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汝昌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

其实生活有点假


丁汝昌,字禹廷,亦作雨亭。1836年生于安徽庐江县,后定居巢湖南岸龙骨山下高林镇,清朝北洋海军水师提督,1895年2月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前服鸦片自杀。

道光十六年(1836年)十一月十八日,丁汝昌出生在安徽庐江县石头镇。丁汝昌原籍安徽凤阳县。明朝初年,祖先从凤阳迁居庐江,投军入了卫所,后人成了卫籍,落户在庐江县北乡石嘴头地方,子孙繁衍,人口增多。后来,该地改名为丁家坎村。

同治三年(1864年),太平天国败亡。曾国藩北上督师剿捻,由李鸿章署理两江总督,办理后勤。丁汝昌升为副将,统先锋马队3营,随刘铭传北上,与捻军作战。同治七年(1868年),东捻军被清廷剿灭,丁汝昌因功被授为总兵,加提督衔,赐协勇巴图鲁勇号。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正月三十日,日军进攻威海南帮炮台的制高点摩天岭,丁汝昌率舰队从海上用火力支援炮台守军,发射排炮,击毙日军旅团长大寺安纯(为甲午战争中日军阵亡的最高将领)。由于众寡悬殊,威海陆路南北帮炮台相继失守,刘公岛遭海陆合围,成为孤岛。

二月九日丁汝昌登靖远舰迎战,击伤两艘日本军舰,靖远中陆路炮台发射的炮弹受伤,丁汝昌欲与船同沉,被部下誓死救上小船。二月十二日,丁汝昌毅然回绝日军劝降,只想以慷慨一死尽忠。当晚,服鸦片自杀,以谢国人。丁汝昌临死前,将北洋海军提督印截角作废,年仅59岁。丁汝昌这种以国家、民族大义为重,忍辱负重,最后时刻尽节以终的崇高品格和爱国精神难能可贵。这一切不应否定,也不容否定。





老范123


丁汝昌勇于作战,以死殉国,绝对不是民族败类,但也算不上民族英雄。

1、此人出身淮军旧部,不懂现代军事训练,更缺少海军专业素养,只是因为是李鸿章心腹才成为北洋水师提督。在海军官兵面前缺少威信。

2、此人目光短浅,刚愎自用,思想守旧,不能认清现代海军的发展现状,排斥外国专家和新技术,造成北洋水师发展停滞,实力下降。

翁同和弹劾丁汝昌能力不足,绝非诬陷。

3、此人玩忽职守、军纪废弛,水师基地妓院烟馆遍布,军舰走私泛滥。

4、此人畏惧圣旨,没有坚持李鸿章“保船制敌”的命令,在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贸然开战,加之北洋水师实力早已弱于日本舰队,明刀明枪的对打是必输无疑的!!!

(北洋水师能打得日本联合舰队互有胜负,已经是水师官兵浴血奋战了)

北洋水师创于李鸿章,因李鸿章的苦心孤诣,而成为亚洲第一舰队。

而成军之后就停滞不前,日渐衰落,最终一败涂地。

作为水师提督的丁汝昌要付最主要责任的。

李鸿章虽然知人善任,可偏偏对于老部下过于包庇,恐怕老李也想不到丁汝昌会葬送他一辈子的心血!





蓝色爱情夜


说到丁汝昌,大家可能并不太熟悉,他是一个非常厉害的将领,虽然他的官位不大,但是他做的贡献确实不少。下面让我来具体说一说丁汝昌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说说他对中国近代的贡献。

丁汝昌出生在江苏,他小时候家庭十分贫穷的他的父母都是一个农民,没有什么文化。而他出生在这种家庭,注定不会有什么太大的文化。所以,在他十岁的时候,他就失去了上学的机会。十岁那年,他的父亲把他从学校里接了出来,让他去帮忙干活儿,补贴家用。他小的时候干过很多的活,他放过牛,而且还在豆腐店里打过工。所以在我看来,他的童年是十分悲哀的。或许在当年那个社会很多人的童年都是这样度过的。

有一年,他所在的家乡发生了特别严重的饥荒,所以丁汝昌的父母就因为饥荒彻底离开了他。当时太平军占领了他所在的家乡,丁汝昌决定参加了太平军,随太平军一起征战各地。

之后,太平军被围困。当时政府军是十分强大的,而他们反动武装的力量还是没有办法和政府所抵抗,所以当时的太平军投降了清朝。在当时投降的士兵是有很好的待遇的,当时,丁汝昌作战十分的英勇,在里边儿名气十分的大。所以李鸿章就把他推选了出来让他亲自带100多个兵,之后又让他带领骑兵,给了他更高的官职。

之后我们都知道,各国列强来侵犯中国。在当时清政府受到了十分大的压力,所以,李鸿章派丁汝昌去北洋舰队让他开始驻守中国的边疆。在这期间丁汝昌尽职尽责,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怠慢。

在光绪年间朝鲜发动了革命,当时朝鲜国内十分的混乱,所以清政府派丁汝昌去朝鲜帮助朝鲜人民。当时丁汝昌带领三个舰队从烟台离开去了朝鲜的仁川。在朝鲜他率领舰队打了很多胜仗,所以在当时他的名声在海军里是十分巨大的,很多人都十分佩服他。很多敌人听到他的名声也都闻风丧胆,非常害怕,不敢来战。

丁汝昌其实也是有过失败的,在光绪二十年,丁汝昌率领他的舰队开展了一次十分有名的战役,黄海海战,但是这世上战役中经常并没有按人们预期期望那样取得巨大的胜利,而是败给了日本的舰队,所以在这次失利之后,他决定拿自己的生命来保卫自己的国家,所以他以身殉国。

在他死后,人们十分的怀念他。很多人都给他修了祠堂来纪念这个伟大的将军。在我看来,他是人民英雄,正是有了他这样的人才,让清朝变的更佳的强大,更加的繁荣。


古往今开22


丁汝昌(1836—1895年),字禹亭,号次章,安徽合肥人。丁汝昌早年曾参加太平军,随队归顺湘军。不久,隶属李鸿章淮军,参与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官至记名提督。光绪五年(1879年),被李鸿章调入北洋水师。

杨威朝鲜

光绪八年(1882年)六月,朝鲜王朝京城爆发壬午兵变,国内局势大乱,日本政府决定借机出兵朝鲜。清政府派丁汝昌率“威远”、“超勇”、“扬威”等舰开赴朝鲜,用以观察局势和防止事态进一步恶化。


七月七日,丁汝昌率“威远”、“日新”、“泰安”、“镇东”、“拱北”等船舰,载运淮军吴长庆部2000余人往朝鲜登陆,七月十三日,丁汝昌与吴长庆、马建忠等设计擒获朝鲜大院君李昰应,押往天津软禁,使日本干涉朝鲜的计划落空。

统领海军


光绪十四年(1888年)八月,北洋海军正式建军。海军衙门根据李鸿章的提名,奏准以北洋水师记名提督直隶天津镇总兵丁汝昌为海军提督。丁汝昌在任职期间对北洋海军和北洋海防的建设呕心沥血,严于律己,但整肃军纪不够严厉,并且对李鸿章言听计随,北洋海军在其领导下,俨然为李家军。

自杀殉国

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丁汝昌指挥北洋水师与日军展开大东沟海战,后舰队退保威海卫。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威海卫之战中,抗击日军围攻。未得上峰命令,无奈港内待援,最后在弹尽粮绝、援军未至的情况下,日本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伊东佑亨递送劝降书,丁汝昌不为所动,决心死战到底,当日,对家人说:“吾身已许国”,并将劝降书上交李鸿章,以明心迹。当晚,服鸦片自杀,以谢国人。丁汝昌临死前,将北洋海军提督印截角作废,年仅59岁。


丁汝昌死后,清政府内的清流党、顽固党人交相攻击,光绪帝下旨“籍没家产”,不许下葬。丁汝昌的子孙辈,被迫流落异乡。直至宣统二年(1910年),经载洵及萨镇冰等人力争,清廷为丁汝昌平反昭雪。

人物评价


《纽约时报》 评价:三名中国海军将领,北洋舰队司令丁汝昌将军、右翼总兵兼“定远”舰舰长刘步蟾将军和张将军,在战争中表现出了比他们的同胞更加坚贞的爱国精神和更高尚的民族气节。

对手日本舰队司令官尹东佑亨的评价:“十分欣赏这位勇敢者,因此对这位不幸的对手予以高度的赞扬,并且让其尸体在合适的情况下被运回烟台”。

的确,他们被日本人打败了,但他们在战败时不苟且偷生,自杀殉国!至少他们在展现一个中国人的爱国精神方面做出了贡献,他们向世人展示:“在当时的四万万中国人中,至少有三个人认为世界上还有一些别的什么东西要比自己的生命更宝贵。”

W龙的传人


是名族英雄,他的事迹在流传百世。

早年的丁汝昌是太平天国起义军的一个小首领,当时是程学启的不下,也是陈玉成的不下。当陈玉成被曾国荃围困的时候,丁汝昌率先叛变,投降了曾国荃,帮助他打败了太平天国。后来,清廷也没过河拆桥,给他封了官,手里还有不少兵马握着。在朝堂之上,有很多大臣根本瞧不起他,因为他之前是太平军,不屑于与他同朝为官。

丁汝昌,1836年,出生于安徽省庐江县。小时候家里比较贫穷,没读什么书,后来家乡闹饥荒,父母双双离去,正值太平军北伐,打到安徽,为了混口饭吃,随即参加了太平军,随太平军一起征战四方。



从丁汝昌投降到清军为官,一直尽心尽力。在甲午战争的时候,作战十分英勇,身先士卒,最终不敌日本联合舰队, 吞药自尽。据说不是药而是鸦片。

有不对的地方还请大家指出来。


蝈蝈影视墙


丁汝昌,出身太平军降将,安徽巢湖人,跟从程学启在安庆之战中投降湘军。后随程学启进入淮军,作战勇敢,每战必争先死战,深受李鸿章信任。后被裁员归乡,与刘铭传不睦。后经李鸿章举荐任北洋水师提督,在甲午黄海海战中指挥北洋舰队与日军激战,最后战败退入刘公岛据守,日军劝降,被拒绝自杀身亡,并命令炸沉定远号战舰。丁汝昌死后,被问罪,棺材被锁三层铁索,放于故乡村头,不得下葬。宣统年间,经萨镇冰等海军将领申诉,朝廷为其平反。丁公汝昌大节不亏,民族英雄!


爱写文章的人


道光十六年。1836年11月18日,安徽省庐江县。村民丁灿勋的儿子出生了,虽然生计艰辛,但是一个新生命降临的喜悦充盈家里。丁灿勋满含爱意地凝望着这个幼小的生命,他左思右想,给孩子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先达。可父亲不会知道后来他的孩子会遭受怎样的命运。七岁那年,全家节衣缩食,把他送到私塾读书。在私塾读书时,丁汝昌深知求学机会难得,学习特别勤奋刻苦,他读书、写字都一丝不苟。因生活困窘,却不得不在十岁那年离开私塾,开始做工维持生计。父亲把他送到了同族伯父的豆腐坊,一边帮工一边学。学徒期间,丁汝昌起早贪晚,小心翼翼。不但帮着做豆腐,还帮着卖豆腐。但他从来没伸手向伯父要过一个钱,每次卖豆腐的钱也总是分文不少地交给伯父。咸丰元年。1851年,安徽庐江一带接连数月没下雨,眼看庄稼又要绝收。但雨就是不来,旱情一天比一天严重。此时,丁汝昌的父母双双卧病在床。丁汝昌常常跑回家,看着日渐衰弱的双亲,悲苦无措。这个家,吃饭穿衣尚且成问题,又哪来治病的钱呢?丁汝昌十分害怕。可他恐惧的事情还是来了,父母在饥饿和疾病中离开人世。亲友的日子同样不宽裕,连帮买口棺材的钱都凑不齐,只能把家里仅有的木柜当作棺材,埋葬了丁汝昌的父母。入葬那天,天格外阴沉,丁汝昌自小贫瘠单薄的身子,被大风裹挟着踉踉跄跄,似乎上天想将他一并带回去。人生还有什么值得期待呢?这一年,丁汝昌只有十四岁。他一下子感到了难以言说的悲哀与孤独,心生生地撕扯着,滴着血生了痂地疼,钝钝的,却足以吞骨噬心。他虽年少,却已尝尽生之艰辛残忍。咸丰四年。1854年春,太平军打到丁汝昌的家乡,1月18日攻克庐江。一天,丁汝昌像往常一样挑着豆腐担,到家乡附近的小镇石嘴头卖豆腐。当他卖完豆腐准备回去时,看见街上忽然簇拥着很多人,不知围着什么看热闹。丁汝昌经常在这儿卖豆腐,还从来没看到过街上一下子出现这么多人。他收好东西,好奇地走上前去,原来是攻克庐江的太平军到乡下来宣传、招兵了。很多人都被“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这几句话打动了。丁汝昌也被这股激流裹挟着。想到自己命运多舛,心中百感交集,扔下豆腐担,转身就往小集镇跑。到了招兵的台子那里,气喘吁吁地说:“我要当兵!我要当兵!”就这样,丁汝昌加入了太平军,开始了他起伏多变的戎马生涯。这一年,丁汝昌刚十八岁。丁汝昌一入军中,就参加了激烈的庐江争夺战,血染沙场,惊心怵目。不久,丁汝昌随太平军所部驻守当时的安徽省城安庆,编在程学启部下。丁汝昌和程学启的家乡相邻,两人是安徽老乡。程学启比丁汝昌大七岁,丁汝昌尊其为兄长,两人有很多共同语言。丁汝昌随程学启在安庆驻守了七年多,从这位智勇双全的将领身上学到很多带兵、用兵之道。与程学启的相识,改变了丁汝昌的人生轨迹。咸丰十年。1860年,程学启被曾国藩、曾国荃兄弟二人所率的湘军招降策反。丁汝昌随程学启所部,也在1861年2月19日夜间奔向湘军营地的队伍之中。就这样,原是加入太平军的丁汝昌,被裹挟着进入湘军之中,反成了镇压太平军的“官兵”。8月18日,程学启、丁汝昌做湘军前导,攻下太平军安庆北门外最坚固的三座营垒。9月5日,安庆被湘军攻陷。随后,程、丁二人又随曾国荃攻下无为、铜陵等地。丁汝昌在这一次次战事中得到了历练。湘军攻占安庆后,丁汝昌被提拔为程学启部哨官,相当于今连长,授千总。同年,李鸿章得到曾国藩的支持,以团练为基础编练淮勇,大约七千人。曾国藩派李鸿章率军到苏南地区与太平军作战。李鸿章以兵力单薄为借口,请求曾国藩调出些兵力给他。曾国藩为了激励淮军,同意了李鸿章的请求,并出手大方,调拨了八个营给李鸿章,其中包括程学启的开字营。由此,丁汝昌又随着程学启被编入淮军。这一次,似乎又是丁汝昌人生中的幸运转折。1861年5月2日,李鸿章率领淮军乘船到江苏、上海镇压太平军。丁汝昌佐学启于泗泾、新泾、四江口诸役,每战辄先登。骁勇异常!李鸿章称程学启为“沪军第一骁将”和自己的“左臂”,又从用兵方略上夸程学启是十余年来罕有之将。丁汝昌正是程学启部下的勇将,丁汝昌的骁勇善战,很快引起刘铭传的注意。丁汝昌率领铭字营,跟随刘铭传作战,屡立奇功,不久就升为营官,率领马队营,开始带领骑兵。此后,丁汝昌在江淮大地的疆场纵横驰骋,捷报频传。淮军的武器装备较为先进,尤其丁汝昌所在的刘铭传部,是最早使用洋枪洋炮的军队之一。不到两年时间,淮军就基本完成了武器更新,全部使用火器。后来又不断更新装备,较早实现了军事装备的近代化。丁汝昌也在这个时期成为中国最早接触西方先进军事技术的中国军人之一。同治三年。1864年,丁汝昌随着刘铭传平吴有功,被提升为副将。随后,丁汝昌又统帅先锋马队三营,随刘铭传镇压捻军。丁汝昌转战豫、鄂、燕、齐数地,频频立功。1868,丁汝昌32岁,又加提督衔遇缺题奏总兵,相当于今师长。然而,几年以后,丁汝昌就因清廷节饷裁兵而无奈地回到家乡闲居。与此同时,国家灾难深重。西方侵略者在帮助清政府镇压农民起义后,进一步加紧对中国的侵略。美国、日本联合武装入侵宝岛台湾;沙俄侵略者长期盘踞伊犁地区;英国侵略者则将侵略之手伸向处于中国内地的云南、西藏等地。丁汝昌为此忧心忡忡。光绪三年。1877年,秋天,慈禧太后降旨让丁汝昌去甘肃差遣。当时甘肃有一起牧民起义,清廷要用丁汝昌去剿灭。过去的戎马生涯中,丁汝昌随着程学启、刘铭传多次剿杀太平军、捻军,现在再也不愿杀害中国人了。但是,懿旨已经发下,谁也不敢抗旨不从。丁汝昌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境地。焦急中,他抱着一线希望,从北京赶赴天津,拜谒李鸿章。这次拜见李鸿章,成为丁汝昌人生中的又一次重大转折。李鸿章正在为筹建水师物色人选,而且深知丁汝昌的为人,将他视为不二之选。“如今我正打算创建海军,但缺乏人才统率,你如果能赴英国学习海军事务,毕业归来,就把统领海军任务交付给你!”丁汝昌对李鸿章深深鞠躬,多谢信任。1879年11月,李鸿章从英国订购的“镇东”“镇西”“镇南”“镇北”蚊炮船陆续回到中国,北洋舰只逐渐多起来。于是他向清廷奏请,将丁汝昌留在北洋,暂任提督。这是丁汝昌人生之路的又一个重要节点,这一年他四十三岁。他正一步步地走向人生的终点。丁汝昌一生中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欧洲之行,是去英国接收订购的战舰。1880年年底,清政府在英国阿姆斯特朗船厂订购的1350吨级巡洋舰“超勇”和“扬威”即将交付。李鸿章请奏,派丁汝昌率领林泰曾,邓世昌等人组成接舰部队,前往英国接舰。1881年2月10日,丁汝昌等抵达英国伦敦。丁汝昌深知此次赴英是他开阔眼界、充实学识的极好时机,因此处处留心,不遗余力地研究海军事务。4月22日,丁汝昌等拜访了英国海军部,会见了凯古柏海军上将、豪斯顿·斯图尔特海军上将及设计师巴纳贝,观看了最新型军舰的图纸和模型。在伦敦期间,丁汝昌受到维多利亚女王接见。此外,丁汝昌还马不停蹄地先后在英、法、德诸国参观了军港、炮台、兵工厂、造船厂。欧洲之行使他大开眼界,从此对欧洲近代海军有了较深了解。然而,军舰并没有像他们想象那样如期完成。由于遇到材料涨价、设计修改、工人罢工等诸多事,工期延误了。远在天津的李鸿章念及军舰,忧心如焚,英方造船效率如此之低,既令他失望,又令他愤怒。他一再发电报询问军舰制造一事的进展。1881年,六七月间,发往英国的电报和信件数量远远超出以往。终于,1881年8月17日,丁汝昌率领高悬龙旗的“超勇”“扬威”号,航行在大西洋—地中海—苏伊士运河—印度洋—太平洋航线上。所经之处,各国均鸣礼炮表示祝贺。这是中国海军第一次独立完成远洋航行,人心振奋。丁汝昌也深受鼓舞,他以为国家有望,海上之梦要正式开始了。可两艘军舰的回国之路远非一帆风顺。两舰相离,人员染病,海上飓风。10月15日下午2时,水兵发现海面上有民船遇险,船民在木筏上挣扎呼救,六个人在破旧的木排上漂流而来。当时海况恶劣,“超勇”“扬威”号自身处境都很艰难,但丁汝昌还是毅然令“超勇”号停航援救船民。终救下10名船民。10月16日,李鸿章发来电报,要求“超勇”“扬威”号编队绕行广州、福州北上,沿海宣示主权。11月18日,丁汝昌率领“超勇”“扬威”两舰到达海军大本营天津大沽。中外人士目睹中国海军风采,无不为之震惊。1881年11月2日,李鸿章奏请清廷为接舰有功的丁汝昌等人记功嘉奖。李鸿章称赞丁汝昌“干局英伟,忠勇迈伦”。那时无论丁汝昌还是李鸿章都不会料到,这支英姿勃发的海军队伍在后来与日本的海战中,每一步竟然都走得那么艰难。1882年7月,朝鲜发生壬午兵变。7月30日,日本政府召开紧急内阁会议,商讨对策。有人力主立即派遣讨伐大军,趁机占领朝鲜,以挑起对中国的战争。朝鲜形势岌岌可危。清政府了解到朝鲜局势后,担心日本借机介入,派马建忠、丁汝昌东渡朝鲜平定祸乱。丁汝昌等奉命率“威远”“超勇”“扬威”三舰于8月9日前往朝鲜。日本军官见到中国船舰赶在了前面,不敢轻举妄动,便与丁汝昌等以礼相见。丁汝昌深知来者不善,不为虚礼所蒙蔽,猜度日本方面一定会有大批军舰陆续赶来。于是他与马建忠议定,解决这一叛乱必须先软禁祸端首脑李昰应。当即囚禁李昰应,擒拿乱党,援助朝鲜国王复位。丁汝昌亲率小队,以肩舆拥李昰应就道,冒雨连夜赶了一百二十里路,次日到达南阳海口,将李昰应送到“登瀛州”兵轮上。立刻解送天津,迅速将其幽禁在保定。可谓兵贵神速!就这样,丁汝昌等动作迅速,使日本的干涉阴谋未能得逞。平息壬午兵变,是北洋创办新式海军以来的第一次对外军事行动。清廷在平定壬午兵变过程中体会到海军行动之迅速和震慑力之强,对北洋海军甚为满意。9月14日,清廷应李鸿章的奏请,任命丁汝昌为直隶天津镇总兵,统领北洋水师。清廷也将象征身份和荣誉的黄马褂赏赐给了丁汝昌。统领水师的丁汝昌,决心将北洋海军训练成保卫祖国海疆的坚固长城。虽然已经是年过半百的人了,但舰队出洋、操演、应战,丁汝昌都身先士卒,亲自登舰督率,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懈怠。他励精图治,事必躬亲,对与舰队训练有关的一切事务都抓得很紧。演习中他常常一天几次改变阵形。甚至给旅顺船坞的信中说:“前超、扬请制边炮铁螺丝桩共八个,曾经送样,蒙允照办。”1888年5月5日至16日,李鸿章出海巡视舰队。李鸿章巡视结束,丁汝昌根据其命令立刻着手起草《北洋海军章程》。10月,章程颁行,北洋海军正式成军。五十二岁的丁汝昌步入了他军旅生涯最辉煌的时期。这时的北洋海军,有威武的铁甲舰和新式巡洋舰,有一批训练有素的海军军官,实力堪称亚洲第一,让全世界瞩目。丁汝昌极其重视海军专门人才培养,他受命于国家危急之时,想把北洋海军建成一支无敌之师。他担任北洋海军提督后,清廷根据他的提议在威海刘公岛筹建了北洋海军学堂,在旅顺口和威海设立了水雷学堂,在威海还设立枪炮学堂。他对刘公岛的军事设施作了总体规划,修建了炮台、子弹库、信号台、船坞、电灯厂、靶场、旱井等军事设施。毫不夸张地说,丁汝昌把全部心血都倾注在北洋海军建设上了。但是,个人的力量在时代面前总是显得孱弱不堪。封建专制从根本上束缚着北洋海军的发展。巨大的船舰在海面上蔚为壮观,轰鸣的雷炮震人心魄,这让清廷洋洋得意起来。拉帮结派、任人唯亲的习气渐渐在军中扩散开来,军纪逐渐由严明走向松弛。同时,北洋海军聘用的洋人也不乏骗子和冒险家。如担任副统带的英国人马格禄只不过在英国拖船上当过船长,实为一个酗酒之徒,对军事一无所知。美国来的顾问浩威夸海口说在洋面上能轰击敌船二三只,实则根本没有这个能力。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更是北洋海军发展的最大障碍。为了隆重庆祝1894年她的六十大寿,她下令修建颐和园。太监总管李莲英献计移用海军军费,深得慈禧太后赞许。直到甲午战争爆发后,慈禧太后为“万寿庆典”修筑颐和园的工程仍在进行。户部见战争需要大量金钱,奏请暂停工程,慈禧坚决不允许。到甲午战争期间,颐和园工程共用银二千多万两,其中挪用海军军费竟达一千三百万两左右。这些钱如用来装备海军,几乎可以增加两支同样规模的北洋海军舰队。因军费被大量挪用,北洋海军从成军之日起,就开始处于倒退状态。成军后,丁汝昌不止一次上奏请求增添新舰,但都杳无回音。1892年,清廷户部以财政拮据为由,下令停止一切从海外采购军械的活动。而这时,恰好是世界舰船、兵器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北洋海军如同被缚住手脚的猛狮一样停滞不前时,日本海军却开始奋起直追。从19世纪90年代起,日本海军大力购买新舰。新舰的技术、性能都远远超过北洋海军19世纪80年代初的那些军舰。1894年初,丁汝昌又提出二十五艘舰船应该大修,约需银一百五十万两。既然不准购买新船炮,对旧设备进行修理总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这一年适逢慈禧太后六十大寿,举办庆典也需要银子,大修的事只好拖一拖。三月间,丁汝昌眼看着大修已不可能,又提出一个更少花钱且有实效的方案:就是在主要战舰上配备速射炮和新式后膛炮,只需银六十一万两。但这个要求也因“筹拨为难”未能满足。五六月间,李鸿章校阅海军时,已经看出北洋海军与日本海军的差距。不禁发出慨叹:“中国自从开办北洋海军以来,这些年没再添一艘船,只能就现有的二十多艘勤加训练,恐怕以后难以为继。”就在北洋海军走下坡路的时候,日本海军经历了由弱到强的转变。日本官方将他们邀请北洋海军访日说成中国军舰前来示威,以此赢得国民支持他们购舰添炮。日本发展海军几近疯狂,政府财政给海军的拨款逐年增加,军费由原来占国家财政的百分之十猛增到百分之三十。甲午战争前夕更是高达百分之四十。天皇也每年从内库拨款三十万元做海军补助费。全国大量发行海军公债,政府还动员贵族和平民向海军捐款。1891年3月,日本购买的“严岛”“松岛”“桥立”三舰均已下水,三艘军舰上都配有大口径巨炮。专门对付中国的“定远”“镇远”号上的主炮,航速也超过“定远”“镇远”号。这三艘军舰原是中国订购的,由于海军军费被挪用,最后被日本购得。甲午战争爆发前,日本海军已拥有大小军舰三十三艘,鱼雷艇三十七艘,总吨位已达六万多吨。加上日本船舰的舰龄较短,设计时采用的是当时世界军事科技最新成果,性能上大大胜过中国军舰。实际战斗力显然已超过中国海军!难怪提及北洋海军时李鸿章坦白地说“亦不过聊壮声威,未敢遽云御敌”。苦心孤诣经营北洋海军的丁汝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迎来了甲午中日战争。他用尽自己的一生,坚定地以为自己为国家为民族的富强独立而斗。可谁知一切都是黄粱一梦。梦碎了,他却要为这场梦付出巨大的代价。他要为大时代买单,为清政府做替罪羔羊。1894年,丁汝昌见日本不断向朝鲜增兵派舰,险恶用心昭然若揭,深知中日之间的大战此刻已无法拖延。尽管李鸿章不许开战,他还是对舰队赴朝路线、后路保障等事宜作出了初步打算。随后,丁汝昌请求主动出击,先发制敌,以免日后陷于被动。李鸿章却对丁汝昌生气地说:“现在谣言多得很。日本虽然增添了军队,却并没有宣布与我们开战,你又何必请战呢!”6月30日,丁汝昌再次致电李鸿章,主张采取攻势并陈述了作战方案。李鸿章却让丁汝昌“前后兼顾”,否定了他的出击请求。7月4日,丁汝昌经过整备,打算派舰巡航。李鸿章斥责说:“人们都说北洋海军弱,你自问弱不弱?”极力淡化丁汝昌请战的决心。7月22日,“济远”“广乙”两舰往牙山护送陆军登陆,丁汝昌再次请战。李鸿章仍不许可。1894年7月25日,日军不宣而战,首先向“济远”号开炮。战争就这样打响!双方却实力悬殊。日本三舰共有三十门炮,其中速射炮多达二十二门。北洋两舰却只有五门旧的后膛炮,一门速射炮也没有。三艘日舰的炮弹如密雨一般发射。北洋将士沉着应战,但北洋海军将士牺牲千余人,经受重创。“广乙”沉没,“操江”被俘。如果丁汝昌率大队护航或接应的请求能被采纳,即便不能完全扭转战局,至少北洋海军的损失也不会如此重大。1894年8月1日,中日双方同时宣战。按照中国传统的干支纪年法,这一年是甲午年,这场战争被称为“甲午中日战争”。这一年,也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中日正式宣战后,丁汝昌加紧寻求与敌作战的机会。丁汝昌一心与日舰决一雌雄。从8月3日——8日,丁汝昌两次派“定远”“镇远”等六艘船舰开赴朝鲜附近海域寻觅日舰。8月9日,丁汝昌又亲率“定远”“镇远”等十舰出外游巡。8月10日,丁汝昌再率战舰十艘出洋,当天傍晚抵达大同江口。11日,丁汝昌派遣两艘鱼雷艇进探大同江,溯流而上一直到达铁岛。12日,又西巡到海洋岛附近,仍未发现日舰……原来,日本联合舰队早已接到间谍报告,知道北洋舰队正在出海远航寻其决战,唯恐“哀兵必胜”。于是改变战术,倾巢而出袭扰威海卫。日军这样做是为了制造声势,牵制北洋舰队,使其为了守卫家门不敢开往远海,这样日舰就能在海面任意纵横了。果然,日舰大队直抵北洋门户,令清廷上下大为震惊。李鸿章当即传令丁汝昌立刻带整个舰队回来防护。甚至怕电报到不了丁汝昌手里,李鸿章特意雇洋轮送信。12日,接到手谕的丁汝昌不敢怠慢,立刻返回威海。日本海军却一边袭击威海卫,一边广布谣言,传播日军将在直隶海岸登陆的消息。许多人都相信了谣言,因此,当丁汝昌迅速赶回威海港,脚跟还没站稳,就又按照廷旨立即奔赴山海关一带“截击敌船”。北洋海军寻敌不遇,又陷入疲于奔命的境况。李鸿章叮嘱丁汝昌:“以后海军不要往远处走了,全部兵船都要在口岸迎敌。”这样一来,丁汝昌就只能在渤海湾的近海处游巡。丁汝昌这种时时不遂、事事掣肘的情形,就连日本人也觉察到了。23日,朝廷严谕丁汝昌扼守威海、大连湾、烟台、旅顺等北洋要隘,不得远离。有了朝廷这个命令,本来就不主战的李鸿章在消极防御之路上走得更远了。适逢六十大寿,慈禧怕战争影响自己的“万寿庆典”,更是积极求和。然从6月下旬到7月中旬,短短半个多月内,光绪帝多次颁布谕令应该迅速备战。帝后两党之争殃及丁汝昌之身,他的处境一天天艰难起来。丰岛海战后,丁汝昌率舰游巡,没能遇到敌舰,奉旨回到威海布置防务。“帝党”又攻击丁汝昌护航不得力、有意躲避战争,要求交刑部治罪。光绪帝批阅奏章时对丁汝昌深感愤怒,甚至摔碎了茶碗。而关于丁汝昌怯懦规避、偷生纵敌的流言不停地传到光绪帝耳里。光绪帝于8月26日明降谕旨:“海军提督丁汝昌着即行革职,仍责令戴罪自效”。对于丁汝昌遭到的不公正谴责处置,许多人都有意见。美籍海员马吉芬鸣不平:“8月10日威海卫被袭击之后,北京总理衙门给提督送来一份严令,无论发生何等情况,都不许越出自成山角灯塔到鸭绿江口一线。”1894年9月,清廷为了挽回陆军在朝鲜的败绩,决定再次增兵赴朝作战。令丁汝昌做好护运准备。16日凌晨,丁汝昌亲率领十八艘舰艇护送,次日完成渡兵任务准备于午后返航。演习结束时瞭望兵突然发现一支舰队驶过来。从望远镜看,舰队悬挂的是美国国旗。丁汝昌深知日军惯于偷袭,不敢掉以轻心。果然,逼近北洋舰队时突然全部改悬日本国旗。平静的海面顿时漾起簇簇黑烟,一场恶战即将开始。丁汝昌已抱定以身许国的决心,他乘坐的旗舰“定远”号冲锋在前。敌舰攻势十分凶猛。战斗刚打响数分钟,“定远”号的瞭望台就被敌舰炸毁,正在瞭望台上指挥战斗的丁汝昌被重重地摔在甲板上,身受重伤。他的左脚受伤,一只手鲜血淋漓,头部和身上多处被火烧伤,腰部挫伤,顿觉疼痛难忍,无法站立。将士们连忙将丁汝昌扶入舱内包扎伤口。有人看丁汝昌伤势如此严重,不让他再到外面去。丁汝昌深知这是生死攸关的时刻。他不顾自己的生死,不听将士规劝,稍加包扎后,忍着剧痛立即出舱。站不起来,他就坐在甲板上,继续指挥战斗,下达着作战命令。身上不计其数的伤口仍在流血,透过纱布流在甲板上。战到下午1时许,“定远”舰忽然中了一炮,舰腹被击穿,炮弹炸开的洞口喷出熊熊火焰,火势十分猛烈。日舰看准时机,迅速向“定远”扑来,频频发炮,想彻底击毁“定远”。这时,“致远”管带邓世昌见“定远”陷于危难,为了保护旗舰和提督丁汝昌,迅速前往迎敌。邓世昌要与日舰同归于尽,为北洋海军再尽最后一份力。陈金揆眼含热泪开足马力,奋不顾身地向日舰“吉野”撞去。“吉野”舰上的日军见状,惶恐不已;舰长吓得张口结舌。竟然一死撞之!舰上鱼雷爆炸沉于大海,邓世昌和全舰二百多名官兵大多壮烈牺牲。在甲板上督战的丁汝昌见邓世昌壮烈殉国,悲愤不已。战到下午3时30分,“定远”发出炮弹,命中日舰“松岛”。经过一阵剧烈震荡,“松岛”号舰体倾斜,在海风中成为一片火海。“松岛”自身难保,与其他日舰仓皇逃窜。北洋舰队追击不舍,但终因航速不及日本联合舰队,不得不转舵驶向旅顺。整个海战过程中,丁汝昌始终坐在甲板上,面不改色沉着督战。战后第三天,丁汝昌伤势恶化,全身异常疼痛,不得不修养。11月7日是慈禧太后的六十大寿,光绪帝率文武百官祝贺,庆典备极一时之盛。这一天也是丁汝昌的五十八岁生日,他在日军进攻 旅顺、大连 的炮声中挨过。也是这一天,大连失守,旅顺告急。1895年初,日军进犯威海卫,丁汝昌主动请战,说:“北洋海军与其坐以待毙,不如起来迎击日军!”李鸿章下达的命令依然是:“ 不许出战,不许轻离威海一步,如有违令出战者,就算打胜了也要治罪!”丁汝昌的手脚完全被捆住了,但他早已把生死荣辱都置之度外。他积极备战,在威海认真筹划防务。当时旅顺有大量军事设施,牢不可摧,而刘公岛的军事设施远不如旅顺。事实却是 旅顺 迅速失守, 而刘公岛在丁汝昌的悉心布防下,日军连续进攻八次未能得手。如果后来援军能够及时赶到,刘公岛是可以保住的。9日,风雪交加,日本海军大小舰艇 四十多艘 齐集威海南口。同时还在北岸架起 十二门大炮 向刘公岛排轰。丁汝昌站在“靖远”号上率军还击,击伤日舰两艘、大炮一尊。然“靖远”中弹搁浅,丁汝昌力撑危局,苦守刘公岛,把希望寄托在援兵上。早在1月22日丁汝昌就得到消息:如果威海能支持二十天,外省援军就可赶来解围。就在2月7日日军对刘公岛发动总攻时,丁汝昌令鱼雷舰队管带王平率十三艘鱼雷艇和两艘汽艇出海作战。但王平见形势不利,竟带人乘机外逃。最后,逃跑的舰艇多被日军击沉。王平逃到烟台后,不敢据实说话,谎称北洋海军已经突围冲出海口,刘公岛已落入日军之手。致使原本派往威海增援的陆路援军全部被召回,刘公岛的外援彻底断绝。在最需要兵力的时刻,王平的逃离让北洋海军深陷绝境。官兵中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混乱,士气低落,人心惶惶。援军不来,日军伊东祐亨的劝降书却到了。他在信中反复劝诱丁汝昌逃亡日本,并说 我们都是为国而战,可你们清廷不能励精图治,好好改革,必然是要灭亡的。在刘公岛海军公所里,看罢书信的丁汝昌只是凄然一笑。他立即将劝降信转交给李鸿章,表明死战到底的决心。2月8日,刘公岛已经完全陷入绝境。丁汝昌斩钉截铁地说:“ 我早知道事情会如此,但决不能目睹这一幕!”不断有将士前来向丁汝昌哀求生路,声称不愿再作战、不愿再送死。丁汝昌劝退众人,一人留在提督署内。他宁死也不愿背叛自己的国家,又不忍心让全岛军兵随自己赴死。他们哪一个不是像自己一样乱世流离中苦命的孩子。他曾向众人承诺: 坚守刘公岛,自有生路。如今,是兑现“自有生路”这一承诺的时候了。2月12日,丁汝昌服鸦片自杀,以身殉国,时年五十九岁。其实早在威海被围之前,就有人看见他为自己买好了棺材。谁料丁汝昌殉国当天,北洋海军中的洋员浩威提议以丁汝昌的名义投降,当即起草投降书,由牛昶昞以北洋海军提督印,送交日军。2月 14日,牛昶昞与日方签订了降约。丁汝昌苦心经营的北洋海军,至此全军覆没。丁汝昌不忍军兵和自己一起赴死,所以不能像邓世昌那般英勇赴死,死的壮烈而丹青留笔。可他保全的人竟给他一个叛国的罪名。他拼死保卫的国家和人民也将他视为奇耻大辱,千古罪人!丁汝昌被整个腐败的清廷扯住后腿,被整个国家制度扯住后腿,他却还在拼死保护自己能保护的人。可他身死之后,穿上丧服以示囚犯。棺材封上要涂上一层黑色,再加三层铁箍,再以表明犯人身份。棺材就停在地上,不准落葬。没收全部家财。丁夫人忍受不了侮辱,吞金自杀。子孙被迫四散流离,又如丁汝昌般成为乱世中的草芥浮萍,命如蝼蚁。丁汝昌死后,正是他的对手伊东祐亨派了艘喪船进去将他的遗体接出来,准备运回清朝,交给清朝政府。当丁汝昌遗体过来之际,日本全军降半旗,鸣礼炮为他送行。这是甲午战争之后,给与丁汝昌的最大敬意。当时日本联合舰队开会之时,许多日本将领希望将清廷将领俘获到日本,但是被司令官伊东祐亨一口拒绝。在伊东祐亨的回忆录中,曾对丁汝昌作此评价:“丁提督,清国海军名将也。自居北洋水师职以来,辛苦经营,十年如一日,而今日之战术又有所可观。其技俩决非可侮也。”于是出于对丁汝昌的敬意,伊东祐亨下令释放了清廷将领。1959年冬季的一天,人们把丁汝昌和夫人两具尸体身上值钱的东西掠去后,拖到一旁点火焚毁。棺木劈了。悲兮!千年一叹丁汝昌!


洛随风而逝


中外古今,都不乏因一次战争的胜负而改变双方前途和命运的事例

经过甲午战争,日本因胜利而更快地走向军国主义道路,并使这个原来封建落后的太平洋岛国跻身于世界强国的行列;中国清朝政府的失败则使得对中国发展具有一定促进作用的洋务运动破产,并使此后中国近代化的道路更加曲折而艰难。

今天,世界的形势和中日关系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我们不能忘却我们民族所受的耻辱与苦难。痛定思痛,我们更应该对这一历史事件进行认真的反思。丁汝昌是甲午海战中的关键人物,以往不少中国近代史的论著和辞典都对其大加颂扬、说他作战勇敢,指挥镇定,最后“严辞拒绝”敌人的诱降,“坚持不屈”服毒自杀,还有一些作者将丁收入“历代名将”、“历代爱国将领”一类辞典。然而、据广泛地历史资料,考证史实,发现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为了更好地总结历史经验,以免误导我们的后代,我们认为有必要还丁汝昌以本来面目。

一、从个人履历来看,丁汝昌是农民起义军的叛徒,并是靠镇压农民起义而发家的据史载,丁汝昌1836年出生于安徽庐江北乡石嘴头村,14岁时,父母在荒旱中双双饿病而死。1853年,走投无路的丁汝昌参加了太平军,驻安庆。1861年随程学启叛反,编入湘军,为哨官,授千总。1862年被拨入淮军刘铭传所部,不久升营官,领马队。后在作战中先后担任了马队的参将、副将。1868年,因对捻军作战有功,授总兵,加提督衔,赐协勇巴图鲁勇号。1874年,朝廷“裁兵节饷”,丁汝昌被置于“闲散”之列,便致书抗议。刘铭传拟“命将召至而戮之”,丁汝昌逃到巢县汪郎中村,隐居赋闲,僻居乡间数年。1877年,蒙光绪召见,奉旨发往甘肃差遣。不久,又因“回籍措资,伤病复发,呈清咨部展限”,仍回故里。1879年,面谒李鸿章,留北洋水师差遣。1880年,去英国购置超勇、杨威两艘快船。1883年,授天津镇总兵,赏黄袍马褂。1888年,授北洋海军提督。从上述史料记载看,丁汝昌发迹的历史并不光彩,他有奶便是娘,始则参加农民起义军,终则弃之,见风驶舵,卖主求荣。而一般教科书、论著和辞典对此均只字不提,使人们对丁汝昌无法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二、丁汝昌经营北洋舰队,既无其才,又无其德,由此大大影响了北洋舰队的素质,埋下了甲午海战失败的祸根北洋舰队在当时号称亚洲最大的舰队之一,丁汝昌作为北洋海军提督,全军的统帅,对这支舰队的兴衰具有别人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他却有负众望,并没有把这支舰队经营好。一些学者却为其开脱罪责,认为这是“因军官多福州船政学堂出身的闽籍人,他以淮军陆将孤寄其上,威令难行,操练松弛”。事实并非如此。丁汝昌之所以担任北洋海军提督,完全是李鸿章想将北洋舰队据为已有,推行“任人唯亲”路线的结果。1879年,丁汝昌到天津谒见李鸿章。“李鸿章‘任人唯亲’。常常以亲属、淮籍及淮系为用人之资。本来海军提督非阅历多年,深谙西法之水师官不可……在李鸿章看来,丁汝昌既是淮系,又“经大敌”……因而统率全军重任只能落到丁汝昌身上”。所以李在1879年就力荐丁汝昌留北洋差遣,并在1888年授他海军提督之职。其实,丁汝昌虽有陆战经验,但对海战却茫然无知,这种以外行领导内行的做法,首先就铸下了大错。但问题的严重性还不在这里,如果他努力学习、发奋图强,加强对士兵的操练,仅仅缺少治理海军的经验和才干,还是可以弥补的,可惜的是他还缺少作为将帅的“德”,具体表现有五:一是生活腐败。据载:丁汝昌“性情浮华,毫无韬略,虽为海军统帅,而平日宿娼聚赌,并不在营中居住……”二是不善处理与下级军官的关系。当时,“左右翼总兵林泰曾、刘步蟾,轻其为人,不服调度。”他上任不仅没有形成凝聚力,反使上下关系十分紧张。三是放松对部队的管理和操练,军纪松弛。丁汝昌自己生活放荡,对士兵则不问不管,很少操练,甚至还放纵士兵赌博嫖娼。据《中国近代史资料选辑》记载:“军士去船以嬉,”“每北洋封冻,海军岁例巡南洋,率淫赌于香港、上海。”四是不关心军舰设备的保养和维修。人们发现,“镇远、定远舰上的士兵,常在舰炮上张晒衣裤。”不仅如此,些舰只还不务正业,早在1891年就出现了“中国炮舰和运煤船从事旅客运输业务”以谋利的报道,1892年又传出了“大批军舰定期运送旅客”的披露。军用船舰不停地从事商业运输,必然影响军事训练,削弱战斗力,同时也使机器保养甚差,设备损坏严重。五是弄虚作假,哄骗上级。按惯例。李鸿章每三年检阅一次海防,每逢此时,北洋舰队所有的船舰和大炮都被“粉饰油漆得焕然一新”,真可谓“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丁汝昌由此更受到李鸿章的器重。是这样一个统帅。是这样一支部队,我们能指望它在日后艰苦的战争中战胜敌人吗?

三、在甲午战争中,丁汝昌的畏敌避战情绪和指挥失当,是造成甲午海战失败和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直接原因。以往某些学者一谈到黄海海战的失利,都笼统地归结于清朝统治者的腐朽;一谈到北洋舰队的覆灭就归结于李鸿章的避战保舰。我们认为,这种推论虽然省事,但却肤浅。同是清朝官员,冯子材、刘铭传不是打败了比中国武装先进数倍的法国侵略者,左宗棠不是取得了收复新疆的辉煌胜利吗?而丁汝昌为什么就不能很好地指挥北洋舰队打败武装略胜于我们的日本联合舰队呢?笔者认为,从当时的历史事实考察,这次失败与丁汝昌的畏敌避战情绪和指挥失当有直接的关系。1894年7月,朝鲜形势吃紧,7月22日李鸿章电令丁汝昌“(日方公使)大鸟迫韩逐叶军,恐叶军危困,添队难登岸,汝须统大队船往牙山一带海面巡护。如倭先开炮,我不得不应。祈相机酌办。”要丁汝昌为支援叶志超的运兵船护航。丁汝昌若真想出海杀敌,就应该好好地利用这次机会率舰出击。据后来计算,当时出海可以及时赶上在丰岛与日舰力战的广乙号等运兵舰船,并可趁势打击日军联合舰队的锐气,力创日本主力舰只。可是丁汝昌胆怯畏敌,回电道:“牙山在汉江内口,无可游巡。大队到彼,倭必开仗。白日惟有力拚,倘夜间暗,猝不及防,只听天意。”实际牙山在牙山湾东端,并非丁汝昌所说汉江内口。丁对牙山的方向尚不清楚,舰船航行到牙山的航时计算不清,因而白白放过了一次围歼日海军第一游击队的机会,使运兵等舰遭到日舰优势力量的袭击。损失了广乙号等几艘船只,700余人全部殉难。光绪帝对其行为十分不满,就特意在8月3日下召李鸿章,察看丁汝昌“有无畏葸纵寇情事。”到8月中旬李鸿章也多次电示丁汝昌“汝当振刷精神,训励将士,放胆出力”,并责令“此正海军将士拚命出头之日,务即跟踪(日舰),尽力剿洗,肃清洋面为要,不可偷懒畏葸干咎。”可见当时李鸿章并不是像某些人所说的那样只会极力保船,不求战机。他看到了中日战争的关键所在一制海权。而早在8月5日,日参谋总长向天皇提出的作战计划中也是把日海军联合舰队与北洋舰队决战的胜负视为整个日军侵朝的关键。这也与李鸿章所见相同。至9月17日,黄海海战爆发,北洋舰队的广大官兵是英勇抗敌的,像邓世昌等人的英勇表现被人民永远记在心中。在他们顽强、不屈地努力下重创了松岛、吉野、比睿、赤城、西京丸等五舰,击毙击伤约300余名日军官兵。并迫使日舰主动撤逃。但北洋舰队也蒙受了极大损失。这次战役的失利,丁汝昌应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是一场遭遇战,也就不存在李鸿章对他所有的种种约束的说法。由于在一开始就没有排列出于我有利的阵法,发挥我舰巨大、舰炮口径大的优势,弥补我舰老龄化,航速不快的缺点。加之丁汝昌从未大规模进行这方面的战术编队操练,于是在遭遇战一开始就指挥混乱,丁汝昌与其他官员意见分歧,只好在慌忙中以夹缝雁行阵法去迎击日舰的单纵阵,我们的优势不仅未能得以充分发挥,反而处处受到制约,各舰只能独自为战。而日舰阵法早就是以北洋舰队为对手进行了几次模拟演战研究出来的,所以显得机动灵活,得心应手。此外,丁汝昌还没有把致远、经远、靖远、来远这四艘高速舰只另外编组,形成单独的游击支队。而是与其他舰船混在一起,不能充分发挥出巡洋舰的机动灵活的攻击作用。以上的种种失职和失误,使得我们损失了5艘战舰。此役之后,北洋海军已不能独立成军,但被日军畏怕甚过虎豹的定远、镇远两铁甲舰尚存。如果重整旗鼓,抓住战机,仍有可能挽回战局。可是丁汝昌再不敢出洋巡逻作战,只把舰只龟伏在港内。9月末,光绪又一次谕令李鸿章派海军出击。10月中旬,李鸿章多次电令丁汝昌率定、镇等“出巡威湾旅一带”并质问丁汝昌:“现船全数伏匿,将欲何为?”10月17日至27日,日军开始从辽东半岛花园口登陆,并进逼金州,旅顺。丁汝昌不听李鸿章提出率舰往旅湾游弋袭击日军运兵船的电令,而是率舰在威海卫与旅顺来回游弋。这样就给前方造成极大的压力。11月12日,日军进攻旅顺,丁汝昌奉命率6舰“赴旅顺口探巡”,但他只是把战舰停在旅顺口外观望了9个多钟头,对守备将士未作出任何援助就弃旅顺而去,令广大守城士兵心寒,结果旅顺很快失守。11月16日朝廷震怒,下谕革去丁汝昌职务,还欲逮到京城问罪,1895年1月22日,日军开始了围歼北洋舰队的第一步,在山东登陆,攻克荣成,此时威海卫军港中的战舰已开始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地。在1月23日,李鸿章电令丁汝昌“若水师至力不能支时,不如出海拼战,即战不胜,或能留铁舰等退位烟台。这本是当时一个较好的作战方案,但丁汝昌不愿与封锁洋面的日舰正面交锋,却以“至海军如败,万无退烟之理,惟有船没人尽而已,旨屡催出口决战,惟出则陆军将士心寒,大局更难设想”加以推诿。2月17日,李鸿章再次电令丁汝昌”带船乘黑夜冲出,向南往吴淞……”但丁汝昌还是不听指挥,只等待陆军救援。当威海卫炮台被日军占领后,北洋舰队就成了日军的瓮中之鳖,丁汝昌见事无转机,乃与马裕禄面商,向日军发出“和谈”函告。从而使中国多年惨淡经营起的第一支当时尚属世界前列的舰队全军覆灭。从上述战争发展过程的情况可知,丁汝昌既无指挥海军从事海上作战的军事才能,又无克敌制胜的胆略和勇气。因而他始终采取的是多方避战的策略,畏敌不敢出击;偶而遭遇敌人则又指挥无方;加上他不听正确的电谕和意见,贻误战机,终使北洋舰队遭受毁灭性打击。可以说,丁汝昌是甲午海战失败的罪魁祸首。

四、在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之际,丁汝昌派人与日军“和谈”,实际上是谈判投降的条件;而他服毒自杀,则是为了使其家属免遭诛罚,根本谈不上“坚持不屈”,“以死报国”。以往一些教科书和辞书,将丁汝昌戴上“爱国将领”和“历代名将”的桂冠,还依据这么两个“事实”:其一,当北洋舰队处于危急时,舰上的英美军官策动部下“胁迫丁汝昌投降”,遭丁汝昌“严词拒绝”。其二,丁汝昌见大势已去后,“为保存民族气节”,便只好“自杀殉国”,在这种情况下,其部下与英美军官“假了提督之名作降书”,把北洋舰队拱手交给了日本。上述说法把丁汝昌装扮成一个铮铮铁骨的硬汉,拳拳爱国的英雄。然而历史真相却并非如此。据考证,丁汝昌死于北洋舰队投降之后。北洋舰队的投降书不是如泰莱所说“假了提督之名作降书”,而是出于丁汝昌亲裁。且服毒时间也不是投降前夕(十八日晚),而是在他发出第二封投降书后(十九日黎明前)。他收到伊东同意投降的回书后,再次作书,要求宽限投降日期,在派“广丙”管驾程譬光送降书启程后才服药自尽。故此根本不存在什么“严词拒降”和别人假其名作降书之类的事实。此外,由于当时丁汝昌正被朝廷“革职留任”,现在又与日军商谈投降,自知罪责重大,只能以死卸责,以免家族遭到诛罚。所以,根本谈不上“为保存民族气节”而“以死报国”。正象爱国诗人黄遵宪在《降将军歌》中所指斥他的那样“已降复死死为谁”?实际上,光绪帝在位期间,丁汝昌虽死,却一直“戴罪在身”,直到光绪帝死后,袁世凯为了个人目的,才将其罪责巧为开释。可见,丁汝昌头上“爱国将领”的光环是后来某些人给他加上去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