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蓮英怎麼死的?自閹入宮崛起,死於非命身首分離

第一節 自閹入宮

李蓮英是清朝著名的宦官。他機警過人,心思靈巧,善於投機,先後做過私販、補鞋匠等。他於咸豐年間自閹入官,以善於梳理新發髻而得到慈禧太后的寵信。在慈禧太后寵信的太監總管安德海被殺後,他被擢升為太監總管。從此,在西太后的庇護下,他如魚得水,八面玲瓏,左右逢源,結黨營私,賣官鬻爵,與李鴻章等朝廷重臣關係密切。李蓮英自九歲入官,到六十一歲離宮,前後黃五十二年,幾乎伴隨了西太后一生。

李蓮英怎麼死的?自閹入宮崛起,死於非命身首分離

李蓮英(公元1848~1911年),原名英泰,生於出產太監的大城縣。他自小聰明伶俐,深得大人們的喜愛。後隨父母進京謀生,曾為生活所迫,私販硝磺,結果被捕入獄。出獄以後,在街頭以幫人補鞋為生,因而又有“皮硝李”的稱號。俗話說,“三歲看小,七歲看老”,李蓮英在李蓮英像七歲時便立下了進皇宮當太監的決心。父親在再三勸說都無效的情況下,便答應了兒子的要求。

李蓮英同父親又一次來到了京城。據說進宮當太監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宮刑;另一種是自己花錢淨身,託人推薦,進宮謀個好差使。為了讓孫子少受些折磨,李蓮英的祖父決定自己花錢請人淨身。在老鄉崔玉貴的推薦下,李蓮英找到“閹人世家”的小刀劉為其淨身。之後,他在做太監的老鄉沈蘭玉的介紹下,進了皇宮。經過幾次三番的挑選,李蓮英於1856年十月下旬,進了儲秀宮,專門伺候懿貴妃。從此,他便開始了他的太監生涯。

入宮之後,李蓮英按照老規矩認了鑲黃旗,拜首領太監劉多生為師,由太監安德海教習學藝。雖然只有九歲,但李蓮英已逐漸懂得了做太監之道。不久他獲得了很好的口碑,但卻一直找不到在懿貴妃眼皮底下當差的機會。終於,皇天不負有心人,幸運之神向他張開了雙臂。

當時,北京城裡流行新發型,但新髻總是不稱懿貴妃的意,她斥責了梳頭房掌管沈玉蘭。在聽了沈玉蘭的訴苦之後,李蓮英意識到自己的機會來了,於是他便請求學梳新髻。終於,在他的勤奮努力之下,他的梳頭技術突飛猛進。沈玉蘭便把他推薦給懿貴妃,一試之下,李蓮英梳的頭髮果然是異常工整、十分新潮,深得懿貴妃的喜愛。就這樣,李蓮英憑其梳頭的技術邁出了第一步,並討得了主子的歡心,不久便升為懿貴妃的梳頭房首領。

李蓮英人小鬼大,極有心計,處處依眼色行事,才短短數日,他已摸透了懿貴妃的脾氣、喜好、忌諱等。他極盡諂媚之能事,憑著一張巧嘴以及見機行事的聰明勁兒,在懿貴妃面前逐漸“紅”了起來。

第二節 初試鋒芒

由於做奴有術,才十多歲的李蓮英就已成為懿貴妃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太監。慈禧身體不適時得有人為她按摩,這自然也成了李蓮英討好慈禧的絕活兒。不管慈禧有多麼的不舒服,只要一經小李子的手,她便立刻會周身舒暢。李蓮英心裡清楚,要想不失去這份寵愛,除了伺候主子周到以外,更要在政治上取得主子的信任。一次,他偷聽到咸豐皇帝怕懿貴妃因母憑子貴而干預朝政,欲除掉懿貴妃以絕後患。這對他來說可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他想辦法輾轉的把咸豐帝的想法告訴了懿貴妃,使她及早動手,為咸豐帝打消廢黜懿貴妃的念頭立了大功,也因此,更加得到了懿貴妃的信任和寵愛。

李蓮英像清之後,李蓮英更是藉助年紀小、個頭小、不起眼等優勢,為慈禧太后監視咸豐皇帝,隨時告知慈禧咸豐皇帝的一切動向。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之後,成豐帝百感交集,終於一病不起,在熱河駕崩。

除了精心伺候主子的起居,為慈禧通報重要消息以外,李蓮英得寵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他才藝雙全。小李子備受寵愛的消息傳遍了整個禁宮,自然引來了人們的欽佩、妒嫉或羨慕,於是閹人們在暗中開始了鬥爭。其中最為激烈的是大總管安德海與李蓮英之間的明爭暗鬥。安德海也是“辛酉政變”的功臣之一,也極受慈禧寵信,且大權在握、氣焰囂張。他對李蓮英小小年紀如此得寵於慈禧太后,也是耿耿於懷,經常想找李蓮英的茬兒。李蓮英雖然氣憤,但無奈羽翼尚未豐滿,不敢與其進行正面衝突,便以守為攻,暗中培植自己的勢力。

李蓮英怎麼死的?自閹入宮崛起,死於非命身首分離

正當李蓮英與安德海的鬥爭達到白熱化之時,幸運的天平又一次傾向了李蓮英。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慈禧派安德海南下為同治帝載淳督制大婚衣料,但這有違大清關於不許太監參與朝政和出京辦理公務的祖訓。於是慈禧命安德海秘密下江南。他在山東德州境內,被德州知州趙新抓獲。同治帝命令將其就地正法。因事關慈禧太后,大家不敢輕易行事,擅作主張。早已得知此事的李蓮英認為除掉對手的機會來了。他並未將此事稟報病中的慈禧。

直至慈安太后、同治帝及奕商定殺安德海,將旨意擬好並下達後,知道無力迴天的李蓮英才將此事告知慈禧太后。就這樣,在李蓮英的“拖延”之下,李蓮英贏得了這場宦官之爭的勝利。不久,李蓮英被慈禧委以副總管一職。

第三節 大顯身手

從安德海那裡,李蓮英多少吸取了一些教訓,他不像安那樣張揚,而是注重放長線釣大魚:在討得慈禧的歡心的同時,也兼顧到周圍;在為高升而處心積慮的同時,也想辦法為自己留了一條後路。為此,他使出渾身解數,真正做到了左右逢源、八面玲瓏,成為了宮中不可多得的“人才”。

李蓮英接任總管一職後,所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為同治帝籌辦婚事。在李蓮英的運籌帷幄下,同治帝的婚禮辦得異常壯觀,李蓮英又得到了慈禧太后的誇讚。

同治帝駕崩後,在立嗣一事上,慈禧太后與孝哲皇后發生正面衝突。西太后為此氣憤不已。善於察言觀色的李蓮英洞察了慈禧欲廢后的心思,於是借刀殺人,成為慈禧除去一位政治勁敵的幫兇。

慈禧太后大權在握後,惟一的顧慮是慈安皇太后。原來咸豐皇帝早在駕崩之前,就已傳密詔給慈安皇太后,要慈安在萬不得已之時,取出密詔,按祖宗規矩處死慈禧。為了騙慈安取出密詔,解除慈禧心中的隱患,李蓮英又向慈禧獻計:建議攻心為上。逢慈安太后偶感風寒,慈禧太后便殷勤地探望,並親自為慈安煎制了上好的人參,使慈安病體康復。憑著李蓮英“割肉療親”的主意,慈禧太后終於騙得了慈安皇太后的同情。並騙其將先皇遺詔當著西太后的面焚燒掉,除去了西太后的心病。從此,西太后更加有恃無恐,並對慈安皇太后下了毒手。李蓮英又一次當了慈禧太后除去另一大政敵的幫兇。

慈安死了之後,慈禧太后雖除去了眼中釘,但她與恭親王奕的矛盾又擺上了案頭。兩人的矛盾因慈安太后下葬慈禧太后應否行禮而更加尖銳。李蓮英當然已經深諳“老佛爺”的心理,又在暗中為主子尋找扳倒恭親王的機會。在李蓮英的策劃下,在醇親王的協助下,慈禧太后將軍機處官員全部撤換掉,除去了自己的最後一個政敵,真正成為一個大權獨握、可以隨心所欲的女皇。這中間,有著李蓮英極大的功勞。憑著過人的機警,李蓮英終於成為一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宦官了。

李蓮英怎麼死的?自閹入宮崛起,死於非命身首分離

光緒十三年(公元1887年)十月十七日,是李蓮英四十歲生日。慈禧傳口諭,要為李辦“四十大壽”,並親賜蟒袍一件,白銀二千兩,玉貓一個,並命宮中比李蓮英官級低的官員、太監及侍女等全部給李磕頭祝壽。作為一名太監,享有如此待遇,可謂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李蓮英也乘機發展自己的勢力,四處安插自己的親信,以權謀私。他廣植私黨,全朝上下,從軍機大臣到督撫,無不對其禮讓三分。甚至連晚清三大重臣之一的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也被李蓮英冶得服服貼貼。李蓮英的手段由此可見一斑。

其實李蓮英與李鴻章的交情是打出來的,這正應驗了“不打不相識”那句古語。原來,還在光緒初年時,李鴻章接旨進京,但由於未掏腰包,被當時的二總管李蓮英拒之於宮門外三天,而不得覲見西太后。李鴻章雖好話說盡,但仍無濟於事。他受盡了李蓮英的氣,自覺窩囊,要報復李蓮英,於是邀李蓮英去天津,準備給李蓮英一個下馬威。李蓮英不知是計,欣然準備前往,後經慈禧太后點明,才恍然大悟。李鴻章得知李蓮英並未中計,於是便急送二十萬兩銀票給李蓮英,並修書一封,叩首拜謝。從此,李蓮英與李鴻章的交情日深。在李蓮英的照顧下,李鴻章作為一名漢族大臣,被委以重任,也躲過了一些無妄之災。

除了李鴻章之外,李蓮英的另一個莫逆之交,就是戊戌政變中的關鍵性人物,在清王朝聲名顯赫,又曾任中華民國大總統,一心想復辟當洪憲皇帝的袁世凱。“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未認識李蓮英時的袁世凱只是一個默默無聞之輩,但他也極具野心,極盡溜鬚拍馬屁之能事,善於把握機會向上爬。他通過摯友阮忠樞舉薦,認識了李蓮英。二人氣味相投,談話非常投機。從此,二人來往密切,並換帖結為金蘭之好。正是由於李蓮英在慈禧面前的力薦,袁世凱才得以道員銜去小站訓練新軍,並從此發跡,也飛黃騰達了。從某種意義上講,正是李蓮英的極力舉薦與照顧,才改變了李鴻章與袁世凱這兩位影響了中國命運的晚清重臣的命運。

第四節 伴駕西逃

在宮廷鬥爭中,李蓮英憑藉極深的心機,不但力排異己,而且幫助慈禧太后除掉了一個又一個政敵,使慈禧太后大權在握。在傀儡皇帝光緒帝在位期間,李蓮英仗著有西太后的寵信,專橫霸道,因珍妃一事與光緒帝有了很大的矛盾。原來,光緒帝並不喜歡西太后為他安排的隆裕皇后,而是極其寵愛常常給予他精神支持的珍妃。為了討好皇后,李蓮英不斷在西太后面前搬弄是非,以達迫害珍妃的目的。

光緒帝長大之後,希望掌握實權,併力主變法強國。他大膽啟用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志士,模仿西方,在全國範圍內實行變法維新。他的這一舉措,觸動了以西太后為首的保守派的利益,西太后與光緒帝的矛盾日益激化。最後,慈禧太后發動了戊戌政變,並囚禁了光緒帝,而且將珍妃打入了冷宮。這次政變雖是帝后兩黨長期的權力鬥爭所導致的必然結果,但李蓮英經常在慈禧身邊搬弄是非,使慈禧太后與光緒帝關係進一步惡化也是其中因素。

而此時,以反帝為宗旨的義和團運動在河北、山東及京津一帶興起,他們與殖民者展開了激烈的鬥爭。為了加強對中國的殖民統治,達到重新瓜分中國的最終目的,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英、法、俄、日、美、德、意、奧等八國組成八國聯軍以懲戒義和團的名義向天津、北京進軍。

光緒皇帝關身朝服像清在大沽炮臺等許多重要戰略要地失守、皇城告急的情況下,西太后慌忙決定帶著光緒帝逃往西安。在出發之前,還命崔玉貴等人將珍妃推入井中。李蓮英也隨駕前往西安。

李蓮英怎麼死的?自閹入宮崛起,死於非命身首分離

此番西逃是李蓮英的主意。前途的茫然令慈禧太后對這一決定很是懊惱。她於是遷怒於李蓮英,對其日漸冷淡。李蓮英察覺西太后這一變化後,在後悔之餘,仍不忘挖空心思,想重新喚回西太后對他的恩寵。聰明機警、懂得見機行事的他,決定暫時收起往日的銳氣,少說話多做事,並從生活細微之處著手,再次博西太后的歡心。於是,一路上,他對西太后更是細心侍候,唯唯諾諾。

終於,他又得到了再獲慈禧寵信的機會。那一天,天降暴雨,路面極滑,西太后的騾車眼看就要落入萬丈深淵,危急時刻,李蓮英用身體攔住了正在下滑的騾車,使慈禧脫險。而此時的李蓮英雖然已經身受重傷,口吐鮮血,但仍不忘詢問西太后的安危。他的忠心令西太后感動不已。便又重新開始寵信李蓮英。由此可見李蓮英細緻入微的功夫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經過四十四天的顛沛流離,長途跋涉,慈禧等一行人終於在七月下旬抵達西安府。在西安府,李蓮英更是演了一出奴才當“主子”、主子隨奴才走的戲。

雖然是國難當頭,倉皇西逃,但李蓮英仍不忘聚斂錢財、納賄弄權、賣官鬻爵。潼關施某想要當道臺,但因未打通內線,未能如願。於是他便借李蓮英路過潼關的機會送給李蓮英重禮,請他為其補道臺之缺出力。李蓮英向慈禧說明施某的意思,問應捐多少銀子。慈禧說:“現在逃難,就按以前的價錢收一半吧!”西逃時尚且如此,可想而知,平時李蓮英不知賣了多少官位,收了多少不義之財。

第五節 死於非命

陪慈禧從西安返京後,李蓮英曾多次奏請西太后,希望能出宮養老,但一直未得到西太后的同意。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慈禧去世,失去了大靠山的李蓮英憑著其敏銳的直覺,預感到了危機的來臨。但善於投機的他並非等閒之輩,於是立刻轉而巴結隆裕太后,得到了隆裕太后的保護,使恨他入骨之人無機會下手。

但今時不同往日,他受到了隆裕太后身邊貼身小太監小德張的排擠,光景已大不如從前。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李蓮英死於非命。

李蓮英,一個普通小販家庭的孩子,自閹入宮後,憑著自己的機警與勤奮,從一個梳頭太監成長為一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太監總管,參與了與西太后有關的幾次重要政治事變,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太監。但他得勢後玩弄權術、陰狠毒辣,樹敵不少,終至死於非命,身首分離。迄今為止,他的死因仍然是一個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