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飲百威,不如投資百威(NYSE:BUD)」

“暢飲百威,不如投資百威(NYSE:BUD)”

百威英博上個月發佈了2016年第二季度財報,藉此機會我們就來認識一下百威英博這個公司。據財報顯示,第二季度,百威英博全球營收增長4%,總銷量下跌1.7%,自有啤酒銷量下降0.8%。墨西哥和美國市場表現尚佳,巴西和阿根廷市場增長乏力。如果看今年上半年的數字,全球營收增長3.6%,總銷量下降1.7%,自有啤酒銷量下降1.1%。公司三大全球品牌——科羅娜、時代和百威啤酒,在第二季度增長8.4%,綜合第一和第二季度表現,上半年共增長7.2%。在全球經濟增速放緩的大環境下能交出這樣的成績單也算是合格了。其實觀察百威英博的股票走勢圖我們會發現一個令人好奇的現象——在1995年之前股價一直可憐的趴在地上,而從1995開始到2000年之間,股價開始不斷抬頭,最終呈幾何倍數增長。

“暢飲百威,不如投資百威(NYSE:BUD)”

我們可以看到,在1996年8月9日時,百威英博的股價還只有約4.5美金,而現在就已經達到了近124美金,翻了將近28倍——換句話說,如果你在1996年8月9日那天買入了百威英博的股票,那麼算上這些年的股息到現在你的投資收益會翻31倍不止!在翻看了百威英博在1995年以後的新聞,發現自1997年百威英博開始進軍大中華地區並牢牢佔領了中國的中高端啤酒市場開始,該公司的股價就一路高歌猛進,最終達到了現在的成績,可以說正是中國市場的成功搶灘登陸才造就了今天我們所熟悉的啤酒之王。

那麼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這個啤酒界的半壁江山吧!

一、啤酒之王

眾所周知百威英博是個從選材釀酒到裝罐分銷的一條龍產業(連自家啤酒瓶都是自己生產的),行銷範圍遍佈全球五大洲,啤酒種類多達三百多種。其中以百威、哈爾濱、科羅娜最為中國消費者所熟知。

“暢飲百威,不如投資百威(NYSE:BUD)”

從上圖中我們可以看到五大洲中拉丁美洲、北美洲和亞洲貢獻最為突出,相應的,百威英博在這些地區的市場份額也牢牢佔據著霸主地位。

“暢飲百威,不如投資百威(NYSE:BUD)”

(藍色部分為百威英博,市場份額39.9%)

“暢飲百威,不如投資百威(NYSE:BUD)”

如果把百威英博的銷售額按照地區劃分,美國毫無疑問是其最重要的市場,佔百威總銷售額的50%,其次是巴西,墨西哥,日本和中國。

下圖為過去五年百威英博的銷售額。宏觀來看,雖然銷量在2015年受到全球經濟發展放緩的影響有所下滑,但是從公司的市場份額和股價來看,百威英博整體來說還是在穩定發展著的。

“暢飲百威,不如投資百威(NYSE:BUD)”

雖然銷售額沒怎麼增加,但是百威的淨利潤可從2008年的19億增長到了如今的83億美金!那麼百威是如何做到的呢?

“暢飲百威,不如投資百威(NYSE:BUD)”

這主要得益於百威銷售成本(Costof revenue)和利息費用的下降。正如前文講過的,百威英博並不是一個簡單的啤酒加工商,而是一家從選材釀酒到裝罐分銷每個環節都參與的企業,這樣做的最好的好處就是它有能力調控成本。利息費用的下降主要是因為從2010年開始,百威開始調整資本結構,降低了負債。

另外,百威的股東回報率ROE則一直保持在20.4%,位於整個飲料行業的前列。這也就是為什麼其股價可以走的如此堅挺。

“暢飲百威,不如投資百威(NYSE:BUD)”

二、家族企業的輝煌和英博的惡意併購

先提一個問題:百威大家都知道,但是名字後的英博是什麼鬼?

要解決這個問題就不得不提百威英博幕後的大老闆-巴西的資本大佬雷曼。

“暢飲百威,不如投資百威(NYSE:BUD)”

左邊這位就是巴菲特的摯友:巴西首富雷曼。

雷曼就是大名鼎鼎的3G資本的創始人。巴菲特和雷曼可以說是老相識了。巴菲特和雷曼相識于吉列的董事會上,併成為好友。巴菲特曾經稱雷曼是“世界上最好的商人”。去年巴菲特和雷曼聯手收了亨氏之後,經營的管理權在3G資本。

那麼雷曼又是怎麼和百威啤酒關聯在一起的呢?

這就要從百威啤酒的母公司安海斯布希開始說起了。

1857年Adolphus Busch從德國移民到美國的聖路易斯,和一位名叫Lilly Anheuser的女生結婚。Lilly Anheuser的老爸Eberhard Anheuser在當地有一家啤酒廠。於是女婿和岳父合作共同創建了Anheuser-Busch這個舉世聞名的啤酒品牌。1901年以後,他們的釀酒公司的啤酒產量達到100萬桶,大大超乎其競爭對手帕布斯特公司,從此成為美國最大的啤酒企業。

鑑於安海斯-布希公司是兩個非凡家族聯姻的產物,所以從公司誕生至今,一直具有濃厚的家族色彩,也就是說公司的董事長兼總裁一職,始終由家族的核心成員擔任,這種傳統既是百威啤酒百年來賴以成功的基礎也是後來將公司拱手讓與他人的根本原因。

從下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出去中間幾位暫理董事長外,其他的清一色都是Busch家族的人,直到2008年。

“暢飲百威,不如投資百威(NYSE:BUD)”

那麼2008年發生了什麼呢?當時的Busch IV雖然經過了家族儀式正式接管了公司,但是好像爸爸爺爺的艱苦耐勞開拓創新的精神在他身上並沒有得到體現,反倒是富家紈絝子弟的臭架子擺了個十成十。有消息說,布希家族每次來中國視察的時候都坐私人飛機,全家老少豪華轎車接到上海總部,豪門的場面和架子堪稱教科書級別。

Busch IV的心思也根本不在如何擴大企業規模如何創收上,而是在一段不成功的婚姻之後流連花叢,頻頻捲入各種醜聞,使得公司名聲受損,上下員工怨聲載道

這個時候,巴西的首富雷曼目光銳利的鎖定了安海斯布希,意在將安海斯布希納入麾下,將自己的英博集團版圖擴展到全球。於是,在2008年,雷曼運用槓桿策略以520億美元的價格強行從Busch IV手裡收購了安海斯布希,並血洗舊管理團隊,擠壓了不必要的成本——雷曼引入的CEO都是自己訂好經濟艙機票,直接從紐約直接飛到上海,打出租車來辦公室。新管理層還售出了那些虛榮性資產,包括以布希家族命名的公園、球場。至此,百年AB就正式變成了AB Inbev,即我們中文所說的百威英博。

雷曼和巴菲特在管理風格上有很多相似點。

這些相似點可以簡單歸結為三點:

1.摳門

2.人才是核心

3.真正感興趣的是商業成功

雷曼和巴菲特一樣都是崇尚簡樸的人,尤其是在公司治理上,能省錢的地方一定要省錢。因此,雷曼又為稱之為“殺手”,這是因為他每買一個公司,基本上都要執行一套鐵血的政策。而且雷曼的所有公司都實行的是“零基預算”。公司不以往年的費用作為預算的基準,預算的基本全部是以零為基準,這意味著每年公司必須重新審核預算。

雷曼和巴菲特另外一個共同點是極其重視人才的引進。雷曼認為一切生意歸根到底就是人。招聘也絕不僅僅是HR的事情,更應該是公司每個合夥人的心頭大事。每個3G資本的員工都要進行十幾輪的車輪式的面試,終面更是要求所有合夥人必須到場。

這也就能解釋了為什麼從2008年開始,百威的銷售成本和利息費用出現了大幅度的降低。完美的符合了雷曼的設想。在百威銷售額不變的情況下,其淨利潤上漲了200%,股東回報率保持在21%左右。

第三個共同點是:雷曼和巴菲特真正感興趣的是商業成功,而不是賺錢。

巴菲特的節儉是出了名的,這裡就不介紹了。雷曼行事非常低調,維持著一種簡樸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他不喝酒,每天鍛鍊,現在還在打網球,一生中吃過的唯一一個漢堡包正是在買下漢堡王的那一天。他認為金錢只是衡量商業成功的標尺他感興趣的是商業成功不是金錢認識他的人說他很不喜歡自己的名字出現在福布斯富豪榜他不願意拋頭露面

三、能否繼續增長關鍵看能否收購米勒

一個企業要想增加淨利潤,手段其實只有四個:

1.增加銷售量

2.增加售價

3.降低成本

4.收購其他企業

對啤酒這個已經極度成熟的行業來講,增加銷售量已經變得越來越困難,增加售價也不現實。這就是為什麼雷曼收購了百威後,給百威提供的是降低成本的方案。

但是呢,成本的下降不會無止境的,其總會有天花板的。

這就是為什麼雷曼給百威提供的新的增加淨利潤方案是:收購了行業老二—SAB米勒。

百威英博打算斥資1000億美金收購啤酒行業老二南非米勒公司。

對百威英博來講,這筆收購最大的意義並不在於刷大規模效應,而是獲取南非米勒的銷售渠道。百威英博已形成了啤酒行業中最快捷的分銷網絡,南非米勒的則排名第二。

但這兩大網絡並沒出現太多的重疊:百威英博主攻西方、亞洲及拉丁美洲北部市場;然而南非米勒的主要市場則分佈在南美洲和非洲。兩者合併後的公司屆時能將這兩家公司各自的品牌引入各自的分銷網絡中。

如果這筆交易真的成功完成,百威英博的第二春應該不再遙遠!

歡迎登陸『格隆匯』官網www.gelonghui.com

或下載『格隆匯』APP,獲取更多精彩資訊,與作者直接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