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期中國軍隊爲何喜歡裝備「盒子炮」?

哼哈321


盒子炮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駁殼槍,其標準名為毛瑟軍用手槍,德軍制式編號C96。

盒子炮是由德國毛瑟兵工廠菲德勒三兄弟設計的,時間是在1895年。從外形上看,盒子炮方方正正,體積大重量重,與常見的手槍外形不同,但是盒子炮能夠實現半自動射擊,火力非常強大。

圖注:外形方正的盒子炮,的確與我們熟悉的手槍不同,圖片來自網絡


儘管盒子炮很早就定型生產,但是其造價高、體積大、並沒有被德軍大量裝備,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僅僅裝備了13.5萬隻。儘管在德國並沒有受到青睞,但是盒子炮在中國卻成了一代名槍,原因是其當時的中國缺乏輕便耐用的小型自動武器,盒子炮恰恰滿足了這個需要,使用20發彈匣的盒子炮在近戰中發揮出了強大的戰鬥力。盒子炮本身容易仿製,槍身堅固耐用,在惡劣的環境和不規範的使用狀態之下依然能夠正常使用,這也非常符合中國的國情的。

圖注:因為放在盒子裡,所以叫做盒子炮,圖片來自網絡

圖注:使用20發彈匣的盒子炮,圖片來自網絡


盒子炮在連發射擊時,其槍口上下跳動幅度大,嚴重影響了射擊精度,但是聰明的中國人卻解決了這個問題,那就是將槍橫過來打,結果還獲得了作用擺動的掃射效果。

圖注:使用盒子炮的女戰士,圖片來自網絡

抗日戰爭爆發之後,盒子炮已經大量裝備中國軍隊。在與日軍的交戰之中,經常有短兵相接的情況,這個時候盒子炮能夠發揮其優勢,在近距離上橫掃進行刺刀突擊的日軍,國軍曾經就組織便衣手槍隊,同時佩戴盒子炮,遭遇日軍時在近距離上發揮火力,給日軍造成重大傷亡。

抗日戰爭勝利之後,盒子炮繼續在國共雙方手中使用,甚至一直使用到朝鮮戰爭時期,我們對於盒子炮的感情是非常深的。

圖注:電影《讓子彈飛》中大量使用的盒子炮,圖片來自網絡


古生物探索


“盒子炮”在抗戰時期無論是國軍還是八路軍,都非常喜歡使用。“盒子炮”是德國產毛瑟C96軍用手槍的中國名稱,全自動功能的叫“快慢機”。這種槍在我國從抗日戰爭一直用到90年代。這種槍到底有何“魅力”使得抗戰期間的中國軍隊都喜歡用這把槍呢?

“盒子炮”,也就是毛瑟C96系列手槍,7.63mm口徑,1.24kg的重量,20發彈容量,50~150m有效射程。該槍創造了一個奇蹟,整把槍沒用一個螺絲來固定。由菲得勒三兄弟設計。但設計時半自動手槍才剛起步沒多久,該槍在西方並不是很受歡迎。所以西方不亮東方亮,所謂缺點掩蓋不了優點,該槍被中國的廣大軍民所喜愛。由於日本控制西方像中國出口軍火的清單中,“盒子炮”不在其中,因此中國獲得了大量“盒子炮”,“盒子炮”成為了中國各種勢力的武器裝備的首選。

“盒子炮”在當時中國算是一把先進的武器,中國軍隊喜歡用這槍原因有以下幾點:一、該槍有著當時其他手槍所沒有的大彈容量。20發的彈容量幾乎是其他手槍的兩倍。可作為進攻性武器。二、該槍相比步槍十分輕便,攜帶方便,有著極高的隱蔽性。三、當時中國軍隊普遍認為武器越大越好,而“盒子炮”比一般手槍體積大,還可以加裝槍托,有著具有威懾力的外形。

“盒子炮”在中國發揮了很大的作用,是“抗戰七大神器”之一。我們還想出了辦法—槍手右手持槍,將槍機扳至速射檔,手心向上舉槍,伸向左前方扣動扳機,槍口上跳使槍從槍手左前方掃射至右前方;手心向下舉槍時從右前方掃射至左前方;左手持槍時完全相反--這真是點石成金的神來之筆!這個簡便的方法解決了槍口上跳並轉化為全自動速射優勢。

對“盒子炮”的情感,這個甚至比原產國德國的感情更深厚,今天電視上的各類抗戰神劇,“盒子炮”可謂是這些電視劇的手槍主角。


兵器次元


有網友問;舊中國軍隊為何喜歡裝備“盒子炮”? 首先我們要知道,當時的戰場環境和兵員素質。雖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歐美各國軍隊已經大量裝備機關槍,一場戰役隨便就發100萬發炮彈。

但是,在當時的中國各個武裝派系當中,機關槍和大炮的數量還是非常稀有的,甚至,整個北洋軍,包括東北軍,西北軍,川軍,滇軍1個師的炮兵數量,還不如清末的清軍1個師多。

在直奉戰爭當中,直系第15師配備了超過編制3倍的重機槍,也不過1個師只有72挺重機槍,但是在戰場上造成奉系軍隊一戰損失10000多人。但是大部分軍閥部隊1個師也只有6-24挺重機槍,數量很少。

嚴重的缺乏自動武器和大炮的直接後果就是近戰特別多,但是,軍閥士兵大部分都是破產農民,走投無路的城鎮居民,還有兵油子,沒有多少人敢於為了那一個月1塊到6塊大洋的軍餉,天天跑到戰場上去白刀子進去,紅刀子出來的進行刺刀白刃戰。

在那個時代迫擊炮數量也很少,從1923年一直到1926年,北洋軍閥才生產了1200門迫擊炮。輕機槍真正在中國普及,則已經是30年代初期的事情了。那麼,為了獲得勝利,軍閥們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高薪養一幫敢死隊,專門打近戰,在關鍵時刻打衝鋒,平時,隨身帶著,還能起到保鏢衛隊的作用。

於是,各種手槍營,手槍團和衛隊旅就出現在了中國,西北軍在與晉綏軍的作戰當中,曾經一次出動3000手槍兵,全部都是可以自動發射的盒子槍,還有一人一把大刀,近戰威力極大,在那些步槍手還沒反應過來的時候,手槍兵手持射速280發子彈的盒子槍就已經在近距離擊倒對手。

後來抗戰中後期以後,盒子槍基本上主要用於非正規作戰,也就是游擊戰。在正面戰場就很少了,也基本上沒有手槍團,手槍旅衝鋒了,因為,日軍擁有完備的輕重機槍,擲彈筒,迫擊炮和壓制炮兵,而且工事修建很好,手槍團衝鋒,顯然傷亡太大了,效果不佳。


深度軍事


盒子炮,就是毛瑟軍用手槍,因為其全自動功能,所以又稱快慢機,可以單發和連發,威力大,使用穩定,即便是它最輝煌的四十年裡,因為設計完美,所以並沒有什麼大的改動,在全世界都使用比較廣泛,但是價錢比較高,我國很早進行了仿製。



因為當時列強規定,中國很多重型武器是不被允許擁有的,還有一些機槍步槍,進口嚴格控制,好在手槍並沒有這麼嚴格,當時中國軍閥混戰,列強林立,對於武器的渴望非常強烈,各自都為了自己的利益和地盤時有摩擦,所以這種結實耐用火力強的槍支,很受歡迎。



而且因為它的木製握把,可以把兩者結合到一起,提高槍的精度,使得盒子炮具有既可以當手槍,又可以當步槍的雙重優勢,在武器匱乏的年代更加讓人喜愛,所以非常受歡迎,當時我國的盒子炮加上仿製的,就佔世界的一半多。


(你們知道都是哪部電視劇嗎)


軍事一點通


“盒子炮”有一個好,步槍打一下拉一下,手槍能半自動連續射擊,在近距離是比步槍更好的。

瞭解一戰的人就知道,一戰時期歐洲各國就興起過“手槍隊”這種東西。因為一戰打成塹壕戰,非常噁心,而執行突擊任務的步兵需要在近距離有強大火力的裝備。德軍就成立過“手槍隊”,這種東西法國人也搞過“手槍隊”,專門突入戰壕打近戰。而美國是給戰鬥工兵裝備霰彈槍。

後來德國人搞出了MP-18,也就是著名的花機關,手槍隊就淘汰了。而法國人則搞出了“邵莎”輕機槍,可以跟隨輕步兵作戰,也不需要手槍隊了。

但是抗戰時期的中國軍隊吧,機槍基本沒有,衝鋒槍難得一見,咋辦呢?搞手槍隊,也就是拿“盒子炮”的特種步兵,專攻近距離作戰。實際的效果還是很好的,因為日本陸軍是一支一戰初期水平的陸軍,壓根就沒有衝鋒槍,機槍也少得可憐。手槍隊在敵後作戰中就發揮了極好的作用。


貞觀防務


毛瑟c96,一款由德國毛瑟公司研發的一款武器,而德國作為日本的盟友,為什麼c96會頻繁出現在抗戰戰車上呢?而c96為何又深首士兵的喜愛呢?


要說到c96,其本身其實可以說是一款悲劇的槍支,它是一款菲德勒兄弟利用閒暇時間設計的一款武器,沒錯,閒暇時間,毛瑟公司對它的設想是一款介於步槍和常規手槍之間的武器裝備,例如它一開始那個800碼的標尺,主要裝備對象為偵察兵或者是軍官,這也導致了它與魯格手槍競爭失敗,名落孫山,而地球另一邊東方,因為飽受武器禁運之苦的中國(無法通過常規渠道進口例如步槍之類的武器),卻看到了它的實力。

一款手機卻擁有步槍的射程(雖然後來證實那個極限標尺只是具有讓對面知道你在打他的作用),大容量的彈倉(10發/20發,後來還有用彈匣的),這無疑是缺乏火力的中國軍閥們的最愛,不僅大量進口,而且還對其進行仿製,雖然它不可能真的打上800碼,但是它的射程也要比一般的手槍要遠了,而那個槍盒世界上就是一個槍托,故有“盒子炮”的外號。

而受到士兵喜愛的地方也正是它強勁的火力,在衝鋒槍沒有普及的遠東地區,這麼一款可以在短時間內迅速打出十幾發的武器是真的十分恐怖了,日本士兵經常在接觸到中國陣地的時候就傳出一片密集的槍響聲,瞬間就能打死打傷不少的日本士兵,而日本士兵到死才明白,遠敲掉了中國軍隊的機槍後,還有這麼一款殺器,而熟練的中國士兵甚至在有時候可以拿著稀有的加長槍管的c96打出類似半自動步槍的火力來,所以說這樣一款殺敵利器怎麼又能不受中國士兵的喜愛呢?


紫龍防務觀察


當時腰挎盒子炮可都是精銳和老兵軍官的象徵啊,很是威風;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在《烏龍山剿匪記》裡的盒子炮,還有李向陽手握雙槍的照片,最良心的是,他拿的兩把盒子炮,有一把是挫掉了準星,用於概略射擊(另一把作為精確射擊),這個道具師真的是太認真了,真實再現了當時雙槍毛瑟盒子炮的使用情況!


其實那時候也不是說多喜歡,而是一個是武器禁運問題(手槍不禁運啊,機槍衝鋒槍都禁運),一個是窮的問題。(不過當時國內有仿製,最早是北洋政府就有簽約購買,大沽.山西.重慶都有製造駁殼槍的廠,北洋時期只是不具備連發的10發子彈的7.63版本;不過到了老蔣的時期依然是購買的)它比步槍便宜,容易大量裝備,而且近距離火力強,適合突襲,專門近距離作戰。花機關我們也有(貌似是辛亥革命禁運的),但是成本問題,就和盒子炮配合使用了。


總之就是因為盒子炮威力大還有方便,實際上跟外軍士官裝備衝鋒槍、卡賓槍一個道理。很多軍閥不在門外放一個連排的手槍隊都不敢睡覺,最誇張的是還有掛7把手槍才能睡覺的,比如白鳳翔。所以不禁運是一方面,還有一方面是二十響具備火力優勢。所以盒子炮,又叫快慢機。火力猛,射速快,在中國戰場,火力強度不夠,盒子炮還是衝鋒陷陣的利器。幾乎很多軍閥都有自己的手槍隊。即是警衛隊,又是關鍵時候的敢死隊。


比如韓向方的手槍隊,清一色的快慢機。韓的手槍團,平時當警衛的時候,就是快慢機,展書堂帶他們上戰場的時候,再配發長槍。快慢機調到連發,就是一支小衝鋒槍。不過軍閥時期拿著盒子炮短距離衝鋒還好使,對日軍就未必了,日軍可衝不垮或者沒軍閥那麼容易一衝就垮的。


李三萬的三萬裡


20年代西方對中國實行武器禁運,但是駁殼槍卻不在禁運之列。由於駁殼槍的威力巨大,配上盒子使用時還具有連發功能,能充當衝鋒槍使用。除此之外,駁殼槍比較便宜,除了德國生產之外,西班牙以及閻錫山的兵工廠都生產過此手槍。

駁殼槍使用時向上跳動很大,中國人很聰明,在使用時傾斜一定的角度就輕鬆地解決了這一問題。基於種種原因,使得“盒子炮”西方不亮東方亮。南昌起義時,朱德當時使用的就是駁殼槍。


歷史軍魂


“抗日神劇”經常出現在電視熒幕上,通過這些影視資料,我們可以發現,我國八路軍的一些幹部領導人物一般都會都會使用一種被稱為“盒子炮”的手槍。盒子炮正式名稱是毛瑟軍用手槍,是德國毛瑟兵工廠的發明,但是它並沒有受到德國軍方的喜愛(元首不喜歡長的醜的槍),反而是在我們八路軍手中大放異彩。

盒子炮是一種能夠半自動連續發射的手槍,而步槍確實打一槍就得拉一次槍栓,所以在近距離作戰中,盒子炮的作用是遠遠大於步槍的。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由於戰壕的出現,雙方的命中率急劇下降,很多國家就組成了專門的突擊隊衝入敵方戰壕,進行突破。這些突擊隊大多數就是使用類似於盒子炮這樣能夠進行半自動連續射擊的手槍。

後來,德國發明瞭我們經常聽到的“花機關”——MP-18衝鋒槍,這把槍的重量較輕(與當時的步槍相當),能夠隨著突擊隊進行衝鋒,於是,德國的突擊隊就大量裝備了這種衝鋒槍。法國也因為發明了紹沙輕機槍,突擊隊也不再使用手槍。

但是我國的實力有限,仿造機關槍和衝鋒槍的成本較高,不能大規模裝備部隊,但是盒子炮結構簡單,成本較低,便於仿造,所以即使是八路軍的基層幹部也在使用盒子炮。

我國當時在世界上的地位較低,很多軍事武器都對我國禁運,尤其是機關槍和衝鋒槍,以及一些火炮。我國一些軍閥手中的德國裝備和美式裝備都是通過走私等途徑,秘密購買的,所以這些獲取難度較大的裝備在我國也是比較罕見的。但是盒子炮不一樣,它是一種手槍,並不在對我國禁運的範圍之內,而且價格比較低,所以很多軍閥都購買了大量的盒子炮,組建自己的“手槍隊”,充當突擊隊或者自己的警衛隊,到了抗戰時期,這一批盒子炮大多數都流入了八路軍和新
四軍手裡。

盒子炮的後坐力較大,在德國,很多人都表示盒子炮的後坐力太大,精度不高,所以沒有被大規模受用。但是中國人偉大的智慧巧妙的利用它很大的後坐力,發揮出了更大的作用。中國軍人使用了平放射擊動作,簡單化解了槍口上跳問題,並以此來掃射。這樣,打出去的子彈就是一個扇面,起到大規模殺傷的作用。

也就是這麼多原因綜合起來,盒子炮字才能在抗日戰場上大放異彩。


利刃巨透社


“盒子炮”,學名毛瑟軍用手槍,在中國被泛稱為駁殼槍。德國毛瑟兵工廠大量生產本來打算讓德軍當制式手槍裝備的,但因其價格過高而被軍方拒採。

“盒子炮”流入中國的歷史背景

中國在1919年和1929年間被西方實行嚴格的武器禁運,不允許採購和發展重武器及火力強大之武器槍械,但手槍不在限制之列。中國各地軍閥急需新裝備來保障自己的統治及地盤爭奪,而德國不受西方禁運同盟國控制,火力強勁的毛瑟手槍遂被中國割據軍閥大量採購和仿製。

被中國軍隊喜歡的原因

1、容彈量大。駁殼槍容彈量區十發和二十發之分,在當時中國手槍裝備裡容彈量絕無僅有。因此在中國也被稱為“二十響”。

2、射程遠、射速快。駁殼槍因其槍管長,所以射程遠也受中國軍人青睞。駁殼槍還可以調節射速,分單射和連射兩種,因此在中國被暱稱為“快慢機”。


3、火力強大、輻射面廣。駁殼槍分皮質和木質兩種槍套,木質槍套可以把長木柄那頭插在槍把尾部,這樣抵在肩部提高了射擊精準度還可以抵消連發射擊時後坐力的衝擊。駁殼槍調節成連發射擊時堪比衝鋒槍的火力,且火力輻射面寬廣,深得缺少速射武器的中國軍人喜愛,因此也稱“盒子炮”。

抗戰時期,中國軍隊裝備落後,駁殼槍因其出色的性能被中國軍隊大量配備,予日軍以重大殺傷。駁殼槍和中國軍人的完美演繹也使得它躋身成為二戰一代名槍之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