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藥神》:是什麼讓製藥廠和病患站到了利益衝突的對立面?

年輕的時候,人們用健康換錢,後來用錢換健康。可怕的是更多的人發現,他們年輕的時,苦苦攢下來的錢竟然遠遠不夠換來救命藥。

熱播影片《我不是藥神》講的正是這樣一個由侵權仿製的平價救命藥引起的,關於情與法的抗爭故事。神油店老闆程勇(徐崢飾)從一個交不起房租的男性保健品商販,機緣巧合發現了仿製藥的商機,成為印度仿製藥“格列寧”獨家代理商。

《我不是藥神》:是什麼讓製藥廠和病患站到了利益衝突的對立面?

影片一播出,引起網友廣泛熱議。很多人都在譴責擁有專利權的製藥廠的高價策略,甚至有人表示希望能像印度一樣由政府出面對尚在於專利期的救命藥仿製實行“強制許可”。

那到底是什麼,把研製出救命藥的製藥廠和病人放到了難以調和,利益衝突的對立面?

  • 製藥廠要利益,病人要活命

資本具有趨利性,漫長的研製時間,大量的人力和財力的投入,以及新藥研製的低成功率,這一切都決定了如果沒有鉅額利益的誘惑,製藥廠根本不可能開展新藥研製項目。而病人需要有效的新藥,幫助他們緩解病情,維持生命。

《我不是藥神》:是什麼讓製藥廠和病患站到了利益衝突的對立面?

製藥廠研製新藥,病人花錢購買有效的藥物。這兩者之間本來不應該存在衝突,相反是相互依存的。壞就壞在新藥研製的高成本和高風險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其高價的定位,而疾病又何曾放過窮人?

  • 最殘忍的是給了希望,又毀掉

新藥的研製成功給了掙扎在生死邊緣的患者一線生機,高昂的藥價卻又將絕大多數家庭並不富裕的病患拒之門外。對病人,對病人的家屬而言,最殘忍的往往不是無藥可治,而是明明有藥可醫,卻因為能力、財力的不足,你不得不眼睜睜看著至親至愛的生命慢慢消逝,最終失去這唯一的救治機會。

《我不是藥神》:是什麼讓製藥廠和病患站到了利益衝突的對立面?

病重的老婦人對警察說:“我生病三年,吃掉了家裡的房子,吃垮了全家,但我想活,不想死。”

假藥販子張長林說:“世上只有一種病最難治,窮病。”

世界上最沒用的東西就是錢,世界上最有用的東西也是錢。


分享到:


相關文章: