在朝鲜的牙山湾口丰岛西南海域袭击中国海军军舰船只,这就是丰岛海战,可以把这次海战看成是甲午战争的开始,或者说是甲午战争的第一战。

显然日本想把朝鲜宗主国的大清拉进战争。日本故意找事,清政府总得有所表示吧。光绪知道后勃然大怒,马上下旨让丁汝昌投入战争,而丁汝昌的上级李鸿章则认为没有准备好,想拖延一下时间,先进行外交干涉。于是朝廷出现了两种声音。丁汝昌该听谁的呢?





▲丁汝昌

丁汝昌是安徽合肥人,和李鸿章李中堂是老乡,他最早是太平天国的将领,后来投降了曾国藩,加入了淮军行列。太平天国灭亡后,李鸿章要建立海军,自然要提拔自己的老乡,谁不想打造属于自己的嫡系部队呢?于是就提拔委任丁汝昌为北洋水师提督。相当于北洋海军司令。而当时的邓世昌只是他“致远”舰的管带(相当于舰长)。搞清关系以后的事就容易理解了。皇帝光绪——李鸿章(李中堂)——丁汝昌(北洋总司令)——邓世昌(舰长)彼此是上下级关系。

话说光绪帝为了和慈禧争权,需要一次漂亮的战争来支撑,光绪一直致力于维新变法,这次购买了德国数艘战舰,想充分发挥下威力。其实他不懂内情,军舰虽然先进,总要有相配专业人员吧,李鸿章深知其中内情,军舰虽然买了回来,并且让丁汝昌初步组成北洋舰队,但没有实战经验。所以他不愿让战争马上打响。但皇帝好大喜功,不顾现实情况,决心誓死一战。



▲慈禧太后

有道是聪明的将领不打无准备之战,匆忙开战的结果注定了失败。丁汝昌的北洋水师在甲午战争“黄海一战”中损失惨重,邓世昌驾驶的致远号壮烈殉国。

海战过后,丁汝昌惨败带着北洋舰队退回了旅顺港进行休整。光绪得到消息后,下旨削夺丁汝昌的职务、摘去顶戴花翎。这时李鸿章极力为他申辩,最后勉强保住了职务,让其戴罪立功。

甲午海战,丁汝昌确实应该负一定的责任,但不是主要责任。但他并没计较这些,依然全身心的扑在工作上。随后他主要负责威海布防。

等北洋舰队刚刚修理完毕,日军的联合舰队在山东荣成登陆,丁汝昌率残破的北洋舰队迎战,日军40艘军舰一字排开,火力威力无比。北洋舰队没有还手之力。丁汝昌只好边打边等待舰队的支援。

此时日本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伊东佑亨递送劝降书,劝他投降,丁汝昌不为所动,决心死战到底,当日,对家人说:“吾身已许国”,并将劝降书上交李鸿章,以明心迹。丁汝昌感到为国献身的时候到了。

丁汝昌久等救援不来,日本陆军也用陆路炮台的火炮向港内猛轰。形势危机迫在眉睫,丁汝昌的指挥舰被敌人炮火击沉,他欲与船同沉,被部下誓死救上小船。十几个人来到一座孤岛,丁再次毅然回绝日军劝降,决心慷慨赴死尽忠。当晚,丁汝昌乘人不注意服鸦片自杀,卒年59岁。



▲李鸿章

战斗结束后,丁汝昌的尸体被送回了老家,然而光绪下旨“籍没家产”,不许下葬。”丁汝昌的子孙辈被迫流落异乡。直至宣统二年(1910年),经载洵及萨镇冰等人力争,清廷才为丁汝昌平反昭雪。

三名中国海军将领,北洋舰队司令丁汝昌将军、右翼总兵兼“定远”舰舰长刘步蟾将军和张将军,在甲午战争中表现出了比他们的同胞更加坚贞的爱国精神和更高尚的民族气节,他们值得中国的人民引为骄傲。——引自《纽约时报》

丁汝昌之所以被光绪“籍没家产”,不许下葬。”完全是出于政治目的。甲午战争的失败,总要找个“替罪羊”。李鸿章是慈禧的红人,光绪不敢得罪李鸿章,现在慈禧幸灾乐祸了,心想,“让你胡搞,现在死心了吧,看你怎样收场?”慈禧把“西化改革”的光绪逼到了死角,这时光绪的“维新派”出了一个计谋,就是褒扬邓世昌,极力贬低丁汝昌,打击丁汝昌一来可以转移目标,把责任推给丁汝昌,树立邓世昌的英雄形象,也就是树立皇帝的形象,这才是其中的内情。



当然,邓世昌确实值得大书特书,是民族英雄,但丁汝昌同样也是民族英雄,要同样对待,不要为了某种目的而厚此薄彼。

【不一样的历史解读,不一样的知识分享。欢迎转发、留言和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