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列日涅夫是怎样夺取了赫鲁晓夫的政权?对苏联的贡献谁更大?

清风飞花


说起来,如今看来十分突然的1964年苏共内部政变,竟然还有过一次“演习”。早在1957年6月,在赫鲁晓夫出访芬兰时,苏共多名高层领导就曾酝酿将赫鲁晓夫解职。6月18日,“倒赫派”在主席团会议上对赫鲁晓夫进行批判,认为他过于独断专行、行事冒然,对斯大林的过度批判有损苏共威信,并要求赫鲁晓夫辞职。对此赫鲁晓夫当然不肯就范,不但否认对他的一切指责,还要求召开中央委员会紧急全体会议。赫鲁晓夫的要求得到了时任苏联国防部长朱可夫的支持,随即苏军派出飞机将各个加盟国的中央委员悉数接到莫斯科,“倒赫派”迫于压力只能收回对赫鲁晓夫的辞职要求。

然而,赫鲁晓夫遭遇的第二次政治危机就没那么幸运了。从1964年春季起,“倒赫派”再次开始进行密谋串联。由于当年11月将召开中央全会、届时赫鲁晓夫可能打破预定的农业政策讨论问题转而宣布人事任免事项,“倒赫派”开始加紧行动,其中就包括对赫鲁晓夫一向看不惯的勃列日涅夫。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对于“倒赫派”的行动赫鲁晓夫其实早有耳闻,甚至连赫鲁晓夫的儿子谢尔盖都在当年9月份向他提醒可能发生的内部政变,然而赫鲁晓夫竟然因“倒赫派”并非铁板一块而对此表示怀疑,丝毫没有吸取1957年的教训。赫鲁晓夫的大意造成的结果是沉重的,10月13日,正在黑海休假的赫鲁晓夫被接回莫斯科,迎接他的是他参加的最后一次中央委员会主席团会议,而这次会议的核心议题正是对他的批判并迫使他“退休”——主持这次会议的正是勃列日涅夫。次日,赫鲁晓夫签署文件宣布“退休”,中央委员会主席团会议毫无悬念地“同意”了赫鲁晓夫的“请求”、并选举勃列日涅夫为新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由此这位叱咤一时的苏联前领导人的政治生涯黯然落幕。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勃烈日涅夫在赫鲁晓夫之后成为苏联的最高领导人,但他并非“倒赫派”的核心角色,甚至在10月13日的主席团会议之前他还在访问民主德国,会上批判赫鲁晓夫的报告也是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兼中央书记做的。另外一个能证明勃列日涅夫在“倒赫派”中地位不高的问题在于对赫鲁晓夫的处理方式上,在赫鲁晓夫前往黑海休假期间,勃列日涅夫曾建议直接对赫鲁晓夫进行政治暗杀,但这一建议未获通过。且不论勃列日涅夫这个想法是否靠谱,仅凭他的建议不受重视,便不难看出他在“倒赫派”中并不是核心角色,而能够成为苏共最高领导人实属被当成了“过渡角色”——当时苏斯洛夫和谢列平才是第一书记的热门人选,但两者旗鼓相当、选择其中哪一个都会影响苏共内部稳定,结果让勃列日涅夫占了便宜。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勃列日涅夫竟然在第一书记的宝座上稳坐18年,成为仅次于斯大林的苏联任期最长的领导人,这不能不说是历史的一个玩笑。

至于对苏联的贡献,虽然赫鲁晓夫执政期间的政策广受诟病,但勃列日涅夫何德何能与赫鲁晓夫相比?勃列日涅夫通过强硬手段将苏联“扳回”斯大林体制的轨道,对于赫鲁晓夫的创新,如领导干部轮换制、废除国家安全机关特权、重视农业开发、放送对文化艺术方面的控制等等举措悉数予以废除,其结果是虽然维护了勃列日涅夫的权威地位,却使苏共的体制进一步僵化、“老人政治”的非正常状态初现。而在对外政策方面,勃列日涅夫并未改善于中国的关系、由“布拉格之春”导致与东欧国家关系出现裂痕,在安全上加紧扩军备战和发展核武器、积极对外进行军事干预,而发动对阿富汗的侵略则让苏联背上了沉重的负担。

勃列日涅夫并非完全没有发挥正面作用。比如在经济政策方面,他注重企业的经营效益和管理方式、鼓励企业扩大经营自主权、并放宽政策对生产的限制,这对发展经济具有一定好处。而贝阿铁路的建设,使苏联密切了同欧洲的联系,并改善了苏联的进出口贸易渠道。勃列日涅夫还主动与西方国家缓和关系,使得冷战局势出现一定缓和。但上述举措并不能扭转苏联越发明显的颓势,在勃列日涅夫执政期间,苏联这座大厦虽然远程不上即将坍塌,但毫无疑问已经出现了裂痕。

对于苏联来说,勃列日涅夫是致使其转盛为衰的直接罪魁。如果说斯大林的政策促使苏联走向内部体制僵化对外奉行沙文主义、赫鲁晓夫的政策让苏联攀上了实力顶峰却又坐立不稳,那么勃烈日涅夫的政策无疑是将苏联推上了开往坟墓的灵车。诚然断言勃列日涅夫是苏联的罪人太过武断,但从对苏联的贡献角度来说,勃列日涅夫至少称不上是合格的领导人。在勃列日涅夫辞世短短十年之后苏联即宣告解体,这绝对不是偶然。


军机图


勃列日涅夫是第5任苏联领导人,他是通过政变推倒赫鲁晓夫后上台的,从1964年到1982年一直是苏联实际领导人。在他执政时期,领导苏联全面推行军事改革,使苏联的军事力量大大增强,不仅在核武器的数量超过美国,在海军上也缩小了与美国的差距,使苏联真正成为超级军事强国。 可以说,勃涅日列夫执政时期是苏联最强大的时期,也是美苏冷战的高潮。


不过,与其说是他夺取了赫鲁晓夫的政权,倒不如说是赫鲁晓夫被众人赶下台去,因为当时赫鲁晓夫的声望确实已经降到极点。

根据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谢米恰斯回忆录,由于赫鲁晓夫在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中败给美国,使得苏联威严扫地,所以苏共内部开始酝酿推翻赫鲁晓夫的计划。1964年10月14日,勃列日涅夫等人趁赫鲁晓夫在黑海渡假的机会,夺取了苏联的党政军领导权,并清除了赫鲁晓夫的亲信们。

勃列日涅夫虽然放过了赫鲁晓夫(没有定罪杀他),但还是免除了他的职务,强迫赫鲁晓夫提前“退休下野”,并派人监视和限制赫鲁晓夫的日常起居直到他去世为止,而此时距离赫鲁晓夫在1953年当选为苏联第一书记才11年之久。就如当年赫鲁晓夫用手段推倒马林科夫一样,后起之秀的勃列日涅夫也推倒了赫鲁晓夫。

相对而言,勃列日涅夫对苏联的贡献更大,治国手段更强硬,但危害也更大。勃列日涅夫是一介雄心勃勃的武夫,他在全球推行绝对霸权主义,并与美国人在欧洲、南亚、东亚、北非、中东各个“战场”展开角逐,耗尽了苏联的国力。同时,勃列日涅夫推行的经济改革趋于保守,没有改变苏联重视军工、轻视民用的经济模式,使苏联经济陷于停滞,最终走向衰落,埋下了后来苏联解体的隐患。

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基辅级”航空母舰


古风吹落梨花卷


与其说是勃列日涅夫夺取了赫鲁晓夫的权,还比如说苏联一班大佬联合起来夺了赫鲁晓夫的权,然后再把这个权力白白送给了勃列日涅夫!



赫鲁晓夫自己的上台,本身就是不那么正常。

1953年,斯大林去世,苏联的最高权力出现了一个真空期。此时的苏联,最高权力已经分成了三块,分别由马林科夫、贝利亚、赫鲁晓夫人所掌控。

而其中,权力最大的当属贝利亚,因为他掌控着秘密警察和国家核计划。可以这么说,贝利亚才是斯大林钦定的苏联最高权力继承者。

但是赫鲁晓夫联合马林科夫,在朱可夫元帅的帮助下逮捕了贝利亚,以叛国、恐怖主义、反革命的罪名处决了贝利亚。

接下来,局面就从三个人的游戏变成了两个人对抗,赫鲁晓夫不断加强自己在党内的影响力,马林科夫则强化了自己在政府的权势。最终还是赫鲁晓夫计高一筹,马林科夫败下阵来!

顺便说一句,一直支持赫鲁晓夫的朱可夫元帅也被赫鲁晓夫给“干掉”了!



赫鲁晓夫的改革和去斯大林化

登上权力最高峰的赫鲁晓夫开始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了改革。

当时的苏联,确实是需要一个力挽狂澜的改革者。斯大林模式曾经创造了辉煌,但因为太过于僵硬,已经失去了生命力!如果不能摆脱斯大林模式,苏联将陷入深渊!

所谓重病还需猛药医,赫鲁晓夫一出生就开出了一剂猛药:全盘否定斯大林,去斯大林化!

这样的药确实猛,让苏联人晕头转向,也让东欧地区一片混乱。

赫鲁晓夫确实是一个改革者,他知道必需要改革,却不知道要怎么改革,甚至开始盲目的改革,不切实际。

比如说赫鲁晓夫想学习美国,在全国大肆推广玉米种植,却不知道西伯利亚的气候寒冷,玉米经常结不了穗!


终于,内忧外患下的赫鲁晓夫,被人赶下了台!



勃列日涅夫的上台

勃列日涅夫的上台,可能连他自己也没有想到。

在策划推翻赫鲁晓夫下台过程中,勃列日涅夫只是一个参与者,不是主导者,甚至可以说他是被拉过来的。

当时在推翻赫鲁晓夫的行动者,苏斯洛夫和谢列平才是主要的策划者。但是结果出人意料,赫鲁晓夫倒台了,上位的不是苏斯洛夫,也不是谢列平,而是勃列日涅夫!


实际上,勃列日涅夫只是当时推选出来出来的一个过渡而已。因为当时苏斯洛夫和谢列平两人实力不相上下,为了避免两败俱伤才选择了勃列日涅夫。



勃列日涅夫的改革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虽然只是过渡品,但出人意料的他在这个位置上站稳了脚跟。苏斯洛夫也好,谢列平也罢,只能眼巴巴的看着!

勃涅日涅夫任期上,他也进行了“改革”。不过他的改革却是比较简单,废除赫鲁晓夫的政策,重走斯大林的老路,仅此而已!


现在对勃涅日涅夫当政期间的评价,就是“倒退的二十年”。

虽然,在勃列日涅夫任上,苏联的经济出现了一段辉煌期,但那是虚假的!

上个世纪70年代,阿拉伯世界对西方国家实行原油禁运,引发了第一次石油危机啊,导致油价暴涨了五倍。苏联是产油大国,这一段时间靠着卖了赚了大把的钞票。然而,随着阿拉伯世界与西方关系的缓和,油价恢复正常,苏联的经济也变成了原来死气沉沉的样子!

可是,勃列日涅夫却被这虚假的繁荣蒙蔽了,还真以为自己有钱了,放肆的扩充军备,然后……



很难说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对于苏联的贡献谁大谁小,反正苏联的解体都有他们的一份功劳!

但不管怎么说,赫鲁晓夫还知道要改革,只是不知道怎么改;而勃列日涅夫则重走斯大林模式的老路,中庸而已!


胡史乱翔


在大多数人心中,像苏联这样的国家,领导人都是干到自己去世,但是赫鲁晓夫却是个例外。他是被自己的属下勃列日涅夫给挤下去的。为什么勃列日涅夫能够取代赫鲁晓夫呢?这就不得不介绍一下赫鲁晓夫这个人。

对于赫鲁晓夫,大多数的人都是有印象的。毕竟他曾经否定过斯大林,在国内被树为典型。同时,他也是第一个访问中国的苏联最高领导人,并且也是第一个访问美国的苏联最高领导人。特别是在访问美国期间,赫鲁晓夫指名道姓要去见当时美国性感女星玛丽·梦露,在当时可谓是世界皆知。

即使如此,赫鲁晓夫还是下台了。赫鲁晓夫下台最为重要的原因在于他在农业和工业上的政策失误。赫鲁晓夫虽然一定程度上了解苏联的农业,并且在他执政的10年基本也是狠抓苏联的农业。但是非常不幸,他在农业上的改革是失败的。比如他提出“三四年内肉类产品超过美国”这种不切实际的口号。在赫鲁晓夫执政的后期,苏联不得不用500吨黄金储备到国外去购买粮食。

不仅如此,赫鲁晓夫还进行了很多改革,使得各方面的人都对其非常不满。比如赫鲁晓夫规定新的各级委员会三分之一的人要来自新的党员干部。他甚至还裁减军队,减少军事预算,使得自己失去了军方人士的支持。

本质上来说,虽然赫鲁晓夫反对斯大林个人崇拜,揭露了大量斯大林所犯的错误。但是他并没有吸取教训,解决这个问题。相反,他自己只是借着这个事情提高自己的威望,代替斯大林的地位。换句话来说,赫鲁晓夫也是完完全全是自己说了算,把所有的功劳都归功与自己,身边的人只能奉承自己。比如在他70岁生日的时候,苏联几乎重演了1929年斯大林50岁生日那一幕。

这种情况下,赫鲁晓夫并没有很好的识人之明。他身边聚集了口是心非的人,正是这些人日后推翻了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在苏联执政长达18年,执政时间之长,仅此于斯大林。他在苏联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客观上来说,勃列日涅夫对苏联的贡献肯定是大于赫鲁晓夫的。

勃列日涅夫这个人非常谨慎,一切以“求稳”为目的。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苏联一度经济发展良好,苏联的综合国力达到巅峰,经济实力居世界第二位,军事力量则和美国平起平坐。在他的执政期间,美苏争霸中苏联是处于优势的。不过,勃列日涅夫并没有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对苏联进行有效的改革,这使得苏联在他执政期间最后盛极而衰。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顺手点个赞哦~

更多精彩请关注历史是什么


历史是什么


勃列日涅夫是继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之后的苏联第4任最高领导者,应该说,当苏联最高统治集团准备替换赫鲁晓夫的时候,这个职务根本轮不到他,勃列日涅夫是一个十足的庸才,勃氏当选苏联最高领导者,完全是一个妥协的结果。

勃列日涅夫,全名是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生于1906年乌克兰人,苏联政治家。曾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国家元首)、苏联国防委员会主席(三军统帅),元帅军衔。

勃列日涅夫是农业干部出身。二战期间担任集团军政治部主任,少将军衔,勃列日涅夫时年38岁。1952年就任苏共中央书记,由于仪表堂堂,工作表现出色就此深得斯大林赏识。斯大林亲自签署命令,晋升勃列日涅夫为中将在1957年51岁的勃列日涅夫进入苏联核心领导集团就任中央书记处书记。1960年5月,当选为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成为苏联国家元首。当时苏联的最高的领导人是苏共中央总书记赫鲁晓夫。而此时苏共核心领导层开始密谋准备推翻赫鲁晓夫。但必须指出的是,主谋和策划者都不是勃列日涅夫。因为他资格不够,也就是说勃氏道行还浅,他的地位还没有达到参加到政变核心阶层。

赫鲁晓夫当政的时候,彻底地否定了斯大林一切。但否定了斯大林,引发了整个东欧的政局动荡。但有些变革对苏联是有益处的。比如废除苏联干部终身任期制,农业集团农庄改革,但赫鲁晓夫的改革严重地侵害了苏联最高领导集团的利益、这些苏联的最高核心领导人开始密谋政变。

在1964年10月赫鲁晓夫飞往南方海滨疗养地度假。就在他休假的时候。他的下级和同僚们正在策划推翻他的计划,就在10月14日,在克里姆林宫,

赫鲁晓夫一手提拔起来的门生勃列日涅夫背着他召开的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上,解除他的一切职务,塔斯社宣布赫鲁晓夫因“年迈和健康状况恶化”退休 。就此赫鲁晓夫成为苏联唯一活着退休的最高领导人。但由于两大巨头苏斯洛夫和谢列平相持不下,为避免两败俱伤,同归于尽。于是在苏共中央全会上推举勃列日涅夫为苏联最高领导人。勃氏其实的妥协的产物,谁都认为他是个过度性的领导者、到但谁也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平庸的领导者会成为苏联仅次于斯大林的苏联最高领导人,统治苏联18年。

可以说赫鲁晓夫统治苏联的时间11年不及勃列日涅夫18年,但是其贡献要比勃列日涅夫要大得多。其实,赫鲁晓夫对东方大国很不错,远远超过他的前任斯大林和继任者勃列日涅夫。苏联历史政治家后来把勃氏当政时期定名为“停滞的二十年。勃列日涅夫当政的18年里从新恢复了斯大林的名誉、和扩张政策(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1968年占领捷克;1979年无故出兵占领阿富汗;操纵越南占领柬埔寨;更加集中力量搞扩军备战等等。在他当政期间苏联达到了他国力的顶峰,1982年勃列日涅夫去世,终年76岁。

晚年的勃列日涅夫离开了稿子(秘书写的),他就一句话也不会说。勃列日涅夫当政期间整个苏联高层极其腐败。勃列日涅夫把自己的女婿从一个普通军官升为上将。44岁的驸马爷官拜内务部第一副部长。成为苏联最大的贪污犯。直到1988年才被送进监狱。勃列日涅夫好虚名,他的勋章比战功赫赫的朱可夫还多。二战仅仅是个政治工作的少将居然在二战结束以后当上了元帅。而再造法国的戴高乐一辈子也不过是少将。

在1982年11月10日,勃列日涅夫在多年痼疾之后死于心脏病。他的死亡也标准着苏联开始走进他的坟墓,在勃氏死后不到10年苏联就停止存在了。一个极其平庸领导人居然秉政18年,也说明当时的苏联体制里已经无法产生杰领导者了。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清水空流


赫鲁晓夫是个颇具争议性的人物,在1953斯大林死后摆平了贝利亚和马林科夫,逐步掌握大权,开始否定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对内放松控制,改革经济,对外与美和平共处,当然也干了不少比如在联大敲打鞋子离经叛道之事,也是经常语不惊人死不死不,比如对西方外交官说“我要埋葬你们”,简直就是大嘴特朗普的老前辈。这样一来,得罪了苏联高层一批人,瞅准机会就想置赫鲁晓夫于死地。

终于在1964年,趁赫鲁晓夫在黑海度假,苏共中央书记苏斯洛夫和克格勃头子谢列平联手发动政变,将赫鲁晓夫赶下台。赶下台之后,苏斯洛夫和谢列平两派围绕权力又开撕,撕来撕去,谁也不能踹倒谁,为了避免两败俱伤,只好请来人畜无害,平时夹着尾巴做人的勃列日涅夫来做苏联最高领导人,于是会勃列日涅夫同志就这么着波澜不惊的吃了现成。虽然做了第一把交椅,但是显然没有多大实权,开会时各方大佬根本不把勃列日涅夫放在眼里,以至于勃列日涅夫时常在会上央求大家:帮个忙好吧?好歹我也是最高领导,给点面子。虽然如此,苏联高层实权派根本没把他当回事,依旧忙于互殴,勃列日涅夫则利用几年时间隐而不发,逐步利用各家矛盾挨个提出场子,最终由一个“虚位元首”变成了大权在握的最高领导。利用诸侯混战各个击破,这可以说是勃列日涅夫的幸运和聪明之处。

至于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谁对苏联贡献大?个人认为是赫鲁晓夫,虽然改革上有众多失败之处,但是总体上让苏联社会风气更加活泼开放,经济有一定的发展,对外与美国缓和,改善了苏联的外部威胁。而且,勃列日涅夫执政前期的各项发展,基本都建立在赫鲁晓夫前面改革的基础上,由于赫鲁晓夫改革发展的延续性所致。到了勃列日涅夫后期,各个击破政敌们之后,勃列日涅夫陷入自满和个人崇拜、个人专断之中,苏联风气又再次归于沉寂与严控,经济发展陷入停滞。当然,也有可圈可点的,那就是核武库超越美国,成为与美国并驾齐驱的超级大国。


北玄武


其实勃列日涅夫根本没有任何能力,去争夺赫鲁晓夫的主席之位。他完全是因为运气太好,最后在各方争夺之下,自己捡了一个大便宜。两者也不能说谁的贡献更大?只能说谁把苏联更快的推向了灭亡。


苏联在列宁时期是非常好的,可惜列宁执政的时间太短。等到斯大林掌握大权之后,经过了几次大的战争,他开始有点飘了。完全的扭曲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建立了自己所谓的斯大林主义。

在斯大林模式下的社会主义人民,他们既没有面包,也没有自由。而在列宁的思想当中,他是坚决反对特权主义。但是自从斯大林上台之后,他可是有意的建立特权阶层,只为更好的维护自己的独裁统治。甚至最后发展成了个人迷信,斯大林在苏联成为了神。

赫鲁晓夫是属于斯大林一手提拔上来的,在世的时候也非常的看重他。然而自从斯大林去世之后,赫鲁晓夫在当时的苏共20大上,把斯大林全面推倒。批判了斯大林的个人迷信主义,以及他在世之前的一系列措施。单看赫鲁晓夫当时的势头,他似乎要给苏联开始了一个新的篇章。


可惜他没有看到问题的本质,只是把苏联的一系列问题,全都归咎到斯大林个人身上,斯大林模式仍然存在着。等到赫鲁晓夫登台的时候,苏联内部已经形成了比较牢固的特权利益阶层。赫鲁晓夫也是看到了这个问题,他也想去努力改变。然而正是因为他的这一想法,使他快速的被赶下政坛。

(夺权/捡漏)把赫鲁晓夫赶下台的,是发生在1964年的一场宫廷政变。当时的赫鲁晓夫正在外面度假,然而莫斯科却在有条不紊的准备着一切。等到事情都准备妥当之后,以5年计划制定为由,将赫鲁晓夫从度假中找了回来。

当时打电话的是勃列日涅夫,他刚开始知道自己要做这种事情的时候,甚至是吓得要晕了过去。大叫着“全完了,赫鲁晓夫知道会把我们杀了的”。赫鲁晓夫最后还是来了,他和米高扬大步的走入会场,主持这场会议的则是勃列日涅夫。


当时第一个发言的是苏斯洛夫,主管的是意识形态。上来先是一顿长枪短炮,细数赫鲁晓夫这么多年里面的过错。有了这么一个开头,紧接着开始不断的有人站出来,全部都是在指责赫鲁晓夫。其实在他来到莫斯科之前,整个会场的人都被收买。他有好几次想打断发言,但是都没有给他机会。

然而说到底勃列日涅夫其实只是个主持人,看遍各国发生政变的时候,有哪个是自己出来主持政变会议的。当时最有可能的两个人,分别是苏斯洛夫和谢列平两人。两个人在苏联内部的支持率不相上下,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损伤,所以就把勃列日涅夫定为暂时的过渡人。

就这样勃列日涅夫稀里糊涂的坐上了苏联主席的位置,也造成了他在苏联内部完全没有任何发言权。每次开会提出的意见都被否决掉,他甚至还会去弯下身去求别人“可不可以给他一点面子?领导人需要威信”。甚至连外出演讲都需要托,讲到关键时刻让别人站起来鼓掌。

▲戈尔巴乔夫

就是如此一个政治能力平庸,却成为了苏联在位最长时间的领导人。但是如果你回顾勃列日涅夫整个政坛生涯,其实你会发现他的政治能力不怎么样,但是特别的会往上爬。这跟我们的官场很像,有的人政治能力没多少,但是官不小。这也是一种能力,而勃列日涅夫则是发挥到了极致。

由于勃列日涅夫的政治能力太过平庸,对于有很多政策都不愿去改变。又进一步造成了苏联阶级之间的固化,比如到后期换届选举的时候,连任率超过了90%,有的人干脆都是老死在了自己的职位上。(他自己也是病逝在主席位置上)

如此现象产生之后,造成很多有能力的年轻人进不来。同时也会很容易滋生腐败现象,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通过利益来维护的。然而这么多问题,其实都是斯大林时期遗留下来的。赫鲁晓夫想改没有彻底改成,但是他也极大的动摇了残留斯大林模式,要不然也不可能会被发动宫廷政变。

▲勃列日涅夫最喜欢的亲吻礼

赫鲁晓夫做的所有的努力,甚至是搭上自己的职位,最后没想到被勃列日涅夫捡了便宜。因为在勃列日涅夫在位期间,苏联无论在任何方面都几乎是达到了顶峰。工业产值是美国的80%以上,农业产值是美国的85%以上,眼看着就要赶上了美国。

但是这么多的成果,其实和勃列日涅夫的关系不大。大部分都是赫鲁晓夫所做的,勃列日涅夫更多的是继承。但是苏联的这种高是虚高,他们是不计成本下的高投入。缺乏更多的科技含量,没有任何后劲可言。很快这种增长的势头就开始降落,疲态立马出现。

如果说谁对苏联的贡献更大一点,我认为应该属于赫鲁晓夫。虽然他有很多错的地方,但是正是因为他大刀阔斧的改革,才有了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繁荣。虽然这种繁荣更多的是虚假,然而如果是好的领导人,这种虚假是可以转变的。由于勃列日涅夫的无能,这种虚假却转化为了虚无。


如果说赫鲁晓夫的改革还属于人类发展的轨道当中,那么勃列日涅夫的很多做法,更多的是一种超越了世俗的一种虚无主义。勃列日涅夫所有的动作,似乎都是在满足他们特权利益阶层的需要,无论是世界第一的虚荣,还是飞涨的经济,是完全的脱离人民需要的一种发展改革。

都说戈尔巴乔夫是苏联的掘墓人,其实我认为布列日涅夫才算是。赫鲁晓夫只是不小心把苏联打晕了,勃列日涅夫作为医生把苏联治死了。而戈尔巴乔夫只是个装棺材的人,苏联只是被他装进了棺材埋进了坑。


史之策


勃列日涅夫并非推翻赫鲁晓夫的第一人!

如果用一个当下的流行词来形容赫鲁晓夫的下台,最合适的莫过于"一脸懵逼"。原本还沐浴在十月黑海的暖风中,不问国事的度假让赫鲁晓夫倍感惬意,可谁曾想莫斯科早已暗流汹涌!

对于政变,赫鲁晓夫可以说是"谙熟其道"。想当年斯大林去世后,多方谋求大权的局面让刚刚走出战争的苏联再次陷入危机。最终,站在斯大林对立面的赫鲁晓夫一举击败贝利亚(被杀)和马林科夫问鼎苏共权利顶峰。

在权利斗争中幸免的马林科夫一直都对赫鲁晓夫的上台心存不甘,于是马林科夫利用赫鲁晓夫喜欢出访的契机,串通政治局大多数人开会罢免了赫鲁晓夫。当赫鲁晓夫回到莫斯科后,惊讶的发现自己的位置上坐着看对手马林科夫……

如果赫鲁晓夫就此罢休,那绝对有愧于政治家的头衔!他注意到,罢免自己的是苏共政治局而非中央委员会!所以赫鲁晓夫告知马林科夫:如果罢免,也需经由中央委员会主导的中央全会表决!马林科夫接受了这一请求(阴谋)。

于是,赫鲁晓夫赶紧派朱可夫秘密将支持自己的委员们召集到莫斯科并立即召开会议,结果显而易见:罢免赫鲁晓夫的提议未能通过。而马林科夫等人也瞬间沦为了赫鲁晓夫口中的"反动派"

有惊无险的度过马林科夫的政变后,赫鲁晓夫仍然坚持自己一意孤行的执政风格,而且四处树敌!这在苏联国内引起了极大的不满。以勃列日涅夫为首的政治集团意图推翻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虽然沿用了马林科夫的政变套路:趁赫鲁晓夫外出罢免,但马林科夫的前车之鉴也让勃列日涅夫做足了准备:把反赫成员提前召集在莫斯科准备最后的摊派!

回国后的赫鲁晓夫原以为可以照猫画虎再次挫败政变,可谁曾想勃列日涅夫根本不给他出手的机会!一次度假就让苏联最高领导人沦为了退休金领取者。

至于两者谁对苏联的贡献更大?这个并不能一概而论!而且我们还要尽可能的撇开对赫鲁晓夫的偏见。客观而言,赫鲁晓夫在私人恩怨的促使下推翻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他对苏联的改革开放具有一定的开创性,但很多时候有些不切实际;而勃列日涅夫更像是一个坐享其成贪图权利的老财主……

我是军武最前哨!


军武最前哨


后世很多对于苏联的研究中,认为苏联解体的祸根是斯大林时期埋下的,而真正让苏联走向积重难返的却是勃列日涅夫,1964年到1982年这十八年的时间里,苏联彻底走向了僵化,虽然这个时期是苏联军事的巅峰期,但是整个社会已经是矛盾重重。所以勃列日涅夫是苏联的罪人,他的改革没有对准官僚,硬是把苏联拖下了万劫不复。

勃列日涅夫的上台也是非常的富有军人强权色彩,在1964年10月14日,当时赫鲁晓夫正在外度假,而此时勃列日涅夫就进行了他自己的“黄袍加身”,在自己亲信和支持者的拥戴下,短时间内控制了苏联军队,解除了赫鲁晓夫的一切职务。并且对赫鲁晓夫犯下的个人崇拜和左倾路线进行了抨击,于是赫鲁晓夫就这样下台了。

当时的苏联面临着非常严重的经济改革问题,因为赫鲁晓夫推行的经济政策正出于失败之际,苏联人民对于这种僵化的经济制度也极为的不满。然而勃列日涅夫一上台之后,却是推行了强权政治,加强了中央集权,并且通过大力对外推行霸权转移国内矛盾。这个时期的苏联满世界争霸,这个时期也是冷战最激烈的时期。

在1982年勃列日涅夫倒台的时候,苏联已经彻底是陷入了改革的死胡同,可以说勃列日涅夫将苏联最后的机会给浪费了。勃列日涅夫只留下庞大的苏军,大量的军事装备就这样安静的停留在哪里,一艘艘军舰、一辆辆坦克。而与这些昂贵的装备对应的则是贫穷的底层百姓,事实证明经济发展和军事发展,必须有一个平衡点,否则必然失败。


小司马迁论史


总的来说勃列日涅夫是通过突然袭击的宫廷政变夺取政权的。而要说论对苏联贡献的话个人觉得赫鲁晓夫贡献大于勃列日涅夫!


赫鲁晓夫上台后,全盘否定了自己的恩师斯大林,开展了一系列改革,让很多人元老产生反不满,为了获得支持,对抗反对他的对手马林科夫,莫罗科夫等人,他巴结了勃列日涅夫,把勃列日涅夫拉到了权力中心,让他成为了苏维埃中央委员。

到了1962年,他已经升至了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成为了苏联象征!而此时的赫鲁晓夫呢?他好像是一无是处,农业改革停滞不前,大范围无理性种植玉米让做事的人着不了道,而古巴导弹危机更是让苏联的脸都丢尽了。这个时候一对比,苏联官员们心想赫鲁晓夫真是毒瘤啊!加上赫鲁晓夫说话不知道遮掩,简单粗暴,早就让很多官员不爽了。而没过多久他更是在苏共二十二大上大胆的废除了“干部终身任期制”等触动领导层利益的制度,让苏联高层十分不满,这也成为了他下台的主要原因之一。



1964年赫鲁晓夫去了黑海度假,给了等待许久的乌克兰老帅哥勃列日涅夫可乘之机,他在莫斯科发动宫廷政变,剥夺了赫鲁晓夫的权力,所有中央委员一致支持“苏联象征”勃列日涅夫,赫鲁晓夫大势已去,只能被迫退休了,勃列日涅夫正式上台。

但勃列日涅夫上台并不是苏联福音,而是灾难,虽然这个时候苏联很强!

赫鲁晓夫虽然鲁莽,但对于苏联还是功过相抵,功劳可能还要稍微大于过一点。他敢于为大清洗中的受害者平反,敢于废除腐朽的官员制度,取消官僚特权,触动了官员的利益,但却是国家的福音。只不过他太冒进了,过于鲁莽行事,一切都太突然了,让人一时间难以接受。他的农业改革也有一定成效,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并使苏联的民生得到一定改善,但他过于冒进,虽敢于创新,没有正确理论指导和科学实验,没有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也让农业改革逐渐僵化,但成效绝对还是有的。赫鲁晓夫改革了一些弊端,经济上也有所进步,只是后期不靠谱了。

虽然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军事上成为了与美国抗衡的强权超级大国,在气势上估计还得压美国一头。但我觉得他还是不如赫鲁晓夫,他赢了当时,却为葬送苏联埋下了隐患。


勃列日涅夫对共产主义是不自信的,他曾亲口对自己的儿子说:“什么主义不主义的,都是骗人的把戏而已”。对国家的方向都不自信,让他放弃了改革信心,而是吃老本,这使得苏联放缓了发展的脚步,并逐渐趋于停滞,经济发展从20%多慢慢掉落到个位数,而经济一大半还要用来发展军事,不仅要发展军事,还要搞强权,入侵阿富汗,和美国军备竞赛,这苏联走下坡路的经济哪撑得住,苏联被拖垮,个人觉得勃列日涅夫是真正的掘墓人。他让人家后来执政的也很难做啊,这是个烂摊子。

除此之外,本来赫鲁晓夫是严惩腐败的,而勃列日涅夫不同,他不仅不制止,自己也腐败,借助权力,让家人受惠,比如他就曾用公款给自己的子女修建了豪华的别墅。其他官员也是有样学样,这国家还能好吗?这一对比赫鲁晓夫就又好很多了。

个人认为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表面上强,其实就是个空壳子,他用苏联的未来换来了当时的强大,苏联之亡,始于他,他不如赫鲁晓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