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沒有出現之前,中國人怎麼吃飯?

中國飲食文化對海外的影響,首先應該是餐具的外傳,這其中最重要的便是筷子。譬如日本有學者考證,大約在日本初建國家的“古墳時代”,也就是中國的魏晉時期,才結束了日本人用手抓飯吃的歷史,改用筷子。

朝鮮的樂浪郡也曾經出土過筷子和匙,這應該比日本更早,差不多為西漢時期時期。而越南人使用筷子,大約也是漢代從嶺南傳入的。

到了今天,使用筷子的國家,包括中國、日本、韓國、朝鮮、越南、新加坡等,約十六七億人口。加上海外的華人以及遍佈世界各地的中式餐館,全世界使用筷子的人更是不計其數。

筷子沒有出現之前,中國人怎麼吃飯?

筷子在中國,曾經被稱作“箸”,這種兩段細長的東西,其質地有金、銀、玉、石、角、牙、木、竹等材料製作而成。不過我們通常見到的大多是比較容易腐爛的竹、木製作而成的。使用筷子的目的不外兩個,一是防止手指探取食物時被髒汙,另一個目的則是不會受到熱食所燙傷。

在上古時代,在陶器、筷子以及其他食具沒有發明出來之前,人們通常採用一種“石煮法”。這種方法非常原始,方法是用樹皮製作成桶,或選用芭蕉、椰子、檳榔一類有較大的葉子,把葉子摺疊成容器形狀,可以盛水及魚肉、菜蔬等,並且撿拾卵石洗淨,然後用火燒烤加熱。接著用木棍夾起烤熱的卵石,放進裝水以及魚肉、蔬菜的容器。卵石的熱透過水的傳遞,慢慢把食物烤熟。後來細砂製作而成的陶器被髮明,其良好的透熱性,替代了卵石燒烤,人們開始拋棄卵石燒烤,直接從陶器外加熱食物,所以,“箸”的最初形式應該與木棍夾烤熱的卵石相關。

進入夏商以後,雖然各種食具比起從前有了很大進步,但是筷子依舊沒有成為進食工具。當時的烹調,其實非常簡單,菜蔬除了生吃外,大多都用沸水煮熟這一種方法。菜在熱湯中,只有用器具取出,否則就要等到食物的溫度降到能夠伸入手指的程度才能抓取。只是人們一旦嘗過加熱的食物,再對冷的食物已經難以適應,所以必須要想出一種方法,在食物既處在熱的時候,同時又能及時取食,所以,匙匕、“木梜”便誕生了。

當時的匙匕,有一些上面有很多小洞,目的就是要濾乾菜蔬、魚肉,不使多帶湯汁而設計的。而“木梜”則是《禮記·曲禮》中所說的:“羹之有菜者用梜,其無菜者不用梜”。不過,“木梜”與我們現在所使用的筷子並不一樣。“梜”只是當羹中有菜的時候,才派上用場的助食具。這種“梜”類似我們現在街邊快餐小店裡售賣食品用的夾子,或者小吃店中廚師用來翻動和撈取油炸物的那兩根小木棒。那時的“梜”只是夾菜,並不是用來吃飯的。

現在考古,商代的遺址常見到各種樣式的匙匕,但是極少見到筷子。

筷子沒有出現之前,中國人怎麼吃飯?

古籍裡說商紂王登基不久,便命令工匠給他製作一副象牙筷子,有名的賢臣萁子看到後感到很憂慮,他說,象牙筷子肯定不配瓦器,一定要配犀角製作的碗,白玉製作的杯,有了這些犀角碗、白玉杯,那麼一定不能用來盛野菜粗糧,只能與山珍海味相配,吃了山珍海味,就肯定不再穿粗葛短衣,住茅草陋屋,而要衣錦繡,乘華車,住高樓,國內滿足不了這樣的慾望,只好要到境外取蒐羅各種奇珍異寶,這樣下去,我非常替他擔憂。

這種慾望無止境所引發的亡國之徵,多少年來很讓人警醒,不過,商紂王所用的象牙筷子這則傳說,或多或少有杜撰的成分,即使真的存在,當時的象牙筷子,也並不是我們現在理解的筷子,它依舊是夾菜的“木梜”。

西周結束後,大約在戰國末期,人們吃飯還是保留手食的習慣,大都是吃“手抓飯”。所以,孔子在講到上流社會的人士應當具有會宴進食的規矩中有一條:“供飯不澤手,毋摶飯,毋放飯。”這裡明白的指出,吃飯要用手指,不用筷子。

孔子那個時代,吃的主食一般是粟飯,粟飯就是小米飯,這種小米飯顆粒小,不黏結,如果用筷子來夾,不但不容易,而且很容易散落滿座,極不高雅。又加上如果手不乾淨或者帶有湯汁時,取飯就會髒汙其他飯粒,使一同進食的人心生不快。所以,真正開始改變這種進食習慣的,應該是由貴族推動的。

許慎《說文解字》中有:“箸”飯攲也。”有了箸,就可以不必用手直接到大家共用的盛飯器——“盧”中抓飯了,所以,箸最早還是取飯的工具,而後才變成了一手持之撥菜入口的食具。

《史記·留侯世家》中有一段話,似乎表明西漢建立之前尚不以筷子送飯入口。“漢王方食,曰:‘子房前,客有為我計橈楚權者’......張良對曰:‘臣請籍前箸為大王籌之’”。張良說“前箸”,明白指出箸放在几案前而不是拿在劉邦手中。劉邦如果手中拿著筷子,張良應該不會從他收手中借來比劃。在當時筷子應該很可能還是作為夾菜用的“木梜”放在几案上,張良順手拿來比劃,也不會妨礙劉邦用餐。

其實,筷子成為普通人的進食工具,除了主食的限制,譬如粟米很難用筷子夾取,還有食器的影響。商周之前的時代,食器製作的不僅大而且重,難於單手捧食,盛飯的銅簋等自不用說,就是容量較小的,有淺盤的“豆”,也要以裝大塊的肉為主。

所以《考工記》中有:“食一豆肉,飲一豆酒,中人之食也。”而且“豆”有高足,顯然也不是為了捧在手中而設計的。

到了西漢初期,出現了沒有支腳的以及平底小圓碗,用筷子的吃飯的習慣便開始了。長沙馬王堆出土的成套漆制食器中筷子也出現,應該可以肯定筷子送飯正式成為中國人進飯方式。

筷子沒有出現之前,中國人怎麼吃飯?

不過,當時的普通百姓日常生活所用的筷子,絕不能同貴族和上流人家的金、銀、玉、牙等名貴筷子同日而語。庶民用的最廣泛的是本色,也就是白茬的筷子。漆筷、用紅木、烏木製作的筷子極少。

隨著時代的發展各種材質的筷子漸漸出現,尤其近幾十年來各種材質的筷子層出不窮,從前專屬於帝王的筷子,也走入了尋常百姓家。

至於殷紂王的象牙筷子,白玉杯,上流社會已經開始用其他形式繼續延續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