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回應羣衆需求、堅定增綠護藍……解鎖檢察官們的新日常

「人民日报」回应群众需求、坚定增绿护蓝……解锁检察官们的新日常

《人民日報》版面截圖

用心回應群眾需求

浙江省諸暨市人民檢察院

楓橋檢察室主任 周鋒

9月11日,浙江省諸暨市人民檢察院楓橋檢察室主任周鋒一早就到了楓橋鎮新絳霞村。天空飄著細雨,他今天到村民唐某家調解一起故意傷害案件。因為香榧樹採摘歸屬權問題,張明(化名)與案件另一名當事人王強(化名)大打出手,最終造成張明輕傷二級、傷殘十級。

之前偵查機關已派過調解員進行調解,但被張明一口回絕。冤家宜解不宜結,真走到上公堂的局面,不僅涉及兩個人,更關係兩個家庭。瞭解張明拒絕調解的原因並給出解決方案,是周鋒此次走訪入戶的首要目的。

“你好,我是昨天電話聯繫過的檢察院同志。不知你關心的民事賠償問題有什麼想法?我們一起來商量下。”一到張明家,周鋒就熱情招呼。感受到周鋒冒雨到訪的真誠,張明終於吐露了心中顧慮:“我不認識指派來的調解員,要是調解員站在他那邊怎麼辦?那我豈不是要吃大虧。”

“調解員的指定都是公開公正的,你可以隨機自己選擇。”聽了張明的顧慮,周鋒拿出諸暨檢察“檢調對接和解引導員”資料,一邊詳細介紹具有豐富經驗的人民調解員,一邊讓他自己“點單”選擇調解員。張明經過仔細挑選,確定了具有30多年調解經驗的兩位人民調解員。

根據當事雙方調解的要求,楓橋檢察室隨即啟動“檢調對接”工作程序。上午10點,在周鋒主持下,案件當事人雙方共處一室,坐下談判。

賠償費用成為調解焦點。唐某要求算上自己的誤工費、精神損失費等,要求的費用較高;但王強條件不好,雙方提出的賠償金額差距很大。調解員把過去的類似案例拿來舉例,就誤工費用該怎麼算、如何合理上浮等問題,跟雙方詳細做了溝通。周鋒不失時機地建議,雙方都做些體諒和讓步,大家鄉里鄉親,化解矛盾才是最合適的做法。到12點40分,雙方簽下和解協議書,當場言和。

周鋒說,為提升檢察環節“楓橋經驗”的矛盾化解實效,今年以來,諸暨市人民檢察院成立了“檢調對接”和解工作室,探索建立自主“點單”選擇調解員機制,吸收行業協會、地域商會人員、鄉賢以及資深專業調解員形成“調解大菜單”,由當事人根據需求自主“點單”選擇調解員,效果很好。發揮社會調解組織力量的做法,有利於化解矛盾、彌補裂痕以及修復社會關係。

“這樣一來,不僅有利於社會團結,同時也不會造成司法成本的浪費。”周鋒說。

午飯後,周鋒像往常一樣打開浙江省平安建設信息系統,瞭解是否有涉及檢察環節的群眾訴求。

“有問題不怕,就怕有問題反映不上來,日積月累變得一發不可收拾。”一邊瀏覽,周鋒一邊聊起了工作心得。

這時,一起垃圾亂傾倒問題引起了周鋒的注意。系統顯示,轄區楓橋江畔存在傾倒垃圾汙染環境的情況。

周鋒指著電腦屏幕介紹,垃圾堆旁就是河流,大風、暴雨很容易把垃圾帶到河水中,損害公共利益。

“這樣的情況,檢察機關可以啟動公益訴訟程序。”說著,周鋒拿起包和檢察室幹警一起動身趕往現場核查情況。

到了現場,發現不僅有生活垃圾,更有不少建築垃圾亂堆亂放。現場拍照留證後,周鋒和檢察室幹警一起走訪村民、村幹部等了解詳情。回到檢察室後,他迅速啟動環境公益訴訟立案調查程序。

據悉,近5年來,楓橋檢察室成功主持調解刑事案件130餘件,調解成功率95%。而要說調解成功率背後的秘訣,離不開“用心”二字。

“基層檢察室是檢察工作延伸的一個觸角,在基層工作就是要心中裝著群眾,用心回應群眾每一個需求,才能更好化解矛盾。”周鋒說。

執著堅定增綠護藍

海南省海口市秀英區人民檢察院

永興檢察室主任 黃展健

走進秀英區永興鎮密密的綠中,一棟三層的小樓是黃展健最熟悉的地方。小樓入口左邊掛的是海口市秀英區人民檢察院永興檢察室的牌子,右邊掛的是海口市秀英區人民檢察院永興海洋檢察室的牌子。9月初,右邊牌子上的紅花還是新的。

永興檢察室主任、“85後”黃展健不無自豪地告訴記者:“掛牌成立海洋檢察室後,我們肩負的責任更大了。”

進門的大屏幕上,海口“12345+河長制”大數據平臺正在同步滾動著,從汙水偷排、河砂盜採到非法抽取地下水,大數據平臺上每日滾動不停的群眾舉報,是檢察室開展工作重要的線索來源。

在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食品藥品安全、國有資產保護、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等領域開展公益訴訟摸排,是檢察室的重要職責。其中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對於視生態環境如同生命一般的海南來說有著更加特殊的意義。

黃展健所在的檢察室一共5名工作人員,要負責6個鎮的工作。在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領域,任務尤其繁重。“這一片有火山口自然保護區,密密麻麻全是樹,盜伐樹木或是汙染企業的人一般會深入到沒有路的深林中。林砍一片就禿一片,但從外頭看,肉眼看不見。車都開不進,往來全靠腳探出路來,這樣的事都能被他們發現,這些檢察官們了不起,能吃苦,幹實事。”調研中,當地居民小王豎起大拇指。

面對群眾表揚,黃展健有點不大好意思:“我們有幫手。”黃展健所說的幫手,是一臺無人機。無人機是新手段,“12345+河長制”是海口2017年新建設的大數據平臺,兩者結合在增綠護藍中戰果卓著。

公益訴訟工作開展並不太久,永興檢察室的工作程序已經形成了:從各種大數據渠道取得的線索,通過無人機勘測,現場取證,回來召開會議進行線索分析,確定線索,分析案件所涉及的職能部門和個人,向民事檢察部門通報,請職能部門確認事實,發出檢察建議,建議整改,整改期結束後再對情況進行復核和調研。

對於相關職能部門來說,將群眾舉報予以辦結工作就可以結束了。但是對永興檢察室來說,這有可能是一樁案件的開始。

「人民日报」回应群众需求、坚定增绿护蓝……解锁检察官们的新日常

黃展健(左1)與同事使用無人機進行巡查

以南渡江的非法河道採砂為例,今年年初,永興檢察室發現了河道非法採砂的線索。採砂的多是村民,運輸的是套牌車、報廢車,堆沙點隱藏在江邊小樹林中,僅此一事涉及環保、國土、交通、林地等多個部門,違法行為隱蔽,執法交叉容易跑冒滴漏。公益訴訟是什麼,好多群眾不大知道。怎樣開展,有的職能部門也不很理解。永興檢察室這一團隊實打實地沿南渡江走了兩天,無人機拍攝到了非法堆沙點。他們走家串戶地向村民們瞭解情況,既吃過閉門羹大白眼,也得到了熱情幫助、收穫了職能部門的配合理解。調查結束,永興檢察室對屬地政府和國土部門等3部門提出了7條訴前檢察建議。

突出打擊非法堆沙點、補植復綠、嚴把土地租賃關口、修繕防洪堤圍牆、開展交叉執法、查處套牌車輛、加強警示教育,7條檢察建議條條切中問題要害。相關部門聯合整改,有效遏制了破壞河道的行為。

記者有點好奇:“已經結束的案件你們還會繼續研究嗎?”他點點頭:“增綠護藍是一項持久的任務,只要違法活動不停止,我們就要不懈怠地鑽研,不斷採用新手段,找到新辦法,跟上不同情況下執法要求,讓檢察建議不但起到法律震懾作用,也對推進工作產生實效。”

檢察室的大數據日復一日滾動著,資料庫裡無人機拍攝的線索也慢慢多了。每一條線索,都經過他們起早貪黑地勘測、核實、調研、比對。而永興片區的綠和藍,早已深入人心。

把綠水青山守護好

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人民檢察院

生態環境檢察室檢察官 孫春德

“請問昨天有沒有關於破壞生態環境的線索舉報?”9月28日早上,孫春德徑直來到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人民檢察院12309檢察服務中心,詢問道。這是孫春德每天上班後要做的第一件事。

孫春德是博山檢察院生態環境檢察室的一名檢察官。一般詢問完上一日的舉報情況,他就會到坐落在原山林場新區的生態環境檢察室,到那裡開展生態環境方面的檢察工作。

不過今天有些特殊。他要到區人大彙報工作,還要去法院開庭打官司,然後再與法官就一起非法採礦破壞環境的案子作溝通。

9時多一點,他回到辦公室,拿了昨天提前打印好的材料,和其他兩名同事,步行到區人大駐地。見到提前約好的領導,開門見山,將80份區檢察院關於提起公益訴訟工作情況的文字材料交給區人大相關部門,用於第二天區人大常委會會議。

“對於檢察院來說,公益訴訟是個新事物,我們正不斷探索,也希望區人大多多支持。”就公益訴訟在生態環保領域如何發力,孫春德與人大領導彙報了許多,包括要加大宣傳力度,讓行政部門主要負責人瞭解;在訴前程序方面,通過公開聽證等方式,增強檢察建議的剛性,儘量在訴前把問題解決……

不知不覺,距離區法院開庭的時間很近了。孫春德起身告別,趕緊回到單位拿了打官司的材料,趕往區法院。

10時30分,作為公訴人,孫春德已經坐在了區法院第六審判庭。這是這件案子第二次開庭,他要補充一些新的證據。作為一名80後檢察官,經過多年曆練,孫春德打起官司已非常老到。在經過控辯雙方充分表達意見後,大約11時,這起案件當庭宣判,孫春德也長舒一口氣。隨後,他與刑事審判庭的一名法官就一起非法採礦破壞環境案件進行了溝通。溝通的結果是,下一步還得繼續補充證據材料,並做好環境損害等方面的鑑定工作。

由於下午要去跟原山林場對接防火宣傳事宜,中午孫春德匆匆扒了幾口飯,就趕到了原山林場新區。原山林場專業防火大隊隊部就和區檢察院生態環境檢察室毗鄰而建,孫春德平時在這裡經常和他們碰面。下午一上班,原山林場新區綜合辦主任單琳琳帶著兩名消防隊骨幹來到生態環境檢察室。“咋防火,你們專業,可以多搞點防火明白紙。”孫春德說,“我們更多從法律後果層面去做好警示宣傳。”最後雙方決定,在國慶長假1日到5日,到人員比較密集的景區門口以及農村大集上去宣傳。

在自己的日程記錄本上,他在防火宣傳旁邊打了個鉤。“每完成一項,就打個鉤,這樣挺有成就感。”孫春德說。

指針指向下午3時,區國土局的工作人員驅車來到生態環境檢察室。這是之前定好的約談。孫春德就另外一件關於非法採石破壞環境的案子跟區國土局進行談話。

“人已經判刑,但是不能光處理人,造成的環境破壞咋處理,也得有所行動。”孫春德說,再有就是採石場的石子是國有資產,也要保全,防止被人拉走。在這之前,孫春德和同事去看過現場,並通過無人機拍攝取證。不過,孫春德還是與區國土局的工作人員又驅車半小時,到達非法採礦區,查看現場整改情況:進入礦區的路被土堆擋住,防止有人偷盜石子;在山的採石面已經抹了白灰線,確保不會再開採。

“和剛才所說的措施部分一致。”孫春德說,經過現場查驗,雖有整改措施,但是不夠徹底,還需要繼續。

「人民日报」回应群众需求、坚定增绿护蓝……解锁检察官们的新日常

短評:傾聽心聲 感受變化

近來,《人民日報》持續關注、報道基層法治隊伍,派出記者走進最基層的法庭、檢察室、派出所、司法所,通過記錄一天的工作生活,感受當前基層法治隊伍的酸甜苦辣,也反映那裡正在發生的深刻變化。

基層法治隊伍是法治延伸的最末梢,也是直接面向群眾的最前沿。在現場,我們看到的是為調解糾紛馬不停蹄的法庭庭長,為綠水青山日夜緊盯的檢察官,為減少盜案絞盡腦汁的派出所所長,為社區矯正人員悉心疏導的司法所所長……或許在這些報道中看到他們處理的大多是民生瑣事,但法治建設和群眾工作的生命力,許多時候就孕育在這一樁樁、一件件的“小事”中。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重點在基層,難點在基層,力量最薄弱的是基層,但創新點和突破點也恰恰在基層。沒有一支高素質的基層法治隊伍作保障,法治手段化解矛盾和維護社會穩定的效果就要打折扣。到基層才能認識最真實的國情,才能接觸最生動的實踐。只有不斷加大基層法治隊伍建設,才能為基層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幸福創造良好的法治環境。

(文字:顧春 張麗瑋 丁汀 潘俊強 編輯:要怡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