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總要取消銀行保本理財產品和剛性兌付?

670339245


2018年5月,中國人民銀行 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 國家外匯管理局正式聯合發佈了《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文件中要求:

“金融機構開展資產管理業務時,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出現兌付困難時,金融機構不得以任何形式墊資兌付。”

銀行墊資就叫做剛性兌付,估計不少人看到這裡都很疑惑,咱們普通人,好不容易有個穩定的理財渠道,為何國家要打破這個剛性兌付呢?這不是堵住了百姓的投資渠道嗎?

其實打破剛性兌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我們都知道,投資有風險的,高收益代表著高風險,而理財產品本身就是一種投資,如果銀行保持剛性兌付,那麼我們購買理財就不叫投資了,直接叫做存款(反正沒風險),既然這樣,那還不如直接提高銀行的存款利率就好了,為何還要搞出一個理財產品來?

以往銀行為何願意剛性兌付?

按理來說,我們自己投資就要承擔相應的風險,那以往為什麼銀行願意替我們承擔投資的損失呢?這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1)理財虧損的概率極低:銀行理財基本都是低風險理財,可以說99%以上都可以按時兌付,因此發生虧損的只是極少部分,這部分虧損銀行承擔的起;


(2)聲譽原因:我國銀行業機構高達幾千家,各家銀行競爭極其激烈,如果說一家銀行有爆出過理財虧損的案例情況,那麼無疑它的聲譽及競爭力會受到打擊,如果頻繁出現幾次,那麼它基本失去了與其他銀行競爭的能力了,所以對於虧損的情況,銀行都寧願自擔墊資,維護聲譽。

為什麼要打破?

銀行的這種行為明顯是違背市場規律的,故而國家才要打破這種制度,這並不是銀行要打破,那麼打破這種制度有何依據呢?

(1)從法的角度說

銀行理財是金融機構的表外業務,本質上是:“受人之託、代人理財”,合同雙方是委託與被委託的法律關係,這就決定了雙方的權利義務——金融機構接受投資者委託,對受託的投資者財產進行投資和管理的金融服務;金融機構為委託人利益履行勤勉盡責義務並收取相應的管理費用,委託人自擔投資風險並獲得收益。

如果金融機構(例如銀行)對資產管理業務作出保本保收益的承諾,那麼,這筆業務的性質以及合同雙方的關係就發生了改變,從理財變成了存款。以理財之名,行存款之實,是一種典型的監管套利,就不能再按照表外理財業務來認定,而應遵循存款業務的規則,包括繳納存款準備金和存款保險基金等。 

(2)從理的角度說

打破剛性兌付的另外一個原因在於它會擾亂市場紀律,加劇道德風險,抬高無風險利率。資產管理業務處於金融機構資產負債表之外,無需繳納存款準備金,常常脫離監管視線,而剛性兌付卻使金融機構揹負了償付義務,從而為系統性風險埋下隱患。

金融業的基本原則是風險與收益成正比,但在剛性兌付條件下,高收益的理財產品由於保本承諾,同樣達到低風險,這就使收益與風險出現背離,抬高無風險收益率,者無形中增加了整個社會的資金成本,也就減少了實業發展的資金可獲得性,這相當於變相增加了實業的融資成本。 


總結

打破剛性兌付是金融市場發展到一定階段肯定會採取的措施,因為它阻擾了市場的健康穩定發展。其實打沒打破剛性兌付,對於我們廣大的投資者來說,影響並不大,保本理財也只是一個稱呼而已,我國一直以來商業銀行發行的主力均非保本理財,但是大家聽說過的虧損案例又有幾個?(飛單及虛假理財不算)。


鯉行者


朋友們好,銀行保本理財產品,既“保本”又能賺取高收益,深受咱老百姓的喜愛,但是現在卻被取消了!我們不僅要有一個疑問,為什麼會取消?誰從中獲益呢?

下面就依據一些重要的事實和因素,就以上兩個問題做一個解答:

首先來看,為什麼取消了保本理財產品?

所謂的保本理財產品,通俗講就是,象存款儲蓄一樣提供本金的保障!又像理財產品一樣高收益!真的會這樣兩全其美嗎?事實上,這種保障並非國家,社會,和規律層面的,是由產品的發行人來承諾的!

理財產品的發行人,如銀行,信託,基金,保險公司等,投資時,也會出現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失誤!而且是不可避免!因此,對理財產品進行保本,等於是自掏腰包進行補貼!但企業實力是有限的!一旦發生大的虧損,很難做到承諾!因此,對理財產品承諾保本,不符合經濟規律,也不現實!

另一面,世上有許多風險是屬於不可抗拒的。如一些自然性的災害等,往往無法預知,無法規避。

再者,理財產品往往有一個時間週期,例如,兩個月三個月,三年五年的。大家知道,任何事物都是在運動發展的。無法完全預見未來將會出現何種變化!結果!這也是風險所在!

由此看,取消保本理財產品,是面對現實,被迫的選擇!

再來看一下誰受益?

從本質上講,取消保本理財,是對投資規律的尊重!從發行人的角度,例如銀行來看,取消保本產品,是面對現實,對投資者的最大真誠和尊重!從投資者的角度來看,尊重投資規律,樹立風險意識,是最終結果!當然,這是一個痛苦的過程!從社會的發展來看,尊重規律,有利於整個社會形成理性投資的的氛圍,提高整個社會投資的回報!優化資金的配置!

從個人心裡來講,人人都希望有一個保本的承諾!也正因為如此,給了許多不合規,不正規產品以可乘之機,這些產品往往打著保本的幌子欺騙投資者。最後,使投資人遭受了不可挽回的巨大損失!

由上可知,取消保本理財,是對客觀規律的,尊重,是對投資者的尊重!會有力的促進社會的理性投資。促進社會資金更理性的選擇投資產品!相信會有更多更好的投資理財產品湧現,使人們有更多的選擇!在風險之餘,獲得更高的收益…

怎麼存款儲蓄投資,高利息又安全!是我們老百姓關心的話題。如果您對此有什麼疑問,歡迎留言!會及時的答覆!歡迎關注轉發,讓更多的朋友看到受益!


理財迦


你好我是昇財經,12年銀行工作的老臘肉,談談我的觀點,歡迎批評指正。

為什麼要取消保本理財和剛性兌付

我想是為了和存款區分開來,清除“灰色地帶”。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大部分銀行在處理理財產品業務時,確實是採取“剛性兌付”的方式,營銷時也把“保本保息”作為宣傳重點來吸引客戶,但實際上這是不對的。

因為從產品性質來看,日常個人理財產品市場,除了國債和銀行存款,並沒有保本保息的產品,但是在老百姓的理解,理財也是存款,因為都是保證本金和利息的安全,利率還高,為什麼不買理財呢(除了不能提前支取)?從監管角度,這就是一片“灰色地帶”,一旦某銀行理財產品出現風險不能兌付,銀行為了聲譽,往往也是自掏腰包墊付,更讓老百姓分不清存款和理財的區別,心想反正銀行都給錢,那我就放心買買買,一旦遇到不願墊付的銀行,就容易發生糾紛。

為了糾正理財產品銷售中這種亂象,讓廣大消費者正確認知理財產品風險,正確區分各產品之間的區別,監管部門陸續下發文件,取消保本理財和剛性兌付,不允許商業銀行再研發和銷售宣傳保本理財產品,使責任劃分更加明晰。

對誰有利?

這個我還真不好說,因為感覺沒有對誰特別有利。

對理財客戶來說,雖然產品性質沒發生太大的變化,但總覺得怕怕的,有不少人會問,取消剛性兌付,銀行是不是就不給錢了,這個還真不是,有風險不代表一定會發生風險。

對於銀行來說,要多作解釋工作,似乎也沒什麼好處。

綜上所述,取消保本理財和剛性兌付是對理財市場亂象的治理,個人認為會使理財市場更加透明、有序。


鑫財經


近兩年,隨著支付寶餘額寶,微信零錢通等理財產品異軍突起,喚醒了人們理財意識,紛紛將錢投入理財。


而銀行及金融機構也跟風效仿,紛紛推出自家特色理財產品,不但贈送禮物,甚至還承諾保本保息,以此吸引新投資者留住老用戶,在這種情況下,理財市場日益龐大。

在2018年4月27日,經國務院同意,《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正式發佈,(以下簡稱《意見》),這份《意見》中明確規定資產管理不得承諾保本保息,並對剛性兌付作了相關處罰規定。從中我們能看到,以後銀行承諾的保本保息和剛性兌付已經離我們遠去。

那麼為什麼要取消保本保息和剛性兌付呢?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保本保息,從字面上我們就很好了解,就是保證本金和利息。當銀行和金融機構向客戶推薦理財產品時,為了讓客戶打消疑慮,往往會承諾不論發生任何事情,都會保證到期客戶能拿到全部本金和相應利息。


其次,所謂剛性兌付就是信託產品到期後,信託公司需要分配給投資者本金和部分利益,如果信託公司因投資失利,或其它原因不能兌付時,往往自掏腰包,為投資者兜底,以上保本保息和剛性兌付其實有異曲同工之處。

而金融監管部門之所以要取消保本保息和剛性兌付,為的就是:規範金融市場,引導市場正常健康發展,銀行及金融機構理財產品亂象叢生,風險不透明,存在許多潛在風險,一旦出問題,會給國家金融體系造成動盪。其次,穩定不斷增長的高槓杆,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讓投資者能對金融理財產品的風險有更清楚的認識。


落葉隨風520敏


4月27日,從去年11月出臺的《資管新規意見稿》正式文件開始實施,除了對金融從業者的影響之外,對普通百姓的影響也非常大,首要的一點,就是銀行保本理財和剛性兌付被打破。很多普通理財投資者一時無法接受,但打破剛性兌付不一定就是壞事。

為什麼要出臺資管新規?

首先取決於人民幣並沒有國際化,國內資產仍然處於一個封閉狀態。百姓們將手中的錢借給金融機構,金融機構將資產炒高之後再賣給百姓。雖然剛性兌付和保本保息保障了收益,但百姓在賺錢中不知不覺分擔了資產的鉅額債務。在這樣的財富分配中,如果國民財富無法持續增長,那麼危機就會出現。

本次出臺的資管新規,實際上就是為了化解這樣的風險。

打破剛兌,已經不是第一次

所謂的剛性兌付,就是指當信託產品到期之後,信託公司必須將投資本金與收益分配給投資者,如果信託計劃不能如期兌付,信託公司則需要對此計劃進行兜底處理。而其實此前並沒有要求信託產品一定要剛性兌付的相關法規,只是在執行中成為潛移默化成為一條不成文的規定。

不能保本和剛性兌付,就一定是壞事嗎?

就如前文說道,金融業必然存在一定的風險,承諾保本保息以及剛性兌付並不以為著投資完全沒有風險,而是將風險積累在金融體系本身,如果風險慢慢累積,會給整個大金融環境安全造成極大隱患。

面對銀行理財不再保本,投資者應該怎麼辦?

1.短期不必驚慌,該買什麼買什麼

資管新規雖然自公佈之日起即刻生效,但央行仍舊提供給銀行兩年左右的過渡期,以便銀行慢慢調整業務,所以在過渡期內,不少封閉式的預期理財產品仍舊會發售,投資者仍然可以購買。

2.提高自身的風險意識

再沒有一定不賠錢的銀行理財產品了,投資者應對風險應提高防範意識,多多提高自己的理財水平。

3.淨值化理財可以盡享收益

所有理財產品淨值化管理之後,其資產的收益與風險會及時得到披露,而相關管理人只能收取產品的管理費用,其餘的收益全部歸投資者所有。

4.挑選理財產品避免踩雷區

可以通過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銀行、信託、公募等公司官網,中國信託登記中心以及中國理財網等相關網站進行查詢,確認購買的理財產品是否真實存在,投資前確定管理方資質以及理財產品的底層資產,確定風控措施,沒有清晰的抵押、質押、擔保以及止損線,千萬不要購買。

對打破保本理財與剛性兌付需要辯證來看,雖然投資者需要承擔投資理財的風險,但是長遠上來講,維持了金融業的健康有序發展才是對投資者的最好保障。


度小滿金融


剛性兌付是市場博弈出來的規則,金融機構如果自己打破紀錄,只有一種可能,就是快破產倒閉了,否則就會被投資者拋棄。監管層為了避免出現銀行因為從事理財業務導致倒閉,連居民存款都無法支付的惡劣情況。只好一刀切,逼銀行打破剛性兌付,實際上就是逼風險控制能力不足的銀行退出理財業務。對投資者來講,只要哪家銀行理財出現兌付危機,肯定會拋棄哪家銀行,最後可能全部銀行都要退出理財業務,讓其他金融機構取而代之。其他金融機構特別是民營背景的金融機構,儘管也會出現某單理財業務出現問題的情況,但是為了維護自己的信用,肯定會用自有資金和利潤墊付本息。這就要求普通老百姓擁有一定的識別能力,挑選兜底實力足和業務能力強的金融機構,否則真有可能損失本金,比如今年大量P2P平臺跑路或倒閉就是血淋淋的教訓……


秋風3935114


可以肯定不是為了老百姓的利益!當前我國的金融政策制定,百姓的利益很多時候是不加以考慮的,甚至在某些時候是需要反向考慮(作為專業韭菜)的。在保證剛性兌付產品存在的前提下,機構投資時必然要更加考慮投資的安全邊際,否則無法兌付時承擔的不僅僅是投資失敗的名譽風險,更有丟帽的行政風險。取消後呢?投資失敗就可以放心大膽的勾銷處理了。


射穿魔鬼的箭


為什麼要取消銀行保本理財產品和剛性兌付?取消後對誰有利?


我們看到前兩天又發了個文,相關部門綜合了2000多條修改意見,出臺了《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意在打破理財產品的剛性兌付。

我們先來說說為什麼總要取消銀行的保本理財產品和剛性兌付吧。首先,我們來看一下理財產品的收益和定期存款的收益,很明顯,定期存款的利率遠遠小於理財產品的利率,換句話說,銀行理財產品的風險遠遠高於定期存款。那麼問題來了,如果銀行的理財產品也是保本保息的,那麼風險轉嫁給誰了呢?很明顯,這部分風險轉嫁給了銀行,以銀行作為信用背書,那以後誰還來購買銀行定期呢?當然這還是小事,頂多銀行賺不了利差,但是風險一大,意味著投資出現問題的概率也越大。我們看一下08年的金融危機,其本質是抵押貸款證券化(MBS)出了問題,最後連鎖反應,導致房價崩盤,金融市場崩盤,甚至如果不是政府出手,連保險公司也要倒臺。現在來看,銀行的保本理財銀行還賠得起,那萬一有一天,銀行賠不起了呢?千萬不要以為銀行多有錢,銀行再有錢也抵不住買的人多。萬一市場風險爆發,大家因為理財風險高而全去銀行買理財,不買定期了(反正你銀行保證收益嘛),銀行一個人賠得起,上億人同時要賠理財收益,而銀行本身還是虧的呢,這就真的賠不起了。銀行理財其實對於銀行而言本身就是微利產品,薄利多銷。

至於取消後對誰有利,當然是對國家有利,從長遠來看,對百姓自己也是有利的。為什麼這麼說,首先,打破剛性兌付,買理財的人就會變少,風險可控,銀行就不會因為發生風險事件而賠不出,銀行不倒,總的來說國家的金融風險就可控,不會發生國家信用危機。長遠來看,只要銀行不倒,百姓投資的錢就不會血本無歸,所以對百姓來說也是好的。


huToni


因為銀行的保本理財和剛性兌付本來就是不合理的,很大程度上是銀行為了銷售理財產品所採取的誘惑和承諾,在法律和投資角度上,這都是不對的。

理財和投資本身就不應該保本保息,本來就是有風險,哪怕是風險很低的,貨幣基金也會有風險,就更何況其他理財和投資方式,總會有風險。

如果有什麼理財方式告訴你,一定會保本保息,不可能賠本,那麼就一定是詐騙,請遠離他。

所以當現在金融去槓桿,防止金融風險的時候,自然就會讓民眾遠離這些理財產品,防止對理財一知半解的民眾買了之後賠本,造成很不良的社會影響。

現在正是去槓桿的時候,防止社會上的金融風險,如果有誰還是去買銀行所謂的保本保息的理財產品,如果賠了本,那個時候造成了很大的社會風險是很不好的,不利於社會上金融去槓桿,所以現在就開始限制這些理財產品的保本。


海匯觀潮


取消保本理財產品和剛性兌付,是國家金融的政策,總整而言是對銀行有好利。

取消保本和剛性兌付,當然也就意味著老百姓購買銀行的理財產品是有風險的,根據不同等級的理財產品,風險也不同,有可能損失本金。

而銀行因不在設保本和剛性兌付,即使老百姓購買了理財產品受到了損失,因購買前的須知和金融政策,銀行也不必為止承擔責任和承擔損失。

取消保本理財和剛性兌付,是國家需要調控金融風險,降低銀行產品的風險損失,也避免理財產品無法達到預期時,一些非理性購買理財人的“無理取鬧”。

取消保本理財和剛性兌付即有利也有弊。銀行降低了理財風險,但隨著網絡的興起,P2P理財隨著爆發式增長,很多平臺打著保本或有擔保、國企控股等進行吸引客戶,又沒有銀行5萬的門檻,因此吸收很多用戶盲目的投入。這中間很多P2P平臺都是虛假的,只是為了騙錢而生,就2017年9月,爆雷平臺就多達120多家,全國上當受騙的何止幾十萬人以上,坑害了老百姓的血汗錢又何止幾十億。

國家金融的政策是正確的,讓人們在投資時要認識到風險,但又給了那些心術不正之人可乘之機。

希望我們偉大的國家能在出臺好政策的同時,也能及時的整治和嚴控金融平臺,不給那些心術不正的人機會,保證大眾投資環境的清潔。畢竟國以民為本,不能讓那些沒誠信,貪私利,心術不正的人壞了國家的好政策。在此也提醒下大眾理財的人們,理財有風險,投資須謹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