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堪稱三國最強謀士,連曹操也服,他若不死,諸葛亮絕不敢出山

郭嘉一直以來被後世諸人認為其智計堪稱漢末三國之冠,有人甚至稱“郭嘉不死,臥龍不出”。那麼,郭嘉其人謀略到底如何?其謀略又有何特點?為何郭嘉會受到曹操和後世的親睞?筆者在此將對歷史中的相關資料進行梳理,對郭嘉之謀進行盤點。

一、“達於事情”之謀略

郭嘉的謀略見於史者眾多,筆者特此進行逐一的整理並羅列其智計:

第一,十勝十敗論。郭嘉的十勝十敗論是袁曹官渡之戰前夕郭嘉向曹操指出的曹操一方的軟優勢,與荀彧的四勝四敗論有異曲同工之妙。不過,從記載的形式上看,郭嘉的十勝十敗論見於裴松之引注《傅子》而荀彧的四勝四敗論則見於《三國志荀彧傳》正文,故在筆者看來十勝十敗論的權威性稍遜四勝四敗論。但在內容上,郭嘉的十勝十敗論和荀彧的四勝四敗論並無太大差別,只是側重略有不同。荀彧的四勝四敗論更著眼於宏觀戰略,他指出曹操之四勝最終目的還是要“輔天子”和“扶義征伐”,相當於隱晦地向曹操表達雖然曹操自身有諸多優點但對抗袁紹的根本一點則是因為迎奉天子而獲得了合法性、合道義性的優勢。而郭嘉的十勝十敗論更像是戰前為曹操鼓勁,更多則偏向對曹操個人能力、氣度和眼光的褒揚。由此看,郭嘉之十勝十敗論不妨看作是荀彧四勝四敗論之擴展延續,是從戰略層面向戰術層面具體化的表現。

十勝十敗論展示了郭嘉知人的一面,其不僅是知袁紹“好謀無決”,更是明曹操能知人善任,同時郭嘉也能夠清楚知曉曹操之所需,因此才能夠在官渡戰前的關鍵時刻及時為曹操打氣,增強曹操的自信。

此人堪稱三國最強謀士,連曹操也服,他若不死,諸葛亮絕不敢出山

第二,對劉備與眾不同的態度。劉備于徐州遭到呂布暗算兵敗計窮投奔曹操,此時,如何對待劉備曹操陣營有兩種意見:一種以程昱為代表勸說曹操誅殺劉備,另一種則認為“方今收英雄時也,殺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主張善待劉備,曹操本人之意傾向後者。但郭嘉如何建議則在歷史記載中存在似乎相反的兩種態度,裴松之注引《魏書》記載郭嘉勸曹操接納並善待劉備,而裴松之注引《傅子》則表明郭嘉則勸曹操早圖劉備。易中天先生認為此處兩種記載並不矛盾,他認為郭嘉的態度是既不誅殺劉備也不任其自由,“宜早為之”是旁敲側擊地建議曹操軟禁劉備。誠如是,則郭嘉的眼光智慧可謂獨具一格。筆者在此認同易中天先生的觀點,從十勝十敗論中可看出郭嘉善於察人,所以郭嘉對劉備的判斷大抵不會錯誤,首先劉備將來必定是阻礙曹操霸業的重要隱患,是要提防的。但是曹操正在立業過程中,要為曹操積攢良好的聲名一定不能使其承擔害賢的惡名。故而郭嘉的做法可能是先將劉備控制在曹操的勢力範圍內並許之高官,隨即視情形而軟禁之。但劉備並非池中之物,其借要擊袁術之名趁機脫身使得郭嘉之謀最終不成,郭嘉在劉備前往截擊袁術時的反應亦可說明《魏書》和《傅子》兩處記載似乎並不詳盡,從而引發了誤解。

第三,下邳擒呂布。曹操圍攻呂布於下邳,日久疲憊,想要撤軍,此時郭嘉勸諫曹操一鼓作氣擒殺呂布(嘉曰:“昔項籍七十餘戰,未嘗敗北,一朝失勢而身死國亡者,恃勇無謀故也。今布每戰輒破,氣衰力盡,內外失守。布之威力不及項籍,而困敗過之,若乘勝攻之,此成禽也。”),此間謀略郭嘉與荀攸同,不僅設計水灌下邳同時也分析了呂布銳氣盡失的狀況,下邳獻計可以說時郭嘉為數不多的戰術上的謀略。

第四,對孫策命運的準確預測。孫策佔領江東後,銳氣正盛,曹操恐孫策趁勢襲取許都,郭嘉通過對孫策性格和行事作風的分析,指出孫策以武力豪奪江東,人心未穩,加之孫策年輕氣盛必然輕於自身防備,早晚定死於刺客之手。事實也證明,孫策性剛好殺,最終為許貢門客暗算。郭嘉察人之明又一次得以印證。

第五,對劉表的評價。官渡初戰告捷後,曹操欲趁勢平定北方,眾人擔憂劉表為後患,此時郭嘉指出劉表胸無大志且疑心劉備,必不會輕易進犯,此時正好藉機平定袁氏,荀攸亦持相似看法。對劉表的認識仍體現了郭嘉之知人。

此人堪稱三國最強謀士,連曹操也服,他若不死,諸葛亮絕不敢出山

第六,為曹操徹底平定北方所做的貢獻。郭嘉雖然在官渡之戰中並無十分耀眼表現,但在之後的河北平定過程中卻妙計迭出,郭嘉首先看出袁氏兄弟不和,向曹操指出對待二袁“急之則相持,緩之而後爭心生”,建議暫緩進攻以待袁氏兄弟內訌,後果不出其所料。此外,曹操北征烏丸,郭嘉提議輕兵而出,出其不意,最終使得曹操軍陣斬蹋頓,取得空前的勝利。

縱觀郭嘉的謀略,筆者認為:其既具有普遍性,又有其特殊性,集中表現為知人之謀。普遍性在於郭嘉之謀略時常與曹操陣營中其他優秀謀臣相似或相同,如郭嘉的十勝十敗論與荀彧之四勝四敗論相似,下邳之戰時對呂布的分析與荀攸同,平定河北時對劉表的態度亦與荀攸同。但不同於荀彧善於宏觀的戰略設計、荀攸長於戰陣的戰術分析,郭嘉的謀略少有戰略和戰術的內容,而更多的基於察人之明,其所作的判斷、所謀劃的策略都是根據不同的、具體的人物而異的,對袁紹和曹操的瞭解,使其得出十勝十敗論;對劉備的審視,使其作出軟禁的謀劃;對孫策的分析,使其認定孫策必死於刺客之手,其餘諸如呂布、劉表、二袁亦皆如此。《三國志郭嘉傳》評價

“嘉深通有算略,達於事情”,所謂“深通有算略”正是基於“達於事情”的基礎上,深察其人是郭嘉的過人之處,也是其謀略的最大亮點。

二、汝潁士人中的另類

郭嘉是潁川陽翟人,早年亦投奔袁紹,後覺袁紹難成大事遂經荀彧舉薦轉投曹操。其早年先侍袁紹後投曹操的經歷與荀彧同,其人亦屬潁川士族。但郭嘉行事卻與傳統的潁川士族不盡相同,史載:“初,陳群非嘉不治行檢,數廷訴嘉,嘉意自若。”說明郭嘉日常行為似有不尊禮法或放蕩不羈,致使同為潁川士族的陳群對其行為多番指責。雖說汝、潁多奇士,但在筆者看來,以荀彧、陳群等為代表的傳統的潁川士族,其行事恪守禮法、中規中矩、未有逾越,其“正”多於“奇”,稱奇士不若稱正士。恰恰是郭嘉,在潁川士族中頗為另類,察其行事、觀其智計,方稱得上“奇”和奇士。


此人堪稱三國最強謀士,連曹操也服,他若不死,諸葛亮絕不敢出山



三、郭嘉為曹操及後世所親睞之原因

人言曹操最為倚重的謀臣為郭嘉,此話並非毫無根據,郭嘉逝世後,曹操時常思念,曾經又“欲以後事屬之”,在筆者看來曹操對郭嘉親睞有加其原因大抵有以下幾點:

第一,郭嘉的個性行為與曹操相契。郭嘉的“不治行檢”以及“奇”士的風格與曹操早年“任俠放蕩,不治行業”頗為相似,雖然曹操在立業後時時收斂,可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其時常因為個性原因吃過不少虧(例如宛城收編張繡嬸嬸鄒氏),但其性情亦有雄才偉略、文采激昂、不拘小節的一面。性情相契在一定程度上反應了二人的價值觀類似,在筆者看來拉近了郭嘉和曹操的距離,以至於二人初次會面後都有相見恨晚的感覺(彧薦嘉。召見,論天下事。太祖曰:“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嘉出,亦喜曰:“真吾主也。”)。

第二,郭嘉是曹操“唯才是舉”用人的典型代表。雖然曹操的求賢令是郭嘉逝世之後才頒佈的,但曹操早年的用人實踐就是不拘一格、唯才是舉,郭嘉雖然“不治行檢”但“深通有算略”,是所謂“盜嫂受金而未遇無知者”,此類人物是曹操所欣賞的,是以郭嘉之“奇”符合曹操的用人標準。

此人堪稱三國最強謀士,連曹操也服,他若不死,諸葛亮絕不敢出山


第三,郭嘉能夠領會曹操的意圖。史載,曹操曾對人言:

“唯奉孝為能知孤意。”筆者認為,郭嘉之所以為曹操親睞,這亦是重要原因。從郭嘉發表十勝十敗論和荀彧提出四勝四敗論最後的結果來看,郭嘉論後“太祖笑曰:‘如卿所言,孤何德以堪之也!’”,而荀彧論後“太祖悅”,曹操的反應相差較大,這裡筆者推測曹操向謀臣們諮詢自己和袁紹的力量對比,估計僅僅是想獲得心理慰藉,因此郭嘉通篇褒揚曹操正是抓住了曹操需要提升自信的心理。此外,曹操赤壁戰敗,感嘆:“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在筆者看來亦不是說郭嘉能夠避免此戰失敗,也許是郭嘉能夠理解曹操進攻孫權或此戰戰敗時內心的焦慮

可惜的是,郭嘉英年早逝,按照郭嘉去世之時計算,郭嘉加入曹操陣營的時間大抵和荀攸類似,都在公元196年曹操迎奉天子的時段左右。《三國志 郭嘉傳》裴松之注引《傅子》載:郭嘉“相與周旋十一年”,但就是短短的十一年,郭嘉智計頻出、察人不失、預言屢中,雖然僅集中參與了下邳之戰、官渡之戰和河北平定戰,但其各方面的表現卻為後人留下了無限遐想,後世對郭嘉之推崇大抵也是表達其未能繼續展示才幹的遺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