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300年被蒙古欺负压迫,为什么清朝几年就把蒙古搞定了?

笑似花解语ID


明朝和蒙古的确长期并存,但在这一时期双方更多的是互动的关系,而不是明朝单方面被蒙古欺负。另外清朝征服蒙古可不是几年功夫就搞定的,而是经历整个康、雍、乾三代才实现的。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派遣徐达、常遇春等人率军北伐并成功攻克元大都(今北京),元顺帝逃回漠北草原。这一时期的北元政权不仅控制着蒙古故地之外,山西、甘肃的扩廓帖木儿;辽东的纳哈出;云南的梁王把匝剌瓦尔密仍奉大元正朔,与此同时北元同高丽、畏兀儿等藩属仍保持着政治、经济上的联系。1369年徐达在沈儿峪大破扩廓帖木儿,扩廓帖木儿逃奔和林,明军平定陕甘地区;1381年七月征南将军傅友德奉明太祖朱元璋之命同副将蓝玉、沐英一同远征云南,梁王把匝剌瓦尔密投滇池自杀,明军平定云南;1387年明将冯胜率大军二十万直逼金山,迫使辽东故元将领纳哈出降明;1388年亲元的高丽王朝命大将李成桂北伐辽东明军,结果李成桂在威化岛果断回师京城发动政变掌控朝政,四年后李成桂废黜高丽王朝的末代君王,建立了接受明朝册封的李氏朝鲜王朝。当北元政权羽翼尽失之时北元政权的核心蒙古本部也遭到明军的打击:1388年三月明将蓝玉率师十五万北进,四月蓝玉在捕鱼儿海(今贝尔湖)之战中俘获蒙古嫔妃公主一百二十三人、官员三千余、人口七万七千多、马驼牛羊十五万多头以及大量印章、图书、兵器、车辆。

事实上蒙古人自返回草原后就始终存在一个问题:脆弱的游牧经济根本不足以支撑忽必烈仿照中原汉制建立的大一统帝国模式,因此蒙古贵族们对成吉思汗直系后裔黄金家族的离心倾向开始日渐增长。捕鱼儿海之战的失败使黄金家族在蒙古贵族们面前彻底颜面尽失,很快蒙古各部逐渐宣布脱离黄金家族的大元政权而独立,蒙古草原重新回到了成吉思汗统一之前的诸部割据状态。在蒙古各部的割据混战过程中各部落形成了错综复杂的联盟体系,最终逐渐崛起了瓦剌和鞑靼两大部落联盟:瓦剌位于西部,主要人口是由当初被蒙古人征服后逐渐同化为蒙古人的突厥后裔;鞑靼位于东部,延续着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血脉。这一时期的明朝在蒙古两大势力之间选择扶植瓦剌、打压鞑靼,这是因为鞑靼同蒙元王朝的联系相对紧密,一直有南下恢复中原的野心。

从1410年(永乐八年)开始明成祖朱棣亲率明军对蒙古势力展开北伐:1410年(永乐八年)明军在飞云山大战中击破五万蒙古铁骑,蒙古本部的鞑靼向明朝称臣纳贡。1413年(永乐十一年)朱棣封鞑靼大汗阿鲁台为和宁王。 随后明军一直进入到擒狐山,在巨石上刻字为碑“翰海为镡,天山为锷“。1414年(永乐十二年)朱棣举行第二次北伐亲征,在忽兰忽失温(今蒙古国乌兰巴托东南)击败据险而守的瓦剌首领马哈木,追至土剌河,马哈木逃遁。1422年(永乐二十年)三月朱棣率军从北京出发,亲征蒙古阿鲁台所部,是为第三次北伐。明军经开平向东北方向进军,于阔栾海北道发现阿鲁台部大批辎重,发兵焚烧,收其牲畜班师。回师途中以兀良哈附逆阿鲁台将其击败。1423年(永乐二十一年)七月朱棣发动第四次北伐,再次亲征阿鲁台。听闻阿鲁台为瓦剌所败,大军驻师不进。十月于上庄堡接受也先土干投降,封忠勇王,赐名金忠。1424年(永乐二十二年)正月鞑靼部进犯边关,朱棣组织进行第五次北伐。朱棣对蒙古各部的一系列打击被后世史书称为”五出漠北,三犁虏庭“。

事实上蒙古势力正是被明太祖朱元璋逐出中原的,而在明朝建立后相当漫长的时间内明朝一直对蒙古保持着军事优势,也正是在明朝的持续打击之下蒙古政权日渐分崩离析,草原重新回到了成吉思汗统一之前的诸部并存状态。1449年的土木堡之变成为了明朝和蒙古对峙的转折点——在此之前明朝一直保持着对蒙古的军事优势,然而在此之后明朝在和蒙古的对峙中就属于互有胜败的格局了。1506年蒙古鞑靼部的达延汗征服亦思马因、火筛、亦卜剌,统一大漠以南的蒙古诸部。达延汗之子俺答汗在位时控制了东起宣化、大同以北,西至河套,北抵戈壁沙漠,南临长城的辽阔地域。俺答汗也曾像土木堡之变中的瓦剌部也先一样兵围北京城,但晚年的俺答汗选择同明朝修好以集中精力应对西部的瓦剌,随后鞑靼和明朝之间开发了互市贸易。

正当明朝和蒙古诸部不断上演结盟和征伐的大戏时东北山海关外的女真部族看起来似乎算不得什么威胁:朱元璋开创明朝时东北地区尚在北元控制之下,女真还是蒙古的臣民。这时明朝最大的外患是蒙古:一则蒙古刚退出中原,依然还有比较强劲的实力;二则蒙古贵族对自己曾统治中原念念不忘。1387年纳哈出降明后明王朝的版图就覆盖到辽东地区。明永乐九年(1411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的20余年中女真族出身的宦官亦失哈奉明王朝之命巡视黑龙江下游,明朝在东北女真族聚居地设有辽东都司和奴儿干都司两大行政管辖机构。尽管如此当西部的蒙古势力崛起时也曾一度向东完全控制了整个女真地区。这时的女真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东海女真等几大分支,同明朝和蒙古比起来女真各部的实力实在有限,甚至连李氏朝鲜也不断向北蚕食女真人的土地。其实女真人的剽悍善战丝毫不弱于蒙古人,只是由于部落太小无法形成合力而已。然而明朝和蒙古持续两百多年的对立给女真人带来了机会: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利用明朝和蒙古对立无暇顾及自己的时机悄然统一女真诸部。直到这时蒙古察哈尔部的林丹汗还给努尔哈赤去书声称:“四十万蒙古国之主巴图鲁成吉思汗致书水滨三万女真之主”,然而说出这番大话的林丹汗似乎忘了他并没真正统一蒙古各部,以致于当努尔哈赤的后金大军对察哈尔部开战后不愿再受察哈尔统治的东蒙古各部纷纷倒向后金。

当中原即将发生明清鼎革之时蒙古草原各部大体形成三部分:漠南蒙古(今内蒙古自治区)、漠北喀尔喀蒙古(今蒙古国)、漠西卫拉特蒙古(今新疆天山以北)。清朝在入关灭明之前首先攻打了漠南蒙古以解除南下灭明时侧翼方向面临的威胁——1632年身为漠南蒙古诸部盟主的察哈尔部林丹汗在后金皇太极的打击下远遁青海,后病逝于此。正是这场战争使皇太极得以取代林丹汗成为漠南蒙古诸部的新盟主,这场战争还使皇太极获得了所谓的传国玉玺,皇太极以此作为自己受命于天的象征,随即舍弃大汗称号而按中原汉制称帝,改女真族名为满洲,该大金国号为大清。到1644年清军入关定鼎北京时漠南蒙古诸部已全部臣服于清朝,然而此时漠北喀尔喀蒙古和漠西卫拉特蒙古尚未被清朝征服。

漠西卫拉特蒙古系由明代的瓦剌部演变而来,主要由准噶尔、和硕特、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四大部落和一些小部落共同组成,其中和硕特部长期作为卫拉特联盟的盟主存在。1670年葛尔丹在继承准噶尔部的汗位后击败和硕特部首领兼卫拉特盟主的鄂齐尔图汗,遂成为卫拉特霸主,把卫拉特联盟变为事实上的准噶尔汗国。两年后获得达赖喇嘛的赠号“博硕克图汗”(蒙古诸部信黄教以获得达赖赠号为荣)。他征服哈萨克、灭叶尔羌汗国,称雄西域。1688年进攻喀尔喀蒙古土谢图汗部,继而进军内蒙古乌兰布通,威逼北京。这一时期准噶尔汗国的疆域囊括了今天的新疆、中亚、外蒙以及内蒙的一部分,在这样的局势下葛尔丹顺势将统一蒙古诸部提上议事日程,而这是清朝无论如何无法容忍的。清朝入主中原后为压制在人口和制度文明上都具有优势的中原汉人的反抗而致力于同蒙藏各部族组成共同压制汉人的联盟体系。准噶尔汗国咄咄逼人的态势摆明了是要一统蒙古诸部,清朝又怎么能允许这样的事发生呢?

事实上康熙皇帝的确像《康熙王朝》中那样远征葛尔丹并取得军事胜利,不过康熙时期只是击败了葛尔丹,但并未击败准噶尔汗国——葛尔丹死后他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继承了准噶尔汗国。不过康熙的远征也不能算一无所获:漠北喀尔喀蒙古在准噶尔汗国的威胁之下选择臣服于清朝。1699年准噶尔汗国的策妄阿拉布坦派遣自己的弟弟弟策凌敦多布西征,迫使哈萨克向准噶尔臣服。在康熙五十四年、五十八年他两次击败入侵的沙俄军队。随着实力的提升策妄阿拉布坦不愿再臣服于清朝:在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他派兵袭击哈密北境五寨,两年后他又派遣台吉大策凌敦多布率6000军从伊犁河谷出发,经过和田,攻占拉萨,杀拉藏汗,在卫藏建立统治。1718年清军由川入藏,被准噶尔击败。1720年清军再次出兵入藏,这次清军成功驱逐了准噶尔军队,至此清王朝在西藏建立起自己的统治。随后清军向位于准噶尔本土的乌鲁木齐乘胜进击,但旋即因康熙皇帝驾崩而撤回。1723年策妄阿拉布坦支持和硕特部右翼首领罗卜藏丹津在青海发动叛乱,清军在年羹尧、岳钟琪率领下平定了青海罗卜藏丹津叛乱,但在乘胜攻打准噶尔本土是损兵折将。1725年雍正皇帝同策妄阿拉布坦议和——双方划分了边界并商定互相贸易。1727年策妄阿拉布坦去世,其子噶尔丹策零继位。雍正趁机发军进攻准噶尔,结果大败,清军退出科布多。1735年雍正和准噶尔帝国签订和约:规定两国以漠北杭爱山为界——以东属清,以西属准噶尔。策妄阿拉布坦与其儿子噶尔丹策零统治时期(1698年~1745年)是准噶尔汗国的鼎盛阶段——管辖包括今新疆、青海、蒙古高原西部、西伯利亚南部以及中亚地区的哈萨克以及乌兹别克等广大地区,人口达到五百余万,拥有三十万大军,数次击败清朝军队,使哈萨克及乌兹别克等中亚王国成为向其领土的组成部分。

1745年噶尔丹策零死后准噶尔汗国爆发内战,此后国势急转直下,一时间原本已臣服于准噶尔的哈萨克举兵反抗,东部的清军虎视眈眈,而沙俄也在这一时期加紧向准噶尔的土地渗透,国力衰颓的准噶尔不得不在各方势力之间夹缝求生。乾隆十九年(1754年)准噶尔汗国发生内乱,乾隆打算趁机对其用兵。也许是因为雍正年间的惨败给清王朝留下了太过深刻的历史教训,以致于当乾隆就征讨准噶尔汗国之事征询群臣意见时满朝文武多持否定态度。就在清廷上下议论纷纷之际时任户部尚书兼军机处大臣的富察·傅恒挺身而出力排众议并自请办理此役,早就下定决心开打的乾隆立刻开始准备同准噶尔汗国的战争。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军攻克伊犁并成功俘获准噶尔大汗绰罗斯·达瓦齐,至此同清朝康、雍、乾三代持续对立的准噶尔汗国终于被平定。此后策妄阿拉布坦的外孙阿睦尔撒纳一度举兵叛乱,但于1757年被清军平定,至此准噶尔汗国彻底灭亡,严格意义上这时清朝才算是彻底征服了蒙古诸部。

清朝之所以能最终解决蒙古问题主要是基于两方面原因:其一清王朝本身出自少数民族,对治理少数民族拥有比汉族王朝相对丰富的经验,所以能采取联姻、会盟、推行黄教等各种因俗而治的策略方针;其二蒙古在此之前已遭遇明朝持续两百余年的打压,部落早已离散,成吉思汗时代的荣光早已不在,而明末清初随着沙俄向远东地区的扩张也挤压到蒙古的战略生存空间,沦为沙俄和清朝之间的夹心饼干。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有些问题不值得深究,但是这题目一出来,就有问题,那就不得不究一究

明朝不可能被蒙古欺负300年,因为明朝整个国家寿命不过276年(1368-1644)而且明朝在276年的寿命中,和蒙古互有攻守。下面我们分阶段正本清源的说一说。南明政权1644-1683不于蒙古接壤)


明朝初期绝对压制蒙古时期,战绩如下,只说主要战果

洪武时期: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称帝大明建立。同年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为口号命徐达、常遇春北伐,攻占大都,元顺帝北逃,彻底结束蒙古在中原的统治。之后连续八次派兵深入漠北,大破北元,最终蓝玉在捕鱼儿海之役平定北元,消除外患,天下初定。


永乐时期:朱棣靖难之役成功之后,坐镇北京,又亲率兵五征漠北。攻打北元分裂后之鞑靼瓦剌。使瓦刺臣服册封瓦剌三王,扶持瓦刺于鞑靼对立,后见瓦剌中兴,又助鞑靼讨伐瓦剌,不使一方独大。同时授予兀良哈蒙古朵颜,泰宁,福余三卫自治权。

朱棣还于1406年和1422年对兀良哈蒙古进行镇压,以维持稳定。并派使者安抚女真各部,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归附设卫所,同时派亦失哈安抚黑龙江下游野人女真。并于1407年在塔林设奴儿干都司,扩大明朝东疆,派军于1413年视察库页岛,宣示明朝主权。

仁宣之治:此段时间,蒙古臣服国泰民安。蒙古不敢造次,在家休养生息。

以上为前期对蒙古绝对压制时期历时1435-1368=67年,此阶段蒙古从中原王朝呗打成边疆流寇,蒙古四分五裂。

土木堡之变:仁宣之治结束,九岁明英宗朱祁镇继位。1435年起,蒙古瓦刺部重新崛起,开始小规模扣边。1449年瓦刺太师也先领军南下伐明,太监王振怂使英宗集结二十万京营御驾亲征,在不懂军事王振瞎指挥下,兵士乏粮劳顿,同年八月初大军至大同,王振得报前线溃败,惧不敢战令返回,至土木堡被瓦剌军追上,士兵死伤过半随从大臣五十余人阵亡,英宗被俘,王振为将军樊忠所杀,史称土木之变,此事件为明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以1439年土木堡之变为起点,蒙古对明朝保有战略优势,此阶段到1550年止。战略相持阶段历时111年。

此阶段明朝和蒙古处于长期拉锯战时期,蒙古因骑兵优势,享有战略主动权,明长城也在这一阶段开始修筑。蒙古虽占优势,但是并没取得实际战果,当时明朝国力依然足够强大。


1550年嘉靖29年庚戌之变发生明朝开始被压制。

1550年,蒙古鞑靼俺答汗,进犯大同,宣府,镇守总兵仇鸾,重金收买俺答,让其转向其他目标,结果俺答转攻北京,北京城郊受抢掠,明朝军队在追击过程中战败,此为庚戌之变。

蒙古对明朝全面压制阶段在1571年结束,那年蒙古俺答汗于明朝“封贡互市”隆庆新政下,明朝国力恢复。

此阶段蒙古俺答汗于明朝和谈,1571年达成协议,明朝封俺答为顺义王,并开放十一处边境贸易口岸。


自此以后,蒙古于明朝在无大战发生,只有小规模冲突和李成梁的进攻。

公元1574年始,李成梁光荣的人生开始,辽东大将镇守边关30年间,对边疆各族各部落施行分化打击政策,将蒙古部落彻底压制的一点脾气没有。不仅如此就连满清太祖努尔哈赤当年都是李成梁收下奴仆,不过李成梁对他极好,将他当做干儿子。让他和儿子李如松共同学习,拜当时大才子徐渭为师。可惜李大帅有眼无珠,培养出的努尔哈赤,成啦明朝掘墓人。也因此饱受争议。


此阶段明朝又一次占有战略主动权,时间从1571年李成梁镇守辽东开始到1615年李成梁去世为止历时44年。
之后的1615年到明朝灭亡的1644年,29年时间明朝主要敌人都是满清,和蒙古基本没啥关系。

综上所述:明朝立国276年,其中前67年以绝对优势碾压蒙古,之后111年,和蒙古形成战略相持阶段蒙古占据战略主动,1550年庚戌之变到1571年封贡互市止蒙古压制明朝,历时21年,之后1571年到1615年这54年,辽东由李成梁主导,明朝对蒙古享有战略优势。1615到1644主要主要和满清作战。

由上所述:明朝占战略优势时间计121年,其中全面压制蒙古67年。蒙古占战略优势时间132年,全面压制明朝时间21年。二相合计一共253年,其他的23年,明朝主要和满清作战,总计276面

以上为综合史料总结之后最科学判断。明朝蒙古争斗,其实明朝占有稍许优势那么为何历史上总感觉明朝受欺负,原因很简单,弱智政策天子守国门,将每一次失败都影响扩大化,仅此而已🙃🙃

最后我回答问题后半段为何满清那么容易就搞定蒙古。
清朝几年就把蒙古搞定,这是历史小白说的话,你当准格尔汗国葛尔丹汗是吉娃娃,他可是当时于康熙皇帝,彼得大帝并称的三大国元首。满清和准格尔汗国战争持续近70年,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才彻底击败准格尔汗国!


不过蒙古是个分裂的部落,准格尔不代表整个蒙古,对于其他蒙古部落,和征服的准格尔汗国,清朝能顺利统制蒙古,也做啦以下努力。

第一:作为李成梁干儿子的努尔哈赤,在李成梁庇护下发展壮大不仅如此,李成梁后期还帮助努尔哈赤打击蒙古各部落全然违背之前,谁强大打谁的战略策略。打击蒙古同时间接帮助干儿子努尔哈赤,发展壮大自己。(李成梁帮助满清,打击并收服蒙古各部落)

第二:清朝持续和蒙古联姻,部分蒙古部落一直和满清维持友好,满清公主不断出嫁蒙古,满清皇室也不断迎娶蒙古人,著名孝庄太后就是蒙古科尔沁部。(不断和亲同化东蒙古)


第三:由蒙古俺答汗时候起,蒙古人开始信奉喇嘛教,满清见哎就以传播宗教的名义,大力在蒙古推行政教合一政体,要求蒙古人,每家至少出一男丁当喇嘛,还不能老婆,给予放和尚人各种政策估计,和尚多啦,蒙古人自然就越来越少(如此毒计堪称阳谋啊)

第四:佛教是世界上最平和的宗教,在因果论宿命轮回影响下,蒙古人骁勇善战的性格变成我佛慈悲。于是彪悍的蒙古人变得越来越能歌善舞,热情好客。😊😊😊😊



第五:西方世界出现,在中亚地区的各个蒙古汗国,在清朝时期,都遭受到俄罗斯的毁灭性打击。蒙古族生存空间被压缩,只能依附于满清。

以上,又写多了,如有不对欢迎指正。


阿斗不傻


首先,明朝没有被蒙古欺负300年。

第一,蒙古是被朱元璋赶走的,从1367年朱元璋北伐中原到1424年朱棣驾崩。这将近60年的时间里,都是老朱家欺负蒙古!

虽然,蒙古偶尔也会取得一点胜利。但是,整体趋势是蒙古被从一个中原王朝打成边疆流寇,蒙古政权也从统一政权被打成四分五裂。明初的骑兵部队,是可以直接对抗蒙古骑兵的!!!

第二,从明仁宗继位到鞑靼部把那汉吉投降明朝。这段时间,有著名的土木堡之变,明朝大败,于谦在京师保卫战中力挽狂澜。总之,这一阶段是明朝和蒙古处于拉锯的时期,蒙古战友优势,明转向防御,长城也是在这时修筑。蒙古虽然占优势,但是,没有取得“侵占土地”等政治优势。明朝依靠强大的国力,依然能抗住蒙古铁骑。

第三,俺答汗为了孙子把那汉吉和明朝和好,为“封贡互市”提供了基础。1571年,俺达汗臣,双方开始互市。双方开始“相持”,右翼蒙古与明再无大战。到是李成梁镇守辽东30年间,对边疆各部落打打杀杀。努尔哈赤都是李成梁培养出来的“干儿子”。

所以,明朝从来没有被蒙古欺压300年!总体上明朝占优但未能彻底降服蒙古诸部。蒙古在具体战役上表现出色,例如:土木堡之变。但是,总体明军占优。

其次,清朝几年就把蒙古搞定,也是个伪命题!

第一,清朝和准格尔汗国的战争持续了70年,历经“康、雍、乾”三朝才搞定!

1690年,噶尔丹率军追杀进入内蒙古。康熙率军和葛尔丹在乌兰布通大战,蒙古和清朝的战争正式开始。直到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兆惠率清军征服天山南路,蒙古之乱才算彻底平定。

第二,清朝对蒙古的政策比较合理,所以,右翼蒙古一直和满清维持友好关系。

首先,清朝实行“南不封王 北不断亲”的政策。一直和蒙古保持联姻关系,一方面满清的公主出嫁蒙古,另一方面满清迎娶蒙古女人。例如,著名的孝庄文皇后,皇太极的侧福晋,康熙的老祖母,就是蒙古科尔沁部。有这层关系在,蒙古诸王和满清关系一直不错。

其次,在当地推行喇嘛教。这招最毒,满清以宗教的名义对蒙古的人口增长进行干预。清朝在当地强制推行佛教政策,必须每家至少出一男丁当喇嘛,并不能取老婆。而且,佛教的因果论使蒙古人骁勇善战的性格弱化。当然,当喇嘛是有优待的,可以免除兵役、徭役和赋税负担。

最后,蒙古也受到俄罗斯的挤压,生存空间缩小。而满清对于顽抗的蒙古势力实行“屠杀”政策。杀了多少人,这个我就不知道了。不过,“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是真实存在的。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明朝与蒙古的关系,并不都是纯粹由某一方单方面压制的;自洪武开国到崇祯末年,他们两方的势力都是此消彼长。

当然,明朝自始至终都没能解决蒙古问题,这也是事实。即便是在最强势的永乐时期,明成祖朱棣虽然多次征伐鞑靼,但最终也只是削弱了东部蒙古地区,达到“惟守开平、兴和、宁夏、甘肃、大宁、辽东,则边境可永无事矣”的战略目的。

可惜的是,成祖功业未完便身死,其一生苦心经营的结果反使瓦剌得利,后者趁明朝疲敝之机,控制了鞑靼、三卫,成为朝廷另一个心腹大患,最终使明朝付出土木堡之变这样惨痛的代价。

清朝彻底解决了明朝始终无法解决的蒙古问题。当然,清朝为此所付出的努力,并不是题目说的“几年就把蒙古搞定了”这样轻松。

清朝对蒙古的经营,始于入关以前。蒙古,尤其是漠南蒙古,其实是当时女真人最重要的三个邻居之一。因此,女真人的崛起是与蒙古问题共始终的。努尔哈赤、皇太极等人,通过军事、外交、贸易等手段,成功地拉拢了一部分蒙古部落,打击了以林丹汗为代表的敌对势力。

等到清朝入关后,对喀尔喀、卫拉特等未降服之蒙古,采用多种方式去应对。譬如崇尚藏传佛教,通过藏传佛教介入蒙古诸部之间的纠纷;或者采用外交手段,在喀尔喀遭到准噶尔汗国的打击之时,趁机开价,迫使土谢图汗彻底归顺清朝。

随着蒙古在政治上臣服清朝后,后者才采取相宜的制度予以管理,例如实行札萨克制,瓦解蒙古原有的社会结构,使之不易生叛;再或者颁布《蒙古律例》等条文,对蒙古的方方面面加以约束。

总而言之,清朝成功统治了蒙古和蒙古人,使之成为(当时)中国的一部分。


HuiNanHistory


哈哈…被欺负?

听说过哈拉和林吗?猜猜是谁烧的?谁欺负谁呀?

大明和北元的确互相攻伐,互有胜负,但大部分时间明朝都具有优势。

当然,彻底解决了蒙古问题的确是满清,靠的是“喇嘛教”。

大致做法就是,每户人家只能留一个儿子,其他的都要送到寺庙去当和尚。

由此,造成蒙古人口锐减,今天外蒙人口也只有区区二百万,仅相当于内地一个县的人口。

当人口稀少,自然就无法构成威胁了。

类似的还有西藏。自西藏引入喇嘛教后,也是人口锐减,导致这个当初可以和大唐抗衡的地区(吐蕃),在后世根本无法构成威胁。

正是看到喇嘛教如此威力,满清才把它引入蒙古,来了个釜底抽薪。


雁去无痕ty


准确来说,明朝被蒙古欺负应当是从朱祁镇被俘虏正式开始的,此时大约是明朝建国80年后,所以,明朝被蒙古欺负300年的说法并不准确;而且,后来,明朝还断断续续对蒙古有过一定的优势。但,总体而言,蒙古在明朝立国的276年之中始终是明朝的心腹大患。

然而,在清朝时期,蒙古却已经不能成为中原王朝的威胁,这是什么原因?

需要明确的是,蒙古自从明朝时期开始,就已经不再是一个统一的政权,而是变得四分五裂。明初的蒙古,分为瓦剌和鞑靼两个较大的部落,而这两个大的部落,其内部又有很多小的部族。然而,由于明朝本身的武功不足,所以根本无力应对蒙古的袭击。然而,清朝在建国之初,凭借其强大的武力,征服了许多蒙古部落,并且一举击溃了蒙古的正统大汗,察哈尔部的林丹汗,自此,蒙古诸多部落,都臣服于后金。而后来,对于不听话的蒙古部落,如准噶尔,清朝也是坚决出击,通过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的努力,清朝最终消灭了蒙古族中最为强盛的反清势力。

而清朝之所以能够镇住蒙古,不仅仅依靠自己强大的军事力量,从政治上,清朝也对蒙古的贵族进行拉拢。比如清朝的皇帝与蒙古贵族女子结亲,接纳蒙古人入朝为官,值得一提的是,清朝的皇帝,其实还有一重身份,就是蒙古的大汗,如此一来,满蒙的政治联盟已经颇为牢固,蒙古再也没有理由去造反。

在清朝的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之下,蒙古可以说是基本上消停了。

除此之外,因为清朝本身也是关外的少数民族,所以对于土地的看法与中原汉人并不相同,中原汉人政权,对于北方这些不适合农耕的土地,采取的态度大多是不管或者羁縻,从不直接统治,即使将少数民族重创,也绝不占领其土地,这样一来,北方的少数民族始终是独立的。而清朝则不同,其对蒙古地区进行了直接的管理,将其纳入国家行政权力的管辖范围之内,这样一来,蒙古地区在中央政府的直接管理之下,自然不可能再掀起太大的分风浪。

综上。欢迎诸位在评论区补充


庭州行者


不光明朝将近三百年被蒙古压迫,坦率来说中国历史几千年直到清朝才彻底解决了蒙古问题。才是真正的没有边患,四方臣服,属国众多,声威远布。

当然一切的强权统治都是以强大武力为基础,大清后金努尔哈赤时期既凭借强大武力打击征讨蒙古各部落。

努尔哈赤更是霸气非常的定下:“顺者以德服,逆者以兵临”的战略方针。

蒙古各部落摄于满洲人强大的绝对武力,莫不惶恐臣服。实事求是的说自从努尔哈赤以微弱兵力古勒山之战大破可以说当时东亚最强战斗力的九部联军之后,建州女真的赫赫武功就开始在蒙古人口中流传。

之后得益于大清成功的领导阶层,种种成功的战略民族政策,后又满蒙联姻,恩威并施,终于彻底解决了蒙古问题。

而明朝为什么没能彻底解决蒙古问题?并且终明一朝无奈让蒙古人始终对明保持劫掠?归根结底就是没有能彻底消灭腐蚀蒙古人的武力基础。

就连明朝巅峰永乐时期朱棣北伐五次御驾亲征耗费了大量国力都没能解决蒙古问题!

朱棣北伐或者说五次御驾亲征与他从小的出生环境造就的性格人生经历有很大关系,朱棣从小厮混于军中,耳濡目染就是战争阴谋杀戮,纵观朱棣的一生是血与火的一生,是阴谋杀戮的一生。而他也确实特别喜欢征战杀伐,称他为战争狂人也不为过。

明朝自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就多次派大将北伐,希望彻底解决蒙古问题。而最终也是只能将元朝残余势力赶到山海关以外,蒙古高原,史称北元。后来分为鞑靼和瓦剌两大部分。

鞑靼位于蒙古高原东部,也称东部蒙古、中央蒙古。鞑靼部又分为察哈尔、土默特、科尔沁(含永谢布部)、鄂尔多斯、阿速(奥塞梯人)等部。鞑靼人自称蒙古正统,1388年北元后主脱古斯帖木儿被阿里不哥后裔也速迭尔杀害后,去大元国号称蒙古(一说1402年,鬼力赤杀死坤帖木儿,自立为大汗,后去国号)明朝称其为鞑靼。卫拉特人称其为达延(意为“大元”)。

这个鞑靼与欧洲人所称的“鞑靼”无关。

瓦剌(读音wala)是西部蒙古族,元朝时称斡亦剌惕、明朝称瓦剌、清朝称卫拉特、漠西蒙古等,意即居大漠(戈壁沙漠)以西。

历史上蒙古民族是由两个基本部分组成的。古代两分为“草原百姓”和“林中百姓”(斡亦剌惕、不里牙惕)。

“瓦剌”的意思是“森林之民”或“邻近者”。瓦剌分为四大部:绰罗斯(准噶尔)、和硕特、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另有辉特等小部。最初居住在八河地区(今叶尼塞河的八条支流地区)。人数众多,统治若干部落,各有自己的名称。元时开始南下,定居于阿尔泰山麓至色楞格河下游的广阔草原的西北部,并改狩猎经济为畜牧经济,兼营部分农业。

蒙元时期,斡亦刺贵族与成吉思汗系建立世代通婚关系,男尚公主,女适皇胄,权势显赫。14世纪时,随着元朝皇室衰微,瓦剌遂乘机扩大实力,积极参与各派系纷争。

后期为争夺蒙古汗位,瓦剌与鞑靼部频繁争战,势力此消彼长。

洪武年间朱元璋对北元多次打击,蒙古势力已基本退出了漠南。朱棣即位后,为了彻底解决元朝的残余势力,从公元1410年(永乐八年)开始,五次(有的书算六次)亲率大军对蒙古势力进行讨伐。

第一次北伐在永乐八年,他亲自带领2万骑兵带20天的干粮在没有地图的情况下冒险突袭位于现在俄罗斯境内鄂嫩河边的鞑靼大寨。随后又在飞云山击破五万蒙古铁骑,迫使鞑靼大汗向明军称臣纳贡,表示屈服。公元1413年(永乐十一年),永乐帝封鞑靼大汗阿鲁台为和宁王。随后明军一直深入到擒狐山(此山今天未能明确位置),并在巨石上刻字为碑刻字为碑:“翰海为镡,天山为锷。一扫风尘,永清沙漠”。

一般都是将上述两次算一次。

第二次北伐在公元1414年(永乐十二年),永乐帝统兵北征西部蒙古,与瓦剌战于忽兰忽失温(今蒙古国乌兰巴托东),瓦剌败向明朝内附称臣。其首领马哈木、太平、把秃孛罗分受明封为顺宁王、贤义王、安乐王。

第三次北伐在1422年(永乐二十年)三月,永乐帝率大军从北京出发,亲征蒙古阿鲁台所部。明军经开平向东北方向进军,于阔栾海北道发现阿鲁台部大批辎重,发兵焚烧,收其牲畜班师。回师途中,以兀良哈附逆阿鲁台,顺带将其击败。

第四次北伐在公元1423年(永乐二十一年)七月,永乐帝再次亲征阿鲁台。但途中听闻阿鲁台为瓦剌所败,大军遂驻师不进。十月,于上庄堡接受也先土干投降,封忠勇王,赐名金忠。十一月,班师回朝。

第五次北伐在公元1424年(永乐二十二年)正月,鞑靼进犯边关,永乐帝不顾年纪已老,对鞑靼进行了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北伐。最后病死在第五次亲征得胜回朝途中。

五次北伐深入漠北,劳师远征,后勤补给比较困难,只宜速决,不利持久作战。明军在北伐前均作了比较充分的兵力和物资准备,如事先征集重兵,在兵力对比上形成绝对优势。在粮饷上,制造武钢车,提前作好进退的全局准备。

朱棣在边关守边多年,深谙兵略,善于利用敌人内部矛盾,使其互相牵制,以利各个击破。且知人善任,他创立中军、左右掖、左右哨五军营制以及专门使用火器的部队---神机营;还设置传令纪功官和督阵官。

阿鲁台也深知与明军相比力量众寡悬殊。因而鞑靼利用游牧军队长于骑驰的特点,采取机动避战的军事策略,与明军周旋,不轻易与明军决战。避免了在战场上遭受明军重大打击。

鞑靼在永乐帝的多次打击下衰落,瓦剌趁机活跃在蒙古高原上。到也先时,其势力所及,西起中亚,东接朝鲜,北连西伯利亚南端,南临明边,致使“漠北东西万里,无敢与之抗者”。

朱棣五次亲征最大意义莫过于沉重打击了盘据在漠北的北元残余势力鞑靼、瓦剌及兀良哈,有效地解决了明朝前期的北方问题,尤其是鞑靼,在明军打击下逐渐走向衰落。五次北伐使明朝成了少数蒙古部落名义上的宗主国。暂时遏制了蒙古贵族势力对明帝国边境的侵扰破坏,保障了边境的安宁,进一步巩固了明朝作为中央政权的统治地位。

同时多次用兵也使明朝国力受到很大透支。朱棣也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个亲自率领大军深入漠北讨伐胡人的汉族皇帝。

其他御驾亲征的皇帝一般多为开国或大有作为的帝王。如汉高祖刘邦,隋炀帝杨广,唐太宗李世民,后唐庄宗李存勖,后周世宗柴荣,宋太宗赵匡义,宋真宗赵桓,元世祖忽必烈,明英宗朱祁镇,清圣祖康熙。其他还有前秦苻坚,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蜀汉昭烈帝刘备,东吴大帝孙权,曹魏文帝曹丕等也都搞过御驾亲征。

御驾亲征有的是被形势严峻,刻不容缓。不得已上场,如清圣祖。有的是纯粹不学无术,荒诞不经,如明英宗。土木堡五十万大军损失殆尽,并被瓦剌擒获,大失明帝国脸面。

客观公正的说朱棣北伐远远没有达到他预期希望得到的效果,并且战绩有大有小,始终没能彻底解决蒙古问题。终明一朝蒙古人始终对明保持劫掠。但明朝在永乐时期确实达到了明朝的巅峰,领土600多万将近700万但有大部分都是羁糜,这是明朝领土最大的时期,永乐之后一直保持300万左右。



一壶浊酒半盏茶


整句话提法极其不严谨!

首先明朝享国276年,而且也不是整个明朝期间都受蒙古压迫的,而清朝解决蒙古问题前后用了100多年,根本就不是几年时间就搞定。

我们具体说:

  • 明朝

具体说来,从明朝建立的1368年算起一直到1425年明仁宗去世,明朝对北元、鞑靼以及瓦剌都是处于战略优势地位的,特别是朱元璋和朱棣时代,明朝不断对蒙古草原地区进行扫荡,蒙古被明朝打得七零八落,根本就无法形成一个强大的整体,何谈对明朝进行压迫?

蒙古的重新崛起对应的是明朝国策的转变以及国力的衰微。1425年,明宣宗继位,明朝开始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大规模的北伐行动宣告终止,明朝开始转入全面防御状态。

在这样的情况下,明朝放弃了长城以北的开平卫,导致整个长城以北地区的卫所体系出现断裂,不得不全线退守长城,从此北京成为真正的国门,大明帝国命悬一线。

明宣宗撤销长城以北卫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就是拉近了明朝和蒙古的距离,特别是北京和蒙古,这样在面临蒙古的冲击时,北京失去了所有的战略纵深,只能硬抗。其后更是爆发了屈辱的“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俘,明朝从此从强盛走向衰落。

也就是从明宣宗开始,由于明朝的退守,蒙古获得了大量的地盘,特别是长城以北的肥沃地盘,蒙古各部得以重新壮大,对明朝形成了巨大的威胁。而明朝此时却主动放弃了东北地区的奴儿干都司,直接导致明朝失去了对蒙古东部方向的牵制,明朝的形势更加被动。

再加上东南地区的倭寇之乱越来越严重,明朝南北疲于奔命,国势日衰,蒙古对明朝形成了压迫之势。

嘉靖年间,俺答汗入寇北京,北京全城戒严,随后明朝不得不和蒙古进行互市交易,战争终于停止。

1635年,皇太极征服漠南蒙古,标志着蒙古在长城以北势力的彻底消亡,从此明朝不再受蒙古的压迫了,因为新的压迫者后金已经取代了漠南蒙古,明朝边防压力更大。

从1425年到1635年,明朝受蒙古压迫的时间为210年!

  • 清朝

清朝作为少数民族,对解决蒙古问题有着天然的优势。针对漠南、漠北和漠西蒙古的不同情况,清朝分别采取了攻伐和招抚的政策,最终取得成功。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后,对漠南蒙古进行攻击,随即漠南蒙古和后金开战。1634年,漠南蒙古林丹汗败亡,1635年,皇太极彻底征服后金。

后金征服漠南蒙古各部后,漠南蒙古成为后金的坚固同盟,后金在漠南蒙古实施盟旗制度,加强对漠南蒙古的管理,同时,后金和漠南蒙古各部联姻,增强的同盟的牢固性。最后,皇太极将八旗进行改组,加入了蒙古军,这使得漠南蒙古和后金绑在了一起!

漠南蒙古被征服后,漠北蒙古各部也向后金进行了称臣纳贡。但是仍旧不属于后金的势力范围。

清朝建立后,漠西蒙古的准噶尔部强大起来,不断向漠北蒙古进攻,加上此时的沙俄不断在北部蚕食领土,在这样危急的情况下,漠南蒙古活佛做出了归降清朝的决定。

1691年,康熙皇帝在多伦诺尔和喀尔喀蒙古各王公举行了会盟,标志着漠北蒙古纳入清朝版图。

漠北蒙古纳入清朝版图标志着清朝在征服蒙古的道路上又前进了一大步,从此蒙古问题只剩下西部的漠西蒙古各部。

漠西蒙古是瓦剌的后裔,瓦剌分裂后,其中的一部准噶尔逐渐强大,占据了天山南北、中亚以及西伯利亚南部地区。准噶尔汗国台吉噶尔丹一心想要征服整个蒙古,袭取中原,恢复大元时代的风光。

但是在1690年的乌兰木通之战和1696年的昭莫多之战中,噶尔丹被清军击败,元气大伤,最后自杀。

葛尔丹死后,继任者策妄阿拉布坦继续进行扩张。1716年,准噶尔占领西藏,清军收复西藏全军覆没。随即在1720年第二次进入西藏,终于赶走了准噶尔势力,清朝收复西藏全境。

1724年,年羹尧平定青海厄鲁特蒙古的动乱,清朝收复青海全境,至此准噶尔汗国只剩下天山南北和西域等地区。

18世纪50年代,准噶尔汗国陷入内乱,再加上国内天灾不断,清朝消灭准噶尔汗国的机会终于到来。1755年,清朝分南北两路进攻准噶尔汗国,在1757年彻底将其消灭。 1759年,清军将领兆惠率清军征服天山南路,至此天山南北并入清朝版图。

从1635年到1759年,清朝用124年,才最终结局了蒙古问题。

不过,清朝终归用时比明朝少,而且解决地比明朝更为彻底,这是为什么呢?静夜史认为有以下原因:

1、努力方向不同

明朝起源于南京,反击蒙古基本都是自南向北进攻。

我们知道,从南向北,气候会越来越恶劣,且需要漫长的补给线,更重要的是,从南向北进攻需要付出的太过巨大。所以明朝在前期强盛时期进行了数次北伐后,从明宣宗时期就再也无力进行这样的征讨了。

包括之前的秦朝、汉朝以及唐朝,虽然最后都取得了胜利,但是深入北方作战,战争的消耗是惊人的,不是大一统的强盛王朝一般做不到。这些战争对于帝国而言是一项巨大的开支,所以历来对北方用兵都是慎之又慎!

所以,明朝认为还是固守长城更为划算!

而清朝不同,他们发源的长白山地区和蒙古高原纬度相差不大,冬季甚至比蒙古地区还要冷,他们对蒙古的进攻方向不是从南向北,而是从东向西。

我们知道沙俄在西伯利亚的扩张简单而有效,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整个西伯利亚纬度和东欧地区相近,哥萨克不需要做出过多的调整就可以顺利攻占这些荒无人烟的地区。

而清朝也是这样,从东向西,纬度相近,所以清军的适应性更强,这就为清朝彻底解决蒙古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所以清朝能够取得更加彻底的胜利!

2、国际形势不同

明朝从南向北进攻北元、鞑靼或者瓦剌,这些蒙古部落在自知不敌明军的情况下,纷纷选择逃跑,向哪里跑?答案是北方,作为游牧民族,对高纬度地区的适应性要远远好于农耕民族,所以,只要跑得多,明军就追不上。

而明军毕竟不能穷追不舍,因为后勤摆在那里,所以在取得预定战果或者没有战果的情况下,明朝必须撤退。而一旦明军撤退,蒙古就能回到原地,重新和明朝形成对峙。

所以对于明朝而言,蒙古杀不完,最后只能固守。

而清朝不一样,因为从明朝后期的1581年开始,沙俄哥萨克越过乌拉尔山,对西伯利亚进行蚕食,到清朝建立后,沙俄已经占据了整个西伯利亚,对蒙古形成了极大的威胁。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清军进攻蒙古,蒙古各部将无路可逃,因为沙俄在西伯利亚堵住了蒙古的退路!

因为国际形势的变化,清朝得以彻底解决蒙古问题!

3、统治形式不同

明朝之所以搞不定蒙古,蒙古之所以春风吹又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明朝作为汉家王朝,始终没有找到有效统治和管理草原地区的方式和方法。

所以,即使明朝扫荡了蒙古势力,深入漠北数千里,最后还是要退回到长城一线,草原地区始终是蒙古人的地盘,明朝无能为力。

但是清朝不一样,清朝征服漠南蒙古后,推行盟旗制度,在征服漠北后,将盟旗制度推向漠北蒙古,这使得清朝对蒙古草原有了有效的管理方式。将蒙古各部固定在草原之上后,他们再也没有机会聚合在一起,成为强大的武装力量!

所以,清朝最终解决了游牧民族问题!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清朝前后共用了一百多年才搞定的蒙古势力!直到乾隆时期,清朝才完全消灭蒙古势力,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简单。而这个时候的蒙古国与明朝时期的蒙古国实力也有发生了变化,蒙古帝国被分成好几个国家,实力大大削弱。

在康熙即位时期,实际上整个康熙帝国直接控制的区域并不大,只有整个中原加东三省地区,在三蕃之乱时候闽台是在郑经手里的;云南两广以及四川是在吴三桂手里;内蒙是在喀尔喀部手里;新疆及内外蒙一大片地区是在格尔丹手里控制;青藏地区也不归清庭直接管辖。

关于清朝的史学家,我们姑且看看就好!清早在英国打败清朝的时候,英国使者明明是前来讨要割让土地的,却被清史自欺欺人的说是来称臣纳贡的。同理,当时的蒙古人实际上不仅不归于清朝统治的,与清朝的关系也有点类似于邦交国。当时的几大蒙古部落,比如格尔丹,罗布藏旦增等势力,这些势力在当时对清朝的威胁也很大,经常打击清朝边境。

然后这些边境战争一打起来就是一百多年。直到清朝乾隆时期才吞并蒙古各部落。这时候,乾隆为了防止前朝臣而不管,不久便叛的问题,便直接将他们纳入版图。


优己


作为一个由少数民族统治的中央王朝,清朝为了维护和巩固自身的统治地位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政策。对待蒙古也不例外,如何招徕、打击和统治蒙古,是清朝开国时期统治者们思考的重要问题。

总的来说,蒙古族作为在地域上与女真族最为接近的一个民族,在满清崛起的过程中与其的关系十分紧密。努尔哈赤及其子孙们,也特别重视与蒙古地区的关系。从努尔哈赤开始,清(后金)政权对蒙古族采取了一系列笼络和分化瓦解的政策,对蒙古各部根据不同状况采取了不同的做法,但不外乎是编旗、联姻、会盟、封赏、围猎、赈济、朝觐、重教等政策,来加强对蒙古上层人物及部民的联系与辖治。当然,前述的一系列亲密关系,更是建立在强大的军事布控基础之上的。

一、满蒙交往历史。

女真人在民族统一和建立国家的过程中,期间与蒙古各部发生了复杂关系,由于彼此居住和活动的地域犬牙交错,其与蒙古族有着相近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两者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一种渐进式的笼络、分化和瓦解的过程。

在征服阶段:对于不善战的部落多采取联姻招抚与经济合作相结合的方法将其收服,成为其他蒙古族部落臣服的范例。对于虽然善战但是内部矛盾重重的部落坚决的进行武力征服,征服则采用孤立、分化、瓦解三个步骤,在进行征服战争的时候坚持“从远到近”的原则就是先选择离自己在地理位置上较远的部落征服,然后对于离自己地理位置较近的部落,如果在威慑下愿意归附则归附,不愿意归附再征服。

在归附之后:对来归附的部落给予赏赐并进行妥善安置,如果有归附后的部落发生叛乱则进行坚决的打击,在平息叛乱之后,大多是对这个地区采取中央直接管理,并且派兵驻扎屯垦,采取中央派官管理等措施使其与内地无异。

根据佟佳江发表在1998年第 6期《内蒙古社会科学 》期刊中的《清朝统治蒙古的体制——八旗蒙古、外藩蒙古、内属蒙古》一文分析认为,清朝统治者将蒙古各部主要分为八旗蒙古、外藩蒙古和内属蒙古三类。

1.八旗蒙古的由来。

1593年,蒙古科尔沁部参加了反对努尔哈赤的九部之役。此后,女真在战争中俘虏了一些蒙古人 ,同时也有蒙古人自愿或被迫归附于女真。 1615年,努尔哈赤创立八旗制度 。1622年,科尔沁部明安等 17个封建主率领属民 3000人归附努尔哈赤。这也是清朝试图独立编制蒙古的尝试,是八旗蒙古制度的前身。到了1635年(天聪九年)十月十三日,皇太极发布改族名为满洲的命令,分设蒙古八旗,旗色、官制与满洲八旗相同。

可以说,八旗蒙古与清朝统治者休戚相关,与八旗满洲关系密切,随着时间推移,两者在民族感情和心理状态上十分接近,有些已融为一体。在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思想感情上,已经不同于一般蒙古族,部分在清朝初年呈现满化,清朝中叶后呈现汉化的趋向。

2.外藩蒙古的由来。

前述的是八旗蒙古,不过,这期间的蒙古各部也不是全部归附清朝,比如说察哈尔·林丹(后被清剿灭,死于青海)。早期的后金政权也没有力量使蒙古各部都成为八旗组织的编户齐民。最初,蒙古各部与清朝是联盟关系,也就是通过盟誓来确立双方的权力和义务,满足各自的利益和要求。特别是察哈尔林丹汗败亡后,导致后来双方的联盟关系,随着势力的消长而转变为隶属关系,到1636年(天聪十年、明崇祯九年),漠南蒙古的16部49个封建主,开始承认皇太极为可汗。其后,喀尔喀蒙古和漠西蒙古也采取了与后金遣使修好的政策。

这些蒙古部落后来逐渐的演变成了外藩蒙古,具体又分为内札萨克蒙古(包括归附清朝较早的漠南蒙古各旗,后来成为今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部分)和外札萨克蒙古(以喀尔喀蒙古、科布多蒙古、青海蒙古、新疆蒙古和套西蒙古等)。此后,随着历史发展,还逐渐分化出了内属蒙古。清朝对内外蒙古地区的统治,除在京设理藩院外,在外藩蒙古实行盟旗制度,还向内外蒙古地区派将军、都统、副都统、办事大臣分别驻扎。对蒙古封建主根据其与清政府的效忠程度,分别授以各种爵位。

3.内属蒙古的由来。

内属蒙古由理藩院管辖 ,并受镇守各地的将军、都统、大臣节制或监督,其盟旗中虽有世袭王公,然而那只是爵位,没有实权,所有旗内事务均由清廷任命的流官掌管。内属蒙古的土地与属民由清朝直接管辖 ,由清朝直接任命官员进行统治,随时任命和撤换。

这其中,察哈尔八旗的设立是内属蒙古体制形成的典型。在清朝征服察哈尔部后,林丹汗的儿子额哲率余众投降,清政府将其封为了亲工。结果到了康熙十四年,平定吴三桂之乱时,朝廷征用其部人马,不仅不服从调遣,反而趁机叛乱。在平定叛乱以后,清政府将其编为了察哈尔八旗,归在京蒙古都统兼管,这样,察哈尔部就由外藩蒙古变成驻防八旗。到了乾隆二十六年,又设立都统一人,不再由在京蒙古都统兼管,从此,察哈尔部又由驻防八旗变成了内属蒙古,“隶于理藩部典属司”。

清代内属蒙古还有归化城土默特二旗、科布多地方的明阿特旗、扎哈沁旗、额鲁特旗、唐努乌梁海五旗、阿尔泰乌梁海七旗、阿尔泰诺尔乌梁海二旗、达木蒙古八旗等等。


根据佟佳江发表在1998年第 6期《内蒙古社会科学 》期刊中的《清朝统治蒙古的体制——八旗蒙古、外藩蒙古、内属蒙古》一文分析,出现内属蒙古大致有两种情形: 一是外藩蒙古封建主发动叛乱或犯有重罪 ,清朝剥夺了他们对土地和属民的“管辖治理权”,改为了类似汉地郡县形式的政治制度;二是原准噶尔部及和托辉特部统治下的各部 ,如乌梁海三部、明阿特及扎哈沁 ,他们的首领根本没有“管辖治理权”,清朝对这些部落采取了直接统治的制度。

二、清对蒙古的军事控制方面。

清朝建立全国统治后 ,八旗蒙古与八旗满洲和八旗汉军一样,部分驻守京师,称做京旗或禁旅八旗,部分驻扎全国各要地,称做驻防八旗。

在清廷的龙兴之地,还不断提高驻防地位,实行军事镇守,其另一项使命即是监控科尔沁蒙古。这一职责,主要由盛京将军、吉林将军和黑龙江将军组成。另外,从京畿至山西北部,清政府沿密云、山海关、察哈尔、热河、绥远一线均有驻军,沿长城一线的军事布控除了保卫京畿外,最主要的职能就是防范离京城较近的蒙古诸部。期间,清政府还不断收回各部都统世袭权利,逐渐将权力全部控制在自己手里。在西北一带更是大大小小的驻防大臣,如西安将军、凉州将军、宁夏将军等都属于这条防线。

可以说,清政府从东北到西北设置了一整条防线,全面将蒙古诸部与内地隔离开来,这种军事隔离可以说是清廷对蒙古诸部的不信任,或者说是给清廷对蒙古诸部的优待与亲近加上了一层武力保障。

不过清政府对蒙古各部的军事控制也是循序渐进的,以属外札萨克蒙古的喀尔喀蒙古为例,其与清建立了联系之后,名义上是臣属关系,但相对而言是独立的,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都有自己独立的体系,不受清政府的控制。这一局面直到乾隆二十七年才被打破,因为噶尔丹入侵喀尔喀部,导致其惨败,只得投奔清廷,后来到了康熙二十七年趁机将其彻底收服,进行了安置,变成了地方对中央的从属关系,到雍正十一年,清政府完全掌握了喀尔喀蒙古一切军务。再如内属蒙古,与外藩蒙古相比所拥有的权利更少,特别是在军事方面,基本上完全由清廷控制。

三、清对蒙古的宗教管理方面。

在宗教方面,清统治者一方面积极扶植和利用喇嘛教做为统治蒙古的工具 ,另一方面确实认识到喇嘛教的危害。古代蒙古族最信奉的宗教为萨满教,在与明朝角逐的时期,后金统治者便实现了以满洲与蒙古族相近文化、宗教习俗来达到拉拢临近蒙古部落的目的,使得蒙古政策取得了成功。与明朝相比,后期清朝统治者不仅需要与蒙古族的联盟,同时还要弱化蒙古族善战、尚武的习俗,以此确保北疆的安宁。

基于此,清朝加强对喇嘛教的扶持并加以法律维护,自然满洲皇帝也成为了蒙古地区人民眼中佛的化身,也就自然将满洲皇帝作为他们信仰的光辉。但这也是一个逐步演变的过程,随着清朝逐渐实现全国统一,清朝也就对喇嘛教逐渐开始实行尊崇与限制的政策,直至道光年间,随着国势衰落及外忧内患等因素的影响,清朝才开始逐渐转变对蒙古的喇嘛教政策,逐渐由复制与限制转变成为压制,直至清朝灭亡。

四、满蒙联姻策略。

据记载,努尔哈赤起兵初期也并不敢与蒙古为敌,为了避免四处树敌采取了联合蒙古人的战略,尽量采取忍让迁就的态度,甚至以通婚为手段,争取与科尔沁、内喀尔喀诸台吉保持和睦友好关系。

努尔哈赤起兵初期。后金与蒙古各部之间关系还是比较谨慎的,尽量保持一种和睦的关系。这一时期,科尔沁部在蒙古诸部中率先采取了联合努尔哈赤与其通商、通婚称臣的策略。在努尔哈赤与其子侄们也大量迎娶科尔沁部的女子。

1616 年努尔哈赤称汗,建立后金政权。这一时期的努尔哈赤已非刚刚起兵初期那样实力弱小。当时努尔哈赤的主要目的是对付明朝,所以对于已经和自己有着良好关系的漠南蒙古科尔沁部、内喀尔喀五部以及察哈尔东部的四部仍然是拉拢与结盟。

此后,努尔哈赤利用林丹汗与蒙古各部之间的矛盾,采取“分化瓦解”、“挑拨镇压”等手段,使众多信奉黄教的蒙古大小部落的首领率领部族归顺自己。

经过十余年的苦心经营努尔哈赤已经大大增强了在蒙古地区的影响力。并逐渐形成了尤其首创并影响后世的对蒙古地区的方针政策,即:分化瓦解能争善战的部落,用联姻的手段使不善作战的部落归附。

例如,1626年8月努尔哈赤死后,第八子皇太极即位,改元天聪。后改国号为大清,改族名为满族。皇太极继续执行其父努尔哈赤在蒙古地区的政策。其在察哈尔部完全归顺之后,皇太极以及他的兄弟与儿子分别娶了林丹汗的遗孀以此来稳固对察哈尔的统治。皇太极娶了林丹汗的囊囊福晋和窦落门土福晋。皇太极的兄弟郑亲王济尔哈朗娶了林丹汗的大福晋苏泰。皇太极的长子肃亲王豪格娶了林丹汗的侧福晋伯奇等等。

清入关之后。对待蒙古的政策方面则采取了巩固前一时期成果保持蒙古各部对其的臣属关系,全力平定蒙古各部叛乱的政策。以前一直是联合蒙古纽带的“满蒙联姻”,在孝庄皇后去世之后,有所改变,虽然这种联姻一直持续至清末,但出现的频率远没有之前那么高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