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游老乡:小吃换个叫法赚大钱;加个“愁”字有市场

龙游老乡:小吃换个叫法赚大钱;加个“愁”字有市场

50岁的赵一均是缙云上万名烧饼师傅的“总教头”。这几年,他教出来的烧饼师傅成百上千,将香喷喷的“缙云味道”带向四方。有人说,老赵是缙云乡愁经济的致富带头人,可他却直摇头:“我哪里算得上什么带头人,人家‘烧饼办’才是。”

“烧饼办”是4年前,缙云县委、县政府就破天荒地设立的“缙云烧饼”品牌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提出将缙云烧饼做成一门大生意,推向全国乃至海外。

小小的烧饼竟由县委主要负责人亲自抓,对此许多人起初并不理解。

任尔东南西北风,“烧饼办”咬定青山不放松,只顾埋头“做烧饼”:统一缙云烧饼品牌标识,制定烧饼制作规程标准,创建烧饼师傅基地、定期开展培训……缙云集全县之力,完善了烧饼产业发展体系。至此,“烧饼之乡”的美誉也渐渐传开。

在这阵“烧饼东风”里,赵一均原先的路边小摊变成了缙云烧饼示范店,一个桶一年就卖出150万元的烧饼。他自己还成了培训基地里的大师傅,授课一天也有几百元收入。

与此同时,缙云烧饼产业年销售额从4年前的4亿元上升到了现在的15亿元。如今,缙云累计培训烧饼师傅9762人,在全国各地开出示范店440多家。

至微至显,善作善成。眼下,缙云全面复制缙云烧饼模式,发展缙云乡愁产业,依旧坚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今年5月,缙云举办了一场颇具规模的越野赛,吸引了942名国内外选手参赛。眼下,当地又在加紧筹办“驴头大会”,准备将全国各大驴游俱乐部的“驴头”邀请到一起。

不到一年,缙云就基本完成了对当地22条、208.2公里驴道的开发,统一开发标准、统一标识标牌、统一驴道攻略、统一品牌推广。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外地户外运动爱好者到缙云驴游的人数达7万多人次,寻山间驴道,觅乡土美味。除了烧饼,如今缙云爽面也抓住了很多驴友的胃,为当地百姓带来收入达700万元。

山间小路火了,也带动了山里的土货热销,在乡愁记忆里,缙云人植入更多文化元素。

缙云仙都轩辕文化街上,一家名为“初阳小院”的民宿刚开张不久。这已是今年轩辕街上新开的第5家民宿了,整条街的高端特色民宿达43家。仙都管委会副主任丁伟忠将此归功于他们在“乡愁+”上做的功夫。留得住乡愁,就能避免千村一面。

行于山水间,栖身阡陌里,是让人梦寐以求的田园生活,而“乡愁+”在缙云起着“催化剂”作用。

在新碧街道黄碧山山顶,80后缙云女生陈诗洁有80余亩老树茶园,茶树平均树龄超过60年。她将乡愁味道融到了自己的茶叶里,引得驴友纷至沓来。

满载乡愁味道,做大乡愁产业……

本文根据浙江在线报道摘编 原文由记者 周咏南 翁杰 施晓义 县委报道组 刘思佳 撰写

后记

我们欣喜看到,统领、筹划龙游县小吃发展的“美食办”,一个时期以来活动频频,措施不断。

龙游老乡:小吃换个叫法赚大钱;加个“愁”字有市场

县美食办主任吕燕(团县委书记兼)介绍,在杭州、龙游本地相继开出了“龙游风味”样板店的基础上,美食办正抓紧进行小吃手工制作人才培训,“龙游风味”加盟店的标准制定、风格规划、标识设计正在完善之中,近期将进行全县范围内的“龙游小吃十佳特色经营门店”“龙游小吃十佳特色工匠”“龙游小吃培训优秀学员”等评选。在抓好相应的标准、规范的基础上,美食办将进一步通过组织相应的推广活动,打响龙游小吃的知名度、美誉度。

龙游老乡:小吃换个叫法赚大钱;加个“愁”字有市场

龙游小吃,蕴含着龙游的包容文化,广受四方欢迎。不但承载天下龙游人的乡愁记忆,更满足天下百姓舌尖上的记忆。

小吃的温度,是生活的温度;小吃的食材,是生活的智慧。

它是儿时巷角的芳香,它是孩提追随的垂涎;它是外婆翘着的嘴角,它是母亲灶头的辛劳。

走一路,吃一路,只为记忆中不老的童年。

龙游老乡:小吃换个叫法赚大钱;加个“愁”字有市场龙游老乡:小吃换个叫法赚大钱;加个“愁”字有市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