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兩千年》第36期:爲什麼說劉邦才是秦始皇的完美繼承人

漢朝建立之後,劉邦充分認識到了秦朝制度的優越性,在汲取秦朝滅亡的教訓後,採取“漢承秦制”的方式,在統治層面上主要以秦朝制度為藍本進行繼承和發展,基本上沒有突破秦朝模式。從這一點上來講,或許劉邦才是秦始皇最完美的繼承人。

《華夏兩千年》第36期:為什麼說劉邦才是秦始皇的完美繼承人

秦始皇和漢高祖

那麼我們不妨來看看,漢朝初期,劉邦都繼承了秦朝的哪些制度。

統治模式的繼承和發展

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後,於全國範圍內普遍推行郡縣制,將天下分為三十六郡,後於河套地區設九原郡,在兩廣地區設南海、桂林、象郡三郡,共計四十郡。郡設郡守、郡尉、郡監,郡下設縣。劉邦在建立漢朝後,充分認識到了郡縣制的先進性,在繼承郡縣制上可以說不遺餘力。在逐步剪除異姓王國後,劉邦 “懲戒亡秦孤立之敗”,採取了折中的方式來實行統治。除原秦國舊土十五郡由中央直轄,仍舊劃分郡、縣兩級外,對其餘六國國土採取了分封自己子侄為王的方式,先後分封楚、齊、梁、趙、燕、代、吳、淮南、淮陰等九國。這種王國與郡縣並存的體制,被稱為郡國並行制


《華夏兩千年》第36期:為什麼說劉邦才是秦始皇的完美繼承人

郡國並行制

官制的繼承和發展

漢朝的官制也基本沿用了秦朝的制度,漢朝政權仍然體現除了專治和集權的特點,像秦始皇一樣,劉邦同樣總覽一切行政、立法、司法、軍事和國家財政大權。而為了保證國家機器的順利運轉,漢承秦制,中央依舊採取以丞相為首的中央政府,太尉負責軍事(不常設),御史大夫負責監察,另設立九卿分管具體事務,地方則依舊承襲秦朝的“郡、縣、鄉、亭”制度,保證了國家隊地方基層的控制。

《華夏兩千年》第36期:為什麼說劉邦才是秦始皇的完美繼承人

西漢官制

在官員選拔方面,漢初仍然沿襲秦制,同樣以軍功為主。但為了避免秦朝時期武官多文官少導致國家富有侵略性的缺陷,劉邦多次下達求賢令,想方設法籠絡知識分子,充實各級官吏隊伍。

律法的繼承和發展

在律法方面,在蕭何的主持下,漢朝以“秦律”為藍本,制定完善了法律制度。在孫叔通的主持下,以秦的禮樂制度為基礎制定了漢王朝的禮樂制度。在張蒼的主持下繼續推行曆法和度量衡的統一,制定了漢朝的歷法和度量衡制度。

《華夏兩千年》第36期:為什麼說劉邦才是秦始皇的完美繼承人

蕭何

與秦律不同的是,為了修養聲息,修復長期戰亂造成的創傷,漢朝的律法不再像“秦律”那樣包含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漢朝初期,劉邦在大臣的建議下采取“具有西漢特色的無為而治”模式,在不違背《九章律》這一基本律法的前提下,給予了百姓充分的行為自由。

漢承秦制,為何結局不同

有秦朝和秦始皇的前車之鑑,劉邦在大臣輔佐下對秦朝一系列制度進行了繼承和發展,相對較為寬鬆的統治,加上戰後民心思穩,使得漢初天下迅速穩定了下來。

《華夏兩千年》第36期:為什麼說劉邦才是秦始皇的完美繼承人

劉邦

而天下百姓之所以對漢朝這個新生國家能夠迅速認同,除了劉邦的一系列政策外,還因為它具有另一項優勢,那就是它取代了被六國憎恨的秦朝,卻又取代了被秦人憎恨的項羽,從而使得天下百姓對漢朝這個新生國家並沒有那麼牴觸。

此外,劉邦雖是楚人卻不強調楚國(與其非貴族出身有關),對化解周時期諸侯國影響力也開了個好頭,如果是大楚沙文主義的項羽得了天下,恐怕依舊會鬧得天下大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