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根据地政权的三三制原则是如何产生的

建立政权是极其复杂的政治行为。

中国社会的基层权力机构,向来以各阶层混杂且互相掣肘著称。

在建立新型政权的样式上,共产党人进行了可贵的尝试,中共中央特别强调: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民主政权,绝不是共产党一个党派执掌的政权,而是“几个革命的阶级联合的民主专政”。

抗战时期,根据地政权的三三制原则是如何产生的

毛泽东在《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中进一步指出:“在抗日时期,我们所建立的政权的性质,是民族统一战线的。这种政权,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

据此,中共中央对构成抗日民主政权的人员分配,进行了明确规定:“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

抗战时期,根据地政权的三三制原则是如何产生的

但是,毛泽东继而指出:“必须保证共产党员在政权中占领导地位,因此,必须使占三分之一的共产党员在质量上具有优越的条件。只要有了这个条件,就可以保证党的领导权,不必有更多的人数。所谓领导权,不是要一天到晚当作口号去高喊,也不是盛气凌人地要人家服从我们,而是以党的正确政策和自己的模范工作,说服和教育党外人士,使他们愿意接受我们的建议。”

抗日民主政权的产生,最重要的一个特征是“普选”。毛泽东在《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中阐释道:“抗日统一战线政权的选举政策,应是凡满十八岁的赞成抗日和民主的中国人,不分阶级、民族、男女、信仰、党派、文化程度,均有选举和被选举权。抗日统一战线政权的产生,应经过人民选举。”

抗战时期,根据地政权的三三制原则是如何产生的

中共中央直接领导之下的陕甘宁边区,是抗日战争期间中国民主政治的榜样,也是全国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政治样板,它完成了乡、区、县的各级民主选举,成立了边区各级议会和人民民主政权,在残酷而艰难的战争环境下,进一步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充分发挥了民众参加抗战的责任感和积极性,并使全国人民看到了赢得胜利、建设国家的希望。

亲爱的朋友,如您喜欢本文,请关注大鹏微信公众号“大鹏说书(账号dapengshuoshu)。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