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景帝時期的七國之亂是指哪七國

漢景帝繼位三年後,採納御史大夫晁錯的《削藩策》,剝奪楚、趙等諸侯國的封地,於是以吳王劉濞為首,聯合楚王劉戊等七個諸侯王聯合發動叛亂。那麼,這七家諸侯王都是什麼來頭呢?

漢景帝時期的七國之亂是指哪七國

七國之亂又被稱為吳楚七國之亂,吳王和楚王是領頭的兩大王國。其中吳王劉濞是漢高祖劉邦的二哥劉仲的兒子,景帝的堂叔。劉仲早年被封為代王,面對匈奴的進攻畏敵如虎,狼狽逃回長安,惹得劉邦大怒,罷黜了他的王爵,兒子劉濞倒是很爭氣,後來年僅二十歲便跟隨叔叔劉邦參加了平定英布之亂的戰役,立有戰功,劉邦因原荊王劉賈戰死,自己的兒子又都太小,便將荊王的領地轉封給劉濞,同時改封其為吳王。文帝時吳王太子來朝,與當時還是太子的景帝發生爭執,被景帝失手打死,吳王也因而得到了文帝的很多優待,暗中更加積蓄實力,謀圖造反。吳國實力最為強大,而且掌握鑄幣權,吳王錢流通天下,造就了吳國發達的經濟,強勁的綜合實力。

第一代楚王則是劉邦的四弟劉交,造反的劉戊則是第三代楚王,劉交之孫,景帝的堂兄。第三個是趙王劉遂,是漢高祖劉邦的孫子,父親劉友是劉邦第六子,在呂后當政時期因為被呂氏王后誣告謀反被幽禁至死,文帝繼位後,哀嘆自己弟弟的遭遇,便再度立侄子劉遂為趙王。

漢景帝時期的七國之亂是指哪七國

其他四個王爺則是濟南王劉闢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嚴格說來算是齊王系諸王。第一代齊王劉肥乃是漢高祖劉邦庶長子,病逝後由長子劉襄繼位,劉襄與其弟朱虛侯劉章、東牟侯劉興居在平定諸呂時均立有大功,只是他們初始擁立的自然是齊王系的代表劉襄,因此最終文帝繼位後在論功行賞後便對齊王系採取了打壓的態度。劉襄在文帝繼位的第二年便病逝,劉章和劉興居也只是得到了齊國境內的兩個郡作為封地,成為了城陽王和濟北王。劉章病逝於文帝繼位的第三年,劉興居則是不久舉兵叛亂,兵敗被殺。這樣一來,齊王系雖然曾經立有大功,到頭來成了完全為漢文帝作嫁衣,心中自然紛紛不平。文帝對此也心知肚明。因此當劉襄之死劉則病逝後沒有後代,文帝借鑑賈誼的主張,把強大的齊國分割為七個諸侯國,讓劉肥的七個兒子各自執掌一國,這就是濟北王劉志,濟南王劉闢光,菑川王劉賢,膠西王劉卬,膠東王劉雄渠,加上新齊王劉將閭和劉章的兒子城陽王劉喜。齊國一下子諸侯林立,分崩離析。

漢景帝時期的七國之亂是指哪七國

因此當劉濞在景帝削藩令的刺激下悍然造反時,同樣被削去部分封地的楚王和趙王也自然舉兵跟隨。而齊王系的七個王除了城陽王是晚輩外,另外六人都是親兄弟,一下子有四人跟隨叛亂,各王國的相國、太傅等官員有苦苦相勸的,一律被殺。齊王劉將閭開始狐疑不定,首鼠兩端,在得到中央政權的支持後才沒有參加叛亂,在事後擔心被追究責任而飲藥自盡。濟北王劉志因故未能發兵響應,倒是避免了參與到叛亂中去。這樣一來,參加叛亂的共有七家諸侯王,這次叛亂也被稱為“七國之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