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邊的運河故事」徵文選登|王山賢:南潯——大地有名不難尋(下)

(四)

庭院深深深幾許

近代的“西風東漸”,使南潯的建築折射出五彩斑斕的“中西合璧”色彩,既有東方傳統的遺韻,又有西方新潮的風采。無論是小蓮莊的東昇閣,還是劉氏悌號紅房子;無論是張石銘舊宅,還是張靜江故居,都表現出中西文化碰撞交融的鮮明特點,其精度在江南古鎮中獨一無二,其人文內涵和藝術價值不可估量。

1936年的中國園林界經典著作《江南園林志》雲:“南宋以來,園林之勝,首推四州,即湖、杭、蘇、揚。而以湖州、杭州為尤。然湖州園林,實萃於南潯。”

“我身邊的運河故事”徵文選登|王山賢:南潯——大地有名不難尋(下)


位於古鎮西南萬古橋西、鷓鴣湖畔的小蓮莊,是清代光祿大夫劉鏞的私家花園,故又稱“劉園”,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因元代著名書畫家趙孟頫曾在湖州建有蓮花莊,劉鏞追慕趙氏的文采,也在家園中補植花柳,重栽荷花,將其園命名為“小蓮莊”。

花園的西部,為昔日劉氏家廟,廟外矗立著兩座青石牌坊,一座稱“樂善好施”,另一座為“欽旌節孝”。“樂善好施”為劉氏家風,”“欽旌節孝”坊則是為旌表劉安瀾夫人邱氏所建。

穎園是南潯俗稱“八牛”之一清代陳熊的住宅花園,位於皇御河畔,佔地11.07畝。它始建於清同治元年(1862年),經13年,於光緒元年(1875年)落成。皇御河是河名,也是地名,地因河得名。

據鎮志記載:“御河,在東柵下塘,俗名皇御河,狀若溝渠,前後皆活水,雖旱不涸,前通運河,後通東南之水道。”據“老南潯”回憶,傳說乾隆皇帝下江南時,曾駕船路過此河,故得其名。其實皇御河的名稱由來已無法查考。

清道光十六年範鍇《潯溪紀事詩》中有一首懷古詩:“鐘敲野寺留神馬,春到梅林說異蛇,贏得居人長嘆息,御河愁照月痕斜。”

詩中包含著三個故事,都與皇御河有關。其中“愁照御河”說的是高宗南渡經南潯時曾駕船過黃泥河,故將黃泥河改名皇御河。皇御河的傳奇色彩,無疑也給陳氏穎園增添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張石銘舊宅,又名懿德堂,位於古鎮南西街。因張石銘父親早逝,母親持家,尊而顧名。前臨古潯溪,坐西朝東,佔地5135平方米,建築面積達6137平方米,有五落四進和中、西式各式樓房244間。

張石銘舊宅是一座中西合璧的明清經典建築,被稱為江南第一巨宅。其門樓上的磚雕,飛簷勾角,以及走道、門屏上的字樣圖案,工藝精湛,風格高雅,無不透出凝重而又古樸、清新而又悠遠的氣息。跨過鋪滿青石板、碎磚片的小路,穿越富有東方韻味的亭臺樓閣,走進羅馬柱後面鋪有彩色瓷地磚的舞廳,你能體會到西方文化的滲透和中西文化的融合。

鷓鴣湖畔的兒童公園,原為適園,系張石銘於1907年所築,後毀於日軍戰火。目前僅剩張石銘為其母所建的漢白玉長生石塔及一方荷池。適園取意,所謂“季鷹適志”。季鷹即吳郡張翰,西晉人。

當時,齊王徵召,他無意出世,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菰菜、蓴羹曰:“人生貴得適志,何能羈宦書數千裡以要名爵乎!”遂命駕而歸。貫通南潯東西的商業大街適園路以及適園新村均得名於此。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張靜江故居,由張靜江祖父張頌賢在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而建。

故居保持清代傳統三進五間式古建築風格,一進有一廳五室,每進之間各有天井,每進一堂便遞高一級,俗稱步步高昇。屋內雕刻精細,崇尚一種古樸、自然美,整幢故居顯露一種豪華、古樸、幽深的遺風,可謂南潯一絕。

張靜江故居不遠處的百間樓被譽為南潯的封面。百間樓河南起東吊橋,北至柵樁橋。百間樓沿河蜿蜒而建,長約400米,相傳為明代萬曆中(1573-1620)禮部尚書、南潯人董份為女眷家僕所建。

當時董份第五個孫子和花林(現屬南潯區練市鎮)的白華樓主明代散文家、嘉靖進士茅坤孫女結成姻親。

正要準備迎親,茅家卻嫌董家的房子不夠寬敞,媒人來對董家說,茅家孫女有一百個陪嫁婢女,你家住不下的。董家說:“不妨,我馬上造一百間樓房,每名婢女住一間樓房。”因是婢女居屋,故東、西朝向。

此時,茅家還嫌董家房門低,又派媒人來說,茅家的嫁妝裡有一對又高又大的衣櫥,恐怕你董家大牆門太小,衣櫥拿不進去。董家說,也無妨,我造一幢高大樓房是六扇大牆門。於是因兩岸傍河建樓百間,又架長板連接兩岸故稱為“百間樓”。

百間樓的建築既保持明代建築風格,又具有清代建築遺韻。嘉慶年間張鎮曾有讚美百間樓的詩句(張鎮《潯溪漁唱》):“百間樓上倚嬋娟,百間樓下水清漣;每到斜陽村色晚,板橋東泊賣花船。”描繪出一幅形象生動如詩如畫的秀麗景色和水鄉風光。

“如果說南潯是江南的封面,那麼百間樓就是南潯的封面。”今年70歲的沈嘉允先生,是本土有名的文史研究者,從小就在百間樓長大,對百間樓有著特殊的感情,自稱“百間樓下一耕夫”。

百間樓東面的洗粉兜更具有傳奇色彩。傳說范蠡大夫帶西施等人渡錢塘江口路過南潯,投宿在百間樓東面的小村裡。西施想著第二天要進入吳國宮裡,從此無言面對父老鄉親,便決心以一個村姑面目從容死去,於是來到河邊,雙手捧起河水洗掉臉上的脂粉,把頭上的飾物卸下拋了一地。

此時正好侍女醒來不見西施,就告訴了範大夫。他們慌忙尋到河邊,見西施正在悲哭。在范蠡的勸說下,西施終於放棄了死的念頭。後來人們知道了西施的故事,就把這個地方取名為洗粉兜,沿傳至今。

(五)

欽若嘉業書香遠

“我身邊的運河故事”徵文選登|王山賢:南潯——大地有名不難尋(下)

(嘉業堂藏書樓)


在常人看來,書香與銅臭是對立的。但腰纏萬貫的南潯商人卻對書籍情有獨鍾,所謂“書聲與機杼聲往往夜分相繼”是很寫實的,這樣的地方,出個藏書家當在情理之中。

“得諸社會,還諸社會”。鼎盛時期的南潯,金銀如山,書聲如濤。書香溢城的南潯出了許多藏書家,也建了不少藏書樓。

劉桐的“眠琴山館”、蔣汝藻的“密韻樓”、張均衡的“六宜閣”等都曾名噪一時。只可惜它們已被歲月的風雨摧殘殆盡,只留下一些意味深長的歷史疑問,但書香卻綿延不絕!

“世上幾百年舊家無非積德,天下第一件好事還是讀書”。這副位於“民國奇人”、國民黨元老張靜江故居里的抱柱聯,是同治、光緒二位皇帝的老師翁同龢所題。

古鎮的北邊,張靜江轟轟烈烈地支持孫中山的民主革命;古鎮的南邊,劉承幹安安靜靜地在水中央買書、讀書、寫書、校書、藏書,這就是四水環繞的嘉業堂藏書樓。

中外聞名的嘉業堂藏書樓,又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主人劉承幹是中國近代史上私家藏書最多,為藏書花費精力、金錢最多的一個。

1920年,為藏書計,劉承幹“靡金二十萬,拓地二十畝”,在南柵鷓鴣溪畔構築藏書樓,1924年落成,溥儀題賜“欽若嘉業”九龍金匾,嘉業堂以此而得名。縱貫南潯南北的商業大街嘉業路也由此而來,延續著古韻今風和嘉業書香。

古鎮的中間,張石銘家族一門三代出了四位全國著名的收藏家。而張靜江舅父、大收藏家龐萊臣,收藏的書畫精品更是冠於東南,雄視群倫。

地以人名,人以地聞。其實,南潯早在明代就有“九里三閣老,十里兩尚書”之諺。

從宋代朱楠的《厚德遺言》始,曆元、明、清諸朝,數點南潯文人的著述,犖犖然一支綿延不絕的文化大軍從歷史的深處逶迤而來,那數以萬卷的作品儼然已匯成思想和文化的洪流!

古鎮與水鄉在這裡交融,自然與人文在這裡交匯,歷史與未來在這裡交響。

“南潯,難尋!”世界旅遊城市聯合會專家委員會主任魏小安將其歸結為南潯擁有的唯一性——一個兼具深厚底蘊和生活著的古鎮,在江南乃至國內已經難尋。

南潯,一座史韻悠遠的江南古鎮,一處崇文重教的文化之邦,一片蓬勃奮發的活力熱土,歷經近800年的風雨積澱,以它獨有的底蘊與氣度,洗盡鉛華,熠熠生輝……

本文為“大運河沿線八省市社科聯+北京市網信辦”聯合主辦的“我身邊的運河故事”徵集發佈活動(浙江段)來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