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帝」郁亮

「影帝」鬱亮

萬科把房地產形勢描述得危機四伏。

這兩天,萬科舉辦秋季例會,鮮紅的背景牆上,打出來3個字:活下去

過去幾年房地產商的安逸、風光,如今突然高喊“活下去”,足夠嚇人。

萬科更擅長用輿論造勢,早已見識過。“活下去”的口號,幾天以來,輿論上其實已經發酵劇烈。

前幾日,萬科董事會主席鬱亮在南方區域9月份例會上,他語出驚人地引爆了“活下去”的呼號。他說:

這是我們真正意義上第一次檢討萬科的整個戰略。儘管萬科在2012年就判斷行業進入白銀時代、進入了轉折點,但這只是一種預測,並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出現真正的轉折。而今天,我們可以說轉折點實實在在到來了。

這次三年事業計劃書的制定把“活下去”作為基本要求,我們的戰略圍繞“活下去”而展開,這是最底線的戰略,是“收斂”和“聚焦”的戰略。

這次戰略檢討,希望大家充分意識到全方位轉折的到來,我們所有行為都“收斂聚焦”到保證萬科活下去。

因此回款目標的達成變得非常重要,6300億的回款目標是所有業務的起點、基礎和保障,如果6300億回款目標沒有達成,我們所有的業務都可以停,因為這說明我們沒有任何資格和能力做下去。

想必萬科和鬱亮都沒有預料到,一次內部的區域例會,發言的講稿會流出去,而外界又把“活下去”這3個字提溜了出來。

但萬科不避諱輿論上的發酵,“活下去”已經被劃重點的情況下,萬科在秋季例會上乾脆突出了這3個字,血淋淋地打在了牆上,讓人瑟瑟發抖。

1

又一次出色的話題營銷,這是萬科向房地產市場散播的“白色恐怖”。

地產龍頭企業都在高喊“活下去”,何況其他開發商?

這兩年,房地產政策確實收緊了,尤其是諸多熱點城市的樓市調控,開發商賣房變得越來越困難,現金流週轉緊張;從前房地產商寄希望於融資補充銷售回款,現在也都被堵死了;中秋節期間,廣東住建廳準備上報住建部建議試點取消預售制的文件流出,節後回來,內地和香港兩市地產股跌了1000多個億。

房地產形勢確實大不如前,但這些地產龍頭企業,還遠沒有“活下去”的恐慌,只是日子沒有以前好過。

萬科這樣的房地產商依然光鮮。2015年,國內排名前10的房地產商銷售額市場佔有率為17%,2016年為18.7%,2017年已經躍升到24.1%,集中度大幅提升。

應對房地產政策、市場的挑戰,這些開發商除了會哭喊“活不下去”以外,解決問題的思路其實十分原始,“客戶思維”、“產品思維”基本為零。

北京等核心城市對房地產項目預售實行限價,不少開發企業的應對策略是偷工減料降成本

北京的華潤·崑崙域項目,是一個預售限價的豪宅項目,銷售均價接近10萬元/平方米,許多關係戶搭上人情、找門路花了2000萬買到一套房,這被稱之為“撿漏”。

但最近交房的時候,這些準業主們都懵了。之前承諾的高端豪宅,生生被央企華潤置地蓋成了保障房品質,購房承諾縮水減配。

樓市調控十分嚴厲,房地產企業頂風作案卻層出不窮,政府的監管也越來越嚴厲,趁勢規範房地產市場及企業。

近期,北京市朝陽區房管局公佈了中天置地和我愛我家名下2家中介門店違規轉租北京公租房項目的處罰通知書,對這2家中介公司按上限罰款各6萬元並記入信用檔案,同時暫停它們在朝陽區網上籤約資格。

同時,北京市住建委和網信辦對58同城等發佈嚴重違法房源信息的平臺進行專項整治。在北京,位於石景山區、朝陽區的多個公租房項目存在被轉租、經營的亂象,這些中介公司通過58同城、安居客等平臺發佈房源信息,並帶人看房。

全國樓市的政策調控從來沒有“殺死”房地產企業,中央高層對“房住不炒”的定位以及配套推出的政策,只是讓房地產市場迴歸常態。從前金融機構向地產商傾斜,大量資金、貸款流入樓市,積聚了金融、經濟風險。

萬科高呼房地產形勢變天了,活不下去了,其實只是不適應房地產常態市場的活法。過去十幾年,大家都習慣了賺快錢。

比如北京萬科,為了應對商業項目限購政策,其位於房山區的萬科中央城項目,土地用途為文化娛樂,但北京萬科為了完成銷售任務,向客戶宣傳其居住屬性,私自向客戶推薦代辦營業執照和改建裝修公司。

因此,北京房山區建委立案處理了萬科中央城,暫停了該項目的網上籤約,對參與違規宣傳的中介機構人員列入了行業黑名單,不得從事房地產經紀行業業務。

樓市嚴厲調控之下,開發企業、中介公司、房產信息平臺存在諸多違規問題,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從不以政策法規為從業前提下,在產品和客戶層面尋求突破,以應對市場的變化、波動。

2

根據政府統計部門按月發佈的房價數據,全國熱點城市的房價已經基本穩定了。直接原因就是政府部門對樓盤預售價格進行指導,即預售限價

但包括石家莊、武漢、青島等許多城市,出現了“一房多價”的詭異現象,政府統計的是毛坯價,毛坯價嚴格受到限制,因為最終會出現在統計數據裡,基本穩定的房價就是毛坯備案價。

另外還有“價外價”,即裝修款、車位價。比如一套預售限價1萬元的房子,還要外加4000元/平方米的精裝修款,甚至車位也有20萬元的總價疊加。最後綜合下來,購房者實際承擔房價每平方米會達到1.6萬元。

而這些手段,都是開發企業應對調控政策創新出來的新招數。

萬科把房地產形勢描述得危機四伏,除了整個房地產市場的風向變化,也有企業自身的調整。現在的萬科,已經是深圳市屬國有企業,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無論如何,都要迎合國企的身份、姿態與風格。

改革總有阻力,為什麼要進行改革?要有一個合理化的理由,以此推動改革。某種程度上,萬科所面臨的危機,從來不是外部,而是內部,尤其是萬寶股權之爭以後,已是元氣大傷。

萬科現在所進行的調整,肯定是空前的、巨大的,從民企向國企的身份轉換,難度不言而喻。但企業內部的這種轉變和調整,極為微妙,萬科也需要更多合理的理由,推動變革。

鬱亮選擇把房地產形勢渲染得危機四伏,不變革會活不下去,改革也就勢在必行了。

但“活下去”,成了萬科的主題,而不是整個房地產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