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八章:道家的水之眼

「道德經」第八章:道家的水之眼

1

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chǔ)眾人之所惡(wù),故幾(jī)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2

簡釋

最高的善像水一樣。水滋養萬物,卻不和萬物相爭,而是處在大家都厭惡的卑下之地,所以水是最接近道的。聖人如水,避高趨下;內心沉靜難測,如水在深淵;待人一視同仁,如水灌溉萬物無偏私;說話言出必行,如水不懼險阻流入大海;為政清正廉明,如水洗淨汙垢;處事因勢利導,如水因容器變換形狀;行動合乎時宜,如水春天消融,冬天凝結,因時流動。正因為聖人不爭,所以天下對他也沒有怨尤。

3

重點解析

1、體、相、用

《大乘起信論》論佛有體、相、用。

體,指本體、體性;

相,指相狀,用形象的“象”來說也是可以的;

用,指作用、功用。

老子《道德經》所說的“道”,也有這三層意思:

第一層次是道之“體”,回答的是“道是什麼”的問題。“體”就是根本、本體,其他一切都建立在這個“體”之上,所以它是根本。道體就是道的根本性質,如《道德經》第二十五章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這講的就是“道體”

第二個層次是道之“相”,回答的是“什麼最能表現道”的問題。道相就是道體的表現,是一種象徵。因為“道”是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的,它是超出我們感官和經驗的存在,因此在《道德經》裡,老子經常用我們已有的經驗和熟悉的事物來象徵“道”,以便我們能夠有所理解。比如天地、牝、水、嬰兒,在老子看來,這些都是可以用來象徵“道”的,因為TA們都帶有“道”的品質和特點,比如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第七十八章“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不能勝”,就是借天地、水來講道的品質。

第三個層次就是“用”,回答的是“道有什麼作用”的問題。《道德經》有很多的文字會講到作用或功用。比如,第五十一章中說,“道生之,德畜之。”道產生萬物,德蓄養萬物,在這裡,道和德不是割裂開來的,德是道在個體上的體現,道和德是一體的。道既是萬物生成的總根源,同時道又通過德讓萬物成形、成長,並最終對萬物扶助、滋養、使萬物得到保養與呵護。因此,道就具有了兩個功用:一是生成萬物;另一個是在萬物生成之後,繼續保護和滋養萬物。

2、水為什麼和道最接近

在“體”上,道的本體是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的,它是超出我們感官和經驗的存在,而水是可感知的,存在於我們的經驗世界之中,這是道和水的不同。然而水在“相”、“用”上和道很相近,所以老子說,水“幾與道”。

“弱者道之用”。“天下莫柔弱於水”。道,水都是柔弱的;

“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道,水都是無色無味的;

“道”通過“德”在不同的生命個體中有不同的展現,水通過不同形狀的容器而具有了不同的形狀,道,水都無常形的;

道“周行而不殆”,水川流而不息,道,水都是運轉不停;

“譬道之在天下,猶川穀之於江海。” “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道,水都是處下的;

最古老的生命自海洋誕生,人從母體的羊水中出生,生命的起源源於水,在生命形成之後,水又繼續呵護生命。“道生之,德畜之”。道,水都是創造生命、滋養生命的。

正因為水和道在“相”與“用”上的高度相似,所以老子才會借水來論道。

3、何謂“善”

本章的“善”和我們日常生活中所說的“善”是不同的。日常生活中的“善”,是倫理道德,反義詞是“惡”;本章的“善”,是對“道”的順應,合道則善,不合道則“不善”。

4

當下語境和現實之思考

道家,以“水”的眼光來看待生命

人們常說時光如流水,而生命究其本質,就是一段時光中的經歷。人們由時光如水,聯想到了生命如水,進而引發出無限的感嘆和思考。

生命如水一般流逝。人存在的短暫和時間的無限形成強烈的對比,死亡是人最大的恐懼,人在與時間的迴旋中撫慰生命,對抗死亡的焦慮和恐懼,而愈發珍惜生命。

生命如水一般精進。大化流行,由川流不息的流水,老子發現了周行不殆的“道”。道如水,水亦如道,不停地運轉,不停地創造。生命也應當如此,儘管短暫,但也要在有限的生命裡,自我勉勵,激昂奮進,向死而生。

生命如水一般曠達。不必羨慕永恆,不必憐憫自己,宇宙有宇宙的浩瀚宏大,人也有自己清風明月的世界。人當如水一般從容自流,悠然面對逝去,平靜面對沉浮,既往不戀,當下不雜,未來不迎,世界自有一種虛靜,人生自有一份達觀。

我們所面對的世界,是運行中的生命之流的一個過程,世界是綿延的“水流”,水的流動喻示著生命之間前後相連、無稍停息的展開過程。而道家,以“水”的眼光來看待生命,則是將自身這一滴水投入到宇宙的洪流之中。這一刻,在道家的“水之眼”中,極渺小的人在極宏大的宇宙裡,綿延了,聯繫了,變化了,永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