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的起源

文字最開始是怎麼發明出來的?詳細的情況還真難說得清。不過,文字的出現,絕對與巖畫、陶符、結繩、刻符、籌碼、圖畫文字這些記事方法有關。


在發明文字以前,人類往往在洞窟或山崖的石壁上繪畫或者雕刻,以表達自己的想法,這些作品有很多保存到現在,一般被稱為巖畫。巖畫被稱作“文字前的文字”,最早出現在距今大約4萬年。

巖畫大多數表現的是人類狩獵的場面。 1879年夏季的一天,西班牙的索圖拉伯爵帶著他5歲的女兒瑪利亞到桑坦德的阿爾塔米拉洞窟考古。小瑪利亞在洞裡發現了大人沒有注意到的彩色洞窟巖畫,現代人這才第一次注意到有巖畫這個東西。

阿爾塔米拉洞窟巖畫畫的大多是古人打獵的場面,而且畫得非常生動逼真,上面彷彿有成群結隊的獸群奔過巖穴的洞壁。打獵是古人最重要的生產活動,吃喝穿戴大多靠打獵獲取,所以古人最喜歡畫動物和打獵的場景。

一旦某個地方的人發明了文字,那麼這個地方的巖畫創作就會逐漸減少。巖畫開始消失和文字的誕生,都是發生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 在西班牙、法國、中國等很多國家,考古學家都發現了不少巖畫。

除了巖畫,陶符也是處於萌芽階段的文字的一種表現形式。古人在陶器上製作的紋理紋樣,既有裝飾作用,又能記錄簡單的信息,叫作“陶符”。


現代人知道得比較清楚的結繩記事實例,是南美洲印加人使用的“奇普”。印加人原本生活在南美洲的庫斯科盆地。15世紀,印加部落開始擴張,慢慢地成為哥倫布到達美洲前南美洲最大的帝國,大約有1200萬人。1532年,西班牙人皮薩羅帶領一個不到200人的小軍團進入印加帝國。皮薩羅裝成好人,給印加人送了很多不值錢的貨物,並邀請印加王阿塔瓦爾帕一起吃晚飯,然後趁印加人不備,將印加王抓了起來。 皮薩羅要印加人用能填滿印加王囚室的黃金,以及能填滿其他兩間屋子的白銀,交換他們的國王。但他收到東西后,卻殺害了印加王。 印加人拼命反抗,可他們只有石頭和木頭做的武器,根本打不過身披鐵甲、手持鋼刀的西班牙人,而且他們當時不認識馬,往往一看到馬衝過來就被嚇破了膽,慌忙逃走了。

征服印加帝國後,西班牙人發現一件怪事:印加人不使用文字! 傳說印加人早先是有文字的。有一年瘟疫大爆發,死了很多人,太陽神發佈神諭說:“必須禁止使用文字!”於是印加王只好下令禁止使用文字。 但沒有文字,生活中的很多事就沒法辦。這樣,奇普就被髮明瞭出來。 奇普由一截長約1米的粗繩以及拴在上面的多條細繩組成。粗繩上最多可以拴100條被染成各種顏色的細繩,根據細繩的打結方法和顏色的不同,可以表達各種信息。例如黃色代表黃金,白色代表白銀,紅色代表士兵,黑色代表日期,栗色代表土豆等。


印加小孩甚至要去學校學怎麼使用奇普,就像其他國家的小孩要學習寫字一樣。 結繩記事最早出現在舊石器時代後期。據記載,古代埃及、波斯、中國、日本等國家的人們都使用過結繩記事。

即使到了近代,還有一些邊遠地區的人們,如大洋洲、非洲、美洲的原住民使用結繩記事。 漢字中就有很多字帶有結繩記事留下的印跡(右圖)。《莊子》中說,上古時代我們的祖先軒轅族、神農族等12個部落都使用過結繩記事。

在木頭或別的東西上每天砍一道印子,構成最簡單的日曆,可以幫助人們把握季節的變化,這叫“刻符記事”。 除了記錄日期,刻符還可以變化形狀、深淺、長短,用於記錄更復雜的信息。對於牧羊人來說,記住羊群數量的最簡單方法是收藏一口袋同樣數目的石子兒。類似的,也可以用數手指、貝殼、木棍、陶片等方法記錄數目。這些計數方法可以通稱為“籌碼記事”,其中用陶片記事的方法叫作“陶籌記事”。 據研究,蘇美爾人的楔形文字就是從陶籌記事發展而來的。

在經過了漫長的年代之後,出現了一種更加複雜的萌芽期文字形式——圖畫文字。 圖畫文字與圖畫、文字相比,到底有什麼區別呢?——圖畫文字對應代表客觀事物的口語詞彙,圖畫則是再現實物。圖畫文字對應口語詞彙,但不像文字那樣與口語詞彙有穩定、確定的對應關係。 中美洲印第安人的圖畫文字是流傳到近代的典型圖畫文字。 大約公元前1500年,在墨西哥灣地區出現了中美洲的第一個古代文明——奧爾梅克。 在奧爾梅克人留下的遺蹟中,科學家發現了很多可能是圖畫文字的符號。

奧爾梅克人在聖洛倫索留下的標誌性文物是巨型人頭像。這些頭像都戴著帽盔,個別帽盔上對著腦門正中的位置有一種或許代表王者身份的符號,可能屬於圖畫文字。 奧爾梅克文明的後繼者主要有兩支,一支是後奧爾梅克人及其繼承者瑪雅人。在這裡暫且不說他們。 另一支是薩婆特克人、米須特克人、托爾特克人和阿茲特克人,這幾個民族是使用圖畫文字的。

米須特克人紀年月日的方法與古代中國用天干地支表示年月日的方法類似。他們還用日期給人起名,這類似於中國商朝君主的做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