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中國人文明的高度,舉止優雅,富有內涵

在世界各地的餐桌上,由於使用的餐具的不同,構成了東方與西方的兩大菜系。而中國人在吃飯時使用的看似簡單,其實有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的筷子,這就需要中國餐桌上的美食必須精細。不像西方人用的叉子、刀子,古代華夏民族認為極其野蠻的餐飲文化。

筷子:中國人文明的高度,舉止優雅,富有內涵

要了解筷子與叉子的歷史,我們不得不承認叉子文化比筷子早得多。叉子文化是人類可以生產金屬製品,從手抓走向文明的一種文化,是最原始、最野蠻的一種文化。當人類社會進入農耕文明之始,最先從野蠻到農耕文明的華夏民族,從餐桌上食糧結構中擺脫出來,退出了那種粗糙、血腥的野蠻用餐習慣。而且,古代中國對鐵器特別的敏感,認為桌上出現叉子、刀子是不友好的行為。

筷子:中國人文明的高度,舉止優雅,富有內涵

中國作為文明古國,最信仰的是著名的飲食觀點是“民以食為天”。所以,中國人在歷史的長河中創造了燦爛輝煌的飲食文化。中國人現在都還在用的筷子,古稱箸,是東亞民族常用的飲食工具,用以夾起食物及把食物運往口裡。華夏民族使用的筷子都有數千年的歷史了,有木筷,、竹筷、 金屬筷、 象牙筷,還有現代人發明的塑膠筷。

筷子:中國人文明的高度,舉止優雅,富有內涵

中國使用的筷子大多為近似立方體,只在頭部與尾部比較略細。在筷子文化中,竹筷是最接地氣、有氣場的普通大眾用品。竹子在中國各地都有生長比較快和廣泛,竹筷的使用率很高。也有特別為烹調用的巨型長筷,日語稱為“菜箸”。

筷子:中國人文明的高度,舉止優雅,富有內涵

筷子的起源

講到筷子文化,我們就要從遠古的中國文脈中去找答案。相傳,大禹治水的時候三過家門而不入,就餐都是在野外解決。為了節約時間,有時候肉和菜剛剛放進鍋裡燒開就要急著進食,滾燙的湯水讓人無法下手,於是大禹就從樹上折來樹枝夾起食物,這就是筷箸的原型。這種傳說當然不可靠,只能說中國人想找一個筷子誕生的傳奇故事,塑造中國先輩的崇高品質。

筷子:中國人文明的高度,舉止優雅,富有內涵

人類的歷史是進化的歷史,隨著飲食烹調方法改進,其飲食器具也隨之不斷髮展。原始社會,大家以手抓食,到了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進餐大多采用蒸煮法,主食米豆用水煮成粥,副食菜肉加水燒成多汁的羹,食粥用上匕。從筷子與叉子的特殊結構來看,如果一個民族在某個時期都用上了筷子,那就說明這個民族一定進入了農耕文明,不只靠捕獵、採集等生產方式,在食品加工上也非常精細,擺脫了野蠻、血腥原始吃法,進入了一個新文明。

筷子的造型文化

筷子直而長,兩根為一雙,裡面卻蘊含著太極陰陽之道。筷子的標準長度是七寸六分,代表人有七情六慾,以示人與動物有本質的不同。

筷子上頭為方形,下為頭圓形。方形屬坤卦,圓形為乾卦,這就是乾坤之象。

筷子的運用文化:

筷子使用時,一根在上,一根在下;在上的那根為陽,在下的那根為陰,這就是兩儀之象。

筷子夾菜時,一根主動,一根從動。主動的一根為陽,從動的那根為陰,這就是陰陽之道。

兩根筷子可以互換,主動的不是永遠主動,在下的也不是永遠在下,這就是陰陽可變之理。

使用筷子時,正確的方法是用右手執筷,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筷子的上端,另外三個手指自然彎曲扶住筷子,並且筷子的兩端一定要對齊。

刀叉文化

刀叉文化是古代遊牧民族的生活習慣,他們馬上生活隨身帶刀,往往將肉燒熟,割下來就吃。後來走向定居生活歐洲人以畜牧業為主,麵包之類是副食,直接用手拿。主食是牛羊肉,用刀切割肉,送進口裡。

大約15世紀前後,為了改進進餐的姿勢,歐洲人才使用了雙尖的叉。用刀把食物送進口裡不雅觀,改用叉叉住肉塊,送進口裡顯得優雅些。叉才是嚴格意義上的餐具,但叉的弱點是離不開用刀切割在前,所以二者缺一不可。所以,西方人刀叉並用只不過四五百年的歷史。

從遊牧民族到城市定居的城裡人,刀叉文化還是保留在了歐洲人的餐桌上。由此不難看出今天作為西方主要餐具的刀和筷子身份很是不同,它功能多樣,既可用來宰殺、解剖、切割牛羊的肉,到了燒熟可食時,又兼作餐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