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困境中開闢傳統宣筆「新路」

在困境中开辟传统宣笔“新路”

製作好的宣筆筆頭。新華社記者朱青攝

新華社合肥10月10日電(記者馬姝瑞、朱青)一間不足百平方米的宣筆製作廠裡瀰漫著羊毛和石灰水混合出的獨特味道,十餘位工人正在埋頭工作。50歲的張文年蹲在水泥地上,仔細地篩選著一袋一袋的羊毛。

“中國書法博大精深,對毛筆的要求極高。行書、楷書、草書等,每一種字體對筆的要求都不相同,制筆所需要的動物毛也不一樣。”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安徽宣州宣筆廠負責人張文年說。

由張文年的父親張蘇創辦的這家宣筆廠位於安徽宣城市溪口鎮,是宣筆的集中生產地。張蘇曾在中國書畫界享有盛譽,獨創的“皮毛脫脂”技法,增加了毫毛的硬度,使製作出的宣筆既易著力,又好掌握。劉海粟、吳作人、歐陽中石等中國知名書畫大家對他製作的宣筆都留書讚譽。

2009年,張文年從父親手中繼承了這間宣筆廠,他希望宣筆有更好的發展,走向世界。

“在黃金時代,廠內製作的高級書畫筆,除供應北京榮寶齋、上海朵雲軒等書畫店和二十多個省市外,每年還有大宗出口,遠銷日本及東南亞各地。”他回憶說。最興盛時,宣筆廠的品種擴大到200多種,年產量幾十萬只。

在困境中开辟传统宣笔“新路”

宣筆廠老匠人在“齊毫”,將羊毫按照長短排列、剪切。新華社記者朱青攝

但他很快發現,宣筆的發展進入了困境。

首先便是原材料的難得。安徽皖南山區的白山羊,其腋下、脖下的羊毛是製作宣筆的主要材料之一。但在最近十餘年間,白山羊的數量急劇下降。

其次是需求的減少。對於越來越習慣於電子閱讀和“無紙化”書寫的年輕一代而言,毛筆與他們的生活似乎越來越遠。

面對制筆業的萎縮,張文年認為宣筆是時候走上一條新的“出路”。“以前筆廠雖然遍地開花,但制筆技術、產品質量良莠不齊,如今市場小了、銷量低了、制筆人少了,看上去很困難,卻也是新的發展機會,迫使我們堅守傳統,只做精品。”

這一想法與當地政府發展文化旅遊的思路不謀而合。2005年3月,涇縣出臺了“促進宣紙宣筆產業發展行動計劃”,在資金、項目,信息服務等方面對這些產業給予扶持。

在困境中开辟传统宣笔“新路”

張文年的母親在操作水盆,用石灰水浸泡羊毛和篩選,是宣筆製作的第一步。新華社記者朱青攝

宣筆製作技藝於2006年10月被列入“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於2008年6月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張文年的宣州宣筆廠也在2011年入選了安徽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基地;2012年12月,他還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目前,宣城市計劃依託現有的筆廠等,在溪口鎮建設宣筆文化園,展示宣筆的製作技藝,開發“體驗式”的旅遊產品,讓遊客近距離感知、參與宣筆的製作,陶冶身心。

在困境中开辟传统宣笔“新路”

張文年在檢查等待裝杆的宣筆。新華社記者朱青攝

“當然還有原材料的問題需要解決,我已經考慮尋找合夥人一起養羊,不僅供應有保障,羊毛質量還可以從源頭掌控。”張文年說。

“我已經用文字整理了很多宣筆的歷史沿革、傳統技法等資料,以後還會用圖片、視頻等方式多記錄一些老藝人的資料,為以後做文化旅遊甚至民間博物館做好準備。”張文年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