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的哥”翻身做老板,管理近3000名网约车司机

扬子晚报网10月26日讯 (记者 徐媛园 )6年前出门打车,大家唯一的选择方式是出租车,那种烈日或暴雨下苦苦等车的经历,让人不堪回首;6年之后,以滴滴出行为代表的网约车平台的出现,深刻影响着人们的出行方式。网约车所改变的,远不止出行的业态,有人的命运也随之转向。四年前,扬子晚报记者采访殷浩的时候,他还是个出租车司机,现在,他已经成为南京卓迅汽车租赁公司副总经理,分公司遍布全国,管理近3000名网约车司机。他是中国的士司机出来开办专车公司的第一人,创业故事还被收录进了孔子学院教材——《中国人的生活故事》。

昔日“的哥”翻身做老板,管理近3000名网约车司机

“老司机”的转身:我的车子合同还没到期,但我不能再等了

时间倒回六年前,开了19年出租车的殷浩已经凭借着文笔颇佳的《的哥日记》,成为“的哥”中的“网红”。他的日记在空间里每天的阅读量超过32万,并通过“微博约车”积累了大量优质客源。但在采访间隙,他说自己依旧在为前路苦恼。因为出租车司机挣的都是“辛苦钱”,一天工作14个小时,他不知道自己的这种体力还能撑多久。

但那个时候,他便已经感受到打车变革的“前奏”。彼时,南京已有多款打车软件在悄悄试水,殷浩嗅到了一丝不同的味道,但还没等他回过神来,滴滴、快的、优步便马不停蹄地开始抢占市场。2014年4月1日,殷浩开的那辆出租车合同还未到期,便果断将车托给二驾,注册了专车公司:"我不能再等了,没时间了。"

昔日“的哥”翻身做老板,管理近3000名网约车司机

网约车市场正方兴未艾,殷浩觉得机会来了。因为深知出租车的“弊病”,他成立公司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取消份子钱“以租代售”。此前南京的出租车市场,出租车司机每个月要向公司缴纳7200元份子钱,但一辆车的成本可能不到10万元。而殷浩承诺,每位司机来他的公司开车,每个月只要还这辆车的贷款即可,其他什么费用都不用交。“贷款还完了,这辆车就是你的。”由于没有任何成本,司机们还能拿到平台的奖励,大家干劲十足,有的司机不到半年就还清了车子贷款。短短两个月,殷浩南京的公司车辆就飙到1000多辆,卓迅公司业务也已是南京第一。两年后,他在常州成立了第一家分公司,17年,徐州、西安、成都……全国分公司数量达到17个。

记者了解到,依托互联网约租车平台“滴滴专车”,介入城市客运的契机,为这个时代的很多劳动者提供了更广阔的选择。在这个平台上,有辞职带娃的家庭主妇,有来“大城市”赚钱养家的外地人,有需要照顾老人的孝顺子女,也有闲得在家找不到人说话的“房二代”……很多人需要的是灵活的时间,但却找不到价格合理、不需要坐班又有尊严感的工作,但“专车”的出现解决了部分人的需求。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殷浩坦言要感谢时代的眷顾。同时,他坚信网约车行业的美好未来。尤其是滴滴近期不断升级录音、短信报警、黑名单机制等一系列安全科技产品后,无论司机还是乘客,都对出行这个复杂的场景多了一份安全信心和保障。

昔日“的哥”翻身做老板,管理近3000名网约车司机

“老司机”创业故事的背后:很多人已完成“身份转换”,实现重新就业

殷浩的故事,是中国出租车在移动出行的影响下,向网约车的形式多元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个个体故事,其实在滴滴平台上,有许许多多像殷浩一样的人,乘着移动出行的东风,完成了身份转换,重新创业或就业。

38岁的郭爱华,现在是北京一家汽车租赁公司的老板,与滴滴合作,管理着近2000名滴滴快车和专车司机。2003年来京前,她是大连一家服装厂的女工。被大火烧得家徒四壁的“淮安单身奶爸”张启兵,2017年他在南京贷款买了一辆自己的网约车,每月过万的收入,让他的两个孩子过上了殷实的生活。

今年7月,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发布《新就业,高质量——中国新就业形态就业质量研究报告》。报告显示,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共有3066万人在滴滴平台获得收入,比上年同期增加958万人。高质量的新就业形态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就业选择,也成为他们维持生计、补贴家用、改善生活的重要收入来源。调研中,有184万人在加入平台前处于失业状态,滴滴平台既为短期内寻找工作的失业者提供了过渡性的就业机会,也为产业升级等造成的转移职工提供了长期稳定的就业机会,有效降低了城镇失业率。

昔日“的哥”翻身做老板,管理近3000名网约车司机

打造智慧出行,滴滴为城市管理提供“智能大脑”

除了改变出行和生存的业态,滴滴也在尝试为城市的管理提供“智能大脑”。早在前年,滴滴便正式提出了智慧交通战略,朝着全球智慧交通解决方案提供商的定位迈进。在过去的一年中,滴滴对数据进行挖掘,打造了一系列智慧交通产品和服务,包括智慧公交、智慧信号灯、交通诱导屏、智慧交通信息平台等。滴滴希望通过综合利用这些手段建立一套智能体系,根据每一个城市、每一个区域的特点来解决交通拥堵问题。

就上个月,滴滴和南京建邺区建立战略合作,利用人工智能及交通大数据技术,建设未来城市“交通操作系统”,开展人工智能前沿技术研发,构建智慧交通产业生态。交通拥堵是大都市“通病”。滴滴将与城市交通管理者携手打造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的智慧交通整体解决方案,帮助进行前瞻性的市政规划和基础设施布局,一起解决交通、环保和城市发展面临的挑战。

今年上半年,滴滴曾宣布滴滴交通大脑落地苏州,并与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签署合作协议,共同推动互联网技术与智慧交通建设的深度融合。而滴滴此前推出的“滴禹”智慧交通信息平台也完成苏州本地化部署,为苏州工业园区交通顽疾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实时监测园区交通运行状况,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到优化后效果评估,为交通管理部门提供全周期的管理平台。

滴滴方面介绍,滴滴交通大脑是智慧城市运转的“内核”,兼备云计算、AI技术、交通大数据和交通工程的智能系统,通过数据中枢、分析中枢、控制中枢联动实现“发现—决策—行动”闭环,为改善城市交通提供决策支持和管理工具。据悉,滴滴目前已在全国20多个城市优化了1300多个智慧信号灯,使道路拥堵减少了10%到20%;通过滴滴交通大脑,完成了全国多个城市的潮汐车道扫描,逐步落地采用“拉链车”和信号灯控制的潮汐车道。

“滴滴模式”的国际化之路:落地生根,扬帆出海

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滴滴不断创新求变,充分借助大数据、AI等最新技术,逐渐涵盖了出租车、专车、快车、代驾等多项业务,并改变了人们的出行习惯,打通出行O2O闭环。作为共享出行的代表,滴滴用创新和AI技术重新定义了出行,也改变了交通格局和人们的出行体验。

改革开放连接了中国与世界,尤其是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从起步进入提速阶段,以滴滴为代表的新兴中国互联网企业正积极抓住国际化发展的契机,加快步伐“走出去”。

值得注意的是,滴滴的“走出去”,并非是简单的产品输出,而是技术、理念和经营模式的创新输出。“不是跟当地的企业竞争,不是去颠覆当地传统的行业,而是把中国的技术、资本、经验,新的‘三驾马车’带到当地,和当地共赢共发展。”程维曾在金砖国家分享经济论坛上详细阐述了滴滴的国际化思路。

据悉,在过去的两年多时间,滴滴先后投资了全球七大移动出行服务平台,为巴西的99、中东北非的Careem、东南亚的Grab等企业提供了技术、产品、运营经验、业务规划等战略支持。

在澳大利亚和墨西哥等地,滴滴则落地当地,推出了自己品牌的服务。在日本,滴滴通过合资公司启动了出租车打车服务。滴滴利用现有的产品技术,深入了解不同市场需求,精修产品技术为国际市场定制了不同功能,深受当地用户的欢迎。考虑到海外市场用户特别关注的安全体验问题,滴滴在中国推出的紧急求助、行程实时分享等安全功能和后台支持技术也在巴西、墨西哥和澳大利亚等市场落地。

值得注意的是,滴滴的国际化战略不只是向外输出,也包括构建高水平的跨境科研网络。去年滴滴成立了滴滴美国研究院,从硅谷到里约热内卢,从墨尔本到上海,从香港到北京,通过跨境科研合作,吸纳国外人才,大力研发大数据安全和智能驾驶等“高精尖”技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