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李自成,明朝會不會滅亡?

文紹J


如果沒有李自成,明朝會不會滅亡?答案是肯定的,就算沒有李自成,明朝一樣會滅亡。李自成不過是導火索,加速了明朝走向滅亡之路。下面請聽有書君為你一一分解。

一、皇帝的原因

明朝的國威以永樂時最為強盛,可是導致明王朝滅亡的失當措施,也部分源於永樂年間。

首先永樂在內府開設書堂,教宦官讀書寫字;設京營提督,讓宦官監軍;設立東廠,叫宦官刺探外事,使得宦官有了司法權。於是宦官權勢漸重,最終導致宦官專權。

其次永樂因自身篡位上臺,試圖通過開疆拓土,建功立業,以示宣揚國威,轉移國人的注意力。可是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無形中也增加了百姓的負擔。

最後永樂還把大寧送給兀良哈,使開平孤立無援,無防禦縱深,一處被突破就可直接威脅北京,使明朝完全陷入被動的地位,為北方的倫陷埋下了隱患。

到了嘉靖後期,嘉靖沉迷於煉丹嗑藥,尋求長生不老之道,二十年幾乎不理朝政。清官海瑞曾批評他:“嘉靖也,家家乾淨。”以形容百姓家徒四壁的慘狀。

而萬曆期間,萬曆想廢長立幼,受到群臣的反對。於是萬曆消極怠工長達幾十年,藉此與群臣對抗。

他不參加法定的禮儀;不遞補高級職位,讓官員看不到希望;不批示抗議的奏章;朝中派遣和官員升遷憑的不是道德或才智,而是通過抽籤,由一根無關緊要的竹籤決定一個人的命運,讓人歎為觀止。

接著萬曆皇帝還清算了張居正,導致張居正變法擱置,使原本因變法走上坡路的明王朝又滑向深淵,走向衰落。

隨後又有天啟、泰昌兩任皇帝荒淫無度,導致政治腐敗、民不聊生。明朝再次滑向了更深的深淵。

最後到了崇禎時期,明朝已是一個千瘡百孔的帝國,崇禎徒有救國之心,卻無力挽狂瀾之能。

二、宦官的專權

作為明朝第一代專權宦官王振,勾結內外官僚、作威作福,凡反抗他的人都被捕治,朝臣均無可奈何。

他還鼓動英宗御駕親征,導致二十萬左右的明軍幾近全軍覆沒,英宗被俘。經此一戰,明王朝國力受損,國勢衰落。

到了正德年間,又有宦官劉瑾專擅朝政、為所欲為、魚肉百姓、收受賄賂、殘害忠良。他還投皇帝所好,引誘皇帝沉溺於吃喝玩樂、疏於政事。

及至明朝末年,還出了個臭名昭著的宦官魏忠賢。他極受寵信,被稱為“九千歲”。他排除異己,專斷國政,以致人們“只知有忠賢,而不知有皇上”。他還不擇手段,大肆迫害忠良,造成大量的冤假錯案,而人們敢怒不敢言。

這些宦官倚仗皇帝的寵信,結黨營私,陷害忠良,排除異己,弄權斂財,禍亂國事,給明王朝的統治帶來一場又一場浩劫。宦官的專權是導致明朝滅亡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權臣和黨禍

說起權臣,最具代表的是嚴嵩。

《明史》將嚴嵩列為明代六大奸臣之一,稱其“惟一意媚上,竊權罔利”。他權傾天下二十年,為鞏固權勢,不遺餘力地剷除政敵。他還媚上欺下、竊權罔利,毫不將國家安危放在心上,以致韃靼、倭寇之亂愈演愈烈。權臣之禍可謂誤國殃民。

而黨禍也是明朝滅亡的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比如東林黨、閹黨、浙黨、齊黨、楚黨之間只顧為自身或者集團利益爭鬥,不顧國家大計。激烈的黨爭大大削弱了明朝的力量,而明末皇帝又大都無力干預也無法制衡黨爭,只能任由黨爭禍國。

四、天災人禍

崇禎初年,恰逢荒年,陝西延安有食榆樹皮、石塊的,甚至有父子、夫妻互相交換孩子為食的。

朝廷還屢次加賦,導致民窮財盡,引發了叛亂。開始有高迎祥,竄擾陝西、山西、河南、湖北四省。後來又有李自成,張獻忠擾亂甘肅。而由於地方制度不當,導致流寇不能平復,北部淪陷,南方則有諸王爭相自立。

從明朝中後期開始,皇帝荒淫無度、朝政腐敗、國庫空虛、宦官專權、權臣和黨禍加上天災人禍,明朝可以說不具天時、地利、人和,如此明朝焉能不亡?而李自成不過是導火索與催化劑,加速了明朝的灰飛煙滅,僅此而已。


有書共讀


明朝的滅亡,其實原因非常簡單。完全是萬曆皇帝的問題,萬曆皇帝犯下了2個大錯誤,最終導致事情再也無法挽回。

第一個就是,萬曆廢除了官營養馬政策,這在古代就是一個自殺政策。在明朝洪武二十三年,全軍120萬軍隊,只有戰馬4.5萬匹。後來明朝開始發展官營養馬,還有官營給馬,寄養在民戶,第3個就是從關外買馬。

所以在永樂時期,明軍光是邊鎮軍隊就有40萬匹軍馬,京營部隊也有16萬匹軍民,朝廷在民間寄養20萬匹軍馬,另外就連驛站都有8萬匹軍馬。整個明朝官營的軍馬在100萬匹以上。

所以永樂時期,明軍戰鬥力非常強。但是後來呢?我們知道,民間寄養軍馬,因為剋扣壓榨,最後失敗了,還造成了響馬起義。而官營養馬呢,養馬土地,逐漸被各個藩王佔據成為各個王爺的農莊。

從遊牧民族購買馬匹,更是加錢從一匹馬36斤茶葉,暴漲到1186斤茶葉,而且還是劣質馬匹。到了,明朝邊鎮軍馬,已經從鼎盛時期的40萬匹,下降到過去的不到五分之一。導致,明軍戰鬥力銳減。

其次是,萬曆就座看,努爾哈赤的實力越來越大,而不是在其實力較弱的時候,給予打擊。平衡女真各部的實力。到了,後金統一東北,蒙古各部也開始投靠後金以後,明朝就再也打不過對手了。

明朝99%的精銳部隊都是滿清殲滅的,如果沒有滿清全殲明朝所有精銳。幾個李自成也打不到北京來。如果沒有滿清的歷次殲滅戰,李自成遇到的就是,洪承疇,袁崇煥,祖大壽,何可綱,孔有德,盧象升,耿精忠,曹文詔,吳三桂等等數十萬明朝精銳大軍,早就被滅多少次了。


烽火觀察


答案就是一個字:會。

↑李自成只是破產農民的代表,代表了千千萬萬的破產戶↑

就算沒有李自成,明朝末年也已經走到崩潰了。

崇禎皇帝朱由檢望著滿朝文武,內心是痛苦的,也是迷茫的。他一定想不到,明朝末期的崩潰,是由“萬曆中興”為肇始的——沒錯,張居正改革為代表的萬曆中興,吐出了大明王朝最後的一口氣。

現在有很多網友對張居正非常推崇,認為他是大明王朝最厲害的宰相,這個評價並不為過,但我們需要弄清楚的是——張居正並沒有提升大明王朝的經濟建設能力,他只是一個超一流的,務實的理財專家。

張居正的改革核心是整理稅制,增強政府的徵稅能力,由於他能力太強,政策穩準狠,基本把民間逃稅和偷摸發展的道路堵死,相當於榨乾了大明王朝的稅基。

↑張居正改革並沒有增強大明國力,只是增加的稅收剝奪↑

張居正推動了土地清查工作,分三年丈量全國土地。在此之前,為了儘可能逃稅,民間想方設法隱藏土地面積,可是張居正採取了有效的措施,清查后土地數量達到了七百零一萬三千九百七十六頃。比明孝宗時期的測量數據多了足足三百萬頃。

同時,由於明朝晚期官僚系統已經徹底腐化,他們藉著張居正改革之名,使勁折騰,涸澤而漁,大大降低了民間抵禦政府加稅的能力,為以後民間經濟崩潰埋下了伏筆。

如果沒有戰爭,明朝末年仍可以維持比較長的時間,可惜,自從萬曆年間開始,明朝就沒有消停過,先是“萬曆三大徵”——播州之役,寧夏之役,以及抗日援朝的朝鮮戰役(打敗的可是豐臣秀吉),雖然都取得了輝煌勝利,但軍費猛漲,成為巨大的經濟負擔。播州之役花費200萬兩白銀,寧夏之役花費180萬兩白銀,朝鮮戰役花費高達780萬兩白銀。

當時藉著張居正改革積攢的家底,明朝中央政府不但足額撥款,而且打完這三場戰役後,還留下了不少餘糧。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據萬曆年間戶部統計,皇室的花費巨大(暴富心態),萬曆三大徵結束後,財政赤字達到一百萬兩,但此時明朝徵稅能力還算運轉正常。

↑努爾哈赤的“七大恨”是大明王朝的催命符↑

萬曆四十四年,努爾哈赤起兵,建立後金政權,兩年後,正式宣誓南征大明,從此,大明王朝陷入了苦戰,伴隨著經濟形勢急劇惡化。

然後就看到,大明王朝加稅的步伐根本止不住了。努爾哈赤起兵這一年,遼東邊境軍餉猛增三百萬,面對巨大的財政消耗,戶部能做的就是利用張居正創立的徵稅系統,不斷加稅。

努爾哈赤起兵第二年,除了貴州和北京周邊八個府之外,全國每畝土地增加三釐五毫銀子,總共多收了兩百多萬兩白銀。

次年,每畝土地再加稅三釐五毫。

又過一年,每畝增加稅收二釐,這次是兵部和工部直接聯合請求的,前者招兵買馬,後者製造軍械。

↑崇禎帝接手的是徹頭徹尾的爛攤子↑

等到崇禎帝朱由檢繼位的時候,早已經不再是富家子弟,而是破落戶了,偏偏又趕上了天災,之前的屢次加稅嚴重傷害了民間的經濟自保能力,天災發生後,全國一片混亂,多地出現大饑荒,甚至賣兒賣女,易子相食的情況也出現了。為了對付後金的威脅,大明王朝一共花費了上千萬兩白銀,還是沒取得勝利。

這種情況下,李自成,張獻忠們紛紛湧現,更加加劇了大明的財政壓力。朱由檢和他的部長們,為了對付內憂外患,仍然不得不選擇加稅,先是每畝增加三釐,第二次加稅時,盧象升要求向官宦人家徵收十分之一的田賦,這意味著民間已經基本被榨取乾淨,只能把手伸向官宦集團了。

↑與其說李自成推翻了明朝,不如把鍋分給萬曆皇帝↑

也就是說,大明王朝末年進入了這樣一種循環:為了對付內憂外患,不得不瘋狂從民間吸取財富,而這又導致民間紛紛破產,李自成們紛紛湧現,他們正是破產農民的代表。而隨著李自成們的出現,大明王朝的稅基嚴重減少,更加減少了政府徵稅能力。

一方面,越打經濟越窮,另一方面,越打敵人越多。

別說朱元璋再世,就是神仙下凡,也挽救不了大明王朝了。

沒有李自成,還會有張自成,沒有張獻忠,還會有李獻忠,誰把這些可憐的老百姓逼到了對立面呢?誰就要承受一切被毀滅的後果……


我見青史多嫵媚


首先一個王朝的興衰有其自然規律,個別歷史人物的出現只會起到加速或延緩這種規律的作用。明朝作為最後一個大一統的漢人王朝,其覆滅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而李自成僅僅是這些因素中的一個,即使沒有李自成出現,明朝同樣會滅亡,只不過滅掉明朝的會可能是張三、李四或者王二麻子。

史家有云:“明之亡,亡於黨爭”,明末天啟年間東林黨和閹黨之間鬥爭,導致朝局混亂,政令不通,甚至軍備廢棄,邊防鬆弛。甚至在崇禎年間魏忠賢處死、閹黨覆滅之後黨爭依然沒有停歇,反而是愈演愈烈。黨爭為明朝的覆滅埋下了隱患,儘管崇禎年間出現了一大批軍事或政務上的英才,比如袁崇煥,盧象升,孫傳庭楊嗣昌等,但是他們非但沒有完成挽狂瀾與即倒、扶大廈於將傾的歷史使命,反而落得個蒙冤遇害或者戰死沙場的命運,很大程度上是由於黨爭的緣故。

災荒連年是明朝滅亡的另一個原因,綜觀崇禎一朝十七年間發生的自然災害主要有旱、蝗、澇、風、雹、震、雪等一應俱全,其中旱災更是連年發生,其持續時間之長、受旱範圍之大,為華夏近五百年所未見。中華民族是一個極其善良樸實的民族,只要還有一口飯,還有活路的情況下他們也絕不會鋌而走險去造反。然而災荒嚴重造成民不聊生,再加上朝廷腐敗,賑災不力,農民起義風起雲湧,席捲神州大地,李自成、張獻忠們也就應運而生了。

異族的入侵同時也加劇了明朝的滅亡,有限的軍隊和優秀將領不得不在抵禦關外的皇太極和關內的農民起義軍之間來回奔走,這種拆東牆、補西牆的方式只能保一時安寧,終究會被人打開缺口,既是不是李自成攻破京城也有可能是其他人。


環球網


很明顯,明朝不會滅亡,你們信嗎?說出來我都不信。算你們有福了,在我根據題主提出的這個問題,還可以免費贈送你們四個問題的答案。例如,袁崇煥不死明朝會怎樣,孫承宗不死明朝會滅亡嗎?還有沒有清軍或者說沒有天災明朝會滅亡嗎?這些問題的答案都是會!一定會!

你年輕的時候買了一個房子,他的使用年限是60年,假如你能活到90歲,還能活65年。在你35歲的時候,房子漏水。你45歲的時候,房子有裂縫。隨著你年齡的增長,房子需要修補的地方也越來越多。直到你85歲的時候,你還依戀著這房子。覺得還可以修,還可以住。可是在外人看來,這個房子在外面被人當成危樓,寫上了一個大大的拆字了。



崇禎還想在這個搖搖欲墜的危樓裡住下去。可是他周圍的居民,李自成,後金和天災看不下去了。怕這危樓砸到自己,決定幫崇禎拆掉這房子,重新建一個新房子。讓你們說,這個房子最後的拆除是因為李自成?還是因為清朝?還是因為天災?都不是。是因為承包商。而這時上天就是承包商。看著崇禎可憐兮兮的住著那個危房,索性幫他一把,把明朝給滅了。而李自成,明朝,天災都是上天的指示。是因為這房子確實不能住了,年限到了。


如果李自成和清朝面對的不是末期的崇禎,而是他的祖宗,朱元璋。你讓他們隨便來,管他一個還是十個。統統打的他屁滾尿流。朱元璋,剛剛建立大明。正有一腔熱血不知道乾點啥呢。但是崇禎面對的是,關門的幾十萬農民軍,關外清朝的數十萬騎兵。而他身邊的臣子,為了黨爭吵個不停。再加上陝西,河南兩個大省大旱。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中。他卻還不得不像他們多徵賦稅去打仗。想到這些你就能明白,明朝現在其實只需要一根稻草。農業大國,怎麼會缺少稻草呢?李自成便充當了這個角色。



綜上,不管是誰,不管是天災人禍。只要單個拿出來,基本上都不行。因為明朝氣數已盡。感謝您的閱讀,覺得有什麼不同觀點,可以留言討論。


小慶聽歌


沒有李自成,也會有張自成、王自成,當時的明朝處於一個瀕臨崩潰的邊緣。

一是財政危機。李自成是怎麼逼上梁山的呢?因此裁撤驛兵,為什麼裁撤驛兵呢?因為窮。明朝財政自嘉靖皇帝的時代便出現危機,《明史•食貨志》記載:“世宗營建最繁,十五年以前,名為汰省,而經費已六、七百萬。其後增十數倍,齋宮、秘殿並時而興。工場二、三十處,役匠數萬人,軍稱之,歲費二、三百萬。”如果按照增長10倍來計算,嘉靖每年用於營造宮殿、宗教場所的錢便有7000萬之多。

《世宗實錄》記載,“帑儲大較不及十萬兩,而邊臣奏討日棘”。基本上是掏空了明王朝前中期積累下來的家底。後來,經歷了萬曆三大徵,明朝財力更加消耗,所以明末產生惡性循環,為了與後金、李自成、張獻忠作戰,就必須擴軍養兵,這些都需要錢和糧食,就要向百姓攤派,百姓無路可走,就投奔李自成,明朝就得需要更多的兵,然後就是惡性循環了。

二是軍事危機。這點就不用多說了,明軍的戰鬥力自萬曆後期開始,便大幅度滑坡,1566年廣東河平縣岑岡李文彪、李珍父子起義,規模不過數千人,當地政府給朝廷上報,表示若要消滅這支起義軍,“兵非三十萬,銀非百萬兩不可。”固然有地方的誇大其詞,但從某種角度,也是暴露了明軍的戰鬥力滑坡。腐敗也深深腐蝕了戰鬥力,殺良冒功、貪汙軍餉的事情比比皆是。

所以,即使沒有李自成,明朝也會被自己拖垮。


歷史有妖氣


雖然很多人都在說,明朝是亡於李自成,也有人說明朝是亡於清朝,但最殘酷的事實是,就算沒有李自成,甚至遼東也沒有清王朝,如果明朝沒有改變自張居正過世後一個短板毛病,它的滅亡也是必然的。真正害死明朝的,既不是清朝,更不是李自成,而是明朝到死都沒有改的大毛病——嚴重的經濟崩盤。

如果乍一看晚明的政治經濟民生,經濟崩盤這事情,似乎和明朝根本不搭。十七世紀的明朝,不止是一個政治無比黑暗的時代,更是經濟空前活躍的時代,當時南方主要城市的經濟水平,要遠遠高於後世康乾盛世的頂峰時期,就連經濟不怎麼發達的北方,以《豫變紀略》等史料形容,在後來發生大亂的河南,天啟年間還是一片繁華,工商業經濟十分繁榮。要是單看這些,根本想象不到明朝會亂成這樣。

▲ 李自成水淹開封

可是,明朝最嚴重的經濟崩盤現象,就藏在這繁華里:民間工商業空前發達,但是國家財政卻無法從強大的工商業裡收取應有的稅收,甚至出現了工商業越發達,明王朝就越發窮困的咄咄怪事,直到這個王朝徹底滅亡。

這個情況,可以打一個比喻:一個老闆想開一家農場,下面的員工們苦心經營,結果農場就是個空架子,反而是附帶在農場的超市最賺錢,但是賺錢的超市,收益卻絕到不了老闆手裡。明王朝,就是這個倒黴的老闆。

為什麼會有這種情況?因為從張居正改革起,明朝就進入了經濟轉型期,新型的一條鞭法增加了國家財政,卻也把大量勞動力從農村解放了出來,工商業蓬勃發展,國家農業稅越來越少,那麼工商業呢?把持工商業的東林黨們,又怎會允許朝廷來動自己的奶酪,於是惡性循環就不斷上演,明朝抗清沒錢,平叛沒錢,為了籌集軍費,既然工商業徵不到稅收,就只能徵農業稅,然後北方就沸反盈天,直到徹底滅亡。

這樣一個經濟轉型的坑,一直到明朝滅亡,都成為明朝沒有越過去的天塹。缺乏改革的勇氣,最後就是這樣困在坑裡滅亡的結局!


我們愛歷史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需要明白一個問題:明朝滅亡的一個主要外因是什麼?

答案是“明朝小冰期”

正是由於“小冰期”導致了後來的三個嚴重問題:

1、明朝收支失衡加重財政負擔,最終明朝崩潰。

2、明朝各地氣候反常,百姓無法生存,走投無路,就掀起空前絕後的農民起義。

3、後金瘋狂進攻明朝是因為“小冰期”導致東北氣候不適,他們瘋狂地向南擴張尋求生存空間。

以上這三個後果因素最終敲響了明朝的喪鐘。

那麼,如果沒有李自成,明朝可以擊潰清軍嗎?

這裡就有兩個問題,一是在沒有小冰期的背景下如何能沒有李自成,二是即使沒有農民起義明朝那什麼戰勝清軍。所以答案是悲觀的。

事實上,就算沒有李自成的出現明朝都不可能擊敗滿清。原因如下:

1、關內的李自成已經按捺不住了

我們先看下李自成的情況,朱元璋建立麼明朝後放棄了宋元以來的重視農業主義政策、對商業進行嚴厲打擊,朱元璋將明帝國的主要精力重新放在農業之上。這導致了一個嚴重的後果,就是古代農業發展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國家的根基。朱元璋執政時期重視農業發展,而且弄得非常好,全國各地都是糧食滿倉,百姓安居樂業。但是到明中後期,由於“小冰期”的影響,氣候異常,導致北方顆粒無收,老百姓無路可投,到處出現搶糧食的情形。在這種背景下,出現李自成是必然的。,就算沒有李自成,也還會有張自成,王自成等等。

2、萬曆、崇禎時期,糧食危機

首先是軍隊,無論是北方的邊軍,甚至東南的水師,缺糧都越發嚴重。一旦糧食供應不上,明末王朝的做法就是簡單粗暴的裁軍。以明末名將盧象升的話說,明軍每次列隊,都是“餒而病,僵而僕者紛紛見告也!”缺糧到如此地步,談何戰鬥力!

如果說軍糧缺失是腐敗等因素造成,那麼民間的情況更是觸目驚心。北方各省糧倉早就見底。以萬曆晚期一些大臣們的奏報說,華北地區昔日儲備雄厚的預備倉,最多也就是幾百石糧食,有的預備倉竟然都成了荒屋!進屋瞧見的都是老鼠。

明中後期皇帝漠視糧食危機的重要性,工農業比例嚴重失調,再加上當時出現“小冰期”,就算沒有李自成,明朝滅亡也是必然的。


牛耳歷史


這個問題在有一期問答(為什麼明朝堅持了276年,而清朝只有268年,很難有300年的王朝)中我也做過回答,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那一期有好多精彩答案。其實這個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我看了好多人的回答,說實話不知道他們在講什麼,搬百度答案。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講這個問答,

第一:從人物上來講,李自成是從名義上推翻了明王朝,他最先進的北京城,可以說是李自成一手覆滅了大明王朝,推翻了大明王朝的正統地位,使的國家中其餘的野心者有了藉口理由起兵造反,如吳三桂之流;


第二:從時間的維度來講,自神話時代起,一直到清朝滅亡,就算沒有某人某事也沒有永遠不落的王朝,時間就是最大的敵人,不管是人還是王朝,最終的結果都是滅亡。

李自成的成功說白了就是明朝經過270年的風風雨雨,既得利益者與失去利益的人形成了強烈的不平衡,李自成沒有造反前那是明朝的驛官,就是現在的快遞人員,結果趕上了國家裁人,心裡極度不平衡。

所有王朝的滅亡說白了就是兩種原因,第一:既得利益者佔據過多的資源,導致社會紊亂,失去利益者為了追回屬於自己的利益而發動戰爭,如李自成之流;

第二胸懷大抱負者(野心家)不滿足自己現有的資源,為了得到更好的資源而發動戰爭,如滿清攻打明朝,日本侵華戰爭。。。。。。所以不管有沒有李自成,明朝必亡!!!!


一元復始


我換一種問法,如果沒有李自成,是不是就沒有農民起義或者農民都會老老實實的,就算是餓死也要忍耐下去?



當然不會啦,農民起義又不是李自成搞出來的,李自成是後加入起義的,在李自成之前,農民起義已經是如火如荼,在北方各地都爆發了大規模起義,農民起義的擴大已勢不可擋。另一方面,明代土地制度已嚴重激化,大量農民淪為佃農或流民,貧富矛盾激化。政府日益腐朽,明朝君臣的腐化已經到骨子裡了,加上邊患費用與王室費用,政府對民眾的盤剝已經使人民苦不堪言,再加上天災的影響,大量民眾紛紛破產,吃不上飯,無家可歸,不得已紛紛走上了造反起義的道路,於是就有了明末農民大起義。所以,明末的起義只會規模越來越大,而不會減小,因為隨著時間的流逝,農民只會越來越慘,因為土地都已經被地主給兼併了,這和李自成無關,只和明朝有關。所以綜上無論有沒有李自成農民起義,都會產生,都會擴大,都會繼續。所以才會出現農民軍越打越多,殺了一批,又多一批。把農民軍打到幾個人,過不了多久又一群,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那72路義軍很多都是打散了又重組,重組了又打。總有人餓著肚子,因為農民紛紛被迫參加起義,因為農民都活不下去了,對朝廷失望了,因為農民要抗爭。



下面有人說如果沒有李自成老百姓就會安安穩穩過日子,放屁,明末到底有多慘,自己不會去看嗎?以前寫過一個明末農民的生活,折骨為食,吃土,吃小孩,這種情況下怎麼過下去啊?起義是被迫的選擇。前幾天還見到一個明吹說農民起義是因為太平日子過久了找點刺激?腦殘吧,這是掉腦袋的活,是爭取生存的日子,是沒法子的事。記住,中國的農民是最具有忍耐性的農民,不到萬不得已,他們絕對不會站起來,給自己維護權利,他們只會忍耐,只有忍無可忍,才會去幹掉腦袋的事。



那我們再來看看李自成對農民起義的作用。李自成確實是個人物,農民軍之所以能夠迅速成為一支強大的力量,他功不可沒,也正是在他手上,農民軍擁有了和明軍正面叫板的資格,對於明朝的滅亡,他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如果沒有他,農民軍可能在之後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一盤散沙,明王朝也不會在幾年之間君死國滅

。但他不可替代嗎?

歷史的車輪是不斷向前的,它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一個人的力量在整個歷史中是有限的,或許他可以讓車輪走得更快,或者走的更慢,但是他不能讓歷史的車輪倒車或者是拐彎。李自成就是這樣的一個人物,他加速了明朝的滅亡,但沒有他,並不能改變明王朝的滅亡的必然結果,明朝已經爛到骨子裡了,或許他今天不會被推翻,但明天就說不準了。如果沒有李自成,農民軍可能還是一盤散沙,農民軍可能會在一段時間內被擊潰,農民軍想不出優秀的謀略去打敗官軍。但野心家是總會有的,隨著農民起義的擴大,總會有一個厲害的人物,逐漸控制整個農民軍,逐漸嶄露頭角,逐漸成為一方梟雄,逐漸打敗明朝,最終將明朝滅亡。歷史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有沒有自李成,只是決定明朝滅亡在誰手上,而不決定明朝是否會滅亡,明朝的衰亡不可避免。還有人會說萬一明朝出現了個改革家,沒有李自成,明朝有時間改革,使農民吃飽飯,起義就會平定了。我只能說你想太多了,到了這個時候,土地已經集中到一定程度,要想讓人民擁有土地,只能重新均田,也就是說要把地從地主手上拿出來,這相當於是和整個統治階層作對,就皇帝自己都是一個大地主,他皇莊土地那麼多,捨得給別人嗎?所以張居正失敗了,張居正的改革就是逆土地集中的趨勢,如果想要改革,皇室,王族,士紳,這些人的利益都要受到極大的損害,你覺得可能會改革成功嗎?所以到了王朝末期,要想減少土地矛盾,幾乎是不可能的事,這是逆制度的,所以明王朝只能延續本來的趨勢,一步一步的走向滅亡的深淵。而

隨著土地兼併的擴大,只會有越來越多的農民加入到農民起義的行列之中,起義的規模越來越大,明王朝在起義的浪潮中不斷消耗自己最後的生機,最終滅亡,由新王朝重新開始均田平分土地,這是封建土地制度不可避免的結局。

所以綜上,即使沒有李自成,農民起義還會發生,還會擴大,最終明王朝亡於農民起義,區別只是時間的早晚問題,而不存在結果不同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