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民族英雄丁汝昌自杀殉国,为何死后棺材被加三道铁链,十多年不得安葬?

御姐爱清史




民族英雄丁汝昌自杀殉国后,不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反而受到侮辱,死后不得安宁。这件事情说起来无不令人唏嘘、感慨,国人心里满满的都是泪。丁汝昌替人背锅,怨沉十年。它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近代中国屈辱历史的缩影,更是国家和民族的悲哀。

丁汝昌,1836年出生。早年曾参加太平军驻扎安庆。1861年,安庆被湘军曾国荃部围困,太平军陷入绝境,危在旦夕。丁汝昌选择了投降清军,并作为前导参与围剿太平军。1864——1868年,随"曾剃头"曾国藩剿灭捻军,屡立战功,他用战友和同胞的鲜血染红了头顶上的顶戴花翎,官升至提督。丁汝昌以镇压太平军、捻军而起家,是农民军的叛徒和敌人,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光彩的一笔。1875年,投靠李鸿章,因其"才略勇武"得到李的赏识。在李组建北洋水师时,被委任为提督。

1894年7月25日,日本海军在朝鲜牙山口外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8 月1日,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甲午中日战争爆发。9月17日,日本联合舰队在鸭绿江口大东沟以南的黄海海面,袭击清军北洋舰队,中日两国海军发生了一场激战。海战从中午开始,历时五六个小时。



在这次战役中,日军受到重创。清军虽然损失严重,但主力尚存。黄海海战后,李鸿章为保存自己的实力,下令北洋舰队"保船避战",躲进威海卫军港,不准巡海迎敌。这样,黄海制海权为日本舰队所控制,此后清军北洋舰队遭到倭寇海陆两路夹攻。



11月初,旅顺陷落。停泊在威海卫军港的北洋舰队,成为日军进攻的主要目标。1895.1.20日,日军在威海卫南边的荣成湾成山角登陆,包抄威海卫后路,日海军从海上封锁威海卫。躲在港内的北洋舰队腹背受敌。接着,日军攻占港湾两帮炮台,把大炮转向港内的北洋舰队猛轰。2月3日,日本海军向刘公岛和北洋舰队发动进攻。在外援完全断绝的情况下,清军将士在丁汝昌的指挥下英勇抗击,展开了悲壮、可歌可泣的刘公岛保卫战。最后,丁汝昌主张沉船死战,几个洋顾问勾结清军将领中的贪生怕死之辈,逼迫丁汝昌投降。丁汝昌宁死不降,服毒自尽以谢国人。外国顾问浩威盗用丁汝昌之名向日军投降。北洋舰队至此全军覆灭。




北洋水师的覆灭,在很大程度上,与李鸿章为首的主和派消极避战,保存实力有着必然的联系,李中堂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消息传出后,全国舆论一片哗然,李鸿章成为众矢之的。被慈禧老太婆倚重的李中堂,是万万不能倒下的。于是,死无对证的丁汝昌便成了绝好的背锅之人。因此出现了后面的咄咄怪事。


夕颜129783522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就是墙倒众人推。

丁汝昌在黄海海战中,有一定失误。主要是布阵有误,没有完整预先的阵型部署就仓促和日军交火。

同时,丁汝昌没有安排二号指挥舰。黄海海战一开始,丁汝昌的旗舰就被日军击毁了信号装置,但又没有二号指挥舰,导致北洋水师各自为战。

整个海战中,丁汝昌没有指挥舰队,当然也就谈不上具体的战术应对。

所以,指挥不力是存在的。

但,这绝非北洋水师在黄海海战打败的原因。

从根本上说,双方舰队实力相差已经很大,北洋水师即便超常发挥,获胜的可能性也是微乎其微。

在整个海战中,日军发射火炮数量是北洋水师20倍,怎么也赢了。

至于威海卫之战,丁汝昌退守死地,最后窝窝囊囊的全军覆没,实属丢人。但丁汝昌也是奉命行事,背后是李鸿章之流想要保存实力。当时无论湘军也好、淮军也罢,说白了都是雇佣军。这些军头拥兵自重,一旦兵没有,他们也就完了。

事实上,北洋水师覆灭以后,李鸿章就完了。他被解除了位居25年之久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职务,回家闲居。

丁汝昌能力有限,但硬骨头还是有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丁汝昌也自杀了。

丁汝昌的悲剧在于,他不过是李鸿章的一颗棋子。

丁汝昌是个陆军将领,所谓隔行如隔山,他压根不懂海军。李鸿章让他统领北洋水师,只是因为丁汝昌比较听话,可以绝对服从李鸿章的命令,打压海军福建派的力量。

让1个足球运动员去打篮球,结果可想而知。

同时,丁汝昌的一项任务,就是帮着李鸿章背黑锅。就像今天很多企业的挂名法人一样,就是倒霉时候才用的。

北洋水师败了,但李鸿章的实力很大,不能彻底将他掀翻,只能让死掉的丁汝昌背锅了。

其实,无论朝廷的哪一派都明白,北洋水师覆灭是各方面原因综合的结果,绝非某个人可以决定的。

丁汝昌死后还被黑,恰恰说明了满清灭亡的原因。丁汝昌再没能力,好歹最后还自杀了。

而满清那些大言不惭的权贵,遇到革命党都吓得尿裤子,丑态百出。

这种人来指挥丁汝昌,也是丁汝昌的悲哀。


萨沙


有关甲午战争的问题问海研会就对了。

所谓丁汝昌死后棺椁被加铁链(也有说加铜箍的),乃至长时间不下葬,其实是当地的丧葬风俗,并不具有什么惩罚之类的特殊政治意味。也就是说,这在当时的社会,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

(现代重修的丁汝昌墓,位于安徽无为)

棺上加铜箍的做法,是当时安徽、河南一带流行的葬俗(其他省份是否存在这种情况,待考),而且只有大户人家才有能力这么做。家境不是很富裕的家庭,往往只能采取在棺椁上描画几道金漆,代表铜箍而已。

至于棺长时间不下葬,更是中国的葬俗,叫作暂厝。原因则较为繁杂,诸如死者去世的季节不合宜;没有找到风水吉利的吉地;没有到破土的合适时间,此外也是表示子弟孝顺。建厝长的三五年不等,贫穷人家则没有这种能力,往往是去世不久就会下葬。

由此,丁汝昌棺上倘若真有铜箍,那只能说明家人在葬仪方面非常用心。至于长时间不下葬,则更显示了后人尊重丧仪,以及丁氏的家底实力。事实上,丁汝昌的遗体运回故乡之后,家属的确为寻找风水吉壤耗费了很长时间。

现代大约是20世纪80年代左右传出一种说法,把丁汝昌棺上有铜箍、多年没能下葬一事,解读成是清王朝对他的惩罚,其根本原因是现代人对于旧葬俗,乃至其他地区的葬俗不了解的缘故。又加上自我的想像,做出了过度解读。

事实上,清王朝还没有颟顸、无聊到这种程度。

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1895年2月11日夜服毒自杀,延至12日去世,数天之后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当得知这一消息后,北洋大臣李鸿章的第一反应并不是要惩罚丁汝昌,而是以死者为重,在2月17日上奏,请求清政府能够把之前因旅顺失守等事而对丁汝昌施加的摘去顶戴、革职等处分取消。对此,清政府当时所做的处理决定是,以往的处分不予取消,另外不给予抚恤:“已革提督丁汝昌,总统海军始终偾事,前经降旨拿问,获咎甚重,虽此次战败死绥,仍著毋庸议恤”。

总体上依然以死者为重,既然已死,既往不咎,其最严重的处理仅仅是“毋庸议恤”,按照正常情况,官员去世,照例可以获得国家抚恤,而丁汝昌因为旅顺失守、救援不力,在1894年11月22日已经被革去了北洋海军提督职务,清政府不取消这一处分,也就自然不能按照提督规格给予抚恤。这也就是丁汝昌死后遇到的最重,也是仅有的政府罚责。并不存在什么不让下葬之类近似戏说的情况。

作为后话,1906年北洋大臣袁世凯、南洋大臣周馥、山东巡抚杨士骧联衔会奏,希望清政府能取消旅顺失守时对丁汝昌的革职处分,未获批准。到了宣统朝,1910年筹办海军大臣载洵再度上奏,认为丁汝昌当时的处境是“力竭无援”,所以“殊为可悯”,希望能取消丁汝昌历史上的处分,最终获得批示:“丁汝昌加恩开复原官原衔”,即恢复了丁汝昌的名誉和身份。


所以真实的历史上,根本不存在什么清政府将战败责任推卸给丁汝昌的情况,反而是清政府最终公开恢复了丁汝昌的名誉。

丁氏死后所真正遭遇的不堪,实际是在20世纪50年代,在挖古墓取宝、支援国家经济建设的号召下,丁汝昌夫妇合葬墓被当地乡民挖掘,遗体被焚烧。


海研会


丁汝昌是在坚守待援无望的情况下自杀的。北洋舰队退入威海军港后,日军大举攻击威海的陆路炮台,丁汝昌指挥舰炮支援炮台守军,并击毙了日军少将旅团长大寺安纯。威海陆路南北帮炮台全部失守后,困守刘公岛孤岛的丁汝昌面对日军的重重包围,又组织敢死队分路出击,多次击退日军的进攻,为等待援军争取了时间。

危急时刻,日军数十艘军舰在威海军港南口列队轰击港内的北洋舰队,丁汝昌登靖远舰迎战,击伤两艘日本军舰,并打算与靖远舰同沉,但被部下用小船救走。最后,丁汝昌待援无望,便将北洋海军提督印毁坏,然后自杀殉国。

战后,清廷用丁汝昌的军事失败,来掩盖其数十年国策的失败,将丁汝昌定为罪人,籍没家产,不许下葬,棺柩加三道铜箍捆锁,棺材和铜箍均涂以黑漆,以示戴罪。

丁汝昌的对手,日本舰队司令伊东佑亨认为:“清国有今日之败者,固非君臣一己之罪,盖其墨守成规,不谙变通之所致也。”

直到十多年后的宣统二年,经载洵、萨镇冰等人的极力争取,丁汝昌才被平反昭雪,得以下葬。1912年,丁汝昌归葬于安徽无为县西乡小鸡山梅花地,但丁汝昌死后的厄运仍未就此结束。

47年后的一个冬天,当地一伙人将丁汝昌棺木挖出,在寻宝无果后将尸身点火焚烧。此后直至2001年,丁汝昌墓才由当地政府出资重建。但它对丁汝昌来说,可能连衣冠冢都算不上了,只相当于一个纪念地。


读历见闻


清政府这事情做的相当不地道。

首先关于丁汝昌是不是民族英雄,这个没有定论,大家看史料自己评判吧;但是,至少他的气节很不错,自杀殉国了。

北洋海军全军覆没谁负责?当然,也许丁汝昌的指挥有一定失误,但这不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北洋海军实力本身就比日本海军差很多;加之朝廷诸大员不争气拖后腿,导致甲午惨败。

丁汝昌在战争中表现还是很英勇的,按照中国古代的政治伦理。这种血战殉国的人,只要不是犯了决定性的错误导致惨败,即使是表现有些争议,那也不应该太刻薄,抚恤,优待是必须的。

当年卢象升血战殉国后,杨嗣昌使绊子,到现在都被人戳脊梁骨。

而朝廷当年给丁汝昌定的罪名是啥?“一贯畏怯避战”,“旅顺危急,率兵舰望风先逃”等,这就很坑了。

打了败仗,自然首先是最高领导人的锅,但最高领导人自然是“至圣至明”的,那怎么办?下属背锅吧,这个很正常。

找谁背锅?光绪皇帝,“主战派”,“清流”等人自然先找他们的死对头李鸿章了,这也没问题,而且李鸿章本人也确实难辞其咎。

但找背锅的竟然还找个“死人”,连其遗留的家眷都不放过,这就很缺德了。所以说这大清药丸,不是白说的。


国史拾遗


黄海大海战失败之后,北洋水师主力尚存,依旧可以一战。此时丁汝昌电告李鸿章,要求即刻补充炮弹,并保证只需稍加维修,北洋水师有把握同日军一战。并且北洋水师将士都保定了必死的决心,将救生艇全部凿沉。而李鸿章的回电表示炮弹没有,北洋水师当停止出击,依靠威海卫之防御来据敌。


为何面对丁汝昌的请战,李鸿章会无可奈何?当时炮弹究竟能不能补充,其实都不要紧了,因为朝廷之中有人不愿意看到北洋水师打胜仗。而北洋水师的炮弹迟迟补充不了,这可多亏了翁同龢这位大儒,作为李鸿章朝廷之上的劲敌,翁同龢与李鸿章明争暗斗,自然这就危及了李鸿章的北洋水师。在被围困在威海卫时,陆上援军迟迟未到,丁汝昌含泪自杀,其死后日军向其致以最高的敬意,并且让北洋水师幸存水兵乘坐商船离开。

北洋水师战败的消息传到了朝野,立刻就有人参了李鸿章一本,但是无奈李鸿章要去求和,最后把罪过归于一个自杀殉国的丁汝昌身上,死后棺材加三道锁链。可悲啊!丁汝昌拼死抵抗,自杀殉国,到头来却受到羞辱,来自一群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文官的羞辱。甲午战争结束之后,李鸿章签订完《马关条约》回家后,抱着家中的一棵大树痛哭流涕。

丁汝昌的死可以说不能激起清政府朝野的一点浪花,在他们看来,自己的利益远远高于一切。无论将士如何卖命,在他们眼里不过是博取利益的工具,清政府的腐败已经是到了极点。像丁汝昌这样的殉国将领,不过是投入大海的一粒沙子,但是他们没有想到的是百年之后,这粒沙子经过贝壳的锻造,成为了耀眼的珍珠,而海水还照样只是海水。


小司马迁论史


为什么?因为满清有一堆懦弱无能又喜欢给战争惨败寻找替罪羊的脑残,他们毅然决然把黑锅甩给曾是太平天国军的丁汝昌。

丁汝昌,晚清著名将领。早年曾参加太平军,后来投降湘军,转而进攻太平军。湘军将领曾国荃对这批降军心存疑虑,每逢战斗,必令他们冲锋在前,丁汝昌作为前导,作战十分卖力,后来又改隶淮军,参与镇压太平军和捻军,逐渐成为淮军领袖李鸿章亲信。

后来,在李鸿章帮助下,丁汝昌提拔担任北洋海军提督。早年参加太平军,后又投降清军的经历,成为他的一大污点,同时也让清廷对其始终心存芥蒂,没有完全信任。

甲午战争,抗击日军,以身殉国

甲午战争爆发后,丁汝昌作为北洋海军提督,先后经历黄海大战、威海卫战役。

黄海大战中,战斗一开始,日舰就击毁了北洋水师旗舰定远号上的信旗装置,丁汝昌也被炸伤,导致整个舰队失去统一指挥,陷入一片混乱,被日舰趁机击沉,最终大败。

威海卫战役中,丁汝昌指挥舰队英勇抗击日军围攻,但因始终未得到上级明确指令,只能在港内固守待援,弹尽粮绝,外无援军的情况下,他拒绝日军劝降,服鸦片自尽。

被甩黑锅,蒙冤戴罪,不得下葬

丁汝昌英勇抗日,以身殉国,但却饱受批评,尤其是他麾下那些贪生怕死的北洋水师官兵,竟然假借他的名义向日军投降。

消息传到朝廷,清廷炸开了锅,大肆指责说丁汝昌“一贯畏怯避战”,“旅顺危急,率兵舰望风先逃”,“消极保船,贻误战机”等等,甚至说他力主投降,是失败祸首。

这些指责表面上义正辞严,实际上完全违背事实,根本就是光绪帝和一些朝廷重臣为了推卸战败责任、寻找耻辱替罪羊的举动。

《清史稿》也这样评价丁汝昌:“甲午之役,海陆军尽覆,辱莫大焉。汝昌虽有罪,而能以一死报国,尚知畏法。”

光绪帝演戏演到底,表示十分愤慨,但丁汝昌人都死了,也没办法再追究责任,于是便下诏籍没丁汝昌全部家产,子孙被迫流落异乡。

负责执行的刑部更是变本加厉,下令用三条铁链捆绑丁汝昌的棺材,而且上锁,永远不得打开,并用黑漆涂盖,以示重罪,最后又命人在丁汝昌原籍村口,以砖垒丘,将丁汝昌棺的材放置于上示众,不准下葬,不得入土为安。

一位英雄却落得如此凄凉的下场,实乃国家之悲哀,民族之悲哀。

英雄蒙尘,事有公论,沉冤昭雪

丁汝昌在甲午战争中的英勇表现有目共睹,赢得了对手日本和美国的高度评价。

参加过甲午海战的日军将领小笠原长生说:

“其他无论旅顺还是平壤,皇军所到之处立即陷落。然而据守在威海卫内刘公岛的丁汝昌,对日本陆海军的进攻则进行了英勇的抵抗。竭尽全力之后,最终自杀以救部下,这实在是战则以义战,降则以义降。……这样,于敌于我皆表现出日本固有的武士精神,我想这是绝无仅有的 ”。

《纽约时报》发表文章说:

“三名中国海军将领,北洋舰队司令丁汝昌将军、右翼总兵兼“定远”舰舰长刘步蟾将军和张将军,在目前的战争中表现出了比他们的同胞更加坚贞的爱国精神和更高尚的民族气节,他们值得中国的人民引为骄傲。……他们被日本人打败了,但他们在战败时不苟且偷生,而是在给上司留下信件后自杀殉国……他们向世人展示:在四万万中国人中,至少有三个人认为世界上还有一些别的什么东西要比自己的生命更宝贵。”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抗击日寇,壮烈殉国的民族英雄,一直在中国蒙冤不得昭雪,直到15年后的宣统二年(1910年),经载洵、萨镇冰等人力争,清廷才为其平反昭雪。

由此可见,为战败和耻辱找替罪羊、让人背黑锅,是历朝历代统治者的惯用手段,多少殉国的英雄反而成为战败责任人。

有如此朝廷,满清安得不亡!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丁汝昌,你也配称之为“民族英雄”?

如果要评价丁汝昌,只能用八个字:“丧权辱国,酒囊饭袋”。当然,甲午战争的失败,李鸿章难辞其咎,李鸿章犯举荐人才严重不当的过错,因为他举荐丁汝昌不是因为他是很有才干的将领,而是因为他是一个对自己唯唯诺诺的奴才。

丁汝昌这个人的人品怎么样呢?李鸿章李中堂的家人写了回忆录,提到了北洋舰队总司令丁汝昌。这个丁汝昌有一个特点,就是“少说话,多磕头”。给谁磕头?当然是给他李鸿章李中堂磕头。在李鸿章眼中,丁汝昌就是他李大人的私兵,而在丁汝昌丁提督眼中,李鸿章大人就是他的再造父母。李鸿章李大人一开口,丁大人就不发一辞,唯一做的事情就是点头加磕头。丁汝昌在李鸿章面前,从来没有发表过任何意见,也不敢提什么他自己的主张,或许可以说,丁汝昌原本就没有自己的主张,他唯一的主张就是:听李鸿章李大人的话,一辈子跟紧李大人,李大人说什么就是什么,李大人交办的事情,那就是天大的事情。

这样一个唯唯诺诺,没有任何主张的官员,在李鸿章眼中,确是一个天大的宝贝。李鸿章认为,丁汝昌贴心,贴心的官员才是好官员。至于丁汝昌有没有真本事,在李鸿章眼中,听他李中堂的话,言听计从,一切服从李大人,就是真才干、真本事。

看看丁提督就任北洋舰队后干的事情,大搞军事上的花拳绣腿,和当年的宋徽宗宠臣高俅高太尉一个尿性。高俅搞军演,是为了让皇帝老爷开心,弄了一大堆华而不实,花里胡哨的戏法,把个军演弄成了杂耍大会。丁汝昌为了讨好李鸿章搞的军演,也纯粹是糊弄人,搞一纹丝不动的彩船,一炮下去,自然百发百中,一炮而没。问题是,真实的战场上,敌人还会纹丝不动的给你慢慢瞄准吗?丁汝昌糊弄上司,最终输掉的不仅仅是自己的一条命,更是大清的国运。

甲午海战,大清国海陆军尽数覆没,主帅丁汝昌一死了之,虽然也算尽了忠,但我们不需要这样的战败后就一死了之的高官奴才和败军之将,我们需要真正有才干,能够力挽狂澜,拯救国运的英雄。

丁汝昌,你也配称“民族英雄”乎?


怀疑探索者


丁汝昌的民族英雄与他的死亡时间并不一致,而是中间有很长一段时间,也就是题干说的十多年其实丁汝昌不是被世人当做民族英雄对待,而是被当做兵败的降将,承担着甲午海战失利的后果。(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人人皆知甲午中日战争,打的挺窝囊,输的挺可惜,与清政府怯战不认真备战有很大关系,但这是很大而广之的认识,也是后人针对清政府的说辞,但在当时的清政府来说,自然不可能主动背黑锅,因为黑锅已经够多了,根本背不过来。

清政府在外交舞台上一系列拙劣的表演,不但引得社会精英阶层强烈不满,即使社会舆论都有不小的愤慨声音,清政府已经是摁下葫芦起来瓢,有点应接不暇了,崩盘的危机已经凸显,因此甩锅给谁就成了甲午失败后除签约以外第一位的问题!


主将丁汝昌自然就成了不二人选,而且当时发生在丁汝昌身上身边的事情,使得清政府有足够的把柄把脏水泼到丁汝昌身上,首先来说甲午海战屡战屡败,在紧要关头的纳降谈判阶段,丁汝昌已经失去了对北洋水师的实际控制权。

最后没办法,只能以死了之,但在死之前,丁汝昌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在久拖未决的日本招降书上签字,而他的一帮早就有此意的手下,拿着投降书就找日本人保命去了,丁汝昌的本意是自己殉国,保全手下性命,但这必然导致他自己给人留下把柄。

清政府则是顺水推舟,把甲午战争失败的罪责安在了丁汝昌身上,当时丁汝昌已死,清政府能做的就是对他的遗体采取措施,表明罪责归丁汝昌的态度,在晚清乱世,公道是奢侈品,尤其是在大家背锅背不完只能在相互推诿中过日子,推给丁汝昌多好,死无对证,想说什么说什么!


历史三日谈


丁汝昌称不上民族英雄,自杀也是他这个层级的军人该做的事儿,我不是说所有军人打败仗都该如此。而是说,作为海战一线指挥者。

丁汝昌自杀殉国被加三道铁链,只是清廷替李鸿章解围的一种手段。如此大败必然要有人负责,甚至要有人掉头。李鸿章是慈禧亲信而且门生故旧占天下督抚半之,斩了他的头是不可能的。丁汝昌自杀,级别也够扛雷的。

另外,作为北洋海军一把手,无论怎么说,也要负领导责任。平时训练、战时准备、临场指挥等等都有责任。当一把手就是如此,打赢了功劳最大,打输了也同样责任最大。

(1)两头受气,最后扛雷

作为战争指挥者,他接受最高指挥和直接指挥相反的命令,他的做法是:听从李鸿章地指挥而去和稀泥力图两边不得罪。例如黄海海战前光绪命令积极出击,但北洋迟迟不出港,最终被严厉斥责后才出发,结果又碰到了黄海海战。

这种情况还有许多,例如丁汝昌和北洋海军将领向李鸿章请示“主动出击日军”,李鸿章却不允许,结果又被福建籍海军将领埋怨。

总之,丁汝昌是里外受气。即使为了国家和自己的尊严自杀后,也还要继续扛雷,实属无奈!

(2)关于丁汝昌有许多不合理地说辞,例如说丁汝昌是陆军不懂海军

虽然丁汝昌作为一名陆军指挥官,但15年(1879年到1895年)的海军经历,已经完全可以说能够基本掌握海军的各项事宜。你在以他是陆军出身就不对了。如果非要海军出身做提督,只能是林泰曾和刘步蟾,但他们没有战争经验呀。你说以水师的去做海军,其实也不行,水师跟海军性质完全不同。

因此。陆军将领去做海军将领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