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部编版秋季课程 初一语文」第11讲 传统文化-节日习俗

第11讲 传统文化——节日礼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传统文化就像一座巨大的宝库,而传统节日又犹如一颗闪耀的明珠。同学们,下面三幅图片是关于我国重要的三个节日。

「2018年部编版秋季课程 初一语文」第11讲 传统文化-节日习俗

「2018年部编版秋季课程 初一语文」第11讲 传统文化-节日习俗

「2018年部编版秋季课程 初一语文」第11讲 传统文化-节日习俗

同学们,欣赏完上面三幅图片,你感受到了什么呢?第一幅图片,"《清明》-(唐)杜牧",描述清明时节的一首诗;第二幅图片,"《七律•端午》-老舍",描述端午节的一首七律诗;第三幅图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苏轼",描写中秋时节的一首诗。看过图片,同学们关于传统节日是不是充满了浓烈的兴趣,那么本节课所要讲述的就是关于我国的传统节日及习俗。

二、知识讲解

我国五大传统节日:

元旦:在当代,元旦指公元纪年的岁首第一天(即1月1日)。而在此之前,元旦一直是指农历岁首第一天。元,谓"首";旦,谓"日";"元旦"意为"首日"。

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也是中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端午节:亦称端五,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冬至:又称"冬节"、"贺冬",华夏二十四节气之一,八大天象类节气之一,与夏至相对,时于每年公历12月22日左右。

考点1 传统节日的由来与风俗习惯

1.元旦:

(1)由来:古代中国的元旦日,并非如今通用的公历1月1日。元旦一词最早始于三皇五帝,即把正月称为"元",初一为"旦"。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元纪年法",将公历1月1日规定为"元旦",并决定全国在此节放假一天。目前为止,世界范围内很多国家也都将"元旦"定为法定节假日。 (2)风俗习惯:新中国成立后,规定元旦为法定节日放假一天,一直沿用至今。现在比较普遍的活动是由团体组织的如:元旦联欢会、挂庆祝元旦的标语、或举行集体活动等,近年更是有旅游、私人聚会等。

(3)传说/典故:传说,在4000多年前远古的尧舜盛世之时,尧天子在位时勤政于民为百姓办了很多好事,很受广大百姓爱戴,但因其子无才不成器,他没把"天子"的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给了品德才能兼备的舜。尧对舜说:"你今后一定要把帝位传交好,待我死后也可安心瞑目了。"后来舜把帝位传给了治洪水有功的禹,禹亦像舜那样亲民爱民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深受百姓爱戴。后来人们把尧死后,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尧的那一天,当作一年的开始之日,把正月初一称为"元旦",或"元正",这就是古代的元旦。

2.清明节:

(1)由来: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故有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从2008年开始,我国将清明节认定为法定节假日,放假一天。至2009年,又改为三天。一直延续至今。

(2)风俗习惯:清明节的习俗比较丰富,禁火、扫墓、祭奠亲人是最重要的活动,除此之外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让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奠扫墓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3)传说/典故:据历史记载,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赏所有跟随他流亡在外的随从,惟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了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他想,介子推孝顺母亲,一定会带着老母出来。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这就是寒食节也就是清明节祭奠的来源。

3.端午节:

(1)由来:相传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楚国爱国诗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尽殉国。屈原虽尽忠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楚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不甘国破家亡投汨罗江而死。百姓们害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演变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2)风俗习惯:端午节人们常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带五色线、喝雄黄酒等。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挂菖蒲、艾叶,薰苍术、带五色线、喝雄黄酒,则是为了压邪。
(3)传说/典故: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最终屈原惨遭革职流放。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农历五月初五,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异常哀痛,纷纷划着龙舟到汨罗江边凭吊屈原。百姓们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酒水等食物,丢入江里,期盼让鱼虾吃饱后,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后来人们想出用粽叶包米,外缠彩丝,投食江中,最终发展成棕子。

4.中秋节:

(1)由来:据史籍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中秋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不由自主的期盼与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2)风俗习惯:中秋节风俗习惯常见的有祭月、赏月、拜月、放河灯、猜灯谜、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点花灯等。

(3)传说/典故: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拉开神弓,射掉九个太阳,救百姓与水火之中,他也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有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一次机缘后羿向王母求得一包长生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但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于是将药交给嫦娥保管。不料被心术不正的徒弟蓬蒙得知,他威逼嫦娥交出仙药,嫦娥为防止仙药落入歹人之手只得自行吞下,服仙药后身子立即飘离地面,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后羿得知后悲痛欲绝,非常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嫦娥奔月的故事就这样流传开来。

5.冬至:

(1)由来: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2)风俗习惯: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先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 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

(3)传说/典故:吃"捏冻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饺子的俗称。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时恰逢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他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来做着吃,于是形成"捏冻耳朵"此种习俗。以后人们称它为"饺子",也有的称它为"扁食"和"烫面饺",人们还纷纷传说吃了冬至的饺子不冻人。

三 、例题精析

例题1

选出下列句子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

A. 春节,乃一岁之首。春节,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另一方面又祈祝新的一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燃放鞭炮、贴春联、挂年画、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B. 元宵节,为农历正月十五日。习俗有赏月、赏花灯、包饺子、猜灯谜等。

C. 端午节又称端阳、重午、重五。端午节习俗有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赛龙舟等。

D. 中秋节又称团圆节。中秋节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

【参考答案】 D

【解析】A.正确;B.正确;C.正确;D.与纪念屈原有关的是端午节。

例题2

为了让传统的节日文化更广泛的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你班拟开展一次"传统节日与传统文化"的活动:

1.请写出与下列节日有关的内容,如传统习俗、故事、传说、诗句等。(每个节日至少写出两项内容)

①端午节: ;

②冬至: 。

2.如果你是本次活动的策划人,你打算设计哪种活动项目?请写出一项,并说明活动目的。

【参考答案】

1.①吃粽子、划龙舟、挂艾草、屈原投江等;②吃饺子、吃馄饨、"平安包皮如意馅,冰天雪地不觉寒"等。

2.示例:项目:端午包粽子话屈原;目的:增强对传统文化习俗的了解,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解析】(1)这是一道语文综合实践题目。做此题,首先要明确题目要求,在"端午节"和"冬至"中选一个进行介绍,可以介绍习俗、讲有关故事、传说、诗句等。

(2)这是一道语文综合实践题目。做策划时语言表达要做到通顺简洁,注意要阐述活动目的,给人以有益的启迪。

例题3

古代诗歌中,"月"是常见的意象,下面与"月"有关的诗句中,哪两句写到了传统节日?( )

A.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B.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C.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D.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参考答案】C

【解析】此题需抓住题中问答点,哪两句写到了"传统节日"和"月",分析各项内容,根据所掌握的知识判断。C项"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是苏东坡写中秋景物的诗句,与"月"不符,所以答案为C。

例题4

思妇怀远时望月,游子思家时吟月。皎洁的月光承载了古人无限的精神寄托。

1.古代无数的文人墨客留下大量有关月亮的诗篇,请从中选取连续两句工整地写在下面横线上。

; 。

2.中秋佳节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八月十五这天的月亮是一年中最圆、最亮的。这一天人们常用 、 等风俗活动来欢度佳节。

3.近期,一项关于"青少年对传统文化节日了解程度"的调查显示,仅有32%的受访学生对传统节日习俗很了解,25%的受访学生表示仅仅听说过一些传统节日,甚至有5%的受访学生表示,对传统节日没什么了解。针对这一现象,你有什么看法?

【参考答案】1.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①吃月饼,放河灯; ②赏明月、拜月神。

3.答案不要求一致,但要针对提出的问题明确观点,然后阐明理由。

【解析】这是一道语文综合活动题。第1小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积累。除了平时对古诗词的背诵,还要利用已知的知识进行联想,根据要求写出最准确的诗句。

第2小题考查学生对我国传统节日风俗的了解。其中"中秋节"是一个重要的节日,这一天的风俗有:家家团圆吃团圆饭、吃月饼、赏月、放河灯、拜月神等。

第3小题为主观题型,考查学生对社会现象的评析。首先要针对提出的问题明确观点,然后阐明理由。针对青少年对传统文化认识缺失的问题,可以从宣传、传承和传播等方面提出自己的见解。

四 、课堂运用

基础

1.某校正在举行"走进秋天"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按要求完成以下任务。

(1)【识秋】下面四幅"秋"字书法属于隶书的一项是( )

「2018年部编版秋季课程 初一语文」第11讲 传统文化-节日习俗

(2)【知秋】秋天有两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一是中秋节,其主要风俗是 ;二是 , 其主要风俗是赏菊和登高。

(3)【赏秋】本次活动同学们搜集了一些古诗文。请选出下列名句中你认为不符合本次活动要求的三项,并简述理由。

A.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B.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C.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D.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E.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F.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参考答案】(1)B

(2)①赏月、吃月饼;②重阳节

(3)A,D,E;因为它们分别是描写夏天、冬天和春天的景色的诗句。

【解析】这是一道综合性学习试题。

(1)此题考查学生对书法常识的掌握。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据此可以判断出B项符合这一特点。

(2)此题考查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常识的掌握。中秋节的习俗是赏月、吃月饼,重阳节的习俗是赏菊和登高。

(3)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词的积累能力。A项描写的是夏季景色,D项描写的是冬天元宵节的景色,E项描写的是早春的景色。

2.请写出我国传统节日的信息(时间和相关活动)。

(1) 清明节: 。

(2) 端午节: 。

(3) 中秋节: 。

【参考答案】(1)每年公历4月5日前后,祭祖、扫墓、种树、踏青等。

(2)每年农历5月初五,赛龙舟、吃粽子等。

(3)每年农历8月15日,赏月、吃月饼等。

【解析】这是一道综合性学习试题。考查学生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时间和期间的主要活动。①清明节: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4天,每年公历4月5日前后,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②端午节: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因爱国诗人屈原在此日殉国明志而演变成中国汉族人民祭奠屈原的日子。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采艾叶、挂荷包和拴五色丝线等,已成为国人普遍行为。③中秋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间在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3.过中华节日,品传统民俗。元旦出游、清明祭扫、端午吃粽子、中秋赏月……多姿多彩的传统节日习俗内涵丰富,具有浓郁的中华文化韵味。过好中国节,也是对中华文化的一种传承。

(1) 【走进民俗】请任选一种中华传统节日(要求不重复例句),仿照例句的结构和内容,写一个句子。

例句:粽香端午,声声锣鼓赛龙舟。

仿句:

(2) 【走进诵读】每年的中秋佳节将至,学校文学社举行"皓月如歌"古诗词诵读比赛。"月亮"是历代文人墨客心中吟诵的对象,用无数诗词佳句抒写出悠远的情思。请你也写出两句有关月亮的诗句来助助兴。

, 。

, 。

(3) 【走进亲情】中秋佳节,家人团聚共度佳节,一起热热闹闹地过节,可是弟弟却一直低头玩着手机。爸爸妈妈批评他,他却说:"年年一起吃月饼,有啥意思啊!"此时,你想对他说: 。(30字左右)

【参考答案】(1)①月圆中秋 ②家家团圆吃月饼。

(2)①但愿人长久 ②千里共婵娟 ③海上生明月 ④天涯共此时。

(3)弟弟:中秋一家人在一起过节,融洽了亲情,拉近了距离,手机可以天天玩,节日里相聚不容易,多和家人聊聊,珍惜家人相处的机会,好吗?

【解析】这是一道综合性学习试题。

(1)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作答仿写类题目时,一定要看清题目的具体要求,分析透彻例句的特征,掌握遣词造句的必要方法。阅读题干可知仿句要围绕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来写,如中秋节、清明节、端午节、春节等。前一句指出节日,后一句指出人在节日的行为,还要注意下一句前两个字使用叠词。

(2)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词的积累能力。有关月亮的古诗词有很多,任选两句即可,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

(3)拟写劝说语要点:解答此类题要充分体现交际性和实效性。要注意以下方面:①语言简洁,点明主题。这类试题基本对答案都有字数要求,字数不宜过多。②语言委婉有讲究。礼貌用语体现一个人的素养和身份,而且有利于相互交流,所以在交往时,说话要有礼貌,要得体。此题首先要有称呼,然后从亲情的重要性这一角度来进行劝说,注意要用商量的口气。

拔高

4.金秋十月,学校开展"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系列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

(1) 同学们收集了一些唐代诗人在传统节日记事抒怀的作品,《九日齐山登高》是其中的一首,请你认真阅读,回答问题。

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你注意到这首诗中描写的节日习俗了吗?请写出你学过的,同样描写这个节日习俗的两句诗。

(2) 对联的基本要求:

①必须是两句,而且这两句字数一样多。

②头一句与第二句所用短语的结构与词性应当相同或相似,也就是说必须形成对偶的修辞格。如: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这两句就可以称作对联:"国家富强"是主谓短语,"人民幸福"也是主谓短语;"国家"与"人民"都是名词,"富强"与"幸福"都是形容词。

③两句的内容必须有必然的联系,如果内容没有联系,即使符合前两点要求,也不能叫作对联。

④上联最后一个字应为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应为平声。

请根据对联要求,解答下面的问题。

你认为下面三个选项中,哪一个选项的内容不可以作为对联?请具体说出两个理由。

A.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B. 百花迎春满地香,幸福临门多喜气。

C. 东风化雨山山翠,政策归心处处春。

【参考答案】(1)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B

【解析】(1)抓住诗题中"登高"一词,结合诗的内容即可判断出节日为"登高节",然后再根据所学掌握的知识写出有关的诗句。

(2)仔细阅读所提供信息,了解对联的要求,从这几个方面来分析提供的各项,判断对联。B项"满地香"与"多喜气"构不成对偶。故答案为B。

5.从2008年开始,国务院规定每年的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各放假一天。在规定发布之前,某民意测评机构做了"你更喜欢过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还是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等西方节日"的调查。以下是调查的数据统计:

「2018年部编版秋季课程 初一语文」第11讲 传统文化-节日习俗

(1) 根据上表,请写出两条结论。

(2) 传统节日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数文人墨客在文学作品中均加以描绘。请根据下面四句诗,写出传统节日名称。

①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________

②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________

③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________

(3) 下面是一则关于传统节日的新闻,请根据主要内容,给本则新闻拟标题。(20字以内)中新网北京8月30日电 29日下午,民俗专家高巍的新书《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研究及其实践应用》在北京举办发布会。高巍,多年来一直从事民俗特别是节日习俗研究工作。在新书中,他讲述了自己亲自组织或参与的传统节日活动实践案例,并系统地提出了有关传统节日发展的建议。"读者能看到新书分五个部分,内容最多的是关于传统节日文化及其丰富内涵的介绍。"高巍介绍,像端午节等节日,其本源与老百姓的生活有着密切联系。他以中元节为例说道:"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的慎终追远传统的伟大民族,拥有对现任的感恩之心,这种感恩之心在农历七月十五表达的非常迫切。"

【参考答案】(1)①中老年人更喜欢过中国传统节日。 ②青少年喜欢过西方节日的人数比例高于中老年人。

(2)①重阳节 ②春节 ③清明节

(3)"民俗专家高巍在京举办新书发布会"或"高巍新书发布会在京举行"。

【解析】(1)解答列表试题,主要看图表的标颕和图表的数据,把数据的对比结果与标颕內容进行综合分析,采用"对象+变化趋势"方式进行概括作答。结论可多个,注意题目要求。

(2)解答本题要对中国的传统节日熟知,在对熟知节日的基础上,对各诗句所写的内容进行分析,找出时间节点,对应作答即可。

(3)拟写新闻标题,先仔细读懂材料,用最简明扼要的语言概括主要内容,或提取文中的关键字即可作为标题;也可以压缩导语,有些新闻标题的拟写,还需要根据后面主体部分中的提示语来完成。根据标题要求进行删减和美化。

五 、课堂小结

1.中国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并成为了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

2.传统节日是一个名族文化的根,是民族精神的瑰宝。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丰富,留存着华夏民族独特的文化记忆。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因此,让学生多了解传统节日的由来、节日的风俗、习惯等,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我国民族传统节日的认知水平,促进学生认知、情感、行为等全面、协调发展。

六 、课后作业

基础

1.为了弘扬传统文化,深入了解传统节日的真正内涵,鼓励同学们在生活中感受传统节日的意义,学校准备开展一次以"传统节日知多少"为主题的班级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 活动一:解读徽标。

学校收集了以下三幅传统节日徽标,请你依照示例,简要说说"春节"或"中秋"的主体图案内容和寓意。

示例:端午徽标,主题图案利用粽子、龙舟这两个标志性符号,构成一个山川连绵、龙舟竞渡的画面,舟中嵌入"端午"二字,加强标识的整体感。寓意生活满载希望,蒸蒸日上。

(2) 活动二:探寻习俗。

请你写出当地"春节"或"中秋节"的民俗活动和饮食文化各一项。

(3) 活动三:谈古论今。

从下面材料中任选一则,参照示例,写出你的探究结论。

材料一:中国传统节日不仅有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还有上巳(三月三日)、夏至、中元、冬至、腊八、祭灶等。

材料二:在我国漫长的农耕历史上,每逢传统节日,人们都要举行与农业祭祀、祖先崇拜、驱邪禳灾等特殊仪式,这些仪式有着上千年的辉煌和浪漫。

材料三:今天,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播,不仅海外的华人华侨在过传统节日,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也开始过中国的传统节日。

示例:我选择材料一,探究的结论是:中国传统节日丰富多样。

(4) 活动四:喜送祝福

请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传统节日,给你的老师写一条节日祝福短信,至少用一种修辞手法。

【参考答案】(1)春节徽标,主体图案用了灯笼、毛笔书法"春"字作为标志性符号,构成灯笼高挂、喜迎新春的画面,寓意喜庆团圆、吉祥如意。

(2)"春节"民俗活动:扫尘、祭灶、吃"做年饭"、守岁、分发"压岁钱"、挑年头水、"出行"、贴春联、贴年画等。"春节"饮食文化:吃"做年饭"、 正月初一喝糖茶、正月初一早饭吃线面、包饺子等。

"中秋节"民俗活动:吃月饼、赏月、放河灯等。"中秋节"饮食文化:月饼、各种水果等。

(3)我选材料二,中国传统节日内涵丰富,历史悠久。

(4)示例一:春节——爆竹声声迎春到,喜气洋洋送祝福,恭祝敬爱的老师新春愉快,合家幸福!

示例二:中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值此中秋佳节之际,老师,祝您节日快乐!

示例三:元宵——您是汤圆,让我感受生活的甜蜜;您是灯谜,为我打开知识的天窗。老师,元宵快乐!

2.综合性学习:学校准备开展"了解传统节日,传承民俗文化"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你对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有了一定了解,请根据你的了解,完成后面题目。

(1)请你从你所学的课文中,选出一篇(首)与传统节日有关的文章和诗词,在下面横线上写出作品名称和诗词。

(2)请你从清明、端午、中秋、冬至、春节等传统节日中任选一个,仿照下例,写出它的习俗。

例:清明;习俗——祭祖。

(3)你最喜欢哪个传统节日,说说你喜欢它的理由。(2分)

【参考答案】(1)《端午节》、《本命年的回想》、《十五夜望月》、《水调歌头》(任写一个即可)。

(2)端午节习俗——吃粽子;中秋节习俗——吃月饼、赏月;冬至习俗——吃饺子、吃馄饨。

(3)示例:①我喜欢端午节,因为我喜爱楚国爱国诗人屈原,而端午节正是为了纪念这位爱国诗人。②我喜欢春节,因为春节在外打工的父亲会回家,我们一家人可以团聚。

拔高

3.阅读《老北京的中秋节》,完成后面题目。

老北京的中秋节

①农历八月十五,恰逢三秋之半,故称中秋节。中秋节的名称有许多,比如八月节、月夕、月节、秋节、八月会、女儿节、丰收节、兔儿爷节、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等等。【甲】八月十五为仲秋之中,秋季之中,故也称仲秋节。【乙】秋月是瓜果丰收之际,北京人有以瓜果供月和馈赠亲友的习俗,所以中秋又称果子节。【丙】

②旧时老北京人过中秋有许多说法和讲究。吃月饼、庆团圆是中秋节的主要习俗。不过中秋节这天结了婚的女人只能在婆家过节,十六日才能回娘家团圆,所以有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之说。八月十五日中午时,北方有糊窗户的习俗,中秋过后天气渐凉,据说中秋午时糊窗户,能把"老爷儿"(太阳光)糊在屋里,一冬不冷。中秋祭月、拜月要插红色鸡冠子花和带枝的毛豆,因鸡冠花象征月亮里的婆娑树,而兔子最爱吃的是毛豆。中秋节北京人有买兔儿爷,请"神只"①的习俗,拜月后留下一根扎"神只"的秫秸,压在炕席下,据说用来打尿床的孩子最管用。

③传说月宫中有永远也砍不断的桂树,因此北京人有中秋节赏桂、饮桂酒之俗。北京人的拜月之俗多是在八月十五晚上家人团聚,月亮升起后,开始拜月,一般是徒手望空而拜。

④中秋节的习俗中也有禁忌,如在祭月摆供时不能放梨,因"梨"与"离"同音,此乃团圆节之大忌。过去还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之俗。因月亮称太阴星君,男性属阳,则不拜月。小男孩可以拜月,但不虔诚,只是玩月的一种游戏。在中秋节的晚上许多家庭都要供月,先在庭院中摆放供桌,把自己种植的石榴、盆葡萄、夹竹桃、西番莲、仙人掌、霸王鞭等果木盆花放在供桌两侧,再将请来的"月亮马儿"立于供桌后,又把刻有蟾宫玉兔图案的大月饼(团圆饼)插在木架上,当作神位,放在供桌中间。供品有各种月饼("自来白"②除外)和鲜果,如苹果、柿子、葡萄、石榴、晚桃、九节藕和切成莲花瓣形的西瓜等(梨除外)。其中柿子、苹果成对供,寓意"事事平安";桃和石榴成对摆,意为"桃献千年寿,榴开百子图";枣和栗子则撒于苹果、柿子之间,取"早早平安"、"利市"之意。供桌外层设香炉、蜡扦、花瓶,蜡扦上插红烛,下压敬神钱粮(黄钱、元宝、千张)。花瓶内分别插上带枝的毛豆和红色鸡冠花。一般家庭供月时,由家中的女长辈(女家长)主祭,先向神位(月亮)上香,三叩首,然后全家女成员按辈分,再行三叩首礼。

⑤老北京中秋节的讲究和习俗还有很多,这些讲究、习俗虽然形式多样,但其内涵都在传达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对幸福美满生活的祝愿、追求和向往。

【注】①神只:神只即神祇,指的是天神与地神。②自来白:月饼的一种,与"自来红"月饼做法基本一致,由于用凉水和面月饼的面皮为白色,因此得名"自来白"。

(1) 选文围绕"老北京的中秋节"首先简单介绍了中秋节的名称及其由来;接着具体说明了 ;然后简单介绍了 ;最后详尽说明了 。

(2) 根据上下文,下面句子应该放到第①段中 处(从【甲】【乙】【丙】中选)最为恰当。

(3) "团圆"是中秋节的主要民俗信仰,几乎贯穿于各项民俗活动中,所以中秋还称团圆节。

阅读下面材料,结合上文对老北京中秋节的说明,谈谈你认为现代人应如何处理现代生活与传统节日之间的关系。

【材料一】新华网北京9月12日电 中秋节期间,北京等城市的多个公园内欢歌笑语,周边居民相约来此吃月饼,赏歌舞,听故事,月下欢歌一片。逢此佳节的小假期,一些人走亲访友,共同追忆往昔岁月。北京"拜兔儿爷"的中秋祭月习俗也重新回归大众,市民自发将数十个乃至数百个大小各异的"兔儿爷"搭成一座塔墙,小孩子们对着"兔儿爷"拜上一拜。老北京传统工艺"鬃人白"传人白霖说,兔儿爷是老北京的吉祥物,也是老北京城的保护神,从明代时起老北京人就有自家请兔爷、给亲朋送兔爷的习俗,就是请平安、送吉祥。(有删改)

【材料二】"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很多在外乡打拼的人们无法与亲人团聚,只能身处异地而仰望同一轮明月。一些网友过起了通过网络记录幸福、寄托祝福的"E中秋"节日。有的选择在网络论坛和微博上互诉"想家的心情";有的自己制作或转发精美的FLASH祝福图片或贺卡,向互联网另一端的亲朋好友送去祝福;还有人通过电子购物,快递节日礼物。(选自中秋晚会主持人台词)

【材料三】尽管国内主流媒体很少宣扬圣诞节、情人节之类的西方节日,但是这并不妨碍中国百姓们热热闹闹过洋节的心情。现如今国人流行过洋节,不仅仅圣诞节、情人节这样的西方大节在赶时髦,就连愚人节、万圣节、感恩节这类根本没几个中国人说得出来由的西洋节日,大家也照过不误。这样的情况不免让人纳闷:西方的节日,咋就那么受宠?自己国家的节日啥时失宠的?丢了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就是忘本。

【参考答案】(1)①老北京人过中秋的的说法和讲究。②中秋节习俗中的禁忌。③中秋节晚上供月的讲究和拜月的习俗(礼节)。

(2)【丙】

(3)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中国人不能只过洋节,抛弃传统节日;既要传承古代文化的精髓,也不能脱离现代生活;既要弘扬传统文化,又要有所创新。在现代社会,传统节日的内涵还要遵循古人过节的宗旨,要更多的体现在传达人们的美好愿望,表达人们与自然和谐的相处,人与社会的相融相洽,与家庭成员的和睦共处上。

4.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完成作文。

(一)"总想看看你的笑脸,总想听听你的声音,总想住住你的毡房,总想举举你的酒樽。我和草原有个约定,相约去寻找共同的根……我和草原有个约定,相约去诉说思念的情……"一首饱含深情的歌曲《我和草原有个约定》,唤起多少心灵的共鸣!是的,成长路上,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会珍藏着一个个美好的约定:也许青山绿水和你有个浪漫的约定,也许家人朋友和你有个真诚的约定,也许遥远的未来和你有个心灵的约定……

请以"我和 有个约定"为题,写一篇文章。

(二)千百年来,我国传统节日源源不断地传递着中华文化的精髓:春节寄予着人们对新春开始的欢欣,清明抒发了生者对逝者的怀念,端午表达了人们对爱国诗人屈原的哀悼,中秋蕴涵着亲人相聚团圆的真情……这些节日,包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凝聚着浓浓的血脉亲情。

请以"我记忆中的传统节日"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如选择第一题,请把题目补充完整;②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④字数为600字左右,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解析】(一)这是一篇命题作文,前面没有提示性语段,不容易让考生打开思路,但本作文写作方向可大可小,可以跨越时空,使用一些夸张或者联想手法,写一些未来的事件。在"我与 有个约定"这个题目里,有几个关键词语:我、约定,我们可以简单的把题目理解为:我争取在多长时间之后完成怎样的一个目标,按照这个思路去构思作文,难度会降低很多。

(二)这是一篇话题作文,它容易让考生寻找到写作思路,但想写好它,却有点难度,写此类作文时,我们应该多思考,既能打开思路,也要围绕题目来写,做到不跑题的基本要求。面对"我记忆中的传统节日"这个题目,首先应确定文体,写成记叙文,再具体说就是散文化的记叙文。其次应该注意题目的修饰语"记忆",限定了它的写作范围是自己的故乡,或自以为是家乡的地方。最后选择的应该是自己印象最深的,材料比较丰富,便于抒情,易于成文的节日。

「2018年部编版秋季课程 初一语文」第11讲 传统文化-节日习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