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基督教和東正教直接的關係是怎麼樣的?梵蒂岡的教皇和這些宗教都有哪些關係呢?

血色伯爵43507546


這個問題需要結合基督教發展史來回答。

廣義上的基督教包含了羅馬公教(也就是天主教)、正教(國內稱之為東正教)、新教(國內稱為基督教,也就是狹義上的基督教)三大派,以及眾多小的派別。基督教產生於公元1世紀初期,在兩千年的發展過程中,產生了眾多派別。影響最大的就是公教、正教和新教,這三者之間差別非常大。我們梳理一下基督教的發展史,來看這三者之間的關係。

一、原始基督教

公元1世紀,羅馬帝國徹底摧毀了以色列王國,將這片土地變成了一個行省。國破家亡的猶太人無力抗爭,但是總得繼續活下去,他們把希望寄託在猶太教的神耶和華身上,認為耶和華將會派救世主彌賽亞來拯救他們。1世紀30年代,一群猶太人認為彌賽亞已經降臨,他們打破了只向猶太人傳教的傳統,開始向所有人傳播“福音”,宣傳只要信奉上帝和跟隨耶穌即可獲得拯救。彌賽亞在希臘文的翻譯中是基督,這個新宗派就被稱為基督。

最初出現的基督教主要在底層人民中傳播,性質有些類似張角的太平道,一方面給人活下去的信心,另一方面是想反抗羅馬人的統治。他們被嚴守猶太教律法的法利賽人視為異端,同時又被羅馬人視為叛亂分子,因此遭到雙重打擊。在當局的殘酷迫害以及巴爾·科赫巴起義失敗後,教會為了生存,逐步轉變方向,重新詮釋教義,儘可能的爭取社會同情,並且爭取了一部分上層人士加入教會。

基督教產生之初,對彌賽亞的不同解釋,不同的派別就出現了,這些派別後來被視為異端。主要有諾斯替派、馬西昂派、孟他努派等等。

公元2世紀下半葉的時候,基督教會中的上層人士已經明顯增加,教會也被默許存在了,而且還能置產。公元313年,羅馬帝國的兩位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和李基尼烏斯共同頒佈了《米蘭敕令》,承認了基督教的合法地位。公元325年,重新統一羅馬的君士坦丁一世在尼西亞召開宗教會議,對一直以來分歧很大的神學理論問題進行了統一,不贊同的派別都被視為異端,遭到打擊。原始異端派別逐步衰落,有一些維持到公元7~8世紀,隨著伊斯蘭教的興起而消亡。

二、公會議基督教

尼西亞公會議之後,基督教得到了羅馬帝國官方扶持,教會勢力迅速發展。由於羅馬帝國內部的分化,西部通行拉丁語,而東部通行希臘語。基督教也已經形成了兩大教會,西部以羅馬為中心,東部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兩大教會為了爭奪帝國教會的領導權,相互傾軋。公元382年,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一世廢止勝利女神的祭祀活動,獨尊耶穌,將最高祭司的職位交給了羅馬教會大主教,但同時他也確認君士坦丁堡主教的地位僅次於羅馬大主教。

公元393年,狄奧多西一世宣佈基督教為國教,並禁止了其他信仰,基督教在羅馬帝國確立了統治地位。公元395年,狄奧多西一世去世,去世前,他將羅馬帝國分成了兩部分,給了兩個兒子。從此以後,羅馬帝國再也沒有能夠統一,直至西羅馬帝國滅亡。帝國分裂後,君士坦丁堡自然成了跟羅馬具有同等地位的政治和宗教中心。當時的大主教還沒有那麼大的權力和影響力,教會還是被皇帝所控制的。

東西羅馬帝國都面臨著嚴重的危機,外面是蠻族的進攻,而內部依然在爭權奪利。而教會則乘機擴大自己的影響力和權威。公元445年,羅馬大主教利奧一世從皇帝瓦倫提尼安三世手裡拿到了一道敕令,將羅馬教會提升到最高地位,並且自稱教皇。利奧一世的做法得到了當時東羅馬皇帝和東方教會的承認。利奧一世的最大成就是在公元452年,成功勸退了阿提拉,極大的提升了教皇的權威和影響力,風頭蓋過了西羅馬帝國的皇帝,而且從那以後,西羅馬帝國也沒有出過像樣的皇帝。

此時的基督教,一共有五大主教,除了羅馬和君士坦丁堡大主教,還有亞歷山大、安條克和耶路撒冷三大主教,這三個地方位於北非和中東,伊斯蘭教興起之後,他們就不復存在了。另外,還出現了新的被稱為異端的派別,比如聶斯托利派和一性論派,這兩派影響很大,聶斯托利派後來傳到唐朝,被稱為景教。而一性論派則成了獨立的教會,比如埃塞俄比亞教會。

公元476年,蠻族首領奧多亞克廢黜西羅馬帝國皇帝,宣誓效忠東羅馬帝國皇帝芝諾,西羅馬帝國滅亡。按照之前教會與皇帝的關係,羅馬教皇的上任需要得到皇帝的批准,因此羅馬教皇此時受到東羅馬帝國皇帝的節制,不過這種情況很快就得到了改變。公元590年,教皇格里高利一世上任,他得到了法蘭克王國的支持。為了擺脫東羅馬帝國的控制,格里高利一世和東羅馬帝國的將領福卡斯達成私下協議,格里高利一世支持福卡斯發動政變,而福卡斯則承認羅馬教皇擁有基督教最高權力,教皇本人被尊為“普世牧首”。羅馬教皇與君士坦丁堡牧首的權力鬥爭自此開始。

公元9世紀,教皇尼古拉一世期間,教皇的地位進一步加強,開始掌握世俗權力。期間發生了佛提烏分裂事件,東西方教會開始走向決裂。公元1054年,東西方教會矛盾激化,發生了色路拉里烏大分裂事件,羅馬教皇和君士坦丁堡牧首互相革除了對方的教籍,東西方教會從此分裂。

三、中世紀基督教

色路拉里烏大分裂後,西方教會自稱羅馬公教,也就是天主教,而東方教會自稱正教,因為在東方,所以我們稱之為東正教。

在西方,羅馬教皇擁有非常高的權威,教皇由樞機主教團選舉產生,世俗君主無權干預。不僅如此,西歐的君主加冕必須得到教會認可,教皇直接干預和插手世俗權力。公元1095年,教皇烏爾班二世直接煽動了十字軍東征,十字軍東征持續了整整200年,教皇的權威可見一斑。

中世紀天主教勢力非常大。教會不僅擁有龐大的資產,還擁有武裝力量,比如聖殿騎士團、醫院騎士團等等。宗教儀式非常繁雜,底層民眾處於被壓迫被壓榨的慘狀,因此一些新的異端湧現了出來。比如反對教階和聖事的阿爾比派,反對教會斂財的韋爾多派(里昂窮人派),15世紀出現了胡斯運動,他們都遭到教皇的鎮壓,異端裁判所就是這個時期的產物。

在東方,拜占庭帝國,也就是東羅馬帝國一直維持著,教會和皇帝的關係相對比較和諧。不過拜占庭帝國一直面臨著波斯帝國的壓力,還有來自伊斯蘭教的攻勢。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奧斯曼人攻破,東正教會選擇臣服奧斯曼帝國。公元1589年,俄羅斯正教會獲得自主權,脫離了君士坦丁堡牧首區的管轄,成為最大的東正教會。不過俄羅斯正教會一直依附於沙皇,成為沙俄統治集團的一部分,一直到1917年十月革命。

四、現代基督教

中世紀的異端雖然都被鎮壓,但是引起的衝擊很大,世俗君主也在想方設法擺脫教皇的控制,羅馬教廷的社會政治地位受到了嚴重的威脅。此時,天主教會內部也開始改革。宗教改革運動首先在德國展開。

1517年10月31日,威登堡大學的神學教授馬丁路德貼出了一張《九十五條論綱》,揭開了宗教改革的序幕。最核心的內容是《聖經》是信仰的唯一來源,每個信徒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來解釋《聖經》。而之前教皇被當做神,也是信仰的來源,教皇的解釋被認為是唯一正確的解釋。《九十五條論綱》很快得到德國貴族支持,傳遍了西歐。教皇極為震怒,將馬丁路德革除教籍。馬丁路德本來只是想改革教會制度,這下好了,他索性就在德國貴族的支持下創建了自己的教會,不再承認教皇的權威,他的教會被稱為路德宗或者信義宗。

路德宗依然保留了天主教的那一套儀式,加爾文則走得更遠,不僅不承認教皇的權威,連儀式都省掉了,只留下洗禮和聖餐禮。路德宗很快就傳播到中歐、北歐,而加爾文派則傳播到瑞士、法國、荷蘭等國。這時候英國也進行了改革,創立了英國國教,英國國王取代了羅馬教皇的地位。教皇當然是不能忍的,於是戰爭爆發了,諸侯割據的德國在教皇的挑動下爆發了內戰。

1555年,《奧格斯堡和約》簽訂,協議由各國統治者全權決定該國人民所信仰的教派,不能接受者只有遷居他國。但這個條約也沒有能夠維持多久,1618年至1648年爆發了歐洲三十年戰爭。這是一場新舊教徒之間的宗教戰爭,戰爭造成了大量人口死亡,德意志地區損失了60%的人口。戰後歐洲各國才開始採取宗教寬容政策,並且普遍實行了政教分離政策。

天主教的勢力一落千丈,教皇也從神壇上跌落下來,不再幹預世俗權力了。



迷蝶夢文史社



來一個最簡潔的回答

基督教是一個總的名稱,而天主、新教(基督教)、東正是三大分支。

共同特點:

  1. 都是信仰耶和華

  2. 耶穌基督是他們共同的救世主並且都相信原罪這一說法

  3. 最顯著的共同點就是,三者都以《聖經》為其宗教經典

區別:

  1. 教會形式不同

  2. 宗教語言不同

  3. 歷史架構不同

  4. 神職認同不一

  5. 神職稱謂不同

  6. 對神的認識不同

  7. 節日、儀式不同

  8. 曆法不同


但無論如何,他們都是人類的信仰,人類文明的結晶。都應該值得尊重。


未解之謎大猜想


基督教的三大教派:天主教、東正教、(基督)新教;

(注:僅大陸地區,把新教叫做基督教,其實是基督新教)

聖地:梵蒂岡:是原羅馬教皇廳,天主教的朝聖地。

耶路撒冷:耶穌被處刑後復活之地,與第一聖殿的所羅門神殿的所在地;是基督教的三大教派的朝聖地。

(PS:耶路撒冷:同時是,猶太教聖地【耶路撒冷的哭牆,是古代猶太國第二聖殿的唯一遺址】;也是,伊斯蘭教聖地【先知穆罕穆德昇天,並前往神靈之地】)

從歷史與教義,簡述區別:

1、歷史上區別:

公元1世紀,耶穌,以聖經(《聖經:舊約》)為藍本,一神論為教義,在耶路撒冷地區傳教。此時,耶穌的傳教是一個猶太教的分支。

耶穌死後,其弟子開始向猶太族外的民族中傳道,並向西擴散進入羅馬帝國,在與羅馬皇室爭權中形成基督教。

最終,宗教戰勝皇權;於392年,被羅馬皇帝定為羅馬國教;

3年後,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東西兩部,基督教會隨之分裂為東教會、西教會。

西教會,以原羅馬城為中心,發展西羅馬帝國,併成為天主教。

東教會,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發展東羅馬帝國(又稱:拜占庭帝國),併成為東正教。

西羅馬帝國敗亡後,繼承者是神聖羅馬帝國(今德國主要區域);

東羅馬帝國敗亡後,繼承者是沙皇俄國帝國(今俄羅斯);

14世紀以後,歐洲爆發文藝復興運動;最終,於16世紀,文藝復興思想漫延至教會內部;

天主教爆發宗教改革運動,一分為二;脫離天主教會的,被稱為新教,視為新的宗派;形成舊教、新教的對立事實。

當今地區:

天主教:主要在西歐、南美等地,以及,是當年的殖民地的發展中國家;

例如法國、西班牙、巴西等。

(基督)新教:主要英國、德國,北歐地區,當年殖民地發達國家(美國、澳大利亞等)。

東正教:主要希臘、俄羅斯、烏克蘭等亞歐交界國家。

注:世界宗教圖:

二、教義及教會區別:

基督教的宗教體系是一神論;

主要典籍是《聖經:新約》與《聖經:舊約》。

天主教與東正教的聖事有7種:聖洗(洗禮)、堅振、告解、聖體(東正教稱“聖體血”)、終傅、神品、婚配。

新教的聖事為二件:洗禮、聖餐(主的晚餐)。

主要教會:

天主教:1.隱修院修會,2.托缽修會,3.耶穌會;

東正教:1.君士坦丁正教會,2.亞歷山大里亞正教會,3.安提阿正教會,4.耶路撒冷正教會,5.希臘正教會(希臘國教)、6.俄羅斯正教會。

基督新教:1.路德宗,2.加爾文宗,3.安立甘宗,4.公理宗,5.浸禮宗,6.衛斯理宗,7.靈恩派,8.福音派。


藍球cc


天主教、基督教(新教)和東正教都是同宗同源。後來因為教義、不同的政治和社會的原因,在1054年和16世紀分化為三個教派。

雖然,三個教派的教義有區別。但是,我們不可能完全靠文字來傳達出三個教派不同類型的各自特徵。想要真正瞭解這天主教、東正教與新教,都需要實際地經歷其各自的敬拜和禱告的生活,去與接受這些宗教的人交談。

如果用一個比較形象的比喻來形容三個教派的關係,那就是:一母所生的三兄弟。

至於教皇對天主教有極大的影響,對其他倆教派影響不大。就像三個兄弟,都有自己的家,大哥權利再大,也管不到兄弟們的家裡事。

上面這些回答,都是非常表面,想要真正瞭解,只透過文字的傳達是不夠的,而是需要你親自參與其中。


小小曉書童


天主教、東正教、新教統稱為“基督宗教”即信奉耶穌基督為救世主的宗教。耶穌最初創立的教會只有一個,後在歷史中形成不同派別。1054年,因對聖神(靈)到底是聖父、聖子所共發;還是經由聖子,發自聖父這端信條產生不同理解,東西方的基督宗教發生分解。結果就是:產生了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的東部教會,其自稱“正統教會”,就是今天的東正教;以羅馬為中心的西部教會,自稱“大公教會”,也就是今天的天主教。這是基督建立的教會在歷史上第一次發生大分裂。後來隨著伊斯蘭教興起,東方教會損失嚴重,今天的東正教僅在東歐部分國家、俄羅斯、希臘、少數阿拉伯地區興盛。而以羅馬為中心的天主教,在整個中世紀幾乎成為歐洲絕大多數國家共同信奉的“國教”。直到1517年,德國神父馬丁路德發起宗教改革運動,才導致天主教的分裂。部分反對和拒絕天主教傳統信仰的團體紛紛脫離天主教,這些團體自稱“誓反教”(發誓反對天主教)或新教,並發展出全新的管理模式和敬拜方式。新教在19世紀初傳入中國,並在中國以“基督教”或“耶穌教”自稱。今天中國所有稱為基督教的教會實際都是新教。

羅馬教宗真正的影響力實際只存在於全球近14億天主教徒心中。


不知叫啥33823543


基督教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基督教包括天主教,東正教和新教。狹義的基督教就是新教。問題中的基督教指的就是新教。本文的基督教採用廣義含義。

首先談基督教的產生。公元一世紀,在現在的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地區,耶穌基督以猶太人當中的彌賽亞信仰為基礎,對傳統的猶太教進行改造,自任救世主開創了基督教。彌賽亞是希伯來語,意思就是救世主。希伯來語就是猶太人的語言。早期基督教主要在猶太人內部流傳,之後開始向其他民族和地區傳播。最初被羅馬帝國禁止,但之後又被尊崇為國教。在得到政府支持之後,基督教開始以羅馬為基地,向整個羅馬帝國傳播。為了便於管理,基督教和羅馬帝國的行政機構平行設置了一整套的教務管理機構。羅馬主教因此獲得了超越其他地區主教的地位,成為了這一整套教務管理機構的最高管理者。中文譯名稱為教皇。

其次,基督教的分裂。羅馬帝國晚期,分裂成為了東西兩個羅馬帝國。東羅馬帝國的大主教駐紮在雅典,後來一般稱為牧首,西羅馬帝國大主教駐紮羅馬。此時基督教的教務管理機構也因為政權分裂而分成東西兩個教會。東羅馬帝國的基督教,自稱正教。因為在東部,所以俗稱東正教。東正教和天主教相比,長期依附在東羅馬帝國政權之下。政權分裂之後,東正教會內部就會再次分裂。時至今日,東正教國家相互之間並不尊崇共同的宗教領袖。各國都有各自的最高宗教領袖。西羅馬帝國則很快被日耳曼蠻族滅亡。但是教務管理機構卻奇蹟般的保留下來。這個教會就被稱為天主教。西羅馬帝國的迅速滅亡,反而使得天主教形成了國際的宗教管理權力。羅馬主教也就是教皇,成為了南歐和西歐各國共同的宗教最高領袖。天主教也就成為了全世界唯一的能夠跨國界進行直接管理的宗教。

再次,新教是從天主教當中分裂出來的一系列新興教派的總稱,相互之間沒有隸屬關係,也沒有結成共同的宗教聯合體。從歐洲文藝復興時期開始,宗教改革運動就逐步興起。從早期的加爾文派,到其後的清教,馬丁路德派。在西歐國家形成了數個很有影響力的新興教派。這些教派的共同特點是反對天主教神職人員壟斷宗教解釋權,批判天主教的腐朽,主張簡化宗教儀式,順應時代發展需求。

最後總結如下,天主教東正教和新教是基督教的不同教派。教皇是天主教的宗教領袖,也是最高管理者。天主教具有跨國界直接管理的特徵。因此教皇是具有重要國際影響力的宗教人物。這三者之間的關係並不融洽。歷史上曾經多次兵戎相見。教皇和其他兩派的高級宗教領袖之間在特殊場合下會有一定的互動,但一般都是禮儀性質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