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芳華》中的劉峯那麼慘?


為什麼《芳華》裡的劉峰命運這麼悲慘呢?因為劉峰只是一個好人,而不是真的“活雷鋒”。

雷鋒之所以為雷鋒,並不是因為他樂於助人,更在於他清晰的敵我觀念,他樂於幫助的人都是他認為和自己屬於同一階級的人,而對階級敵人,他是要秋風掃落葉一般無情的。

劉峰在文工團本來就是個另類。別人都是出身於各種精英家庭,或者是老精英,或者是新精英,或者是正當權的精英,哪怕是何小萍,都是破落老精英家庭出身。只有劉峰是個例外,他來自普通家庭。

但他拼命的想融入這個團體,所以他拼命做好事,別人不願意做的事,他都做了。只要別人找到他,他從來沒有拒絕過。他以為這樣就可以讓自己成為這個團體不可或缺的一個,但結果是別人並不這麼認為。

包括林丁丁。他以為林丁丁沒有拒絕他的幫助,就等於對他有感情。然而當他真的提出來的時候,林丁丁果斷拒絕了他,並且報告了領導。事實證明,林丁丁想找一個比自己家庭出身更好的人,不可能接受劉峰。

他被從文工團趕出去之後,又到了戰鬥部隊。剛好碰到戰爭,危急之際,他挺身而出,指揮戰鬥。但結果是他成了傷殘軍人,但卻被誤會,也並未從戰鬥英雄的身份上獲利。然後,他就復員到了地方,自謀出路。

十年後,再次和蕭穗子等人重逢的時候,文工團的老戰友們都已經成了新時代的精英,然而劉峰依然在底層,甚至連做小生意的三輪車都被城管扣押了,還要被欺負,捱打。對於劉峰,他們除了掬一把同情淚之外,什麼也沒幫。

最後幫劉峰的,是和劉峰一樣同病相憐的何小萍。何小萍雖然也出自精英家庭,但早早破落,沒有等來平反重新成為精英的那一天。在文工團同樣是被歧視乃至被欺負的,最後也被趕出了文工團,在戰地醫院當護士,被嚇傻之後,又回到了底層。

所以說,芳華就是一個關於階級固化的片子。老精英、新精英雖然暫時受到壓制,但終於迎來了解放,他們的子女也成了新精英。而在那個非常時期混入精英圈子的劉峰、何小萍這樣的人,最後又回到了他們該去的地方,社會底層。

如果抓住林丁丁的不是劉峰,而是陳燦,林丁丁會怎麼樣,還會當即表示拒絕,並且報告領導嗎?領導還會馬上宣佈把他掃地出門嗎?如果試圖以自己的方式對領導表達不滿的不是何小萍,而是郝淑文,領導會把她送到戰地醫院去嗎?

而對社會底層來說,悲慘不就是每天都要面對的日常嗎?風來的時候,豬也可以和天鵝一樣,在天上飛,但當風停了的時候,天鵝依舊在天上飛,而豬會跌落塵埃。所以,作為一個底層,要找準自己的位置,不要做白日夢。


蕭武


道理很簡單,劉峰和社會上很大一部分人都沒有明晰一個根本問題:

我是誰?

換句話說,對於劉峰(為代表的一群人)而言,認知社會的方式是混沌的,是接受性的,看人的方式,也是個體化的、經驗化、情緒化的,而非結構性的。

實際上,人人在社會生存,都有標籤,“活雷鋒”就是他的標籤,但是標籤有保質期,這個保質期的長短,就看社會大環境和生活小環境變動的速度和幅度。

事實上,劉峰的“標籤”,並不是“業務型”的,而是“倫理型”的,而倫理型標籤的保質期遠比“業務型”短。

劉峰還只是“活雷鋒”,雷鋒本人最初獲全軍宣傳是“學習毛主席著作的典型標兵”,這個就屬於時代性的標籤,到了今天,雖然雷鋒精神言猶在耳,已經變成助人為樂的代名詞了。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生活當然會追求舒適,而不會強迫自己“受虐”,這是一種本能反應,而不同的人,由於家庭出身的不同、理想狀態的不同,這個“舒適”生活的區間是不同的。

對於《芳華》之中的典型幹部子弟來說,文工團是“暫居地”,其中的摘帽、未摘帽知識分子子弟來說,文工團是“避風港”,其中的“業務骨幹”來說,文工團是“烏托邦”,其中的“工農子弟”來說,文工團就是“理想生活”。

第一種的代表名字我已經忘了,第二種的代表是林丁丁、肖穗子,第三種的代表是何小萍,第四種的代表,無疑就是從“伐木連”拼命熬出來的劉峰了。

有人說,劉峰是為了愛情放棄了組織給的“上軍校”實現階層跨越的機會,其實劉峰只是選擇了他自己的“舒適區間”,他對“業務型標籤”沒憧憬,對於向上爬也沒有期望,在文工團裡被人需要,就是他的“理想生活”。

林丁丁只是這種“理想生活”的一部分。

劉峰的所謂“被淘汰”,並不是因為他是“奉獻型人格”,善良本身在任何社會都是高貴的品質,“無私奉獻”更是偉大無比,問題是,這種奉獻到底是真的不求回報,還是隻是一種人設標籤。

如果是本人樂在其中,本身就不會在意這個“奉獻過程”的收益,這樣偉大的人物,我們也屢屢見諸報道,比如蹬一輩子三輪捐助學生的白芳禮老爺子。

真正糾結和挑起爭議的,恰恰往往是後一種,就是建立人設標籤,力圖在道德制高點上對別人進行綁架和指責的一部分人,自詡為“奉獻型人格”,實際上什麼都想要,什麼都不想放棄,給一分,要三分。

就劉峰在電影中的後半段的表現來看,他並不屬於後一種人,在受過挫折之後,他上了戰場,他活得坦蕩,根本算不上什麼失敗。

只聽說過“求不得苦”,“求仁得仁”算什麼苦?

以之為苦的,怕還是後一種人居多吧!


劉三解


我認為《芳華》中的劉峰是一個有骨氣的硬漢子,在沒有任何“靠山",並受到紀律處分後仍然能提幹,在那個"特殊”的年代實屬不易。

退伍回到地方,按照當時的退伍軍人安置政策,象劉峰這樣在戰場上立功受獎的傷殘退伍幹部(軍官),地方政府會安排他到政府部門工作,按當時的生活水平來看應該過得不錯。如果等到改革開放後,他完全能夠進入公務員隊伍,而且他每年還有一筆數額不小傷殘軍人撫卹金,日子可以過得很"滋潤”。可劉峰並沒有選擇安逸舒適的生活……


一個在自衛反擊戰鬥中立功受獎的傷殘軍人,回到地方不依不靠,不居功自傲,靠自己去拼搏求生,這一種什麼樣的精神!可是他如何打拼,命運總是不濟,而那些軍隊幹部子女確輕而易舉的在地方上取得“成效″,這正是《芳華》留給廣大觀眾去深思……


軍歌響亮


世人常說:好人不長命,壞人遺萬年,就是這個道理。

《芳華》中的劉峰在文工團的時候,被稱為活雷鋒,團裡出了什麼大事小情都找他幫忙。看似是善良,實則是沒原則。

林丁丁在被劉峰表白後躺著床上哭著說,可以是任何人,就是劉峰不行,害怕別人說她腐蝕了“活雷鋒”。

而劉峰那樣的人物就應該一直是高高在上的,不應該有男女之情,不該有七情六慾。

所以,這個文工團的老好人被“摸人”事件給毀了一生,日子混得越來越差。

當然,老好人通常還有一個缺陷就是“太弱”,劉峰的弱則是來自他的家庭,那個看中階級的時代,家庭遠比你個人能力有用的多,參照陳燦和郝淑雯就可以得知。

所以他得不到別人尊重,本質上不是因為他是老好人,而是因為他太弱。

人們都喜歡和讚賞的是有實力的人,這個實力其實和人品關係不大。

而且在中國傳統儒家思想中,其實對老好人是反感的;一旦你被定義為老好人,你就必須一直扮演這樣的角色,徹底的,純粹的,否則就會被落下神壇,跌落谷底。

劉峰就是這樣。

其實,從劉峰抱住林丁丁的那一瞬間,他的人生就已經註定會慘不忍睹。

或許死在戰場上才是最好的結局,成就他的英雄夢。

好死不如賴活著,既然沒死成,那就賴活著吧。

悲慘是註定的。


電影爛番茄


《芳華》上演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了,影片中的劉峰、何小萍這些人物,依然還有比較清晰的印象。

影片的男主角劉峰在部隊文工團的時候,一直以做好事聞名,有“雷鋒”之稱,但是後來命途多舛,人生非常悲慘,這讓人唏噓不已。不過,朱言要給大家一碗毒雞湯,這就是劉峰的宿命,這就是他註定的結局!



有人說“性格決定命運”,其實在更多的時候卻是出身決定命運!在改革開放之前的舊體制中,部隊文工團是一個相對的利益群體,在普通民眾飽受饑饉之苦的時候,文工團有著優渥的物質生活。文工團裡的成員一般也都是有一定背景和資源的精英家庭出身的青年,劉峰的平民底層背景,在其中絕對是個例外。所以,他通過不斷做好事,讓渡個人利益來獲取認同,這恰恰說明他處於這個群體的底層。

原本,劉峰有一次改變命運的機會,那就是進入軍校深造。但是,劉峰為了所謂的愛情,為了向城市舊貴族家庭出身的林丁丁示愛,最終放棄了這次機會。林丁丁並非紅色精英家庭出身,但是為了獲取個人階層的躍進和個人利益的實現,她只會選擇擁有強大政治和經濟資源的男性,劉峰是絕對不可能的。



因為林丁丁事件,劉峰被逐出文工團,選擇越戰前線,企圖以戰功洗刷人生所謂的“汙點”。但是,如同很多底層百姓出身的士兵一樣,劉峰在戰爭中負傷,而且殘疾了。在改革時代來臨之後,劉峰沒有得到體制很好的安置,甚至說是被拋棄了,他只能依靠自己的殘軀艱難生存。這就是一個底層人的宿命,無論是新體制,還是舊體制,他只能是個被犧牲者!



反觀那些政治精英,高幹子弟陳燦和郝淑雯,無論是改革之前,還是改革之後,他們都是通吃的贏家,從權力精英轉型為富商新貴,如此的輕鬆容易,原因就在於他們的政治資源。

《芳華》展現了一箇中國社會的階級結構真相,處在金字塔底層的劉峰,他人生的悲慘是個定數!


朱言論史


《芳華》的男主角劉峰,是被塑造成一個完美的好人形象:

他默默付出,吃別人選剩下的破餃子,幫炊事員上街抓豬,幫戰友們捎帶包裹;

他任勞任怨,補牆壁和天花板,堵耗子洞,換被蟲蟻蛀爛的地板條,修女兵澡堂的掛衣架,幹著其他人不願意乾的髒活、累活;

他不計得失,幫新婚的班長做沙發,在女團員被舞伴嫌棄時主動站出來託舉,把去軍校進修的名額讓給別人。

就是這麼一個接近完美的“活雷鋒”化身,在影片中卻命運多舛:

因為向心儀已久的“女神”表白,他被下放到伐木連;

戰爭爆發,他身負重傷守在戰車前,差點犧牲,最後丟掉了一隻手臂。

多年以後,作為一名退伍軍人,他生活潦倒,妻子跟人跑了,拉書賺錢車子被聯防隊員扣住,慘遭羞辱還捱打。

看完電影,很多人會發出感慨,善良的人,為何總是得不到善待?


有人說,這是因為老實人不會反抗,欺負老實人收益不小,代價不大;

有人說,善良的人容易輕信,總以為別人如同自己一般善良;

也有人說,世風日下,人心不古,農夫與蛇的故事,越來越多,而懂得感恩的人,卻越來越少。

說起善良,很多人會想起一個人,對,就是雷鋒。

事實上,很多人看了《芳華》,也認為劉峰就是“活雷鋒”,至少嚴歌苓和馮小剛塑造這個角色時,肯定有這樣的想法,因為就連名字也是諧音。

但是,大觀君要告訴大家的是,劉峰,和真正的雷鋒相去甚遠。

多年程式化的宣傳,讓我們把雷鋒和做好事幾乎劃上了等號。但是,如果重溫那首膾炙人口的《學習雷鋒好榜樣》的歌,歌詞中對雷鋒最經典的總結是:

“愛憎分明不忘本,立場堅定鬥志強!而這一點,在雷鋒自己的文字中也可以得到印證,他在日記中寫道:“對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溫暖,對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樣火熱,對待個人主義要像秋風掃落葉般毫不留情,對待敵人要像嚴冬一樣殘酷無情。”

劉峰和雷鋒的區別,就在於對於是非的判斷。雷鋒身上的愛憎分明,在劉峰身上看不到。所以,他幫助別人,卻不懂得幫人有度,不過分熱情;卻不懂得幫人有界,不要讓別人養成依賴性的習慣;不懂得幫人有戒,該幫的不該幫的都幫。所以,在別人眼中,他的幫助是不值錢的,甚至是不公平的。而他對待敵人、對待社會醜惡現象,要麼表現得無能為力聽天由命,要麼含冤受辱忍氣吞聲 ,這不是真正的善良,而是懦弱。

所以,劉峰的結局不夠好,其實是性格決定命運 。至於說善良的人得不到善待,這恐怕是一種過度解讀。



洋楊大觀


在《芳華》中,影片一開始,旁白中就說劉峰是“學雷鋒標兵”,是一個特別好的人。然後影片展現給我們的劉峰,是這樣的一個人,誰有事兒都幫,說話軟綿綿,每次出門歸來都幫戰友帶東西,自己腰傷了寧可在文工團做木匠的活,別人嫌棄何小萍不願意和她一起練舞,劉峰腰傷了還幫她一起練,寧可把去大學進修的機會讓給別人,然後有人結婚,買不起沙發,竟然還幫著做了兩張……這樣一個好人,一個善良的人為什麼會這麼慘?因為現實生活裡就有這樣的一類人,他們看不得這樣善良的人,看不得這樣完美的人,總想著要看看他們的笑話,心裡才會舒服,才會覺得哦原來也不過如此,跟我們一樣嘛!

正因為這樣的心理,在劉峰被林丁丁汙衊的時候,竟然沒有一個領導和戰友幫他說一句話!人性多麼可怕,讓人心寒!林丁丁的事件徹底改寫了劉峰的人生。劉峰去了前線,去到戰場,參與了慘烈的戰爭,在戰爭中又失去了半隻胳膊,復員後,原本拿手的手藝因為這支胳膊也失去了,生活自然好不起來。更諷刺的是,這個時候,人們才開始懷念起這些人的善良和美好來,才意識到這種品質是多麼珍貴。

馮小剛給影片起名芳華,又讓韓紅唱了一首那樣美麗的歌,然而故事中最善良的兩個人最後卻活得最慘,這種赤裸裸的反諷讓觀眾在心理上的矛盾達到頂峰,這種年華的故事其實沒有芳華,只有嘆息。


曉娛


這則故事告訴我們:做好人不一定會有好報

劉峰在故事中是一個活生生的雷鋒,不會歧視他人,可故事的結局呢?單手殘疾被聯防隊的人欺負。

喜歡一個女孩子,結果卻被嫌棄,令她噁心。為她,也為了大家,放棄了很好的機遇,隨後又被眾人嘲諷。

這一生,老婆跑了,生計寒酸,總體令人同情。

但最後的最後,依然有一個人,一直一直陪著自己,願意和自己一起。


從世俗輿論來說,這並不算是所謂的成功。但與劉峰而言是最大的欣慰。

生活中,很多人願意做好人,但事與願違,到最後做成了爛好人。

譬如撮合了一對夫妻,過得好,可能會把自己忘的乾乾淨淨,他們一起是緣分。

過得不好,那很可能會被責怪,為什麼要介紹個人渣給我。

我們無須特意的去做一個好人,自然也不能曲解成非要做一個壞人。

萬事順其自然,由心出發,保護好自己想保護的人和物,做到雖有遺憾從不後悔,人生足矣。


老知什麼都想說


劉峰是一個時代的產物。你看,他的名字劉峰,他還是學雷鋒標兵。什麼意思就是要留住雷鋒。這是人們的普遍期待,都希望自己身邊有好人,自己遇到好人。他所處的那個時代就是個人人爭當雷鋒的時代。但是也有反潮流的,比如那些諷刺挖苦劉峰的人。劉峰出身很一般,但是他心靈手巧,會做沙發會修一些小東西。但是當他和心中的女神獨處時,大膽的住了一下她的手。結果被嚴肅處理,女神也出賣了他。他被下放到邊境地區。最後在戰鬥中負傷殘疾。離開部隊之後,他只能自謀生路,在珠海見到了已經成為大款的高幹子弟,也是他當年的戰友。此時巨大的財富鴻溝已經將劉鳳和高幹子第劃分成兩個世界。此時和他一樣受到摧殘的何小萍出現在他的生活裡。兩個同病相憐的人坐在長椅上,共同面對生活的苦難。


江南不缺水


電影《芳華》上映後,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尤其遭到了很多曾經經歷了那個年代的人們的嚴厲批評。作者或導演以一種扭曲的視角和心理,對一個曾經的年代,進行了無情的揭露和批判。展現給觀眾的是扭曲的年代和極端醜陋的人性。而劉峰就是為這個主題而產生的悲劇人物,他的結局越慘說明導演要表達的主題就越明確。

劉峰走進了一個不屬於自己世界。階層是社會的一個頑固存在,沒有人能夠打破它。一旦作為一個另類誤闖一個階層,那最後的結果,一定會遍體鱗傷頭破血流的被驅逐。文工團是高幹和高知家庭的精二代們的地方,而劉峰一個農村木匠的兒子,卻誤打誤撞的進來了。

劉峰明白自己的身份,知道自己的需要,所有他就拼命的幹活表現,希望得到認可,希望以自己辛苦的付出融入這個集體。可事與願違,他雖然成為了學雷鋒標兵,得到了榮譽,但還是與這個集體格格不入。他的所有付出被視為理所當然,而他所有的努力,換來的仍然是冷漠無情,甚者是殘酷的鄙視。

劉峰終於被一個不屬於自己的世界所拋棄。因為一句,他摸了我,劉峰被趕出來文工團,下放到了伐木隊,而且參加了對越自衛反擊戰爭。劉峰表現非常英勇,榮獲一級戰鬥英雄的稱號。英雄的光環並沒有給她帶來利益,而是莫名其妙的被複員,來到了地方。然後又經歷了下崗失業,自謀生路,窮困潦倒家庭變故。劉峰一蹶不振,徹底淪為一個社會最底層,努力討生活的人。這就是階層的迴歸,劉峰迴到了真正屬於自己的生活。

作品(馮褲子導演)這種近乎批判式的表述,讓人感受不到軍營中 戰友情誼,看到的都是戰場式的狼性競爭。對劉峰的苛刻冷漠和歧視,表現的淋漓盡致,讓觀眾從心裡升起無限的厭惡和憐憫。與其說是對劉峰的憐憫,倒不如說是對人性醜陋的厭惡。

導演(馮褲子)就是想通過劉峰的悲慘遭遇,給人們展示了一個扭曲的年代,和極其醜陋的人性。醜惡多於良善,無情甚於有情,冷漠過於熱心,人性輸於金錢,戰友也難覓真情。把自己扭曲的三觀強加給了觀眾。劉峰是導演出來的一個時代的產物,或是當時的社會縮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