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燥秋乏要這樣破解

幾場秋雨下過,天氣逐漸轉涼,由夏季的悶熱潮溼逐漸轉為涼爽,大地漸漸呈現收藏的狀態,人體陽氣也漸入體內,在養生上宜順應收斂。

秋燥秋乏要這樣破解

此時夏季雖走但暑溼仍重,脾氣不足,人很容易感到疲乏。如果你感到皮膚緊繃、甚至起皮脫屑,頭皮屑增多,口唇乾燥或裂口,鼻咽燥得冒火,大便乾結,甚至便秘,這就是“秋燥”了。

秋燥若加重,會出現咽乾咳嗽、鼻燥口乾、手腳心發熱等狀況。生活中,預防秋燥秋乏的最好方法是:首先要保證充足的睡眠,其次要重視飲食和精神調養,在順應“秋宜收斂”的同時,還要通過鍛鍊增強身體素質。

秋燥秋乏要這樣破解

起居與運動:

夏季時我們強調”晚睡早起”,初秋後就需要調整作息時間了,秋季是晝長夜短,天氣又涼爽,早睡早起會讓人狀態更好的工作和生活。

秋季運動宜舒緩,我國自古就有秋日登高的習俗。秋高氣爽,山頂空氣清新,視野開闊,極目遠望秋景獨好。隨著高度上升,大氣中的氫離子和負氧離子含量增多,不僅對哮喘病有緩解的作用,還能降低血糖,增加貧血者的血紅蛋白和紅細胞數。

當然,慢跑和健步快走也是很好的秋季運動,能增強血液循環,改善心肺功能和腦供血供氧不足,緩解腦動脈硬化,還能刺激代謝,增加能量消耗,有助於減肥健美。因為秋季的特殊天氣與適宜的溫度,騎自行車、打太極拳或者散步都格外增添樂趣。

秋燥秋乏要這樣破解

飲食調養:

入秋以後,我們胃口漸開,食慾逐漸旺盛,立秋後有“貼秋膘”的習俗,目的就是為冬天禦寒做儲備。飲食宜增甘酸減辛辣,增加酸味收斂人體陽氣不外洩,還可以生津止渴解燥。我國自古有”秋不食姜”的提法,這是由於姜主發散,而秋主收斂,所以少食為妙。

處暑後,我們要重視養肺,少吃辛辣食物。初秋天氣較乾燥,燥邪易灼傷肺津,故此時節宜多食具有養陰潤肺作用的食物,包括銀耳、蜂蜜、雪梨。還可以多吃些海帶、西紅柿、山楂、烏梅、百合、芝麻、牛奶、鴨肉、蓮藕、荸薺、甘蔗等滋陰潤肺的食物。

如果早晨起來感覺口乾咽乾,可喝點淡鹽水,有消炎作用,洗腸又解毒,可潤腸胃通大便;晚上喝蜂蜜水有助於養陰潤燥、美容養顏,可補充各種微量元素,適合初秋飲用。

秋燥秋乏要這樣破解

推薦幾款秋季滋補湯飲

參麥雙花飲

功效:秋季空氣乾燥,參麥雙花飲可滋陰潤肺,益氣養陰,調治口渴咽乾,補益肝腎。

材料與做法:每天取適量太子參、麥冬、菊花、金銀花、百合、沙參、枸杞泡水飲用即可。

筍乾老鴨湯

功效:鴨肉可補虛滋陰、養胃生津、清熱健脾的功效。鴨肉適宜於有虛火的人食用。老鴨湯富含骨膠原蛋白、鈣、磷、鐵等成分,更營養,也符合健康飲食的消費方式。

材料:老鴨、筍乾、冬瓜、油鹽等調味品。

做法

1、筍乾提前用水浸泡至軟,撈起洗淨撕成長條切段;冬瓜洗淨留皮,去掉瓤和籽切塊。

2、老鴨洗淨,斬大塊,冷水下鍋,汆水後撈起衝淨;將10碗水倒入煲鍋中燒開,放入所有材料大火煮沸,轉小火煲一個小時,下鹽調味飲用。

秋燥秋乏要這樣破解

蘿蔔絲鯽魚湯

功效:蘿蔔絲鯽魚湯有化痰止咳、開胃消食、消脂瘦身的作用,還可以提高人體免疫力和預防感冒。蘿蔔有健脾胃、化痰止咳之效,與補氣血、溫脾胃的鯽魚一同燉煮成湯,適合秋冬飲用。

材料:鮮鯽魚、白蘿蔔,蔥、姜,油鹽和料酒等調料。

做法

1、鯽魚去腮和內臟,洗淨拭乾水。

2、白蘿蔔去皮洗淨切成細絲,蔥去頭尾切成段,姜去皮切片。

3、燒熱鍋內加油,爆香薑片,放入鯽魚煎至雙面呈金黃色待用。(如喜清淡可省此步驟)

4、鍋內注入三碗清水,倒入蘿蔔絲與鯽魚一同煮沸,改小火燉煮40分鐘至湯呈奶白色。加入蔥和調料即可。

木瓜銀耳蓮子羹

功效:強精補腎、潤肺生津、止咳清熱、養胃補氣、補腦提神、補脾止瀉、養心安神、有扶正強壯和延年益壽的作用,適於老弱婦孺和病後體虛者飲用。

材料:木瓜、銀耳、蓮子、冰糖等

做法

1、蓮子提前浸泡,銀耳提前泡發。

2、將銀耳、蓮子放入砂鍋中,倒入清水,大火煮開後轉小火慢燉一小時左右。

3、放入切塊的木瓜,再燉10分鐘左右,放入冰糖調味即可。

秋燥秋乏要這樣破解

雙耳冰糖雪梨湯

功效:此湯可生津和胃、健脾潤肺、強精益腎、止咳補氣、潤燥清熱、化痰養血,潤而不膩,對陰虛火旺的人是滋補上品,特別適合秋天食用。高血壓、肝炎、肝硬化病人常飲好處多多。

材料:雪梨、黑木耳、銀耳、冰糖適量

做法:銀耳和黑木耳泡發好,所有材料洗淨,倒入砂鍋中大火燒開,改小火燉一小時即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