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一般論述類文本閱讀技巧

請您在閱讀本文之前,點擊右上角的“關注”,以後您就可以免費收到吃貨界最佳仙女每天推送的高中各科知識點最新內容了。如有問題請私信小編,謝謝您的關注與轉發!

閱讀一般論述類文本,主要包括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等議論和說明類文章。
高中語文:一般論述類文本閱讀技巧

基礎知識

一、社會科學類

(一)社會科學類文章的內涵

所謂“社會科學類文章”,是指研究各種社會現象的科學文章,它包括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教育學、歷史學、文化學、語言學、文藝學、美學等學科的文章。

經濟學類文章傳達經濟信息,政治學類文章傳達政治信息,社會學類文章傳達社會知識,教育學類文章傳達教育信息,歷史學類文章傳達歷史信息,文化學類文章傳達文化信息. 語言學類文章傳達語言信息,文藝學類文章傳達文藝信息,美學類文章傳達美學信息。社會科學類文章的閱讀就是通過閱讀這一渠道,正確理解、捕捉、篩選、判斷和傳述這些信息。因此,在閱讀中,正確把握文章中蘊含的信息,是社會科學類文章閱讀的關鍵所在。

(二)社科類文章的命題重點。

1. 複述文意

在閱讀理解的過程中,言語的轉化,即讀者用自己的話語概括地轉述文章的內容,是閱讀理解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轉述得準確與否,也正是檢驗讀者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的重要途徑。高考對複述文意能力的測試,有通過考查詞語來考查對文意的複述能力的,有直接要求複述的,解答這一類試題,以正確理解文章內容為前提,還要具備一定的分析概括能力,並嚴格依據規定的角度作複述。

2. 概括要點

概括文章要點是較高層次的要求,也是更重要的閱讀理解能力。高考試題要求的要點概括,有著眼於全文的,有著眼於局部的。不論是概括全文的內容要點,還是概括局部的內容要點,都要求考生在讀懂、讀通文章的基礎上,既把握住文章內容之“要”,又能概括出相應的幾“點”。

3. 把握觀點

作者在文中所表現的觀點態度,是文章內容的核心和靈魂。以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分析、綜合為主的社科文閱讀測試,理所當然地要考查對文章所體現的作者觀點的把握能力。採用多種形式檢查對某一具體觀點的把握,有要求考生直接表述的,有要求考生作判斷的,有要求考生依據作者觀點作推斷的。

(三)考查範圍

1. 詞語含義。

要求能夠通過上下文的聯繫,通過句與句的關係,理解文章重要詞語的含義,這些詞語的含義大部分是我們平時不常用到或在具體的語境中和字典意義不盡相同。考查要點有:

①能確定社會科學類文章中的新詞語、新概念的含義;

②能夠確定多義詞在文中的具體義項;

③能根據上下文的特定內容所限定的特定的語言環境來確定詞語的“情景義”;

④能確定代詞或指代短語的指代內容;

⑤能確定詞語的本義和在文中的轉化義(引申義、比喻義等);

⑥能確定詞語的字面意義或言外之意、深層含義;

⑦能確定因運用典故或其它方式產生的特定含義;

⑧能確定因修辭需要產生的臨時義。

2. 句子含意。

社會科學類文章常用比喻、類比的方法來論證觀點,用引用的手法說明新發現和發現的社會意義,這些語句的意義和在文中的作用比較難理解,考生要從上下文中理解句子的含意。考查的句子一般有:

①首括句,②中心句,③轉承句,④點睛句,⑤矛盾句,

⑥精闢句,⑦感情句,⑧修辭句,⑨結尾句等。

3. 分析層次。

要求能分析文章結構,理清文章的思路。具體地說,就是找出文章在什麼地方提出論點,作者是如何自然地引出這個論點的;弄清文章在什麼地方,用了哪些材料來論述這個論點;看出作者是如何收束全文的。總之,對議論性的社會科學類文章要從文章的引論、本論和結論中把握文章的結構和思路,弄清文章的來龍去脈。

4. 篩選整合。

在社會科學類文章中篩選和整合信息是一種綜合能力的考查,從嚴格的意義上說,理解文章結構、思路和文章觀點等等都是對信息的篩選。考查的內容有:

①能確認詞語在文中指代的重要信息和材料;

②能查找、摘錄文章的重要信息和材料;

③能比照與題幹指向相關的信息和材料,辨析出細微的差別;

④能準確歸納整理文中的信息和材料。

5. 概括觀點。

考點考查的內容有:

①辨析作者在文中表現的觀點態度,

②概括作者對文中某一內容的觀點態度,

③比較作者在文中轉述的多人的觀點,

④分析比較文章中信息材料和作者觀點的異同。

二、自然科學類

(一)自然科學類文章詮釋

所謂“自然科學類文章”,是指研究各種自然現象的科學的文章,包括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基礎學科以及天文學、地質學、醫學、生命科學、信息科學等學科。其主要特點是嚴密的邏輯性和語言的簡明性。概念是自然科學類文章的基石,判斷是自然科學類文章的水泥和磚瓦,推理是自然科學類文章的構架。自然科學類文章的閱讀,就是要通過閱讀及邏輯思維的過程。準確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正確認知文中的科技內容。

(二)高考自然科學類文章的選材特點。

選文一般具有以下特點:

①內容新深,自然科學類文章往往是反映自然科學領域中的最新發現、最新動向、最新成果,因而生僻概念多,專業術語多,給人的感覺自然比較艱深。

②話題廣泛,自然科學類文章在生物、物理、天文、考古、自然等方面多有涉及,對大多數知識狹窄的學生而言,無疑如讀天書,頭暈目眩。

③用語理性,自然科學類文章中雖然含有作者的思想觀點,但一般不包含主觀情感,用語往往是客觀的、科學的、理性的。如近幾年高考的短現代文閱讀分別涉及到轉基因作物、冬眠、減慢光速、銅奔馬正名、沙塵暴、全球氣候變暖等,就都具有以上三個特點。

(三)考查點

理解重要詞語及句子的含義;把握內容要點,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實際上這幾點又可歸結為一點,那就是要能篩選並整合文中的信息。

(四)提高閱讀能力重點突破:

1. 調整心態,冷靜從容地面對閱讀文字。

要克服對閱讀題的畏懼心理,增強信心,要充分地認識到之所以與閱讀文字有距離,是因為客觀上自然科學類文章往往超越我們的知識背景,而且表達習慣與平時所見又有差距,主觀上學生閱讀面一般較淺易、較狹窄。但有一點可以確信,自然科學類文章絕不是考查科技知識、闡釋科技術語,考查的還是“語文”的能力,即對相關語言信息進行辨析、篩選、整合、推斷的理解分析能力。而要解決距離感大的問題,可以從兩方面著手:

①重視閱讀積累,平時多看看《科學大眾》、《百科知識》等書籍,不僅可以擴大自己的知識面,而且可以提高自己對自然科學類文章的熟悉度;

②加強閱讀訓練,把握解題技巧,力求觸類旁通,從而提高自己的思維能力和分析理解水平。

2. 培養整體閱讀的習慣。

閱讀過程本身就是獲取信息的過程,要理解把握整個材料的基本內容,整體閱讀是關鍵。這就要求認真通讀材料,看文章介紹了哪一項科技新發明或新的科研成果;這項科技發明或科研成果有何特點,目前的狀況如何;有何發展前景或應用價值;科學家或研究人員對同一科技發展或科研成果有何不同的看法;這些看法的依據是什麼。瞭解了話題內容,把握了主要信息,才可能達到對全文的整體理解。在具體閱讀過程中,還要注意兩點:①培養逐段自行概括的閱讀習慣。②增強對重要信息點的敏感能力,特別要留心因與果、現象與本質、可能與現實、部分與全體、肯定與否定這些文章關鍵之處。

3. 辨析要更精密細緻,整合要更周密精確,推斷要更有理有據。

在閱讀訓練中,首先要根據題目要求,確定相關信息區間,圈點勾畫來加以篩選,在此基礎上再進行辨析和比較,因為高考考查自然科學類文章都是單項選擇題,純客觀題,所以我們可以以文中相關信息為依據,再對照每道題的四個選擇肢,排除錯誤選項,得出正確答案。在這過程中,要是能把握一般自然科學類文章考查中錯誤選項設置的規律,並加以操練運用,解題過程中自是事半功倍。下面就此作簡要分析:

(1)偷換概念或張冠李戴。

(2)無中生有或遺漏不全。

(3)因果倒置或主次顛倒。

(4)或然當已然(可能當現實),現象當本質,部分當整體(以偏概全)。

方法指南

一、社會科學類

1. 整體閱讀,認真思考。

閱讀後要思考出文章的主要對象是什麼?有何前瞻性?具體內容上有什麼個性特點?關注每一段的關鍵信息,理清文章的脈絡,主要內容。比如2004年全國卷社會科學類文章《白鶴梁》,閱讀後,應該提取出下列信息:白鶴梁的特點、保護白鶴梁的方法以及方法的對比等。閱讀時要注意整體理解。

①理解主旨。

社會科學類文章大多闡述、論證社會科學研究以及成果等,它的基本內容是文章的材料和觀點,主旨是作者的觀點或態度。所以要注意篩選文章的內容和主旨。如2001年《銅奔馬正名》就是對我國稀世珍寶“銅奔馬”命名的考證。文中作者使用大量的材料解說兩種命名依據的錯誤,然後確立自己的觀點——“銅奔馬應直截了當地取名為‘紫燕騮’或‘飛燕騮’”。作者認為這兩個名字“恰合古意,最為精緻貼切”。

②分析結構。

有些社會科學類文章的體裁是說明文,有的類似實用文體中的議論文,閱讀時要按照文體的個性特徵,迅速入文,準確理解材料信息,把握文章思路。

③理解語言。

社會科學類文章的語言嚴密、精確,具有科學性、邏輯性和思辯性,同時與自然科學類文章相比又具有社會性和人文性等。閱讀時要理解豐富的語言,分析文章體現出的某些概念,體會語言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等。

2. 扣緊語境,把握詞句

判斷具體的詞語、語句的含意,要注重具體的語境,不能想當然判斷。

3. 細緻判斷,逐步排除

對照原文,分析說明對象的特徵和內容要點、比較選項和原文的異同、選擇可以排除的選項,最終選出題幹要求的內容。

4. 注意事項

①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的內涵;

②理解句意,篩選信息;

③把每一個信息都放到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分析,找準信息的傳遞範圍;

④分析文章中的各種信息(如題目、作者、提示語、舉例語、結論語等),準確把握文章中心;

⑤通過抓觀點、理思路,把握文章寫作特點。

總之,進行社會科學類文的閱讀要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的含義,通過篩選信息,理解句子含意;把每一個信息都放置到具體的語境中判定;找準信息傳遞的範圍、外延,選準信息;分析隱性信息,進行合理的推斷和想像。

二、自然科學類

閱讀解答步驟:

1. 整體把握,微觀勾勒

(1)閱讀原文後,可提出以下設問:本文說明的對象是什麼?有什麼最新成果?今後的發展前景如何?作者對此新成果的態度和看法如何?

(2)理清全文的脈絡,把握主要內容,迅速提取每一節的主要信息。如2002年全國卷《沙塵暴》一文就可提取如下信息:①沙塵暴的定義;②沙塵暴在自然狀態下為人類帶來的種種好處;③沙塵暴是怎樣在人為活動的干預下逐漸成為災害的。

(3)微觀勾勒是指隨時勾勒一些關鍵詞語,以備答題時所用。特別關注指示代詞,關聯詞語“一旦”“如果”“因此”“但是”“然而”等,副詞“凡是”“全”“將”“基本上”“已經”“也許”“可能”“設想”等,以及一些修飾性的詞語。如《沙塵暴》一文中第一段可勾勒出以下詞語:“由於”“之一”“一席之地”等。要確切理解含有修辭的句子,要注意前後對照,特點對應。

2. 緊扣語境,把握內涵

要準確理解判定詞、句在文中的意思,那就要緊密聯繫語境,注意上下文的修飾、指代等暗示條件,從而把握其內涵。科技類文章閱讀考查的詞語往往都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這些詞語要麼是關鍵信息點(如指代性詞語、概念性詞語),要麼就是或承前或啟後省略了相關闡釋內容。這些詞語往往已突破了其原來的意義限制,與具體語境結合而有了新的內涵。準確理解文中這些詞語的含義,應在熟知詞語本身固有意義的基礎上,掌握以下三種技巧:

①瞻前顧後法。聯繫上下文選擇恰當的義項。

②比照辨析法。仔細比較辨析文中的一詞多義現象和同義詞、近義詞在語言運用中的差異。

③參考語境法。根據語境揣摩詞語的語境義、比喻義、借代義等,分析詞語派生或隱含的內容。

重要的句子有如下幾種情況:一是結構比較複雜的句子,二是內涵較為豐富的句子,三是與文章中心和結構密切相關的句子(如文眼句、中心句、過渡句等)。對於第一種,可以用“抽取主幹法”,抓住句子主幹,理清那些修飾、限制等附加成分,進而理解其含義。對於第二種,應該依照“句不離段”的原則。結合上下文語境,仔細領會,整體解析。第三種句子體現了文章的思路,有的畫龍點睛,有的承上啟下,有的闡明要旨。要理解這些句子的含義,既要注意它在段中篇中的位置,還要看清來龍去脈。

3. 抓住概念,識別混淆

自然科學類文章閱讀題目,在設置選項上具有很大的迷惑性,綜觀近幾年的高考試卷,其干擾項的設置方法主要有:

(1)程度深淺、範圍大小有意混淆。選項在概念的外延上做文章,或是外延過小,以偏概全;或是外延太大,判斷過寬,以“面”代“點”。閱讀時要特別留心材料和選項中的“凡”“一切”“全”“都”等修飾詞語。

(2)偶然、必然有意混淆。即把原文中的“可能”有意說成“必然”,把“偶爾”說成“往往”。

(3)指代上的混淆,顛倒主客,偷換概念。選項偷換概念,用形同義異詞或形近義異詞來迷惑考生。解題時,要注意選項是否混淆了概念的所指對象,是否顛倒了陳述主體與修飾語,是否省略了一些關鍵的修飾詞、犯了偷換概念的錯誤。

(4)現實和設想的混淆。選項在概念、判斷上時間超前或滯後。把已經成功的現實和沒有成為現實的設想或可能性混為一談。

(5)肯定和否定、主要和次要關係上的混淆,無中生有,牽強附會。有些選項的設置,把肯定說成否定,或把否定說成肯定,有些混淆主要和次要關係,有些屬於無中生有,牽強附會。解答時,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依據,忌主觀臆斷,望文生義。

(6)條件和結果、原因和結果的關係上的混淆、顛倒。有些選項在設置時,將條件說成結果,或把結果說成原因,或強加條件及因果關係。要重點辨析,找準答案。

4. 篩選判斷,逐步排除

自然科學類閱讀出的是選擇題,讓你判斷辨別。對這類題型要分析、比較、選擇,排除明顯錯誤的兩項,然後帶著剩下的兩項分析與之相關的語言環境,瞻前顧後,尋找有效信息,並歸納信息的要點,進行篩選,再次排除一項,剩下的便是正確答案。這樣做題,可以提高答題的準確率。

基本方法如下:

(1)復位驗證法。在理解文中的詞語時,如果對自己的選擇沒有十分的把握,可把選出的答案“復位”到原文中“驗證”一下,如果詞義連貫、意思準確即為正確。

(2)事理分析法。在科技文事理說明中,常會遇到事理之間的邏輯關係,如因果關係、條件關係、假設關係、選擇關係等,要緊緊抓住表示事理之間邏輯關係的關鍵詞語,作出正確的判斷。

(3)巧用選項法。在考查對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的命題中,命題者常常在句中確定兩個考查點,每個考查點按兩種理解列為四個選項。遇到這種題目,可以巧妙地利用選項提供的“方便”,根據自己對某一個考查點的正確理解來做題。

經典考題

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8題。

幹欄居

幹欄居是一種將房屋用樁柱架離地面的宮室形式。《新唐書·南平獠傳》稱:“山有毒草、沙風、蠖蛇,人樓居,梯而上,名曰‘幹欄’。《說文》中的“澤中守草樓”它應是幹欄形式。與其認為幹欄居是巢居的演化,倒不如說幹欄居就是巢居的一種較高級形式,並且與樓閣的起源有著密切關係。

幹欄居以下部架空的樁柱或“幹欄”得名,但與上部房屋的結構形制並無確定關係,故就整座建築而言,幹欄居並不能算作一種結構類型。

浙江餘姚河姆渡,在距今約7000年前的第四期原始聚落遺址上,發現了現知最早的幹欄居遺蹟。樁柱可分為圓樁、矩形樁和板樁等,直徑或邊長在10-20釐米之間,入地60-80釐米。樁柱上用主樑和次樑架起厚約10釐米的地板,一般高出地面80釐米到1米左右,地板以上的房子為“長屋”形式,進深約7米,簷下還有寬約1.1米的室外走廊。

河姆渡幹欄居的“長屋”,是長江流域史前的一種特殊的家族聚居形式,即以家族長輩的房子為中心,左右毗連的小輩房子“一”字形延伸開來。河姆渡幹欄居的長度約30米,而屬於大汶口文化的安徵尉遲寺長屋遺址長達25間,有80米左右,浙川下王崗長屋遺址竟長達100米左右。此外,成都十二橋發現的幹欄居(相當於商代),主體建築面積在1200平方米以上。

幹欄居也可建於水面上,如湖北蘄春毛家嘴遺址(相當於西周),便是在水塘上立樁架屋的。

中國古代木構建築的結構構件結合部位,是一種榫卯的結點構造。梁與柱的交接,是在梁端或柱端做出榫頭,有燕尾榫和銷釘榫等,較之巢居的綁紮技術邁進了一大步。板之間的連接已用盒口技術。這種榫卯構建在蘄春毛家嘴幹欄居遺址中用得更為嫻熟,榫卯就迄今掌握的材料看,最早發現於河姆渡的幹欄居遺構中。

幹欄居及其長屋,廣泛地存在於我國南方以及東南亞等古代稻作文化圈中,並一直延用到近世。從河姆渡遺址中的榫卯構造可以推定,中國古代木構宮室產生的主要源頭之一,是在長江流域,這裡的宮室建築以先進的榫卯構造方式,取代了原始的綁紮構造。

(節選自《中華文化通志·建築志·宮殿建築》)

6. 下列關於“幹欄居”的表述,正確的一項是

A. 幹欄居是巢居的一種較高級形式,屬宮室演化過程中的一種建築類型。

B. 樓閣建築應是居室向宮室演化過程中的高級階級,它的起源就是幹欄居。

C. “幹欄居”不因上部房屋的結構形制取名,而是因為下部架空的樁柱或“幹欄”得名。

D. 就整座建築而言,幹欄居形制的建築並不是一種房屋結構類型。

答案:A

解析:A項正確,根據第一段的內容可知;B項中“樓閣的起源就是幹欄居”的說法過於武斷,文中第一段只是說“幹欄居與樓閣的起源有關係”而已;C項表述有誤,“幹欄居上部房屋的結構形制”問題與“幹欄居”的取名沒有關係,兩者無必要相提並論;D項表述有誤,由於上部與下部的結構形制並無確定關係,幹欄居並不能算作一種結構類型,而不是“並不是一種房屋結構類型”,是因為它的上部可能經常變幻樣式,因而同樣叫幹欄居,但可能結構類型卻多種多樣。

7. 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 浙江餘姚河姆渡,在距今約7000年前的第四期原始聚落的遺址,是最早的幹欄居遺蹟。

B. 河姆渡幹欄居的“長屋”,是古代長江流域的一種特殊的家族聚居形式。

C. 中國古代木構建築的榫卯的結點構造,在蘄春毛家嘴幹欄居遺址中用得更為嫻熟。

D. 河姆渡遺址中的幹欄居建築使用的是先進的榫卯構造方式,由此推斷,長江流域是中國古代木構宮室的主要發源地之一。

答案:D

解析:A項表述不嚴密,“河姆渡遺址的幹欄居是現知最早的幹欄居遺址”(見第三段);B項表達不嚴密“長屋”應是長江流域史前的一種特殊的家族聚居形式,是史前而不是古代(見第四段);C項表述不具體,文中是說“板之間的連接已用盒口技術的這種榫卯構造”在蘄春毛家嘴幹欄居遺址中用得更為嫻熟,而不能像C項表述得那樣一概而論(見第六段);D項正確,根據最後一段內容可得知。

8. 根據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斷錯誤的一項是

A. 幹欄居採用將房屋用樁柱架離地面的建築形式,與原始巢居一樣,都具有躲避野獸、蛇蟲侵擾的作用。

B. 文章開頭引用古代的兩則材料來說明幹欄居,其中《說文》“澤中守草樓”中的幹欄居形式與湖北蘄春毛家嘴遺址幹欄居基本屬同一種類型。

C. 以家族長輩的房子為中心,左右毗連的小輩房子“一”字形延伸開來的“長屋”,屬家族聚居形式,它體現了宮室建築的某些特徵。

D. 從古代幹欄居及其長屋廣泛分佈的區域及建築形式來看,防潮和防寒是其主要功能。

答案:D

解析:A項正確,根據第一段文獻記載的內容可推知;B項正確,根據第一段和第六段內容可知“澤中守草樓”需要較高超的加固技藝,而蘄春毛家嘴的幹欄居在榫卯結合技術運用方面顯得更為嫻熟;C項正確,根據第一段第一句話和第四段的內容可知;D項錯誤,文中無任何信息與“防潮”和“防寒”有關,故推斷D項錯誤。

二.、讀下面的文字,完成5~7題。

地球氣候成因新說

1997~1998年,南美西海岸發生無法預報的海流循環,導致沿岸海水的溫度大幅上升,引起氣候非典型的破壞性劇變,這就是厄爾尼諾現象。這種現象促使科學家開始專心致志地研究“海洋——大氣層”原理。

水的密度是空氣的800倍,水的熱容量是空氣的4倍。3米厚的海洋的熱容量等於整個大氣層的熱容量。但是,大氣層能量變換的速度是海洋能量變換的數倍。在“海洋——大氣層”系,海洋是慣性媒質,變化緩慢,大氣層則變化多端,其全球的穩定性依靠海洋來保持。由此可以得出結論,在全球氣候的形成上,世界洋水域起著重要作用。

人們根據世界洋水域雙層(表層和深層)循環原則,開始研究“全球海洋輸送”理論。北大西洋是海洋多層循環最活躍的地區,那裡就像“鎖孔”,鑰匙在裡面轉動,造成地球上氣候的不穩定。北半球氣候最近10年的變化完全符合“全球海洋輸送”理論。

科學家承認,目前在海洋洋流循環方面還有許多問題無法回答,但已經清楚的是,世界洋水域對大氣層的熱力和動力狀態的影響,遠遠超過人類活動對氣候產生的影響。

為了填補“海洋—大氣層”原理方面的知識空白,世界氣象組織推出一項名為“阿爾戈斯”的國際研究方案。這項方案包括建立一個全球海洋觀察網,使用漂流浮標監視海水的變化。漂流浮標分佈在世界各地海域,上面安裝有測量海水溫度和鹽度的傳感儀。科學家認為,正是海水的溫度和鹽度這兩個因素影響著大氣層。(“齊魯語文網”——http://www.qlyww.cn

浮標在指定水域的海面固定後,同衛星取得聯繫。然後,浮標用自身攜帶的水泵吸入海水,潛至2000米深處後,壓力儀發出指令停止下潛,浮標開始在海流中收集信息。10天后浮標浮出海面,將收集到的信息發送給在軌道上運行的衛星。發送完畢後,浮標重新下潛,進入下一個探測週期。與此同時,衛星把接收到的信息發送到氣象中心供研究人員分析研究。這項研究已經取得初步結論:太平洋和印度洋的熱帶海洋水域急劇變暖,上面的大氣層也相應開始變暖。

今天,世界各地海域共有3000個漂流浮標在日夜工作。科學家希望利用得到的資料,最終繪製“海洋氣象圖”。

5. 從原文看,下列對“阿爾戈斯”方案相關內容的說明,正確的一項是

A. 由3000個隨洋流上下浮動的浮標組成全球海洋觀察網,監測海水變化。

B. 用裝有海水溫度和鹽度傳感儀的浮標,在深海海流中收集相關信息。

C. 用軌道上運行的衛星接收浮標採集的信息,控制浮標工作的全過程。

D. 分析和研究浮標探明的深層海水熱容量的信息,繪製“海洋氣象圖”。

答案:B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篩選並整合文中的信息的理解能力,能力層次為C級。解這類題大致的思維操作步驟是:首先,明確篩選區間,進而明確哪些語句、段落包含著對語句的解釋;接著,篩選、提取出解釋語句的本質特徵的詞句。當然,在解題過程中還要注意把各選項與原文一一進行對照,以便準確、快捷地選出答案。比較法、排除法是常用的基本方法。A 項,文中第五自然段說“建立一個全球海洋觀察網,使用漂流浮標監視海水的變化。漂流浮標分佈在世界各地海域,”第六自然段說“浮標在指定水域的海面固定後,同衛星取得聯繫。”最後一自然段說“世界各地海域共有3000個漂流浮標在日夜工作。”和原文陳述不符,可以排除。C項,文中說的是浮標在指定區域的海面固定以後,同衛星取得聯繫。“浮標用自身攜帶的……浮標重新下潛,進入下一個探測週期”沒有提出衛星控制浮標的事情。D項,分析和研究浮標探明的海水溫度和鹽度信息,繪製“海洋氣象圖”。

6.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 海水溫度的變化速度遠遠低於大氣溫度的變化速度,原因是海水密度遠遠大於大氣密度。(“齊魯語文網”——http://www.qlyww.cn 整理校對)

B. 在“海洋—大氣層”系裡,海洋被動而大氣層主動,海洋變化緩慢,大氣層則變化多端。

C. 活躍的循環洋流像一把鑰匙,在北大西洋這一“鎖孔”中轉動,導致北半球氣候的不穩定。

D. 海洋洋流的溫度和鹽度,改變了大氣層的熱力狀態和動力狀態,從而影響地球氣候的形成。

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對文中重要句子的含義的理解能力。能力層次為B級。本題所設定的四個選項,都是對原文相關的內容的理解,都在原文的基礎上有所變化。有一種理解與原文有出入,要求選出該項。B項在原文的相關陳述是“太平洋和印度洋的熱帶海洋水域急劇變暖,上面的大氣層也相應開始變暖。” 實際上是海洋影響了大氣層。說海洋被動,大氣層主動,這就不正確。

7. 依據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斷正確的一項是

A. 根據“海洋—大氣層”原理,陸地上大面積水域的熱容量,對周邊地區的氣溫也起著一定的調節作用。

B. 依據“全球海洋輸送”理論,重新調控熱帶海洋洋流的流向,將有可能在全球範圍內形成宜人的氣候。

C. 關注北大西洋這一“鎖孔”,人們就可以有效地預報地球的氣候變化,從而避免氣象災害帶來的損失。

D. “阿爾戈斯”方案可以解決海流循環無法預報的難題,如利用這一成果,將有可能消除厄爾尼諾現象。

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根據文章內容進行推斷和想象的能力,能力層次為C級。根據原文“南美西海岸發生無法預報的海流循環,導致沿岸海水的溫度大幅上升”“海洋是慣性媒質,變化緩慢,大氣層則變化多端,其全球的穩定性依靠海洋來保持。”由此可以得出結論,“在全球氣候的形成上,世界洋水域起著重要作用。”可以得出A項所述結論;B項“重新調控海洋洋流的流向”不切實際;C項原文“北大西洋是海洋多層循環最活躍的地區,那裡就像‘鎖孔’,鑰匙在裡面轉動,造成地球上氣候的不穩定。”很難得出“有效的”、“避免”這樣的結論;D選項“阿爾戈斯”方案只是科學家對未來氣候推測提供一條依據,不可能就此消除厄爾尼諾現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