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游老鄉:小吃換個叫法賺大錢;加個「愁」字有市場

龙游老乡:小吃换个叫法赚大钱;加个“愁”字有市场

50歲的趙一均是縉雲上萬名燒餅師傅的“總教頭”。這幾年,他教出來的燒餅師傅成百上千,將香噴噴的“縉雲味道”帶向四方。有人說,老趙是縉雲鄉愁經濟的致富帶頭人,可他卻直搖頭:“我哪裡算得上什麼帶頭人,人家‘燒餅辦’才是。”

“燒餅辦”是4年前,縉雲縣委、縣政府就破天荒地設立的“縉雲燒餅”品牌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提出將縉雲燒餅做成一門大生意,推向全國乃至海外。

小小的燒餅竟由縣委主要負責人親自抓,對此許多人起初並不理解。

任爾東南西北風,“燒餅辦”咬定青山不放鬆,只顧埋頭“做燒餅”:統一縉雲燒餅品牌標識,制定燒餅製作規程標準,創建燒餅師傅基地、定期開展培訓……縉雲集全縣之力,完善了燒餅產業發展體系。至此,“燒餅之鄉”的美譽也漸漸傳開。

在這陣“燒餅東風”裡,趙一均原先的路邊小攤變成了縉雲燒餅示範店,一個桶一年就賣出150萬元的燒餅。他自己還成了培訓基地裡的大師傅,授課一天也有幾百元收入。

與此同時,縉雲燒餅產業年銷售額從4年前的4億元上升到了現在的15億元。如今,縉雲累計培訓燒餅師傅9762人,在全國各地開出示範店440多家。

至微至顯,善作善成。眼下,縉雲全面複製縉雲燒餅模式,發展縉雲鄉愁產業,依舊堅持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

今年5月,縉雲舉辦了一場頗具規模的越野賽,吸引了942名國內外選手參賽。眼下,當地又在加緊籌辦“驢頭大會”,準備將全國各大驢遊俱樂部的“驢頭”邀請到一起。

不到一年,縉雲就基本完成了對當地22條、208.2公里驢道的開發,統一開發標準、統一標識標牌、統一驢道攻略、統一品牌推廣。

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上半年,外地戶外運動愛好者到縉雲驢遊的人數達7萬多人次,尋山間驢道,覓鄉土美味。除了燒餅,如今縉雲爽面也抓住了很多驢友的胃,為當地百姓帶來收入達700萬元。

山間小路火了,也帶動了山裡的土貨熱銷,在鄉愁記憶裡,縉雲人植入更多文化元素。

縉雲仙都軒轅文化街上,一家名為“初陽小院”的民宿剛開張不久。這已是今年軒轅街上新開的第5家民宿了,整條街的高端特色民宿達43家。仙都管委會副主任丁偉忠將此歸功於他們在“鄉愁+”上做的功夫。留得住鄉愁,就能避免千村一面。

行於山水間,棲身阡陌裡,是讓人夢寐以求的田園生活,而“鄉愁+”在縉雲起著“催化劑”作用。

在新碧街道黃碧山山頂,80後縉雲女生陳詩潔有80餘畝老樹茶園,茶樹平均樹齡超過60年。她將鄉愁味道融到了自己的茶葉裡,引得驢友紛至沓來。

滿載鄉愁味道,做大鄉愁產業……

本文根據浙江在線報道摘編 原文由記者 周詠南 翁傑 施曉義 縣委報道組 劉思佳 撰寫

後記

我們欣喜看到,統領、籌劃龍游縣小吃發展的“美食辦”,一個時期以來活動頻頻,措施不斷。

龙游老乡:小吃换个叫法赚大钱;加个“愁”字有市场

縣美食辦主任呂燕(團縣委書記兼)介紹,在杭州、龍游本地相繼開出了“龍游風味”樣板店的基礎上,美食辦正抓緊進行小吃手工製作人才培訓,“龍游風味”加盟店的標準制定、風格規劃、標識設計正在完善之中,近期將進行全縣範圍內的“龍游小吃十佳特色經營門店”“龍游小吃十佳特色工匠”“龍游小吃培訓優秀學員”等評選。在抓好相應的標準、規範的基礎上,美食辦將進一步通過組織相應的推廣活動,打響龍游小吃的知名度、美譽度。

龙游老乡:小吃换个叫法赚大钱;加个“愁”字有市场

龍游小吃,蘊含著龍游的包容文化,廣受四方歡迎。不但承載天下龍游人的鄉愁記憶,更滿足天下百姓舌尖上的記憶。

小吃的溫度,是生活的溫度;小吃的食材,是生活的智慧。

它是兒時巷角的芳香,它是孩提追隨的垂涎;它是外婆翹著的嘴角,它是母親灶頭的辛勞。

走一路,吃一路,只為記憶中不老的童年。

龙游老乡:小吃换个叫法赚大钱;加个“愁”字有市场龙游老乡:小吃换个叫法赚大钱;加个“愁”字有市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