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生在兩家央企的實踐、求索與思考|王松山「STEC演講No.003」

我一生在兩家央企的實踐、求索與思考|王松山「STEC演講No.003」

講席教授

王松山

松山百匯文化研究院董事長

原中國華錄集團董事長

原中國熊貓集團董事長

華錄百納首任董事長

我一生在兩家央企的實踐、求索與思考|王松山「STEC演講No.003」

我一生在兩家央企的實踐、求索與思考

大家好,我叫王松山,非常高興在這裡可以跟大家分享我幾十年在企業的一些實踐和思考。我的題目是《我一生在兩家央企的實踐、求索與思考》。我演講的內容主要是以下三個方面:

一、我的企業生涯

二、企業是什麼

三、關於游泳的哲學思考

我一生在兩家央企的實踐、求索與思考|王松山「STEC演講No.003」

一、我的企業生涯

我一輩子服務於兩個大型國有企業,南京熊貓集團和大連中國華錄集團,兩來兩回,矢志不渝。有成功的經驗、有失敗的教訓,有喜悅、有煩惱,有計劃經濟企業輝煌年代的趾高氣揚、有市場經濟企業陷入困境的痛苦思索,但我從來是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面對發生的事情,好學、多思、勇於實踐,不斷總結,是我的長處。從大量的親身實踐中,感悟人生,感悟世道,感悟企業經營管理之道。

我中學畢業後,1962年考上中國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也就是“哈軍工(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1967年畢業,由於文化革命,推遲到1968年分配,分配以後到山東渤海灣部隊農場勞動鍛鍊,種水稻,一年零四個月。

兩度輝煌,春風得意——南京

1970年初,正式進入南京無線電廠。無線電廠、714廠、南京熊貓,這三個概念是一回事兒。1970年到1992年,我在南京熊貓工作了22年,這是我企業生涯的第一個階段。

首先進廠以後,在生產、試製新產品一線工作了10年,當了9年半的班長、組長。現在大學生不會像我們那個時候那麼傻,真正是在一線幹十年。1980年,車間主任、技術處處長當了三年。1983年,擔任南京714廠的生產副廠長、總經濟師、常務副廠長。一共當了九年的副廠長,是跟我們的陳祥興廠長一起度過了我們計劃經濟最輝煌的年代,即熊貓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這個階段。這22年是我在企業當中學習、生活、工作感悟最多的時候,真正學本事,打基礎的時候。

這是我保留的熊貓照片,可惜這個門由於現在正在改造都沒有了。

我一生在兩家央企的實踐、求索與思考|王松山「STEC演講No.003」

兩度輝煌,春風得意——大連

1992年,我們國家要在大連搞項目,受朱鎔基委託,國務院把我從南京熊貓的常務副廠長,調到大連組建一個企業,叫中國華錄電子有限公司,任總經理。

華錄這個公司,大家也許沒聽說過,但是實際上那個時候非常的有名。因為這個項目是我們國家為建設發展錄像機產業誕生的。中國從前生產不了磁頭、磁鼓、機芯,包括馬達,所以錄像的機芯部分需要引進。當時朱鎔基下決心,把全國生產錄像機的廠全部組織起來,在大連共同組建一個公司叫中國華錄電子有限公司,專門引進、生產磁頭、磁鼓、機芯以及馬達,形成一個叫機芯關鍵件。然後把關鍵件再賣給那些股東廠,其中熊貓廠就是股東廠之一,大連有一個大連華錄,也是股東廠。我們這次來的大股東除了這兩家,還有其他的股東,一共有十個企業組建一箇中國華錄電子有限公司。

我一生在兩家央企的實踐、求索與思考|王松山「STEC演講No.003」

朱鎔基當面交待我說,我只有18個月時間——一年半,必須要把這個企業建起來。當時我們國家的錄像機要麼走私,要麼出國的時候帶進來。彩電普及十年以後,應該是錄像機第二次大爆發,全世界都是這個規律,當時我們國家也是這樣的。所以說九十年代初是錄像機熱的時候,全國很多企業都紛紛的要上錄像機。當時朱鎔基就下決心在大連建一個企業,這個企業交由南京熊貓廠去包建,所以我們714廠是專門包建全國很多這種廠。包括最後一個大連的中國華錄電子也是熊貓廠包建的,我作為這個項目的總負責人,最多的時候我帶了70個人去建這個廠。熊貓廠全套班子一直到班、組長,帶著大家去建設,最多的時候包括機動處、基建處和裝備公司。建設的時候,最多有400多人,最後留下來70個人,中國華錄當初就是這樣建設的。

我用了17個月的時間,圓滿的完成了國務院交給我們的任務,受到朱鎔基總理的大力讚揚。他說,“中國華錄的建設有‘三個全國第一’”

我一生在兩家央企的實踐、求索與思考|王松山「STEC演講No.003」

第一,我們全面引進世界上最先進的錄像機技術,當時那個企業是全自動化的,從東邊進來鋁錠、鋼板、塑料粒子,西邊就出去錄像機機器,這樣全自動的生產線有45條。但我們只花了差不多兩億美元,加基礎建設加其他費用預算進來將近二十億人民幣,建了這個企業,所以說這是國家一個重點工程項目。因為我是這個項目的總經理,所以在這過程中,也受到了中央和國務院領導同志,包括政治局常委的重視,他們都來公司視察過,我和他們都握過手。江澤民去了兩次,朱鎔基去了三次,李鵬等其他人都去視察過,中央電視臺在1993年,連續新聞聯播五天,早晨新聞聯播也報道,我頻頻露面,所以也是非常榮耀。那個時候叫春風得意,也是很偉大的人物了。

我一生在兩家央企的實踐、求索與思考|王松山「STEC演講No.003」

江澤民同志視察華錄時題詞

我一生在兩家央企的實踐、求索與思考|王松山「STEC演講No.003」

李鵬同志在視察

我一生在兩家央企的實踐、求索與思考|王松山「STEC演講No.003」

朱鎔基同志在華錄視察

第二,就是運用了朱鎔基創造的“華錄模式”。我們過去都重複一句,大家各幹各的,我們現在關鍵一件事就是建一個企業,用聯合的方法成立一個股份公司。他公司的股東把這種模式叫“華錄模式”,避免重複引進,對此朱鎔基感到非常榮耀、非常自豪。他說:“這是我們提出來的華錄模式,這個模式全國第一。”

第三,1992年8月1號破土動工到1993年12月28號正式投產,這樣一個建設速度全國第一,世界少有。這就是朱鎔基說的三個全國第一,由此可見,當時他傾注了非常大的關注,花了很大的精力。這是我們華錄17個月建的公司。

我一生在兩家央企的實踐、求索與思考|王松山「STEC演講No.003」

這是我請朱鎔基給我們的幹部講講話,他說只講十分鐘,一下講了半小時。

我一生在兩家央企的實踐、求索與思考|王松山「STEC演講No.003」

兩度困境,脫胎換骨——大連

1995年到1997年,中國錄像機市場曇花一現,並不是像人們估計的國內要持續發展十年,

結果中國只火了一年多

中國華錄陷入困境,庫存高企,生產停滯,員工下崗,轉換觀念,痛苦變革,三次調整,走出谷底。我這裡都是幾個字,就把當時的情景寫出來了,但大家可以想象,每一句話都是一大段故事。錄像機的機芯,是賣給股東的,結果股東不要了。為什麼?中國出了個VCD。我們合肥萬燕第一個搞VCD,所以慢慢人們對VCD感興趣,對錄像機不感興趣了,這是誰都沒想到的事情,因此企業就陷入困境。最高的時候,我們的庫存到了34萬臺,就是非常嚴重了,生產停停打打,這個階段,我們有400個員工下崗,因為我們原來是一、二、三班倒的,現在不要那麼多人了,一班制了,所以大概有400個員工下崗。那個時候叫下崗待機,階段性的,過段時間你們再來,給你們發一些生活費。

所以這個過程當中,我講轉換觀念,痛苦變革,三次調整,內銷轉出口,關鍵件變成關鍵件和整機一條龍,沒有生產整機了,磁媒體轉光媒體,就是說我們原來是搞磁記錄的,後來變成我們是光記錄、光聚頭、光驅動。三個調整,每一步都很艱難,

內銷轉出口,我們這個項目建設的計劃本來全部是內銷的,我們國內那麼多廠都要買的。我們跟日本松下簽訂協議,說建成三年以後可以允許出口,第一年5%,第二年10%,第三年15%,結果我們一年多就賣不掉了。所以後來跟日本人交流談判,經過這一系列調整,每一步都是艱苦的。1998年,我們開始大量出口DVD,由於磁媒體轉光媒體,1999年實現盈利,2002年成為世界DVD工廠。並且當時國務院、中宣部要選一些單位起改革的典範進行宣傳。中國華錄是國企改革第一家扭虧為盈、走過“Y”型的典範。

兩度困境,脫胎換骨——南京

1997年底,我被調回南京熊貓,接替陳祥興廠長當董事長兼總經理,實踐重點國有企業三年扭虧脫困目標。

我離開熊貓的時候是1992年,那個時候我們是當時南京電子工業部No.1的工廠,全中國最大的電子企業,銷售額最高,每一年利潤最多。所以5年以後,到1997年年底,國務院又把我調回來,當董事長兼總經理,要扭虧脫困。

這個時候,我回廠以後一看,情況完全不是我想象的那樣,這是我們國家從計劃經濟變到市場經濟這個節骨眼,這幾年即90年代初到2000年這段時間,熊貓還是慢慢不行了,我們那些縫紉機等老牌子都不行了,自行車諸如永久、鳳凰,國企改革的是那些老牌子都一個個死掉了。因為從計劃經濟變成了市場經濟,就是這麼個事兒。

回來以後,我經過痛苦的思索,轉變觀念,這個觀念就是怎麼從計劃經濟變成市場經濟,怎麼把用戶至上,顧客第一體現出來?計劃經濟是什麼?人要來買彩電,那個是批發商,對不起,沒有。根本在我們腦子裡沒有顧客概念,沒有用戶概念。要徹底轉變觀念,內部改革,下崗分流。我在廠裡做了一個報告,1500人內退、下崗。所以說1998年的時候是我們廠變革最大的時候,轉換機制,調整結構。然後我們迴歸到以通信為主業的軌道上去,並且把我們移動通信搞上去,調整結構,產業發展。再加上我們國家實施了債轉股的政策,終於使熊貓走出困境。這個故事很長,大家可以想象,因為我們這裡沒有時間來講,

這是我一生最為艱難的日子,也是收穫最大、感悟最多的時光。

我們在轉彎子的時候,從計劃經濟變成市場經濟的時候,這個時候絕不是一句話兩句話可以說得清楚的。所以那個時候我回廠以後,審計以後發現潛虧差不多將近十三個億。有五十多萬臺的彩電存貨,堆在庫房賣不掉了。有五十萬臺彩電賣出去了,沒有收回來錢。到銀行貸款,銀行堅決不貸,員工工資發不出來,醫藥費又不能報銷,一系列的困境。我每天早上睡覺到凌晨四點鐘就會突然驚醒,渾身冒汗,這個持續半年時間,壓力巨大。

後來經過一系列的措施,痛苦的改革,實施債轉股,就是原來欠銀行的錢,全部由資產管理公司收回去,然後資產管理公司變成我們的股東,債權變成股權,這樣子就不用還錢了。這樣一來,我們的老債就沒有了。這是朱鎔基提出來的,國企改革的一個重要方法,就是這個口袋的錢掏到那個口袋。對國有企業來講,中央、國務院那時候提出用三年時間,讓重點國有企業徹底扭虧脫困。所以我們就用了三年時間,到2000年,我們熊貓開始扭虧脫困

,那這裡故事很多。

勇於探索,大膽實踐

我這個人是調來調去的,2000年,我又被調回大連,那個時候,曾培炎(時任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主任、黨組書記)、張今強(時任電子部副部長)他們提出了,我們要組建中國華錄集團,國家投了這麼多錢,儘管你已經慢慢生產好起來了,但是我們不能只生產錄像機,怎麼辦?得組建中國華錄集團。我又被調回大連,組建中國華錄集團,任董事長兼黨委書記。

順應時代發展潮流,我提出中國華錄集團將從製造業,轉向 “製造業、信息服務及文化產業”三個產業架構佈局。這是我從華錄的扭虧脫困,從熊貓的扭虧脫困,我反覆思考,我們的企業究竟做什麼事。我看了很多很多的報紙,我去了美國,也看了美國的產業,最終我感覺,一定要向信息、服務和文化的方面發展,才能滿足老百姓需求。因此我在2000年提出,中國華錄要從純製造轉變成“AV(Audio and Video)製造、信息服務和文化”這三個產業。

集團公司先後探索並投資了二十多個企業,效果大多不錯,這也是我們比較欣慰的。那個時候我去組建華錄集團,很多企業生產DVD這塊也很好,當然對於以後的發展DVD,然後做DVD的藍光刻錄機,計算機用的驅動器,遊戲機的機芯,任天堂的遊戲的機芯,還有其他很多產品,但除此以外,我又搞了一塊IT的,搞了一塊文化,就三個產業架構。

其中舉四個例子,四個上市公司,北京易華錄做智慧交通的,北京華錄百納影視公司做影視文化的,都是上市公司。大連海輝國際,做軟件外包的,這是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的,中科招商創投,在我們新三板上市的。這些企業的發展有好的,也有不好的,也有黃了的,黃了的我沒講。

退而不休,自覺其樂

2006年,我正式退休,先後應邀在北京等知名高校和企業、機關講學,也應邀擔任一些企業的顧問。因為我做的企業經歷太多了,製造業、信息業、文化都做過,所以很多人請我去做顧問,但是我沒那麼多時間。我在北京高校講學,最主要的北大光華學院、清華經管院、中科院研究生院現在叫中科院大學、人民大學、對外經貿大學、南京大學、上海交大等等全國十幾所有名的高校,就是去講我的企業管理。我就主要講新經濟與企業變革,講企業變革、新經濟與人才素質這些感悟。退休以後,我直接參與和指導的上市公司,有上海科揚、天津恆銀、北京精彩、南京雲融網、西安天鷹防務等近十家企業。有的請我當董事、當董事長,我說算了當個顧問,有十餘家,一般性交流、諮詢企業,逾五十戶之多。

松山百匯,服務企業

2009年我在北京註冊成立了“北京松山百匯文化研究院”,專門從事文化研究、交流和傳播活動,是一個為年輕人創新創業和經營管理提供智力支持的公益平臺。北京有十幾個人加我,我到企業去講完以後,有人去幫他們,去做具體的指導,我去講課不收錢,但具體指導是收錢的。我們本著“碧海千尋養厚德、松山百匯融大家”的宗旨,為志同道合、鍥而不捨,致力於企業經營管理的年輕人,提供服務和幫助。這是北京松山百匯“碧海千尋養厚德、松山百匯融大家”,是我想的一個我們的基本宗旨、思想。我們旨在培養一批年輕人,來做企業,關鍵是要增長德行,“養厚德”是我們松山百匯的根本宗旨,怎麼搞企業,歸根到底是德行。

二、企業是什麼

我常常會思考,究竟什麼是企業以及如何管好企業的問題。也有許多創業者來找我,諮詢一系列問題。我想,先反思個問題。因為我現在是江蘇省創新創業研究會聘用我擔任江蘇省雙創導師,就這麼個關係,省科協下面有這麼個機構。講四個問題:第一,企業,具體什麼是企業;第二,使命和責任;第三,風險和市場;第四,管理和人才。

我這個人就喜歡百度一下,反正什麼事情都要百度一下。什麼是企業?百度百科說:“一般是以盈利為目的,運用各種生產要素(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和企業家才能等),向市場提供商品和服務,實現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獨立核算的法人或其他經濟組織。”這個定義讀完以後,我當時就想,這不對但是也不好說它不對。但是我總感覺是沒有人文情懷,冷冰冰的,完全沒把我心裡想的、我經歷的、我的所有的思想講出來,但是這是百度百科的說法。

我這個人喜歡咬文嚼字,我喜歡從中國文化的角度研究漢字,這是我的習慣。中國的詞彙,如果學習中國文化,最好的辦法就是學學漢字,把漢字搞清楚,裡面充滿著智慧,太多智慧了。

企,基本釋義,“踮著腳看”。你們注意,這個,我也沒有想到,它是這麼寫的,

踮著腳看,就像企鵝一樣,今用為“盼望”的意思,企盼、企及而待。“這個字,我不知道中國哪個神仙用的這個字,用的太好了,它有充滿希望,充滿期待的意思。意思就是說人們充滿了期待,你們這幫人做這個企業,是被充滿期待的一個東西。

我一生在兩家央企的實踐、求索與思考|王松山「STEC演講No.003」

業,大版也。古時樂器架子橫木上的大版,刻如鋸齒狀,用來懸掛鍾罄。

《說文》上說的是:國民經濟中的部門,工業、農業、職務、崗位、職業、就業。我把它理解成行當,就是行業、行當。

所以企業是什麼?企業就是掂著腳的行當。掂著腳看或者掂著腳期望的,眾多的人或者人們對這個掂著腳看,希望的行當,有所期待的行當。其實,你想一想你將來辦一個企業多少人期待?老婆、孩子期待,員工自己期待能掙到錢,生意產品賣掉,掙了錢養活家人;供應商期待我們這個企業要搞好,搞好了以後,它供應商能夠收回錢;政府期待搞好了以後可以收稅。這就是各方面期待,企業是一個被全國人民期待的一個行當,所以企業是幹什麼的?我的理解,中國文化的理解是對人們充分期待的一個行當,由此引申出一系列的理念、思想。

企業是承載著使命和責任的經營實體

什麼是使命?使命就是你這個企業是幹什麼。

我們714廠就是做“為陸、海、空三軍提供通信裝備”的

,大家都知道714廠是生產電視機的,你們都搞錯了,我們成立的時候90%以上的人搞通信裝備,我們一進廠就是被分到這個五車間搞七十號航空電臺。七十號航空電臺是幹什麼呢?是從美國U2飛機上打下來俘獲的一個電臺,一個非常精巧400瓦電臺,非常精緻,那是半導體的。那個時候我剛進廠,我們廠剛剛搞半導體電臺,我們把這70號就為空軍基站而建的電臺。所以我們714廠的使命就是為部隊生產陸海空裝備。陸軍師以上的短波通信裝備全是我們廠提供的,小時候看電影《上甘嶺》裡那個王成背了一個電臺,叫向我開炮!向我開炮!的那個人,《上甘嶺》電影裡背的電臺就是我們714廠生產的,而且那時候是大量生產。

中國華錄就是為中國錄像機產業而誕生的,所以每一個企業,任何一個企業都有它最初的出發點,這叫不忘初心,這是一定要想清楚。每一個企業都有使命,所以我不知道現在很多創業家跟我說,王老師你看這樣我這個項目好不好?將來有沒有希望?我說:

你究竟想幹什麼?把這個問題先說清楚,如果這個問題你沒搞清楚,這個不行。他說就為了賺錢,這個決不是使命,我們的使命絕不是為了賺錢。

那麼有了使命隨之而來的是願景和實現願景的價值觀。願景就是說未來要做什麼,要做成什麼樣。價值觀就是什麼事情能做,什麼事情堅決不做。所以說使命、願景、價值觀,這個問題我們辦企業一定要想清楚,如果沒想清楚,什麼賺錢跟著跑,最後弄得昏頭昏腦,一定出大問題。所以企業存在的價值,是為社會、為百姓或者為特定的客戶群解決某個痛點而存在的,或者某些痛點而存在的,因此我認為企業歸根到底是為人民服務的,正是符合企業原本定義。大家期待著這個企業要有效益要有產出,政府要收稅,供應商也要相應地發工資,所以企業歸根到底是為人民服務的,所以企業家真的是偉大的,他們是為人民服務的。

企業承擔著重大的責任,企業到底有什麼功能呢?

我再羅列一遍,向社會和消費者提供滿足其需求的產品和服務,而且要做到顧客滿意,這是第一件事。第二件事就是責任,向政府交稅,支持國家建設,養活國家工作人員;支付員工報酬,養活家人;支付供應商材料費和服務費,養活更多人;股東回報,實現資本增值,繼續擴大生產;還有社會公益,最後講培養和造就人才、隊伍,還有品牌。

市場和風險並存

市場是企業的生命線。認真研究顧客,全心全意為顧客服務,真正做到顧客滿意,企業才能持續生存和發展。

辦企業自始自終存在著風險。首先是市場風險,產品賣不掉,員工下崗企業關門並不鮮見。此外還有技術風險、信用風險、資金風險、法規風險等等,這些都得十分重視。所以,企業和其他組織機構的根本差別在於企業風險。

加強企業管理和人才隊伍建設十分重要

企業必須建立完善的責任制,形成一整套激勵和約束機制。同時還要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培養員工的責任心,以形成強大的戰鬥力。

製造優質產品和良好的服務,首先要培養和造就人才,培養一支訓練有素的、能打硬仗的隊伍。學校是培養人的,那是打基礎。企業才是培養人才、鍛造隊伍的地方。這是我切身的體會,我的本事、我的知識99%是在企業學的。

只要結果,不要藉口

快遞員是以所遞送快件的結果來交換報酬的,颳風下雨、天寒地凍、道路不通都不是理由,把東西送到收件人手裡才是結果,才能實現價值。企業講的是結果,不講理由。

所謂任務就是完成上司的差使,任務不是結果。因為完成任務有無數個變量,這就給完不成任務提供了藉口,而結果是沒有藉口的。做不好事情要負責任,找藉口就成為了一種習慣,甚至出現了謊言,這到處都能見到,尤其是一些單位有這風氣。

我有個公式,“任務≠結果”,“任務=結果+藉口”。結果等於零,任務照樣能完成,因為還有藉口,此時“任務=藉口”,因此企業需要的不是任務,只需要結果。例如,總經理要秘書去通知明天九點鐘開會。秘書就說,各個部門都通知了,每個人都打過電話了。好像完成任務了,結果第二天來了一半人,那是結果。這說明你沒有落到實處,企業是要落到實處的。

三、關於游泳的哲學思考

最後我講一個小小的故事,關於游泳的哲學思考。世界是變的,不管你是否意識到,它總是在發生變化。正因為變,所以我們要不斷學習,增長知識、增長才能,適應這種變化了的環境。回首往事,人們要改變自己並不是容易的事,因為牛頓的慣性定律在起作用,這就是習慣。

觀察一個不會游泳的人突然落水時的種種表演,是耐人尋味的。這是我認真思考、觀察發現的,因為我喜歡游泳,我經常在游泳池在觀察。這個人掉水裡了,他表演就是這樣的。他的表演有四個動作:拼命抬頭喊“救命”,努力保持身體直立,兩手上舉亂抓狂,兩腿向下亂蹬防止下沉,這些動作我全部XX全不對

。人們在陸地上行走時的習慣動作,全部帶到水裡,居然沒有一個動作是正確的。掉水裡以後,就是四個動作,你仔細想想哪一個是有用的,全部是無濟於事。

我一生在兩家央企的實踐、求索與思考|王松山「STEC演講No.003」

正確的動作:頭埋入水中,口徐徐吐張;身體始終保持與水面平行;兩手應當前後有節奏的划水、抱水;兩腿向後方相協調的蹬腿、夾水。

四個動作跟前面四個動作完全相反,全都錯了,沒有一個是對的。在陸地上養成的習慣,在水裡全部拿出來,全部不靈。

環境變了,一切都在變,只有置身水中,適應水環境,掌握水中活動的規律,才能逐步學會游泳。計劃經濟時代養成的觀念、方法、習慣,在市場經濟環境下,通通都要變,而且是180度的變。

因為我是做企業的,我的感悟很深,牛頓的慣性定律,無疑是科學的、永恆的,但有時是要命的。人們要學會改變自己,適應新的環境。環境變了,一切都得要變!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完全不是一回事,更何況現在是“互聯網+”時代呢!

我演講結束了,謝謝大家。


我一生在兩家央企的實踐、求索與思考|王松山「STEC演講No.003」

總體策劃 | 姚國章

技術指導 | 王念春

視頻剪輯 | 席智怡


STEC數字大學

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和創新思維,構建以“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教育(Education)、文化(Culture)”為核心的新型數字大學,由中南信息科技研究院和江蘇省科學傳播中心聯合打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